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植生网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2470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植生网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土保持工程的植生网毯;特别是指一种由纬线或经线编织 构成几何形状排列型态的网目组织或网目单元的立体网毯。
背景技术
应用在水土保持、边坡、草种植生或相关环境保育等工程,以阻止土壤直接被雨水 冲刷、流失等情形的植生网毯,为已知技术。例如,中国台湾专利第90202432号「加劲一 体成型复合格网毯」、第92206580号「连续式波浪状单丝防冲蚀植生网毯」、第94214297号 「植生网棉结构」等专利案,都揭露了典型的实施例。它们揭示了在上、下网层之间设置一密 集的椰纤、不织布或棉质物构成的纤维层,使平面的植生网毯具有足够的厚度和缓冲作用 来阻止雨水对土壤表面的直接冲刷,影响水土保持和绿化植生的效果。就像那些熟知此技术的人所知悉,密集的纤维层的孔隙度较小,因此并不利于阳 光透过和提供植生草种足够的生长空间及穿越依附的作用,达到锚合网毯形成稳固的加劲 面层的功能;这情形已经从它的产品上获得了证明。另一个使已知植生网毯产生草种植被 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也可能包括该上、下网层表面非立体的结构,对于被覆于上面的覆土的 附着力不足,而容易因雨水冲刷流失。为了改善上、下网层的非立体结构和已知植生网毯纤维层孔隙度较低的问题,已 知技术也已揭露了一种立体型态的植生网毯结构;例如,图1及中国台湾第92209363号 「防冲蚀植生立体网」专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它们制成复层叠置型态的格网,经 加热程序使格网部分区域熔合,并且使其中一层格网形成凹凸起伏或排列的波浪状立体型 态。这类植生格网或网毯为了保持立体波浪型态的结构倾向于选择较硬的材料制成,例如 纱线、PE、或塑料材料;因此,比较没有弹性。特别是它们在加热成型后,也常使材料的弹性 或变形回复力被降到最低,而在卷收运送的阶段变得很不方便;例如,它们存在着卷收体积 过大的问题、在卷收运送阶段,常因压缩或挤压而破坏该波浪状型态的立体结构,形成不良 品或造成铺设和植生效果不理想的情形;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数据显示了有关植生网毯在结构和应用方面的技术;它 们也反映出这些植生网毯结构设计在某些应用的情形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重行设 计考虑植生网毯的组织结构,使其构造不同于已知技术,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 旧法;实质上,也会增加它的应用范围。但是,要如何克服或改善上述我们所讨论的课题 呢?例如,使它的结构设计在符合一个容易施工的条件下,同时具备有较佳的弹性或变形 回复力,以减少已知结构不利于卷收运送及其所衍生的情形;或进一步使植生网毯可依据 地形或植生草种来调整孔隙度的大小,提高植生草种的生长和利于肥料、阳光的吸收,改善 旧法中网毯不具有延展性或延展性较差等手段;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必需考虑到下列几个设 计课题
1.应相异于上述专利案在上、下格网之间夹设纤维层或应用加热程序使硬质格网形成 凹凸波浪状型态的结构组织和设计方向;以减少造成网毯孔隙度小,不利于植生草种生长的情形。2.应舍弃该图1及中国台湾第92209363号「防冲蚀植生立体网」专利案等,应用 加热程序形成凹凸波浪状型态的网毯结构组织;而不利于网毯卷收运送的情形。3.为了保持或增加网毯对于土壤或覆土的附着,该植生网毯应具有较佳的横向或 纵向拉伸延展特性,形成较大的植生调整空间;并且使植生网毯可依据地形或植生草种,来 调整其结构型态或孔隙度。4.特别是这植生网毯的结构组织相对于已知物,应重新安排和设计,而使其具有 较佳的弹性和厚度;即使被压缩卷收运送,仍容易回复其立体结构型态。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数据中均未被教示或具体揭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体植生网 毯,其易施工和方便卷曲运送,可改善现有技术中拉伸或延展性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体植生网毯,包括第 一层织物、第二层织物、及高度部分,该高度部分连接在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之间; 该第一、二层织物分别具有数个网目单元;其特点是所述第一、二层织物还分别具有数个 联结点ο该第一层织物和一第二层织物包括至少一线单元(或定义为纬线),由该线单元在 一水平参考方向上编织形成;并具有至少一线单元(或定义为经线)在一垂直参考方向上连 接在该第一、二层织物之间,而形成有一高度部分(或线状组织)。该纬线在第一、二层织物 上交织有数个联结点,使第一、二层织物具有类似数组型态的网目单元,提供草种根茎容易 穿越依附和成长的条件,增加植生的着根性及存活率;并且,该网目单元容许该植生网毯在 使用时,被拉伸延展形成较大的植生容纳空间和可充分依附地形变化调整网毯覆盖表面, 与土壤形成更佳覆合状态等情形。根据本发明的立体植生网毯,该纬线编织形成数个连续的环,每一个环彼此穿合 连接,并且朝一 X轴和一 y轴界定的水平参考方向延伸,而构成该第一层织物或第二层织 物。因此,每一个环使该第一层织物或第二层织物容许沿该χ轴或y轴被拉伸延展。根据本发明的立体植生网毯,该纬线选择性的在编织形成数个环之后,至少有一 个环会与邻排的环连接,而构成联结点。根据本发明的立体植生网毯,该经线在一 ζ轴界定的垂直参考方向上连接该第一 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的环,而构成该高度部分(或线状组织)。