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36066发布日期:2024-05-07 19:10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互叶白千层种植,尤其涉及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1、互叶白千层,原产地在澳大利亚,又名澳洲茶树,其枝叶可提取精油,即闻名世界的澳洲茶树油,有明显的广谱杀菌和抗菌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化妆品、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互叶白千层的种子极小,并且包含在蒴果内,蒴果半球形,无柄,紧贴枝条,且较为坚硬,收集较为困难。目前主要通过人工采摘蒴果,晾晒后拍打筛出种子。由于其种子小且轻,这种人工拍打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在有风的时候甚至随风飘散。在多数互叶白千层产业中,其种子很难得到收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对科研和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可以对采摘后的互叶白千层蒴果进行拍打,使蒴果中的种子与果皮分离,提高分离的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操作不便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3、本申请提出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包括

4、机壳,所述机壳通过脚架固定于地面,所述机壳内部中空且所述机壳上部设有进料口,所述机壳下部设有排料口;

5、转轴,所述转轴水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转轴与机壳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转轴外周设置有多根胶条;

6、第一筛板,所述第一筛板设于所述转轴下方;

7、第二筛板,所述第二筛板设于第一筛板下方;

8、其中所述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上均设有多个筛孔,且第一筛板上筛孔的内径比第二筛板上筛孔的内径大。

9、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外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主体于机壳固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与转轴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为链轮、皮带轮或齿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筛板呈盆状,所述筛孔设于第一筛板的中部。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筛板倾斜安装于机壳中,且第二筛板的下端从机壳向外伸出,所述筛孔设于第二筛板的中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筛板上下部均通过减震橡胶垫与机壳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筛板下部安装有震动电机。

15、进一步地,所述胶条一端为限位端,所述转轴外周设有与限位端相同的卡槽,胶条通过限位端固定于卡槽中。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轴和胶条转动,拍打烘干过后的互叶白千层蒴果,使得蒴果破裂,并将蒴果中的种子拍出,实现种子分离,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拍打的力度可以通过胶条的硬度以及驱动电机的转速来调节,可以根据不同硬度的互叶白千层蒴果进行调节,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外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主体于机壳(1)固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与转轴(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为链轮、皮带轮或齿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筛板(3)呈盆状,所述筛孔设于第一筛板(3)的中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筛板(4)倾斜安装于机壳(1)中,且第二筛板(4)的下端从机壳(1)向外伸出,所述筛孔设于第二筛板(4)的中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筛板(4)上下部均通过减震橡胶垫与机壳(1)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筛板(4)下部安装有震动电机(9)。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条(7)一端为限位端,所述转轴(2)外周设有与限位端相同的卡槽,胶条(7)通过限位端固定于卡槽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互叶白千层蒴果种子分离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通过脚架固定于地面,所述机壳内部中空且所述机壳上部设有进料口,所述机壳下部设有排料口;转轴,所述转轴水平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转轴与机壳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转轴外周设置有多根胶条;第一筛板,所述第一筛板设于所述转轴下方;第二筛板,所述第二筛板设于第一筛板下方。本技术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轴和胶条转动,拍打烘干过后的互叶白千层蒴果,使得蒴果破裂,并将蒴果中的种子拍出,实现种子分离,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拍打的力度可以通过胶条的硬度以及驱动电机的转速来调节,可以根据不同硬度的互叶白千层蒴果进行调节,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宁,刘海龙,覃子海,张烨,陈博雯,肖玉菲,魏秋兰,钟连香,林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928
技术公布日:2024/5/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