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式多支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881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树根式多支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建筑类,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物的桩基础,即 一种树根式多支桩。
技术背景当建筑物荷载很大,或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而地基土层较弱,采用浅埋 基础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这时建筑物可采用桩基,即通过柱子似的桩, 穿过深达十多米,甚至几十米的软弱土层,直接支承在坚硬的岩层上,当软弱 土层很厚,坚硬土层离基础底面很远,桩是借土的挤实,利用土与桩的表面摩擦力来支承建筑荷载的,但是实践证明,随着时间推移,如30年、50年后, 建筑物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如目前上海地区某些老建筑沉降 程度达一米左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该桩在被 压入土层中后,可自桩外壁表面向土层中仲出支承臂,以增加桩的承载面积, 减缓建筑物的下沉速度。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树根式多支桩,包括主体桩,其特征在于该主体桩设有中心孔,且主 体桩的桩壁上开有支头孔,该支头孔与所述中心孔贯通。 所述的支头孔以中心孔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的中心孔内匹配设置有中心桩,所述支头孔内匹配设置有支头桩,其 中中心桩可在中心孔内移动,支头桩可在支头孔内移动。所述的中心桩的外廓形状与中心孔内廓形状匹配,且所述中心桩的-端为 楔形。所述的支头桩外廓形状与支头孔内廓形状匹配,且所述支头桩的一端为梯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不仅增加了桩与地基土层之间的摩擦面积,同时由 于横向支头桩的伸出,增加了桩体在土层中的支承面积,因此大大增加了整个 桩体对建筑物的支承荷载。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桩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桩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头桩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心桩进入中心孔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歩详 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l-7所不,标号1-IO分别表示主体桩l、中心桩2、中心孔3、支 头桩4、支头孔5、钢筋头6,连接框7、主体桩锥形底部8、中心桩的楔形端 9、支头桩的梯形端10。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树根式多支桩由主体桩1、中心桩2、支头桩4构成, 主体桩1底部为锥形底部8,并设置有钢筋头6,在主体桩1的中心轴位置设 有中心孔3,且主体桩1的两面相对的桩壁上均匀分布设置若干支头孔5,支 头孔5与中心孑L 3贯通,支头孔5以中心孔3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设置。与中 心孔3匹配设置的有中心桩2, 二者的形状和大小尺寸匹配,与支头孔5匹配 设置有支头桩4, 二者的形状和大小尺寸匹配,其中中心桩2可以在中心孔3 内灵活移动,支头桩4可以在支头孔5内灵活移动。中心桩2的一端为楔形端9,支头桩4的一端为梯形端10。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将主体桩l用静力压桩法沿施工地面垂直向下压,同 时可以根据建筑物支承荷载的需求,连续压入若干主体桩l,显然除最下方的 主体桩1的底端为锥形外,之后续接压入的主体桩1的底端则无须呈锥形,只 需在其顶端或底端设置与下段主体桩固定连接的连接定位框7即町。当连续压 入若干主体桩直至施工深度要求后,再将若干中心桩2逐一压入中心孔3,由 于中心桩楔形端9和支头桩梯形端10的存在,使每个支头孔5中的支头桩4 被推向支头孔5外,即沿主体桩外表面向外伸出,构成若干横向、且凸出于主 体桩外表面的支头桩,构成了如同树根状的桩体,起到承载作用。本实施例方案采用的是在主体桩的两个对立面上设置支头孔和支头桩,本 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理解到,为了适应工程的需要,也可以在主体桩的四个 面上均设置支头孔和支头桩。
权利要求1、一种树根式多支桩,包括主体桩,其特征在于该主体桩设有中心孔,且主体桩的桩壁上开有支头孔,该支头孔与所述中心孔贯通。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树根式多支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头孔以 中心孔为中心对称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树根式多支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孔内 匹配设置有中心桩,所述支头孔内匹配设置有支头桩,其中中心桩可在 中心孔内移动,支头桩可在支头孔内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树根式多支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桩的 外廓形状与中心孔内廓形状匹配,且所述中心桩的一端为楔形。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树根式多支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头桩外 廓形状与支头孔内廓形状匹配,且所述支头桩的一端为梯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建筑类,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下建筑物的桩基础,即一种树根式多支桩,该主体桩设有中心孔,且主体桩的桩壁上开有支头孔,该支头孔与所述中心孔贯通,且中心孔内匹配设置有中心桩,中心桩的外廓形状与中心孔内廓形状匹配,中心桩的一端为楔形,支头孔内匹配设置有支头桩,支头桩外廓形状与支头孔内廓形状匹配,支头桩的一端为梯形,其优点是,不仅增加了桩与地基土层之间的摩擦面积,同时由于横向支头桩的伸出,增加了桩体在土层中的支承面积,因此大大增加了整个桩体对建筑物的支承荷载。
文档编号E02D5/48GK201214786SQ20082005994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9日
发明者陆荣虎 申请人:陆荣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