所述高度部分使该第一层织 物和第二层织物彼此之间也具有一弹性支撑作用,使得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之间容许 被挤压或压缩,也能使这植生网毯改良回复原来的立体型态。并且,提供植生草种穿越及依 附空间。根据本发明的立体植生网毯,该线单元分别定义有纬线和经线部份;该线单元在 χ轴或y轴界定的水平参考方向上编织(被定义为纬线)形成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 沿该ζ轴朝第二层织物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部份(被定义为经线);并且,在编织形成该 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再沿该Z轴延伸回到第一层织物,编织第一层织物的第二个 环,并且与该第一层第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然后,使该线单元沿该Z轴延伸到第二层织物,编织第二层织物的第二个环,并且与该第二层第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根据本发明的立体植生网毯,该第一层织物的联结点位在第二层织物的网目单元 的上方;该第二层织物的联结点位在第一层织物的网目单元的下方,使第一层织物的联结 点与第二层织物的联结点的位置形成上、下不对应的交错或错开型态。所述的结构组织型 态也具有较旧法佳的立体支持作用,来使该第一、二层织物在实施植生喷涂和覆土作业时, 不会产生像已知网毯的立体结构型态被轻易压坏的情形。如此,本发明的结构组织相对于已知物具有较佳的弹性支撑作用或变形回复力; 即使被压缩卷收运送,仍容易回复其立体结构型态;该植生网毯更可依据地形或植生草种 来调整该网目单元或孔隙度的大小,提高植生草种的生长和利于肥料、阳光的吸收;并且, 保持或增加网毯对于土壤或覆土的附着效果;以及具有较佳的横向或纵向拉伸延展特性, 以建立一个较已知网毯更大的空间调整机制,来供草种植生和覆土作业的实施。对于本发明所具有的新颖性、特点,及其它目的与功效,将在下文中配合所附图式 的详加说明,而趋于了解;如图所示


图1是已知立体植生网毯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立体植生网毯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的平面示意图;图中以粗线描绘该第一层织物,以细线描绘该第二层织物。图5是本发明在拉伸延展时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是图5的平面示意图;图中以粗线描绘该第一层织物,以细线描绘该第二层织物。图7是本发明操作卷收的实施例示意图;同时,也描绘了这植生网毯改良被压缩 收合的情形。标号说明
10第一层织物11、21网目单元
12,22联结点20第二层织物
30,40线单元30a经线
30b 环30c、30d 环
h高度部分x、x’轴
y、y'轴ζ 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发明为立体植生网毯,包括一第一层织物和一第二层织物, 概分别以参考编号10、20表示;所述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之间具有一高度部分 h(或称线状组织),以及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分别具有数个网目单元11、21所构 成。在所采的实施例中,我们定义该第一层织物10位在一 χ轴和一 y轴所界定的一个参考 面(或称为水平参考方向)上;第二层织物20位在一 χ’轴和一 r轴所界定的一个参考面 (或称为水平参考方向)上,以及该高度部份h位在一 ζ轴界定的参考方向(或称为垂直参考 方向)上。同时,在图4中,为了表示出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的关系位置,特别以 粗线描绘该第一层织物10,而以细线描绘该第二层织物20。该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由至少一线单元30 (或定义为纬线)在该χ _ y轴和该χ’ - y’轴界定的参考平面上编织形成。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线单元30定义有经 线30a,连接在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之间,而形成该高度部分h ;具体而言,每一 经线30a使高度部分h形成一线状组织的型态,而与第一、二层织物10、20共同建立一个具 有较理想的空间结构型态的立体网毯。在一个修正的实施例中,该高度部分h也可以由另 一线单元40构成(此部份在下文中还会予以叙述)。所述高度部分h使该第一层织物10和 第二层织物20在该ζ轴或垂直参考方向上也具有一弹性支撑作用,而使第一层织物10和 第二层织物20容许被挤压或压缩,也能使这植生网毯改良在该挤压或压缩被解除后,回复 原来的立体型态。并且,提供植生草种穿越依附的空间。在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线单元30、 40倾向于选择纱网线、PE、HDPE、塑料或其它柔软性材料制成。该线单元30 (或纬线)分别在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上编织有数个联结 点12、22,使第一、二层织物10、20具有类似数组或蜂巢式排列型态的网目单元11、21。请参考图5及图6,描绘了该第一、二层织物10、20被拉伸延展的情形;同时,在图 6中,为了表示出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的关系位置,特别以粗线描绘该第一层织 物10,而以细线描绘该第二层织物20。