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210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伸出桩,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对结构负荷具有增强的支承能力的头伸出桩。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用于提供桩构建方法,从而在构建桩时确保稳定性、构造可使用性以及经济效益。
背景技术
:在建造建筑物或一结构时,根据地面状况或者建筑物或结构的负荷,通常构建地基以加强地面,从而使建筑物或结构可在地面上稳定。可基于各种条件,如结构负荷来进行浅地基或深地基的构造。浅地基是贯入宽度比低于1的地基,而深地基是贯入宽度比高于1的地基。在浅地基的情况下,不使用桩就可将结构直接支撑在地面上。另一方面,在结构没有被充分支撑在地面上的情况下,可利用桩来加强地面的支承能力。桩基系统是这样一种地基系统,其特征在于,构建的桩的头部连接到结构上。基于桩的材料,可将桩分类为钢桩、混凝土桩、以及复合桩。桩的安装可分类为打桩、螺旋钻孔打桩、以及原地浇铸。打桩方法的特征在于,树起一个桩,然后通过锤击强制将桩打入地面,直到桩完全贯入到地面中。在借助于锤击能量强制将桩完全贯入地面时,使桩在从桩周围的土壤挤过去的同时贯入地面。因而,桩的支承能力是极好的,并且该桩可被简单构建。然而,打桩方法的缺点在于,在需要使桩深深地贯入地面时,难以使桩垂直地贯入,并且在进行打桩方法时,也会产生过分的振动和噪音。因而,这种打桩方法由于一些限制而在市区使用时受限制。另一方面,螺旋钻孔打桩方法的特征在于,预先在地面上钻孔,中途将水泥浆导入孔中,然后将桩固定地插入到孔中。螺旋钻孔打桩方法可解决所述打桩方法的缺点。目前,埋桩方法主要用来在市区构建桩基。在建筑物构造中,极其重要的是地基的构造。由于地面条件随地点而不同,或者不能充分理解打桩机器的操作,根据建造者的个人经验,无定规地利用各种桩安装方法。结果,不易进行桩构建工作。图1是示出桩的固有容许应力(proofstress)和所构建的桩的结构容许应力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结构11的负荷(PF)由贯入到结构11下方的地面中的多个桩12的结构容许应力支撑。构建的桩12的结构容许应力是在桩的前端处的前端支承力(TF)和围绕桩的外周的周围摩擦力(SF)之和。一般地,桩的固有容许应力大于结构容许应力。然而,桩的结构容许应力由于其不利的构造可使用性而降低。例如,0400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称作"PHC桩")的固有容许应力为112tf,结构容许应力为60到80tf。结果,浪费了桩的32到52tf的固有容许应力。特别是在使用螺旋钻孔打桩方法时,钻出的孔径大于桩的直径,桩贯入到孔中,且水泥浆被注入到桩和地面之间,从而增大了周围摩擦力。然而,在构建完成之后进行的桩的容许应力试验显示,周围摩擦力不显著,大部分结构容许应力是前端支承力。因而,在螺旋钻孔打桩方法中,为改善桩的使用效率,需要使结构容许应力增加至接近于桩的固有容许应力。为了提高桩的效率,已有以下各种提议-日本实用新型实开公报No.S55-50142公开了一种前端支撑的钢管桩,其将具有通孔的前端钢板附接到钢管的前端,并在钢管和前端钢板之间增设了加强筋。该日本公报公开了这样的技术范围,S卩,将桩插入裸露的地面或者开凿的孔中,并且使桩位于并埋在地面中。然而,这具有一些问题因为通过在桩中填充土壤而非水泥的方法,所以不存在周围摩擦力,因此易于浪费桩的容许应力,并且难以进行加强工作(特别是中心加强)。结果,在进行构建时必须花费额外的成本。日本专利特开公报H2003-138561公开了一种多阶段改进连续地下壁的桩。该公报公开了使用多斗挖掘机(continuousexcavator)沿着纵向在原地进行混凝土浇注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构造成本和可使用性方面也具有一些问题。此外,因为该方法必须同时使用固化混凝土表面的混凝土搅拌车和铁杆,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并不使用该方法。
发明内容技术问题如上所述,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支撑结构负荷的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因此,通过在不影响螺旋钻孔打桩方法中使用的桩的重量和体积的情况下,增加桩的结构容许应力,从而提高桩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该头伸出桩适用于桩构造方法,从而确保在构造桩时的稳定性、构造可使用性以及经济效益。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该头伸出桩可应用于螺旋钻孔打桩方法并通过在钻孔打桩之后进行锤击来增加结构容许应力。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该内部和外部加强部使得头部的直径大于桩的直径。所述头部相对于中心轴线在所述桩的前端左右延伸,从而增加桩的前端支撑应力。