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82664发布日期:2023-09-09 10:57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水处理,具体而言,涉及高效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1、国内中小型水厂通常采用斜板/斜管池体,该种形式的池体排泥技术有穿孔排泥管排泥、斗式排泥、水下刮泥机排泥等等,这些传统的排泥技术存在各自的缺点,如穿孔排泥管排泥存在积泥死区较多、排泥不彻底的缺点,使用时间一长,积泥就会影响出水水质,从而导致出水水质不达标;斗式排泥存在排泥均匀性不高的缺点,末端容易积泥,同样存在影响水质的问题;而刮泥机排泥则存在电耗高、运维成本高、自耗水量大等缺点。目前池体的运行过程中为了克服以上排泥方式不足,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清理或检修,增加了池体的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2、为了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高效排泥装置,包括:

3、池体;

4、斜板区,位于池体上部;

5、沉淀区,位于斜板区下方,用于供斜板区分离出的泥沙沉淀;

6、排泥区,设于沉淀区下方;

7、排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沉淀区和排泥区的连接处,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沙排出池体;

8、多个排泥槽,形成于排泥件上,沿排泥件的周向分布,泥沙可被收集在该排泥槽内;

9、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排泥件间歇地发生转动;

10、出泥装置,用于将排泥区内的泥沙向外排出。

11、所述排泥件包括转轴和设于转轴上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转轴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相邻两叶片之间具有空间以形成所述的排泥槽。

12、所述沉淀区下部为漏斗状,该漏斗状的内壁为光滑平面;所述排泥区为条状结构,所述叶片的外缘与所述排泥区的侧壁为相切状态。

13、所述转轴一端穿出池体侧壁,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用于将驱动电机的动力传动至转轴的传动部件、间歇带动转轴发生振动的震动部件。

14、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传动部件与第一轴体相配合,震动部件与第二轴体相配合,该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设有避免第二轴体的振动传递至第一轴体的卸力结构。

15、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驱动电机、设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设于第一轴体上的第二齿轮,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实现传动,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的直径。

16、所述卸力结构包括设于第一轴体上的第一法兰盘、设于第二轴体上的第二法兰盘、与第一法兰盘固连的第一卸力盘、与第二法兰盘固连的第二卸力盘及设于第一卸力盘和第二卸力盘之间的减震弹簧;该减震弹簧设置为多个,且沿卸力盘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减震弹簧均一端与第一卸力盘固连,另一端与第二卸力盘固连。

17、所述震动部件包括沿第二轴体周向分布的多个振动件、设于振动件上的拖座、设于拖座上的弧形槽及设于弧形槽内的柔性层,所述弧形槽的弧度与第二轴体的外壁贴合,柔性层与第二轴体的外表面相抵触。

18、所述池体侧壁下部设有供转轴穿出的开孔,该开孔和转轴之间设有橡胶圈。

19、所述出泥装置包括设于排泥区底面上的出泥口、与该出泥口相连的出泥泵。

20、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排泥彻底、无积泥死区、排泥均匀性高、运行能耗低的高效排泥装置。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件包括转轴和设于转轴上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转轴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相邻两叶片之间具有空间以形成所述的排泥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下部为漏斗状,该漏斗状的内壁为光滑平面;所述排泥区为条状结构,所述叶片的外缘与所述排泥区的侧壁为相切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一端穿出池体侧壁,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用于将驱动电机的动力传动至转轴的传动部件、间歇带动转轴发生振动的震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传动部件与第一轴体相配合,震动部件与第二轴体相配合,该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设有避免第二轴体的振动传递至第一轴体的卸力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包括设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设于第一轴体上的第二齿轮,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实现传动,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结构包括设于第一轴体上的第一法兰盘、设于第二轴体上的第二法兰盘、与第一法兰盘固连的第一卸力盘、与第二法兰盘固连的第二卸力盘及设于第一卸力盘和第二卸力盘之间的减震弹簧;该减震弹簧设置为多个,且沿卸力盘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减震弹簧均一端与第一卸力盘固连,另一端与第二卸力盘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部件包括沿第二轴体周向分布的多个振动件、设于振动件上的拖座、设于拖座上的弧形槽及设于弧形槽内的柔性层,所述弧形槽的弧度与第二轴体的外壁贴合,柔性层与第二轴体的外表面相抵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侧壁下部设有供转轴穿出的开孔,该开孔和转轴之间设有橡胶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泥装置包括设于排泥区底面上的出泥口、与该出泥口相连的出泥泵。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排泥装置,其属于水处理领域。包括:池体;斜板区,位于池体上部;沉淀区,位于斜板区下方,用于供斜板区分离出的泥沙沉淀;排泥区,设于沉淀区下方;排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沉淀区和排泥区的连接处,用于将沉淀后的泥沙排出池体;多个排泥槽,形成于排泥件上,沿排泥件的周向分布,泥沙可被收集在该排泥槽内;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排泥件间歇地发生转动;出泥装置,用于将排泥区内的泥沙向外排出。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排泥彻底、无积泥死区、排泥均匀性高、运行能耗低的高效排泥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叶新才,陈炜,柳枫琪,盛谨文,王浩瀚,楼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山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