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39749发布日期:2023-05-12 21:1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混合筒,特别涉及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


背景技术:

1、在鹅喂养的时候需要对饲粮进行混合,在混合时需要使用到混合装置,其中混合筒就是混合装置的一种。

2、就目前现有的饲粮混合筒而言:

3、目前在混合过程出料的过程中部分物料会残留在混合筒内壁上,时间长了这些残留的物料会发生霉变,进而在后续混合的时候脱落在物料中,此时当鹅食用后会导致生病。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具有混合部分和辅助部分,通过混合部分和辅助部分的设置,能够实现残留物料的双重清理,避免了鹅食用霉变的物料导致生病。

2、本发明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3、本发明提供了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具体包括:安装架、混合部分和辅助部分;所述安装架由一个第一架体板和两个第二架体板焊接组成,安装架底端面焊接有四根支撑腿,左侧两根支撑腿底端面均与一个固定板焊接相连,右侧两根支撑腿底端面均与另一个固定板底端面焊接相连,固定板共设有两个;所述混合部分由连接杆、混合筒、挤压板、盖板、辅助杆、第一驱动电机、驱动轮、导向杆、调整杆、第一摩擦轮、第二驱动电机、第二摩擦轮、凸起和连接块组成,连接杆共设有两根,两根连接杆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架体板上;两根所述连接杆内侧一端均转动连接有一个连接有一个挤压板,两个挤压板均套接在混合筒内;挤压板外壁与混合筒内壁接触;所述辅助部分由弹性伸缩杆、辅助座、通孔和受力杆组成,弹性伸缩杆共设有两根,两根弹性伸缩杆分别安装在两个固定板顶端面中间位置。

4、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顶部进出料口处扣接有一个盖板,盖板为阶梯状结构,盖板下半部分的前端面、后端面、左端面以及右端面分别与进出料口处的内壁前端面、内壁后端面、内壁左端面以及内壁右端面接触。

5、进一步的,所述盖板左端面位于进出料口左端面的左侧位置,盖板的右端面位于进出料口右端面的右侧位置。

6、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内壁上呈阵列状焊接有辅助杆,辅助杆为圆柱形杆状结构,辅助杆穿过挤压板;

7、右侧一个所述第二架体板上固定有一个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上安装有驱动轮外壁与混合筒外壁接触,当第一驱动电机转动时混合筒呈转动状态。

8、进一步的,两根所述连接杆的外侧一端均与一块连接块焊接相连;

9、两块第二架体板上焊接有一根导向杆,两块连接块均滑动连接在导向杆上;

10、调整杆转动连接在两块第二架体板上,调整杆的左侧一端和右侧一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块螺纹连接,调整杆左侧一端和右侧一端的螺纹方向相反,当调整杆转动时两个挤压板呈同步反向运动状态。

11、进一步的,所述调整杆上安装有第一摩擦轮;

12、第一架体板上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轴上安装有第二摩擦轮,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弹性接触,当第二驱动电机在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的摩擦传动下调整杆呈转动状态。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摩擦轮外壁与导向杆外壁弹性接触,导向杆为第一摩擦轮的抵紧结构。

14、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弹性伸缩杆的上方一端均与辅助座底部焊接相连辅助座上呈线性阵列状开设有通孔,通孔为矩形孔状结构,通孔与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以及混合筒位置对正。

15、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外壁上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凸起,凸起为半圆柱形结构;

16、辅助座顶端面焊接有一根受力杆,受力杆顶端经过打磨处理,经过打磨处理后受力杆顶端为弧形结构,受力杆顶端与凸起弹性接触,当混合筒转动时在凸起的挤压下受力杆和辅助座呈上下往复运动状态。

17、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座为倒置的矩形盒状结构。

18、有益效果

19、本申请通过混合部分的设置,一方面,因混合筒内壁上呈阵列状焊接有辅助杆,辅助杆为圆柱形杆状结构,辅助杆穿过挤压板;右侧一个所述第二架体板上固定有一个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上安装有驱动轮外壁与混合筒外壁接触,当第一驱动电机转动时混合筒呈转动状态,此时可实现混合筒内物料的混合;

20、另一方面,因两根所述连接杆的外侧一端均与一块连接块焊接相连;两块第二架体板上焊接有一根导向杆,两块连接块均滑动连接在导向杆上;调整杆转动连接在两块第二架体板上,调整杆的左侧一端和右侧一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块螺纹连接,调整杆左侧一端和右侧一端的螺纹方向相反,当调整杆转动时两个挤压板呈同步反向运动状态,此时通过两个挤压板可实现物料的翻动混合以及物料的挤压汇聚;又因所述调整杆上安装有第一摩擦轮;第一架体板上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轴上安装有第二摩擦轮,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弹性接触,当第二驱动电机在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的摩擦传动下调整杆呈转动状态,此时可实现两个挤压板的调整,也就实现了物料的混合和汇集。