尤其是,就直径为①300到O500的普通桩而言,本发明通过相对于中心轴线延伸相同长度的头伸出桩能容易地实现桩的设计和制造,并且对于直径超过0500的较大桩而言,本发明通过具有其中支撑力相对于中心轴线的总和相同的区域,能够获得桩的容许应力的更精确值,而不出现误差。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用于支撑结构负荷的头伸出桩,该头伸出桩包括第一头部,该第一头部相对于第一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相同长度;以及第二头部,该第二头部相对于第二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相同长度,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壁和头部和第二头部,对称地形成一圆形结构;锤击表面,该锤击表面设置在所述圆形结构的顶表面上;和中心钻孔,该钻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之间。在所述头伸出桩中,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分别具有一致的厚度,且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中的每一个均可包括形成在其两侧的倾斜表面。在所述头伸出桩中,通过顺序地层叠多个头部,可将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设置成一致的厚度。通过具有使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的内部支撑力和外部支撑力的总和相同的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也可获得所需的效果。有益效果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在不增加螺旋钻孔打桩方法中所用的桩的重量和体积的情况下,可以使桩的结构容许应力增加到接近于桩的固有容许应力。因而,减少了在埋桩工作中所用的桩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桩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可在市售的传统桩上附接加强部或加强盘。因而,也提高了传统桩的应用性。桩的制造厂家通常以使桩的设计容许应力与根据地面条件或构造可使用性所确定的桩的容许应力相对应的方式,来确定桩的设计容许应力,其中,所述确定的容许应力低于桩的固有容许应力。结果,桩的设计容许应力与固有容许应力相比,损失大约30%至40%。然而,在使用根据本发明方法的头伸出桩时,在该构造方法中可利用100%的容许应力。就桩的构建而言,能够在早期阶段提高桩的容许应力,从而安全而快速地进行构建。就桩的设计而言,能够减少桩的数量,从而节约了构建的成本和时间。当所述桩的容许应力设计成很小时,可期望减小桩的长度。在以与传统的桩构建方法相同的方式来制备和击打所述头伸出桩并且以近似50/2050/10的N值来完成桩构建时,与在现场设计的桩构建相比,能够获得所需的支撑力。在桩的设计容许应力较低时,桩的长度可减少大约20%至40%。因而,降低了构造成本。因为减少了用于将桩与桩基连接的头部设置量,可以获得有利于环境的建筑。因而,与传统的桩构建方法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桩构建方法可保证经济效益和安全性,并提高了构造可使用性。在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头伸出桩来增加桩的设计容许应力的情况下,桩的总数目可减少大约30%至40%。而且,因为减小了桩帽的尺寸,因此混凝土水泥和所需的加强钢的量减少大约10%至20%。而且,由于减少了桩的总数,因此大大地减少了构建时间。同样,大大地减少了与构建持续时间相关的构建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间接成本、人员费用和财政支出。因此,本发明是用于建筑物和民用建筑的非常有用的方法。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可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其他优点,其中图1是桩的容许应力的概念图,示出了桩的固有容许应力和构建的桩的结构容许应力之间的关系;图2是示出在结构加载时,随着施加于轴线上的力的位置而变化的力矩改变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平面图和局部截面图;图4是示出当锤击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加强部的头伸出桩和锤击传统的伸出桩时,二者之间的差异的局部截面图;图5是示出锤击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相关的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情况的局部截面图;以及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层叠形式的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局部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来详细叙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2是示出结构加载时的力矩变化的截面图。