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65623发布日期:2023-06-15 10:44阅读:29来源:国知局
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废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1、变电站是指电力系统中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的工业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小、带电设备多、工作人员少、用水量分散、常处于远离居住人口密集地等特点。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各地区的用电量发生骤增现象,因此近年来变电站的数量在逐步上升,同时变电站的废水处理成为当地环境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变电站污水主要包括生活用水、含油废水和自然降水,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变电站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厌氧发酵处理法、好氧处理法、化学法,以及高温高压处理法;通常情况下,变电站会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污水处理方法进行废水处理。由于污水种类不同,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污水的来源进行分类。现有的分类方式是通过管路实现,具体是根据污水来源处的运输管道,令不同污水分别输入不同区域进行处理。

3、根据地区差异,部分地区的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的模式,具体是借助微机远动等自动化技术,使值班人员在远方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变电站的设备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此模式下,变电站污水主要体现于自然降水,因此自然降水所对应的区域会较大一些;而在人工驻守此类变电站(通常情况下是配合自动化技术进行管控,或者对变电站内设备进行维修、养护)时,生活用水量又会明显增大。

4、发明人发现,在对能够实行无人值守模式的变电站污水进行处理时,常会发生部分处理区域被填满,而部分处理区域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造成污水处理效率降低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旨在提出适应不同状况的污水分区处理模式,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包括:

4、基座,具有贯通其上表面的蓄水腔,以及处于所述蓄水腔左侧或右侧、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静置腔室;

5、隔板,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蓄水腔的底面,且其前后两侧均抵接所述蓄水腔的内壁,以将所述蓄水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二腔室处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静置腔室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腔室用于容纳自然降水,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容纳生活用水;以及

6、分流组件,与多个所述静置腔室连通,用于收集定量的含油废水,并将其排入其中一个所述静置腔室内。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分流组件包括:

8、基塔,用于并列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侧或后侧;

9、集水筒,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塔上,处于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集水筒具有贯通其上表面的筒腔,且所述集水筒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适于封闭所述筒腔的筒盖;所述集水筒的下表面连接有与多个所述静置腔室一一对应、且均与所述筒腔连通的多根内排水管,每根所述内排水管均与对应的所述静置腔室连通,且均连接有内排阀门;

10、其中,所述筒盖上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连接有止通阀;所述进水管用于与所述含油废水的源头模块连通,在所述筒盖与所述集水筒连接时,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筒腔连通;所述筒盖上还连接有水位监测元件;在所述筒盖与所述集水筒连接时,所述水位监测元件处于所述筒腔内,以监测所述筒腔内的液位高度。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静置腔室一一对应连通的多根外排水管,所述外排水管上连接有外排阀门;每个所述静置腔室均配置有一个控制模组,在对应的所述内排水管向所述静置腔室排入所述含油废水后,所述控制模组能够限制所述内排阀门再次启动,直至所述外排阀门启动。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筒盖上具有多个排气孔,在所述筒盖与所述集水筒连接时,所述排气孔用于排出所述筒腔内的气体;所述筒盖上还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排气孔的净化构件,所述净化构件包括沿上下分布的两层净化网,且两层所述净化网之间适于加入能够净化所述含油废水散发气体的化学物质;所述筒盖的上表面具有环绕于多个所述排气孔分布的多个定位桩;所述净化网采用弹性材质制成,且其表面具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桩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上具有与多个所述静置腔室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泄压孔;在定量的所述含油废水排入所述静置腔室时,所述含油废水的液面处于所述泄压孔的下方。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的前后两侧均具有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的导向孔,所述隔板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适于穿过对应的所述导向孔并伸出的卡接臂,且每个所述卡接臂的伸出端均一体连接有适于抵接所述基座前侧面或后侧面的限位部;

15、其中,在所述卡接臂抵接所述导向孔的左端壁或右端壁时,所述隔板均与所述蓄水腔的左右两侧内壁之间保持间距。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还包括:

17、驱动螺杆,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侧面或后侧面,其轴向与左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螺杆与对应侧方的所述限位部螺纹连接;以及

18、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与所述驱动螺杆传动连接;

19、其中,所述转动电机能够带动所述驱动螺杆转动,以通过所述限位部带动所述隔板沿左右方向滑动。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还包括:

21、座盖,沿前后方向铰接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具有摆动至封闭所述蓄水腔的使用状态,还具有摆动至支撑于所述基座上表面的开启状态;

22、其中,所述座盖上具有多个嵌槽,所述隔板的上端面具有适于嵌入其中任一个所述嵌槽内的定位块;在所述座盖处于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定位块与其中一个所述嵌槽的槽底相接。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的侧面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用于排入所述自然降水的第一管路,还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用于排入所述生活用水的第二管路。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内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多层滤网,且相邻的两层所述滤网之间适于加入能够过滤所述自然降水的化学物质。

25、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多个静置腔室分别容纳自然降水、生活用水和含油废水,实现变电站多类污水的分类处理;而在变电站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时,现场的操作人员可通过调整隔板的位置来划分蓄水腔,达成变化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容量的目的,从而适应性的收集不同模式下的生活用水和自然降水;与此同时,通过分流组件的均分作用,含油废水按定量的方式排入不同的静置腔室中完成静置,避免含油废水分批次排入单个空间时影响含油废水的静置分离过程,确保了含油废水的处理效率。

26、本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适应变电站不同的管理模式,确保污水处理效率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组件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静置腔室一一对应连通的多根外排水管,所述外排水管上连接有外排阀门;每个所述静置腔室均配置有一个控制模组,在对应的所述内排水管向所述静置腔室排入所述含油废水后,所述控制模组能够限制所述内排阀门再次启动,直至所述外排阀门启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上具有多个排气孔,在所述筒盖与所述集水筒连接时,所述排气孔用于排出所述筒腔内的气体;所述筒盖上还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排气孔的净化构件,所述净化构件包括沿上下分布的两层净化网,且两层所述净化网之间适于加入能够净化所述含油废水散发气体的化学物质;所述筒盖的上表面具有环绕于多个所述排气孔分布的多个定位桩;所述净化网采用弹性材质制成,且其表面具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桩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具有与多个所述静置腔室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泄压孔;在定量的所述含油废水排入所述静置腔室时,所述含油废水的液面处于所述泄压孔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前后两侧均具有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的导向孔,所述隔板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适于穿过对应的所述导向孔并伸出的卡接臂,且每个所述卡接臂的伸出端均一体连接有适于抵接所述基座前侧面或后侧面的限位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侧面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用于排入所述自然降水的第一管路,还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用于排入所述生活用水的第二管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内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多层滤网,且相邻的两层所述滤网之间适于加入能够过滤所述自然降水的化学物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包括基座、隔板和分流组件;其中,基座具有蓄水腔和多个静置腔室,隔板滑动设置在蓄水腔内并将其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流组件与多个静置腔室连通,用于收集定量的含油废水并将其排入其中一个静置腔室中。在实际使用时,根据变电站当下的管理模式来调整隔板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宽度,以适应性收集不同模式下的生活用水和自然降水。并且,通过分流组件的均分作用,含油废水按定量的方式排入不同的静置腔室中完成静置。本申请提供的变电站多类污水分区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适应变电站不同的管理模式,确保污水处理效率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军,刘克成,郁金星,王颖楠,韩鹤松,石荣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