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组件、发动机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0180发布日期:2022-05-11 14:4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组件、发动机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组件、一种发动机和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发动机,包括组装在一起的缸体、缸盖和油底壳,缸体上设置有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第二回油腔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均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缸体内的机油自第一回油腔的进油口进入第一回油腔后,自第一回油腔的出油口流回油底壳。在第一回油腔盛装满机油后,自第一回油腔外溢的机油进入第二回油腔、并自第二回油腔的出油口流回油底壳,以确保机油快速流回油底壳,保证油底壳内的机油含量充足,使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收集到机油。
3.然而,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出现油底壳机油含量不足,机油集滤器无法在油底壳内收集到机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研究发现:第一回油腔盛装满机油后,车辆在转弯过程中,进行外溢的机油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朝向一个方向集中,会积存在第一回油腔的上部,不会进入第二回油腔,致使第一回油腔的存油量增大,造成油底壳机油含量不足,机油集滤器无法在油底壳内收集到机油。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组件,能够改善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出现油底壳机油含量不足,机油集滤器无法在油底壳内收集到机油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和一种汽车。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组件,包括:缸体,所述缸体设有第一回油腔,所述第一回油腔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和阀板,可摆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油腔内,所述阀板与所述第一回油腔的腔壁之间形成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之间,所述连通口的开度通过驱动所述阀板转动实现调节。
8.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缸体组件还包括:散热装置,安装在所述阀板的摆动轴上,用于对所述阀板进行散热降温。
9.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缸体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与所述阀板的摆动轴传动配合,用于驱动所述阀板摆动。
10.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缸体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在第一行驶过程下驱动所述阀板摆动至第一设定角度、在第二行驶过程下驱动所述阀板摆动至第二设定角度。
11.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驶过程为直线行驶过程,所述第二行驶过程为转弯行驶过程,所述进油口位于所述第一回油腔的上部,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一回油腔的下部,所述阀板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回油腔内;其中,所述直线行驶过程下,所
述阀板相对于水平面下摆至所述第一设定角度;所述转弯行驶过程下,所述阀板相对于水平面下摆至所述第二设定角度;所述第一设定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角度,所述连通口在所述直线行驶过程下的开度小于在所述转弯行驶过程下的开度。
12.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为控制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传动齿轮安装在所述阀板的摆动轴上、并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
13.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翅片和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在所述阀板的摆动轴上,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散热翅片对应设置,用于形成对所述散热翅片进行散热的风流。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包括油底壳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组件,所述油底壳安装在所述缸体上、并与所述出油口连通。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
16.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汽车还包括:具有转向传感器的底盘转向系统,所述转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转向传感器发送的车辆转向信号的过程为所述第一行驶过程,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所述转向传感器发送的车辆转向信号的过程为所述第二行驶过程。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组件,阀板可摆动地安装在第一回油腔内,阀板与第一回油腔的腔壁之间形成连通口,连通口位于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阀板处于使连通口的开度较小的位置时,第一回油腔内阀板上方的体积较小,第一回油腔内积存的机油量较少,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阀板处于使连通口的开度较大的位置时,连通口的流通量增大,第一回油腔内积存的机油快速经过连通口后、自出油口流回油底壳,也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
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组件的剖视结构局部示意图,阀板摆动至第二设定角度;
21.图2为图1所示发动机的缸体组件的剖视结构局部示意图,阀板摆动至第一设定角度;
22.图3为图1所示发动机的缸体组件中阀板、传动齿轮和散热翅片相组装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关系为:
25.100缸体,110第一回油腔,111出油口,200阀板,210摆动轴,300连通口,400传动齿轮,500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缸体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缸体100,缸体100设有第一回油腔110,第一回油腔110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111,出油口111设置成与油底壳连通;和阀板200,可摆动地安装在第一回油腔110内,阀板200与第一回油腔110的腔壁之间形成连通口300,连通口300位于进油口和出油口111之间,连通口300的开度通过驱动阀板200转动实现调节。