如图2(a)所示,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从结构自身向结构中心对该结构施加负荷。然而,当在结构的一侧施加分离力9时,除了结构的负荷之外,还分别产生转动力的力矩。因此,如图2(c)所示,当在施加结构负荷的状态下施加分离力9时,产生转动力的第一力矩并产生位移,从而在该位置还施加有额外的第二力矩直到位移停止。结果,对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在头伸出桩的情况下也产生上述问题,所以在形成加强件时,应该考虑以上叙述。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平面图和局部截面图。如图3所示,桩5为具有形成在中心的第一支撑壁1和第二支撑壁2的筒形结构。桩5包括形成在筒形结构的桩5的内部的内部加强部Rl、形成在桩5的外部的外部加强部R2、以及形成在中心的中心钻孔7。也就是说,如图3的局部截面图的下端所示,第一头部3具有相对于第一支撑壁l的中心轴线左右延伸的伸出部,第二头部4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撑壁2的中心轴线左右延伸的伸出部。各个伸出部的长度相同。第一支撑壁1和第二支撑壁2、以及第一头部3和第二头部4是对称形成的圆形结构5的桩,锤击表面6设在圆形结构5的顶表面上。中心钻孔7形成在第一头部3和第二头部4之间。中心钻孔7防止桩下端的支撑面处因锤击导致的泥浆或水流动而产生浮力,并作为硬地面和不坚固的桩之间的中介物在锤击过程中平稳地引导力流。图4是示出在锤击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头伸出桩和传统的伸出桩时,二者之间的差异的局部截面图。在图4中,左侧图表示锤击传统的伸出桩时的情况,右侧图表示锤击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3的桩时的情况。在圆形头伸出桩5的顶表面上,设置有在桩的钻孔打桩之后进行锤击的锤击表面6。直径为350、400、450、500或600mm的筒形桩5可以是混凝土桩、PHC桩或者钢管。内部加强部Rl和外部加强部R2为具有预定厚度的盘形结构,并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到筒形桩5的下端。这里,固定装置可使用传统的焊接方法将桩与加强盘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如果该筒形桩5是混凝土桩或PHC桩,则该加强盘一体地形成有,或者还包括缠绕筒形桩的下端的钢加强带。在这种情况下,在钢加强带焊接内部加强部和外部加强部时,桩被固定。表1示出桩和加强件的尺寸和动力学参数(dynamism)。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其中,(^=3前端支承力/加强盘的横截面积可从表1看出,在O350PHC桩的情况下,要获得89tf的固有容许应力需要58tf的前端支承力。然而,通过直径为350mm且横截面积为961.625cm2的传统桩不能获得58tf的前端支承力。因而,为获得58tf的前端支承力,需要增大桩的前端的横截面积。在表1中,加强盘的横截面积是1759cm2,加强盘的直径为473mm,且该加强盘的厚度为10.8謹。可从表1看出,在0400、(D450和(D350PHC桩的情况下,加强盘的横截面积分别增加到2216cm2、2707cm2、和3419cm2,从而完全利用与各个桩的直径相对应的固有容许应力。而且,加强盘的直径分别增加至531mm、587mm和660mm。表1示出随着加强盘的突出长度增加,加强盘的厚度增加。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增加的量通过摩擦力的变化而随着前端应力变化,这意味着桩的大小根据地面条件来确定。形成在构成加强部的第一头部3和第二头部4之间的中心钻孔7防止头伸出桩5因地下浸出液而漂浮。所述浸出液流入并填充圆形结构。然后,中心钻孔7通过锤击将多余的泥浆导入贯通的桩中,并且该中心钻孔7也用来将通过锤击而流动的土壤和水泥浆导入桩中,并使得泥浆和水泥浆混合硬化。图5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示出具有内部加强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结构的横截面视图。如图5所示,头伸出桩5包括筒形桩部、内部加强部R1和外部加强部R2。在桩的顶部,设置有在桩的钻孔打桩之后进行锤击的锤击表面6。直径为350、400、450、500或600mm的筒形桩5可以是混凝土桩、PHC桩、钢管、H形钢、或者任何其他复合管或木制管。