21、此外,通过辅助部分的设置,第一,因两根所述弹性伸缩杆的上方一端均与辅助座底部焊接相连辅助座上呈线性阵列状开设有通孔,通孔为矩形孔状结构,通孔与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以及混合筒位置对正,在使用过程中当辅助座上下往复运动时通孔处呈气流喷射状态,此时可实现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以及混合筒的降温,保证了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以及混合筒的使用寿命;第二,因所述混合筒外壁上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凸起,凸起为半圆柱形结构;辅助座顶端面焊接有一根受力杆,受力杆顶端经过打磨处理,经过打磨处理后受力杆顶端为弧形结构,受力杆顶端与凸起弹性接触,当混合筒转动时在凸起的挤压下受力杆和辅助座呈上下往复运动状态,此时可实现通孔处的喷气以及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以及混合筒的降温,且通过受力杆与凸起的连续弹性接触可实现混合筒的震动,也就实现了防挂壁。



技术特征:

1.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1)、混合部分(4)和辅助部分(5);所述安装架(1)由一个第一架体板(101)和两个第二架体板(102)焊接组成,安装架(1)底端面焊接有四根支撑腿(2),左侧两根支撑腿(2)底端面均与一个固定板(3)焊接相连,右侧两根支撑腿(2)底端面均与另一个固定板(3)底端面焊接相连,固定板(3)共设有两个;所述混合部分(4)由连接杆(401)、混合筒(402)、挤压板(403)、盖板(404)、辅助杆(405)、第一驱动电机(406)、驱动轮(407)、导向杆(408)、调整杆(409)、第一摩擦轮(410)、第二驱动电机(411)、第二摩擦轮(412)、凸起(413)和连接块(414)组成,连接杆(401)共设有两根,两根连接杆(401)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架体板(102)上;两根所述连接杆(401)内侧一端均转动连接有一个连接有一个挤压板(403),两个挤压板(403)均套接在混合筒(402)内;挤压板(403)外壁与混合筒(402)内壁接触;所述辅助部分(5)由弹性伸缩杆(501)、辅助座(502)、通孔(503)和受力杆(504)组成,弹性伸缩杆(501)共设有两根,两根弹性伸缩杆(501)分别安装在两个固定板(3)顶端面中间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筒(402)顶部进出料口处扣接有一个盖板(404),盖板(404)为阶梯状结构,盖板(404)下半部分的前端面、后端面、左端面以及右端面分别与进出料口处的内壁前端面、内壁后端面、内壁左端面以及内壁右端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404)左端面位于进出料口左端面的左侧位置,盖板(404)的右端面位于进出料口右端面的右侧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筒(402)内壁上呈阵列状焊接有辅助杆(405),辅助杆(405)为圆柱形杆状结构,辅助杆(405)穿过挤压板(4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连接杆(401)的外侧一端均与一块连接块(414)焊接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杆(409)上安装有第一摩擦轮(41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轮(410)外壁与导向杆(408)外壁弹性接触,导向杆(408)为第一摩擦轮(410)的抵紧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弹性伸缩杆(501)的上方一端均与辅助座(502)底部焊接相连辅助座(502)上呈线性阵列状开设有通孔(503),通孔(503)为矩形孔状结构,通孔(503)与第一驱动电机(406)、第二驱动电机(411)以及混合筒(402)位置对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筒(402)外壁上呈环形阵列状焊接有凸起(413),凸起(413)为半圆柱形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座(502)为倒置的矩形盒状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防挂壁双向挤压式出料的饲粮混合筒,涉及混合筒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架、混合部分和辅助部分;所述安装架由一个第一架体板和两个第二架体板焊接组成,调整杆上安装有第一摩擦轮;第一架体板上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轴上安装有第二摩擦轮,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弹性接触,当第二驱动电机在第二摩擦轮与第一摩擦轮的摩擦传动下调整杆呈转动状态,此时可实现两个挤压板的调整,也就实现了物料的混合和汇集,解决了目前在混合过程出料的过程中部分物料会残留在混合筒内壁上,时间长了这些残留的物料会发生霉变,进而在后续混合的时候脱落在物料中,此时当鹅食用后会导致生病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吴仙,沈如勇,王清峰,李莉娜,谭露霖,李建伟,韩雪,徐景峨,李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