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92872发布日期:2023-08-03 21:5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焦炉,尤其涉及一种有利于节能的焦炉斜道口结构。


背景技术:

1、焦炉由蓄热室、斜道、炭化室、燃烧室和炉顶五部分组成;斜道位于焦炉的高向中部位置,其下部为蓄热室,上部为炭化室和燃烧室,炭化室与燃烧室间隔设置,每个炭化室的两侧均为燃烧室,炭化室和燃烧室的上部为炉顶区域。

2、大型焦炉通常采用分格蓄热室结构,分格蓄热室的空间尺寸为:高向约2500mm,长向约1000mm,宽向约550mm。分格蓄热室内从上到下叠放格子砖。当蓄热室内为上升气流时,空气和贫煤气经过蓄热室内的格子砖,该过程为气体的吸热过程,蓄热后高温的格子砖把热量传递给低温的气体,气体换热后通过斜道口进入燃烧室中燃烧放热;当蓄热室内为下降气流时,燃烧室中的废气经过斜道进入蓄热室,由上至下流过蓄热室内的格子砖,该过程为气体的放热过程,高温的气体将热量传递给低温的格子砖再次进行蓄热;由此可见,气流下降时的换热过程制约着气流上升时的换热过程,因为上升气流(空气和贫煤气)的热量来自下降气流(废气)的热量,所以高温下降气流与格子砖的换热过程至关重要,良好的换热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而换热过程与换热面积、气体流量和气流分布有关,因此需要设计出最佳的下降气流分布形式。

3、申请公布号为cn111171846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焦炉斜道区结构”,包括设于蓄热室上方、燃烧室与炭化室下方的斜道区,所述炭化室的底面高度高于斜道口处对应燃烧室的底面高度。从其燃烧室-炭化室方向的剖视图(附图1)中可以看出,斜道口是上口小、下口大的通道,但是在另一方向(垂直于图示方向)并未给出视图,而常规焦炉斜道区在该方向为等宽结构。

4、申请公布号为cn112280571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调式焦炉斜道口结构”,包括对应同一立火道并排设置的斜道一及斜道二,所述斜道一与斜道二之间设有鼻梁砖;所述鼻梁砖可移动地置于斜道区砌体顶部,并能够进行更换;斜道一、斜道二在远离鼻梁砖的一侧分别设调节砖。从其附图可以看出,其斜道口也为等宽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通过将传统等宽结构的斜道口改变为上窄下宽的结构形式,使下降气流通道由原来在斜道口上端突然缩小、在斜道口下端突然扩大,改进为缓慢过渡形式,进而改变下降气流在蓄热室内的分布路径,实现与格子砖的充分换热,达到节能目的,且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包括斜道口,所述斜道口的下端与分格蓄热室连通,所述斜道口的上端与燃烧室连通;沿蓄热室分格方向即机侧-焦侧方向,斜道口下端的宽度大于斜道口上端的宽度,斜道口的两侧面为斜面。

4、进一步的,所述斜道口对应分格蓄热室的中部设置。

5、进一步的,所述斜道口下端的宽与斜道口上端宽度的比值不小于3。

6、进一步的,所述斜道口下端的宽度小于分格蓄热室的宽度。

7、进一步的,所述斜道口的竖直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

8、进一步的,所述分格蓄热室内填充格子砖,格子砖为薄壁多孔结构。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通过加大斜道口下端开口尺寸,将斜道口由传统的等截面结构改进为连续变截面的结构,使气体流动更顺畅,废气流入蓄热室后,与格子砖的接触面积增大,气流分配更均匀,换热效果更好,节能降耗;

11、2)斜道口结构改进后,气体通道阻力降低,为焦炉系统提供吸力的焦炉烟囱高度得以降低,节约了建筑成本;

12、3)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13、4)适用于顶装焦炉、捣固焦炉和顶装-捣固二合一焦炉,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



技术特征:

1.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包括斜道口,所述斜道口的下端与分格蓄热室连通,所述斜道口的上端与燃烧室连通;其特征在于,沿蓄热室分格方向即机侧-焦侧方向,斜道口下端的宽度大于斜道口上端的宽度,斜道口的两侧面为斜面;所述斜道口的竖直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道口对应分格蓄热室的中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道口下端的宽与斜道口上端宽度的比值不小于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道口下端的宽度小于分格蓄热室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格蓄热室内填充格子砖,格子砖为薄壁多孔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焦炉斜道口结构,包括斜道口,所述斜道口的下端与分格蓄热室连通,所述斜道口的上端与燃烧室连通;沿蓄热室分格方向即机侧‑焦侧方向,斜道口下端的宽度大于斜道口上端的宽度,斜道口的两侧面为斜面。本技术通过将传统等宽结构的斜道口改变为上窄下宽的结构形式,使下降气流通道由原来在斜道口上端突然缩小、在斜道口下端突然扩大,改进为缓慢过渡形式,进而改变下降气流在蓄热室内的分布路径,实现与格子砖的充分换热,达到节能目的,且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耿宁,陈伟,张天宇,肖长志,韩龙,杨俊峰,赵殿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