形成在下端的加强部具有预定厚度的盘形结构,该盘形结构一体地形成于或利用固定装置固定于筒形桩部的下端。此外,图5与图3类似,表示桩5,其具有通过第一头部3和第二头部4以及第一支撑壁1和第二支撑壁2对称形成的圆形结构。第一头部3和第二头部4中每一个的厚度一致,并包括形成在其两侧的倾斜表面10。表2示出桩和加强件的尺寸和动力学参数。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可从表2看出,在(D350PHC桩的情况下,为获得89tf的固有容许应力需要58tf的前端支承力。然而,通过直径为350mm且横截面积为961.625cm2的传统桩不能获得58tf的前端支承力。为获得58tf的前端支承力,桩的前端横截面积需为1759cm2。换句话说,加强部的直径需要增力口至lj473醒。参考表2,需要将(D400、0)450、和O500PHC桩的前端的横截面积分别增加至2216cm2、2707cm2、和3419cm2,从而完全利用与各个桩的直径相对应的固有容许应力。为此,需要分别将桩的加强部的直径增加至531mm、587讓、禾口660mm。在这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增加的量通过摩擦力的变化而随着前端的应力变化,因此,这意味着桩的尺寸根据地面条件来确定。如图4所示,在锤击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加强部的头伸出桩和传统的头伸出桩时之间的差异如下所述。应该注意,传统的伸出桩是用在钻孔打桩方法中的桩,而并不用在钻孔打桩之后的锤击中。实际上,迄今为止,在钻孔打桩之后都没有进行过锤击。当在钻孔打桩之后锤击桩5时,桩进入地面X深度。然后,因为泥浆被迫进入中心钻孔7,产生使加强盘弯曲的力F2的力矩,并且,到如图1(c)所示的位移停止时,继续产生附加力矩,由此对建在桩上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得使内部加强件R1和外部加强件R2弯曲的力最小化,这是因为设置了向右和向左延伸相同长度的加强件,从而使得在土壤因钻孔打桩之后的锤击而被推入中心钻孔7时产生的力均匀地分布。结果,因为垂直力施加于第一支撑壁1和第二支撑壁2的中心,所以不必额外地对桩进行加强。图5是示出当锤击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情况的局部截面图。当在钻孔打桩之后进行锤击时,桩5贯入地面的深度为X,由此增大了桩的容许应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稳定的容许应力,这是因为设置了向右和向左延伸相同长度的加强件,从而使得在土壤由于钻孔打桩之后进行的锤击而被推入中心钻孔7时产生的力均匀地分布。也就是说,因为力垂直地施加于桩,并且没有因外部因素产生偏心力,所以能够确保稳定的容许应力。而且,因为内部和外部加强件防止由于桩的上部的重量而使土壤上升通过钻孔流入桩内,所以能够防止桩因土壤而削弱。通过下述的两个方法来确定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延伸。首先,通过使力相等地分布的方法来进行确定。该方法可以这样实现,通过相等地形成内部和外部加强部(图3:R1和R2),从而使得加强部的偏心力最小化并将桩的重量传递给地面。内部和外部加强部(图3:R1和R2)的长度设置成满足这样的条件,其中,分离距离的平方与单位应力的乘积相同(力矩相同),并且分离距离与单位应力的四次方的乘积(沉降(settlement)相同)相同。通过加强件的材料所具有的设计标准和设计应力,使得力矩满足下沉限制条件。对于直径从O300到O500的普通桩而言,这种方式是有用的,并且,该方式的特征在于,伸出的头部相对于中心轴线延伸相同的长度,因此,桩的设计和生产简单。其次,内部和外部加强部(图3:R1和R2)的伸出长度基于的条件是,施加于内部加强区域的总应力和施加于外部加强区域的总应力相同,从而相同的单位应力施加于内部加强区域和外部加强区域。因此,通过加强部的材料的设计标准和设计应力,使得力矩满足沉降限制条件。对于直径大于O500的大桩,这种方式是有用的。该方法在大尺寸桩或设计和构建工作较复杂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桩的应力值,而不会有错误,这是因为头伸出部容许具有其中支撑力相对于中心轴线的总和是相同的区域。上述桩构建方法在距离为桩直径的2.5倍处进行,在动态桩负荷测试或者静态桩负荷测试下每250进行一次试验。在现场使用的动态桩负荷测试特别包括E.O丄D(初始打桩的末期),其在周围的水泥浆硬化之前进行,并在水泥浆硬化之后1-3周进行。在利用E.O.I.D方法测量打桩即时容许应力之后,这两种方法可继续进行随后的构建步骤,从而继续进行桩构建。相反,在填充材料硬化之后进行的方法难以使得构建步骤继续,这是因为使填充材料硬化需要时间。为了继续桩构建,要求桩驱动设备在桩的上方工作,因此需要更多的费用和时间来保护桩。为此,桩构建不能安全地进行,直到容许应力在E.O丄D方法中足够大为止。例如,当为D400PHCA型桩时,其外径为400mm且内径为270mm。这是中空的传统桩,其中心部分的横截面是空的,从而有效地利用该横截面,并使得具有有效地利用结构力学的容许应力。如果满足其中桩接触泥浆的支撑面的面积为683.74cm2,并且加强盘因地面特质而在内部和外部加强了25mm,则利用外径为450mm且内径为220mm的结构进行了加强。