28.该缸体组件,阀板200可摆动地安装在第一回油腔110内,阀板200与第一回油腔110的腔壁之间形成连通口300,连通口300位于进油口和出油口111之间,阀板200处于使连通口300的开度较小的位置时(此时连通口300的开度小于出油口111的流通面积),第一回油腔110内阀板200上方的体积较小,第一回油腔110内积存的机油量较少,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阀板200处于使连通口300的开度较大的位置时(此时连通口300的开度大于出油口111的流通面积),连通口300的流通量增大,第一回油腔110内积存的机油快速经过连通口300后、自出油口111流回油底壳,也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
29.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缸体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与阀板200的摆动轴210传动配合,用于驱动阀板200摆动,以实现对连通口300的开度进行调节。
30.示例地,缸体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与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在第一行驶过程下驱动阀板200摆动至第一设定角度、在第二行驶过程下驱动阀板200摆动至第二设定角度(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一行驶过程和第二行驶过程均为汽车的行驶过程。
31.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行驶过程为直线行驶过程,第二行驶过程为转弯行驶过程。进油口位于第一回油腔110的上部,出油口111位于第一回油腔110的下部,阀板200可上下摆动地安装在第一回油腔110内,出油口111位于连通口300的正下方。直线行驶过程下,阀板200相对于水平面下摆至第一设定角度;转弯行驶过程下,阀板200相对于水平面下摆至第二设定角度;第一设定角度小于第二设定角度,连通口300在直线行驶过程下的开度小于出油口111的流通面积,出油口111的流通面积小于连通口300在转弯行驶过程下的开度。
32.如图2所示,直线行驶过程,第一回油腔110内阀板200上方的体积较小,第一回油腔110内积存的机油量较少(第一回油腔110盛装满机油后,自第一回油腔110溢出的机油进入第二回油腔,自第二回油腔流回油底壳),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
33.如图1所示,转弯行驶过程,第一回油腔110外溢的机油受到离心力作用朝向一个方向集中而积存在第一回油腔110的上部,无法溢流至第二回油腔。控制阀板200摆动使连
通口300的流通量增大,第一回油腔110内积存的机油在倾斜布置的阀板200的导向下(阀板200倾角大,可提高机油通过连通口300的速度)快速经过连通口300后、自出油口111流回油底壳,增大第一回油腔110的排油量,改善第一回油腔110大量存油的问题(应当说明,无论直线行驶过程还是转弯行驶过程,第一回油腔110的进油量始终大于第一回油腔110的出油量,仅通过第一回油腔110的出油口向油底壳进行回油,可以改善第一回油腔110大量存油的问题),也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
34.示例地,如图3和图4所示,控制装置为控制器,驱动装置包括电机、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400,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驱动齿轮安装在电机的转轴上,传动齿轮400安装在阀板200的摆动轴210上、并与驱动齿轮相啮合。在直线行驶过程下,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阀板200下摆至第一设定角度;在转弯行驶过程下,控制器驱动阀板200下摆至第二设定角度。
35.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缸体组件还包括:散热装置,安装在阀板200的摆动轴210上,用于对阀板200进行散热降温,以此来有效降低机油的温度。
36.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翅片500和散热风扇,散热翅片500安装在阀板200的摆动轴210上,散热风扇与散热翅片500对应设置,用于形成对散热翅片500进行散热的风流,以对散热翅片500进行风冷散热。
37.当然,散热装置也可以采用冷却液通路散热方式,也可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图中未示出),包括油底壳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的缸体组件,油底壳安装在缸体100的下部、并与出油口111连通。
39.该发动机,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缸体组件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40.示例地,发动机为1.5l排量的四缸发动机。直线行驶过程,第一回油腔110的体积更小,第一回油腔110不大量存油;转弯行驶过程实现了快速回油,改善第一回油腔110不量存油问题。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
42.该汽车,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43.示例地,汽车还包括:具有转向传感器的底盘转向系统(图中未示出),转向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44.控制器未接收到转向传感器发送的车辆转向信号的过程为第一行驶过程,此时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阀板200下摆至第一设定角度;控制器接收到转向传感器发送的车辆转向信号的过程为第二行驶过程,此时控制器驱动阀板200下摆至第二设定角度。
45.在汽车直线行驶过程中,转向传感器识别到汽车没有转弯(主要是急转弯)操作,转向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阀板200,将阀板200下摆至第一设定角度,减少第一回油腔110的体积,通过第一回油腔110和第二回油腔共同回流机油,使大部分机油处于油底壳内,可保证机油集滤器吸油可靠性,散热翅片500通过风冷方式将阀板200上的温度带走,辅助降低流过阀板200上机油的温度。
46.在汽车急转弯行驶过程中,转向传感器识别到车辆有转弯(主要是急转弯)操作,转向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阀板200,将阀板200下摆至第二设
定角度,加大回油倾角,提高第一回油腔110向油底壳的回油速度,提升机油集滤器吸油可靠性,散热翅片500通过风冷方式将阀板200上的温度带走,辅助降低流过阀板200上机油的温度。
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缸体组件,阀板可摆动地安装在第一回油腔内,阀板与第一回油腔的腔壁之间形成连通口,连通口位于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阀板处于使连通口的开度较小的位置时,第一回油腔内阀板上方的体积较小,第一回油腔内积存的机油量较少,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阀板处于使连通口的开度较大的位置时,连通口的流通量增大,第一回油腔内积存的机油快速经过连通口后、自出油口流回油底壳,也有效保证了油底壳机油含量充足,因此机油集滤器在油底壳内始终能够收集到机油。
48.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
““
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