该网目单元11、21容许该第一、二层织物10、20构 成的植生网毯沿该χ、χ’轴或y、y’轴被拉伸延展形成较大的植生空间和可依据地形变化 调整网毯贴覆地面,与土壤形成更佳贴合状态;并且,让植生草种容易接收阳光、穿越依附 和成长,增加植生的着根性。在本发明所采的实施例中,网目单元11、21形成几何形状或轮 廓;图4及图6特别描绘了网目单元11、21形成类似菱形或矩形轮廓的情形。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的线单元30 (或纬线)在该 χ - y轴和该χ’ - y’轴界定的参考平面上编织形成了数个连续的环30b,每一个环30b彼此 穿合连接,并且分别朝该χ - y轴和该χ’ - y’轴界定的参考方向延伸,而构成该第一层织物 10和第二层织物20。同时,该线单元30在编织形成数个环30b之后,选择性的至少有一个 环(以编号30c表示)会与邻排的环(以编号30d表示)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12、22。在所 采的实施例中,该线单元30每编织到大约序号是第10个环之后,系使该环30c与邻排的环 30d穿合连接或加热连结,而构成该联结点12、22。因此,在一个较佳的考虑中,该第一层织物10或第二层织物20包括了下列的设计
考虑
1.每一个环30 b的大小或规格可依据现场环境条件或需求来编织提供,使每一个环 30b形成紧密的穿合连接型态;或使每一个环30b具有一个活动裕度,让该第一层织物10 和第二层织物20具有容许沿该x、x’轴或y、y’轴被拉伸扩展的作用。2.选择该线单元30编织每一个联结点12、22的距离,系可决定该网目单元11、21 的大小或规格,而提供操作者可依据植生草种或现场环境需求;让该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 层织物20具有不同大小的拉伸延展作用,以形成较大的植生容纳空间调整作用。例如,选 择线单元30在编织第15个环后构成联结点,其建立的网目单元面积,大于线单元30在编 织第5环时形成联结点所建立的网目单元的面积;相对地,网目单元11、21越大,该第一层 织物10或第二层织物20的可拉伸扩展性越大。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线单元30的编织路径至少包括在该χ轴或y轴界定 的水平参考方向上编织(被定义为纬线)形成第一层织物10的第一个环30b之后,沿该ζ 轴朝该X’轴或1,轴界定的第二层织物20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部份h (被定义为经线30a);并且,在编织形成该第二层织物20的第一个环30b之后,再沿该ζ轴延伸回到第一层 织物10,编织第一层织物10的第二个环30b,并且与该第一层织物10的第一个环30b彼此 穿合连接。然后,使该线单元30沿该ζ轴延伸到第二层织物20,编织第二层织物20的第二 个环30b,并且与该第二层织物20的第一个环30b彼此穿合连接。在一个修正的实施例中,使该线单元30分别在该χ _ y轴、χ’ - r轴界定的参考 平面上编织形成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20 ;并且如上文所述的,提供至少一线单元40 穿合第一层织物10的第一个环30b后,沿该ζ轴朝第二层织物20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 部份h ;并且,在穿合连接该第二层织物20的第一个环30b之后,再沿该ζ轴延伸回到第一 层织物10,穿合连接第一层织物10的第二个环30b。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线单元40的直 径大于该线单元30的直径。可了解的是,上述线单元30或40编织第一层织物10、第二层织物20及高度部分 h等所构成的植生网毯,可由专用机械编织完成。请再参考图4及图6,在一个较佳的考虑中,该第一层织物10的联结点12位在第 二层织物20的网目单元21的上方;该第二层织物20的联结点22位在第一层织物10的网 目单元11的下方,使第一层织物10的联结点12与第二层织物20的联结点22的位置形成 不相对应的交错或错开型态。因此,每一个联结点12、22是由在ζ轴上的四个位置的数条 经线30a或线单元40构成的线状组织所共同支撑,而提供了第一层织物10和第二层织物 20具有较佳的空间结构型态、良好的支撑能力及弹性回复力的作用。换言之,所述的结构组 织型态具有较旧法佳的立体支持作用,来使该第一、二层织物10、20在实施植生喷涂和覆 土作业时,不会产生像已知网毯的立体结构型态被轻易压坏的情形。并且,每一条经线30a 或线单元40彼此之间所建立的间隙,也提供了植生草种穿越依附和成长,增加植生着根性 的作用。请参阅图7,该第一层织物10、第二层织物20、高度部分h及各网目单元11、21之 间,容许被拉伸扩展或彼此压缩贴合以缩小体积、空间,并且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这植生 网毯也特别适于卷收运送的阶段;使其在卷收和展开时,均不会破坏原来的设计结构,达到 方便运送及工程使用符合需求。像旧法中因压缩卷收而破坏网毯立体结构的情形,被尽可 能地降到最低。代表性地来说,这立体植生网毯在提供一容易施工的条件下,包括了下列的设计考虑
1.它的结构组织相对于已知物,已被重新安排和设计,而使其具有较佳的弹性支撑作 用或变形回复力;即使被压缩卷收运送,仍容易回复其立体结构型态;而能减少已知结构 不利于卷收运送及其所衍生的情形。2.它的结构设计相异于上述专利案在上、下格网之间夹设纤维层或应用加热程序 使硬质格网形成凹凸波浪状型态的结构组织和设计方向;使这植生网毯更可依据地形或植 生草种来调整该网目单元11、21或孔隙度的大小,提高植生草种的生长和利于肥料、阳光 的吸收;并且,保持或增加网毯对于土壤或覆土的附着效果。