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52942发布日期:2023-10-25 20:24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金属电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


背景技术:

1、锌铁合金镀层的耐蚀性明显高于镀锌层,目前,通常采用碱性锌铁合金电镀工艺制备锌铁合金镀层。碱性锌铁合金镀液对铝合金件及其化学沉锌层都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在铝合金件的化学沉锌层上直接电镀碱性锌铁合金,镀层结合力较差,一般不能满足制造业的技术要求。铝合金件化学沉锌后进行氰化镀铜,然后再镀碱性锌铁合金,所形成的镀层结构才具有较高的结合力。然而,在氰化镀铜受到严格管控的情况下,开发无氰镀铜工艺代替氰化镀铜已是大势所趋。但过去业界所开发的二价铜无氰镀铜工艺还没有很好解决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的问题,用其代替氰化镀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另外,六价铬钝化具有高毒性,在全球范围内已被限制使用。三价铬钝化虽然毒性较低,但钝化液中的钴离子也被列入了禁用的范围。因此,开发无铬钝化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并且代表了现代电镀技术的发展趋势。

2、参考文献:[1].秦足足,李建三,徐金来,国内外无氰镀铜工艺研究进展[j],电镀与涂饰,2015,34(3):149-152。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氰化镀铜高污染及高风险性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包括铝合金基体、和在所述铝合金基体上从内到外依次制备的化学沉锌层、无氰镀铜层、锌铁合金镀层、无铬化学转化层、及硅烷无铬钝化层;

3、所述无氰镀铜层是采用聚合硫氰酸盐镀铜工艺制备的;

4、所述无氰镀铜层的厚度为1~4μm。

5、优选的,所述锌铁合金镀层是采用碱性锌铁合金电镀工艺制备的。

6、优选的,所述锌铁合金镀层的厚度为6~18μm。

7、优选的,所述硅烷无铬钝化层是采用溶剂型硅烷无铬钝化剂制备的。

8、优选的,所述硅烷无铬钝化层的厚度为0.7~1.2μm。

9、聚合硫氰酸盐镀铜工艺是近期开发的无氰镀铜工艺,与以往以二价铜盐作主盐的无氰镀铜工艺的区别在于:聚合硫氰酸盐镀铜以亚铜盐作主盐,以聚硫氰酸钠作主配位剂,亚铜离子与聚硫氰酸根生成稳定的配离子,显著降低了亚铜离子的电极电位,亚铜离子与化学沉锌层不发生置换反应。聚合硫氰酸盐镀铜溶液的ph范围是12~13,对铝合金基体及化学沉锌层的腐蚀性较弱,在铝合金件表面的化学沉锌层上进行聚合硫氰酸盐镀铜,镀液不会破坏铝合金基体上的化学沉锌层,因此能够获得结合力良好的镀铜层。锌铁合金镀层相对于铝合金属于阴极性镀层,对铝合金基体无电化学保护作用。但锌铁合金镀层相对于镀铜层则为阳极性镀层,因此,本方案中的镀铜层能够有效阻止腐蚀介质向铝合金基体方向的侵蚀。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用聚合硫氰酸盐镀铜工艺代替氰化镀铜,克服了使用氰化物存在的高污染及高风险的缺陷。

12、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在铝合金表面的化学沉锌层上无氰镀铜,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13、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采用硅烷无铬钝化剂代替现行的三价铬钝化剂,所述硅烷无铬钝化剂不含重金属,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在锌铁合金镀层上所制备的硅烷无铬钝化层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铝合金基体、和在所述铝合金基体上从内到外依次制备的化学沉锌层、无氰镀铜层、锌铁合金镀层、无铬化学转化层、及硅烷无铬钝化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锌铁合金镀层是采用碱性锌铁合金电镀工艺制备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锌铁合金镀层的厚度为6~18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无铬钝化层是采用溶剂型硅烷无铬钝化剂制备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无铬钝化层的厚度为0.7~1.2μm。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铝合金件镀锌铁合金的镀层结构,包括铝合金基体、和在所述铝合金基体上从内到外依次制备的化学沉锌层、无氰镀铜层、锌铁合金镀层、无铬化学转化层、硅烷无铬钝化层。本技术用聚合硫氰酸盐镀铜工艺代替氰化镀铜,解决了使用氰化镀铜带来的高污染及高风险问题。所制备镀件按照GB/T 5270‑2005《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 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 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标准以热震试验法测定镀层结合力,其结合力满足标准要求。所制备镀件按照GB/T 10125‑202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进行中性盐雾试验384小时,表面无腐蚀物生成,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小阳,郭崇武,赖奂汶,邓银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