结果,满足其中桩接触泥浆的支撑面的面积为1209.69cm2,因此这意味着支撑面增加至177%。这容许桩构建得以继续下去,这是因为与传统的支撑面积相比,通过使满足其中桩接触泥桨的支撑面的面积增加到177%,必定会使结构容许应力和即时容许应力增加。与传统的面积相比(考虑封闭效应的面积),在水泥浆硬化和不考虑钻孔面积的外部面积仅为1256.00cr^时,可以实现增加127%的效果,不然外部面积要增加至1589.63cm2。也就是说,最终的桩从外径为400mm且内径为220mm的传统桩变成外径为450mm且内径为270mm的有效桩。可以看出通过上述的钻孔打桩使得前端(E.O丄D)的侧面积增加177%,且在填充材料硬化时,桩容许应力增加到127%。图6示出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层叠形式的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的局部截面图。如图6(A)所示,桩5是具有形成在中心的第一支撑壁1和第二支撑壁2的筒形结构。该筒形结构包括形成在作为筒形结构的桩5的内部的层叠内部加强部Rl和Rl'、以及形成在桩5的外部的层叠外部加强部R2和R2'、以及形成在中心的中心钻孔7。也就是说,在图3中,相对于第一支撑壁1的中心轴线左右延伸相同长度的第一头部3由R1+R2构成;且第二头部4相对于第二支撑壁2的中心轴线左右延伸相同长度。在图6中,形成第一层的第一头部3由R1'+R2购成,形成第二层的第一头部3的长度为Rl+R2。第二头部4也以相同方式由具有相同长度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构成,且顺序层叠以构成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这时,在使用如图6(B)所示的金属桩时,借助于焊接等来进行层叠,以及在使用如图6(D)所示的混凝土桩时,在多次形成和硬化之后使用桩。如图6(C)所示,当金属延伸部连接到混凝土桩时,带状金属巻绕在混凝土桩的周围作为铁板加强带,然后通过焊接等方式来固定金属延伸部(内部和外部加强部)。第一支撑壁1和第二支撑壁2、以及第一头部3和第二头部4对称地形成圆形结构5的桩。锤击表面6设在圆形结构5的顶面上。形成在第一头部3和上述第二头部4之间的中心钻孔7能够防止桩下端的支承面处因锤击而流动的泥浆或水所引起的浮力,并且能在锤击过程中作为硬地面和不坚固的桩之间的中介物平稳地引导力流。而且,在锤击过程中,能够使层叠部将力流从上层叠部传送到下层叠部,并继续均匀地将力引导到地面,由此将力流理想地传送到地面上。在使用层叠头部时,与使用相同厚度(t)的头部的情况相比,每单位面积上的桩的容许应力几乎是相同的,但是,头部面积减小,从而能够显著节约材料。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内部加强件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该头伸出桩用于支撑结构负荷,所述头伸出桩包括第一头部,该第一头部具有相对于第一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的第一右部和第一左部,其中,所述第一左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右部的长度;第二头部,该第二头部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的第二右部和第二左部,所述第二左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右部的长度,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以及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对称形成一圆形结构;锤击表面,该锤击表面设在所述圆形结构的顶面上;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之间的中心钻孔。2.—种具有内部加强件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该头伸出桩用于支撑结构负荷,所述头伸出桩包括第一头部,该第一头部具有相对于第一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的第一左部和第一右部,其中,所述第一左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右部的长度;第二头部,该第二头部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的第二右部和第二左部,所述第二左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右部的长度,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以及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对称形成一圆形结构;锤击表面,该锤击表面设在所述圆形结构的顶面上;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之间的中心钻孔;且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分别具有一致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伸出桩,其中,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形成在其两侧的倾斜表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伸出桩,其中,通过顺序地层叠多个头部获得一致的厚度。