以及具有较佳的横向或纵向拉 伸延展特性,以建立一个较已知网毯更大的空间调整机制,来供草种植生和覆土作业的实 施;并且,其结构组织改善了旧法中网毯不具有延展性或延展性较差等情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立体植生网毯,包括第一层织物、第二层织物、及高度部分,该高度部分连接在 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之间;该第一、二层织物分别具有数个网目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二层织物还分别具有数个联结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分 别由至少一线单元编织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定义有纬线和经线,该 纬线编织构成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该经线连接在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之间, 形成该高度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编织形成了数个连续 的环,每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朝一水平参考方向延伸,而构成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 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在编织形成数个环之 后,选择性地至少有一个环会与邻排的环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每编织到序号是第10 个环之后,使该环与邻排的环穿合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的 网目单元形成数组型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部分由另一线单元(40) 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目单元形成几何形状或轮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目单元形成菱形轮廓。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的编织路径至少包括在一水平参考方向上编织形成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沿一垂直参考方向朝第二 层织物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部分;并且在编织形成该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再沿该垂直参考方向延伸回到第一层织 物,编织第一层织物的第二个环,并且与该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以及使该线单元沿该垂直参考方向延伸到第二层织物,编织第二层织物的第二个环,并且 与该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30)的编织路径至少 包括使该线单元(30)分别在两水平参考平面上编织形成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以及至少一线单元(40),在穿合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后,沿一垂直参考方向朝第二层织 物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部分;并且在穿合连接该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再沿该垂 直参考方向延伸回到第一层织物,穿合连接第一层织物的第二个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40)的直径大于该 线单元(30)的直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织物的联结点位在第 二层织物之网目单元的上方;该第二层织物的联结点位在第一层织物的网目单元的下方, 使第一层织物的联结点与第二层织物的联结点的位置形成不相对应的交错或错开型态。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点由位在四个位置上的 高度部分所共同支撑。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部分形成有间隙。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织物位在一χ轴和一 y轴所界定的一个水平参考平面上;该第二层位在一 χ’轴和一 r轴所界定的一个水平参考平面上;以及该高度部份位在 一ζ轴界定的垂直参考方向上。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由纱网线、PE、HDPE、 或塑料制成。
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由纱网线、PE、HDPE, 或塑料制成。
