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0254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属于土木结构工程中挡土墙的制作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目前施工的路堑式挡土墙中,往往是先把墙背土体按照一定的坡度挖成一个平整的坡 面,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紧贴土体把挡土墙砌体砌筑起来。这样,虽然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规 范要求的位置和密度设置了泄水孔,但由于砌体与墙背土体紧密接触,无法设置有效的反滤 层,因而泄水孔的排水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效,这样就会引起挡土墙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不但可以设置反滤层 ,而且可以使水分从泄水孔顺利排出,保证了挡土墙的稳定、安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是这样实现的在制作挡土墙砌体l时,在挡土 墙砌体l上的每个泄水孔3的进水口处都设置一个既能泄水,又能防止泄水孔3后面的土体土 料进入进水口的反滤层5。
在制作反滤层5时,先在泄水孔3进水口处的挡土墙墙背土体2上设置一个小坑,以便于 在坑内放满反滤材料做为反滤层5 。
反滤层5的反滤材料为碎石、砾石或土工布包裹的粗砂。
本发明的路堑式挡土墙结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挡土墙砌体l,在挡土墙砌体l的泄水 孔3进水口处的挡土墙墙背土体2上设置有一个小坑,并在泄水孔3的进水口处设置有一个合 成塑料隔栅4,在小坑内放满有反滤材料做的反滤层5,在最底层的泄水孔3后面、小坑的底 面设有隔水层6。
小坑为楔形小坑,底面为矩形,边长L为30 40c迈,小坑的高度H为50cm。 隔水层6为粘土隔水层或柔性防水土工布。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上述的方法和结构,不但可以设置反滤层,而且可以 使水分从泄水孔顺利排出,保证了挡土墙的稳定、安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图l为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制作挡土墙砌体l时,在挡土墙砌体1上的每个泄水孔3的进水口处 都制作一个既能泄水,又能防止泄水孔3后面的土体土料进入进水口的反滤层5。在制作反滤
层5时,先在泄水孔3进水口处的挡土墙墙背土体2上挖出一个楔形小坑,并在泄水孔3的进水 口处放置一个合成塑料隔栅4,再在坑内放满反滤材料做为反滤层5。
在施工路堑式挡土墙时,挡土墙的基础、砌体以及泄水孔的位置和密度均按有关规范要 求进行施工,而唯有在挡土墙砌体1的泄水孔3的进水口处,在墙背土体2上挖出一个楔形小 坑,小坑的底面为矩形,边长L约为30 40cm,小坑的高度H约为50cm,先在泄水孔3的进水 口处放置一个合成塑料隔栅4,合成塑料隔栅4的各条栅板之间的距离为15 20mm,以防止碎 (砾)石反滤材料顺着泄水孔3流失,再在坑内放满反滤材料如碎石、砾石、土工布包裹的 粗砂等做为反滤层5;在最底层的泄水孔3后面,楔形小坑的底面按规定夯填粘土隔水层或铺 设柔性防水土工布做为隔水层6,以防止水分下渗,使挡土墙墙背土体2的可流动的水分能从 泄水孔3中顺利排出,保证挡土墙的稳定、安全。
权利要求
1.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作挡土墙砌体(1)时,在挡土墙砌体(1)上的每个泄水孔(3)的进水口处都设置一个既能泄水,又能防止泄水孔(3)后面的土体土料进入进水口的反滤层(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堑式挡土墙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在泄水孔(3)进水口处的挡土墙墙背土体(2)上设置一个小坑,先在泄水孔(3)的进水口处放置一个合成塑料隔栅(4),再在坑内放满反滤材料做为反滤层(5),在最底层的泄水孔(3)后面、小坑的底面设有隔水层(6),防止水分下渗,以便挡土墙墙背土体(2)中可流动的水分能从泄水孔(3)中顺利排出。本发明不但可以设置反滤层,而且可以使水分从泄水孔顺利排出,保证了挡土墙的稳定、安全。
文档编号E02D29/02GK101100862SQ200610200670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7日
发明者唐雄俊, 波 王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