5.—种具有内部加强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该头伸出桩用于支撑结构负荷,所述头伸出桩包括第一头部,该第一头部相对于第一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头部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的支撑力之和与所述外表面的支撑力之和是相同的;第二头部,该第二头部相对于第二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头部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的支撑力之和与所述外表面的支撑力之和是相同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以及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形成一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以及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的支撑应力是对称的;锤击表面,该锤击表面设在所述圆形结构的顶面上;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之间的中心钻孔。6.—种具有内部加强部和外部加强部的头伸出桩,该头伸出桩用于支撑结构负荷,所述头伸出桩包括第一头部,该第一头部相对于第一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头部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且所述内表面的支撑力之和与所述外表面的支撑力之和是相同的;第二头部,该第二头部相对于第二支撑壁的中心轴线向右和向左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头部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的支撑力之和与所述外表面的支撑力之和是相同的,通过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以及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形成一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的支撑应力与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的支撑应力是对称的;锤击表面,该锤击表面设在所述圆形结构的顶面上;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之间的中心钻孔;且其中,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分别具有一致的厚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伸出桩,其中,所述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形成在其两侧上的倾斜表面。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伸出桩,其中,通过顺序地层叠多个头部获得一致的厚度。全文摘要公开了一种具有内部和外部加强件的头伸出桩,其用于支撑结构负荷。头伸出桩包括设在桩的前端的加强部,该加强部相对于桩的直径向右和向左延伸相同长度或面积,以使桩的支撑力增加,通过在钻孔打桩之后进行锤击,提高桩的耐久性。当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头伸出桩时,可提高桩的容许应力的稳定性和构造可使用性,并预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文档编号E02D5/48GK101146961SQ200680009061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申请日期2006年5月22日优先权日2005年5月30日发明者宋奇镛,宋纶镛申请人:宋奇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