20.一种立体植生网毯,包括至少一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编织形成数个连 续的环,每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并且朝一参考方向延伸,而构成第一层织物;该线单元在 第一层织物上编织有数个联结点,使第一层织物具有数组型态的网目单元。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在编织形成数个环 之后,选择性地至少有一个环会与邻排的环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每编织到序号是第 10个环之后,使该环与邻排的环穿合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又编织构成有第二 层织物、及连接在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之间的高度部分;该线单元在第二层织物上编 织有数个联结点,使第二层织物具有类似数组型态的网目单元。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编织形成了数个连 续的环,每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朝一水平参考方向延伸,而构成该第二层织物。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在编织形成该数个 环之后,选择性地至少有一个环会与邻排的环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定义有纬线,编织构 成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该线单元定义有经线(30a),连接在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 织物之间,而形成该高度部分。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每编织到序号是第 10个环之后,使该环与邻排的环穿合连接,而构成该联结点。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部分由另一线单元 (40)构成。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目单元形成几何形状或轮廓。
30.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目单元形成菱形轮廓。
31.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的编织路径至少包括在一水平参考方向上编织形成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沿一垂直参考方向朝第二 层织物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部分;并且在编织形成该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再沿该垂直参考方向延伸回到第一层织 物,编织第一层织物的第二个环,并且与该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以及使该线单元沿该垂直参考方向延伸到第二层织物,编织第二层织物的第二个环,并且 与该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彼此穿合连接。
32.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30)的编织路径至 少包括使该线单元(30)分别在两水平参考平面上编织形成该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至少一线单元(40),在穿合第一层织物的第一个环后,沿一垂直参考方向朝第二层织 物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高度部份;并且在穿合连接该第二层织物的第一个环之后,再沿该垂直参考方向延伸回到第一层织 物,穿合连接第一层织物的第二个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40)的直径大于该 线单元(30)的直径。
3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织物的联结点位在 第二层织物之网目单元的上方;该第二层织物的联结点位在第一层织物的网目单元的下方 使第一层织物的联结点与第二层织物的联结点的位置形成不相对应的交错或错开型态。
3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点由位在四个位置上 的高度部分所共同支撑。
3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部分形成有间隙。
3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织物位在一χ轴和 一 y轴所界定的一个水平参考平面(或方向)上;该第二层织物系位在一 χ’轴和一 r轴所 界定的一个水平参考平面(或方向)上;该高度部分位在一 ζ轴界定的垂直参考方向上。
3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由纱网线、PE、HDPE、 或塑料制成。
3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立体植生网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单元由纱网线、PE、HDPE、 或塑料制成。
全文摘要
一种立体植生网毯,包括至少一线单元(或纬线)在一水平参考方向上编织形成第一层织物和第二层织物;以及至少一线单元(或经线)在一垂直参考方向上连接在该第一、二层织物之间,而形成有高度部分或线状组织。该纬线在第一、二层织物上交织有数个联结点,使第一、二层织物具有类似数组型态的网目单元,让草种容易穿越依附和成长,增加植生的着根性;并且容许该植生网毯被拉伸延展形成较大的植生容纳空间和可依据地形调整网毯表面,与土壤形成更佳覆合状态;且该网毯易施工,方便卷曲运送,可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拉伸或延展性较差的问题。
文档编号E02D17/20GK102002813SQ201010133450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1日
发明者王译辉 申请人:七洲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