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25013发布日期:2024-04-30 17:34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管式膜过滤,具体为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


背景技术:

1、管式膜过滤组件是一种常见的膜过滤设备,用于分离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和溶解物,它由一个或多个膜过滤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管状膜滤器,这种过滤组件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酰胺、聚丙烯等。膜滤器内部有许多微孔,通过这些微孔,液体可以通过而固体颗粒和大分子物质被截留在滤器内。结合现有文献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cn210645903u包括筒状外壳和膜管过滤组件,膜管过滤组件在筒状外壳内通长绕筒状外壳中央轴平行设置;所述的筒状外壳的侧壁的上与下位置分别设有清水出口和进水口,筒状外壳的下底端和上端面中央分别设有冲洗口和浓水出口,筒状外壳的底端的膜管过滤组件的所有膜管的管芯均密闭,而冲洗口会连接到底端的膜管过滤组件的所有膜管管芯密闭的上部;所有膜管在上端面处设有一个选择密封面,选择密封面的结构如下:所有管芯的侧柱面均密封连接在一体,在选择密封面伸出的所有管芯的中央轴出水口汇接到清水出口,选择密封平面的中央设有孔道与浓水出口连接;上端所有管芯的中央出水清水汇集腔接到清水出口处,清水出口处与浓水出口互不连通)可知在使用时至少暴露以下缺陷:

2、1、现有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在需要提高过滤效率和水产量时,会使用将管式膜过滤组件之间串联的方式提高过滤面积,在进行串联时需要额外的中间组件,需要使用多个螺栓将两个管式膜过滤组件与中间组件连接,相对比较麻烦,因此需要一种无需中间组件即可方便的将组件之间串联起来的管式膜过滤组件。

3、2、现有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容易受到溶质、颗粒物的堵塞,从而降低管式膜的透水率,需要经常进行清洗过滤组件,在拆取管式膜时,需要使用工具每次单个的将管式膜取出,较为费时,因此需要一种方便管式膜取出的管式膜过滤组件。

4、3、现有的管式膜过滤组件通常安装在管道内,而管道大小与管式膜过滤组件进水管大小不匹配时,需要更换管式膜组件或定制接头和转换器,因此需要一种在管式膜过滤组件进水管大小和管道大小不一致时,能够更改进水管大小与管道匹配的管式膜过滤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包括外壳体,其左侧连接有左螺纹盖;右螺纹盖,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右侧;第一进水管,其安装在所述左螺纹盖的一侧;第二进水管,其连接在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内部;第三进水管,其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内部;操作块,其连接在所述外壳体的左侧;端板,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部。

4、优选的,所述右螺纹盖的一侧安装有浓水出口,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管式膜,所述管式膜连接在端板的一侧,所述端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槽,且端板的内部均匀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大小与数量与管式膜的直径大小与数量对应,所述端板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

5、优选的,所述左螺纹盖的内径比外壳体的外径略大,且左螺纹盖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外壳体的外侧与左螺纹盖长度相同的位置设置有螺纹,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透出液出口,且透出液出口位于靠近右螺纹盖的一端。

6、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圈,所述连接圈的内径大小与左螺纹盖一致,且连接圈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右螺纹盖的外侧设置有螺纹,并且所述右螺纹盖的外径大小与连接圈的内径大小一致,所述右螺纹盖与连接圈螺纹连接。

7、优选的,所述外壳体靠近左螺纹盖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操作块的位置对应,所述外壳体靠近右螺纹盖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深度与操作块凸出外壳体的长度相同,所述操作块整体为七字结构。

8、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的外侧均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的内侧均设置有活动槽,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三进水管的外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固定槽与两个限位块。

9、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块的位置为所在进水管的左右两端,所述限位块的长度与活动槽的深度相同。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通过设置外壳体、左螺纹盖和右螺纹盖,在需要将管式膜过滤组件串联时,只需将第一个组件的左螺纹盖取下,将第二个组件的右螺纹盖取下,将第一个组件的左端对准第二个组件的右端,将其拧入,即可无需中间组件便可方便的将组件之间串联起来。

12、2、通过设置端板、外壳体和操作块,需要将管式膜取出时,只需将操作块沿着第一固定槽移动,操作块随即从端板上的第二限位槽脱离,便可将端板从外壳体中拿出,即可一次性将连接在端板上的管式膜取出进行清洗。

13、3、通过设置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在管道大小与管式膜过滤组件进水管大小不匹配时,只需将对应尺寸的进水管抽出,随后用螺纹杆进行固定,即可将进水管的大小改变与管道大小匹配。



技术特征:

1.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螺纹盖(9)的一侧安装有浓水出口(4),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管式膜(8),所述管式膜(8)连接在端板(7)的一侧,所述端板(7)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槽(11),且端板(7)的内部均匀设置有通孔(20),所述通孔(20)的大小与数量与管式膜(8)的直径大小与数量对应,所述端板(7)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螺纹盖(2)的内径比外壳体(1)的外径略大,且左螺纹盖(2)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外壳体(1)的外侧与左螺纹盖(2)长度相同的位置设置有螺纹,所述外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透出液出口(6),且透出液出口(6)位于靠近右螺纹盖(9)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圈(3),所述连接圈(3)的内径大小与左螺纹盖(2)一致,且连接圈(3)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右螺纹盖(9)的外侧设置有螺纹,并且所述右螺纹盖(9)的外径大小与连接圈(3)的内径大小一致,所述右螺纹盖(9)与连接圈(3)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靠近左螺纹盖(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槽(13),所述第一固定槽(13)与操作块(12)的位置对应,所述外壳体(1)靠近右螺纹盖(9)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0),所述第一限位槽(10)深度与操作块(12)凸出外壳体(1)的长度相同,所述操作块(12)整体为七字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5)与第二进水管(14)的外侧均连接有螺纹杆(17),所述第一进水管(5)与第二进水管(14)的内侧均设置有活动槽(16),所述第二进水管(14)与第三进水管(15)的外侧均设置有两个第二固定槽(18)与两个限位块(1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式膜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块(19)的位置为所在进水管的左右两端,所述限位块(19)的长度与活动槽(16)的深度相同。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管式膜过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式膜过滤组件,包括外壳体,其左侧连接有左螺纹盖;右螺纹盖,其设置在外壳体的右侧,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设置外壳体、左螺纹盖和右螺纹盖,在需要将管式膜过滤组件串联时,只需将第一个组件的左螺纹盖取下,将第二个组件的右螺纹盖取下,将第一个组件的左端对准第二个组件的右端,将其拧入,即可无需中间组件便可方便的将组件之间串联起来;通过设置端板、外壳体和操作块,需要将管式膜取出时,只需将操作块沿着第一固定槽移动,操作块随即从端板上的第二限位槽脱离,便可将端板从外壳体中拿出,即可一次性将连接在端板上的管式膜取出进行清洗。

技术研发人员:周燕娜,李舜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得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4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