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619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营建的建筑领域,是属于一种公共安全基础土石密度改善技术,使用于挡土墙或坡地,防止挡土墙或坡地的崩塌而引起的土(泥)石流,维护公共安全, 在民间建筑也有此方面的问题,同样有此需求。
技术背景以往挡土墙的引水方法是挡土墙水泥灌浆时,在挡土墙上插塑料管,灌浆完成后让挡土墙里外相通,灌浆完成后让挡土墙外与挡土墙密接泥土面相通,作为引水之用,该塑料管未深入土壤中,必须土壤内的水流至挡土墙时,才从塑料管流出外面,排出量有限,在平时未下雨或下雨时间短时,因土壤中的含水量不致过高,尚可让它慢慢渗透流至挡土墙后再排出,仍不致崩塌酿祸,但当豪雨时间长时,土中含水量急速增加,土壤中的水分渗透速度太慢,水分急速累积,以致来不及渗透至挡土墙,致使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软化、甚至液化产生滑动,造成强大压力而压垮挡土墙,甚或造成土(泥)石流,目前虽然有人发现深层引水的重要性,只有深层引水才能使土石稳定不会崩塌,有人开始使用塑料管钻孔外包不织布透水材料,施工结果发现短时间内之初期效果甚佳,但经过不久,不织布的毛细孔全被泥土塞住,不产生渗透作用,水无法渗透出来,因此问题仍然未解决,由于有上述深层引水能提高土壤稳定度的短期效果,为能彻底解决达到深层引水的长期效果,提高土壤稳定度,维护公共安全,为专业人士梦寐以求的思索,如何将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引出降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人使用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且管理成本高的凿井抽水方法。问题虽然解决, 但长期成本高,管理不易,为此,许多设计单位及有识之士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但至今尚未有较好的办法来解决上述深层引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就是为解决此问题而诞生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良好且永久有效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包括引水孔洞,其结构特点为在挡土墙后面的泥土或坡地的泥土上凿一引水孔洞,所述引水孔洞中填满有渗透材料颗粒并压实且与土壤密接,使土壤中含有非自由水的泥土无法因水的流动而聚集阻塞渗透材料颗粒之渗透毛细孔,让渗透材料颗粒之渗透毛细孔永远保持吸水渗透能力而不阻塞。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引水孔洞中置一渗透导管,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间的间隙填满压实有渗透材料颗粒。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的渗透材料颗粒采用砂粒或细石的渗透材料颗粒。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的渗透材料颗粒采用透水陶瓷的渗透材料颗粒。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的渗透导管由塑料管和细网构成,所述的塑料管是采用其管壁钻有透水孔的塑料管,管壁钻有透水孔的塑料管外包有细网。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的渗透导管采用透水材料制造成的渗透导管或由透水材料制成实心的条状的可渗透的导水条。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的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之间隙,装置有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渗透导管与中间渗透导管之间隔着渗透材料颗粒,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的层与层之间隔着渗透材料颗粒。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的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之间隙,装置有复数层的渗透层,所述的靠近渗透导管的渗透层为渗透材料颗粒,所述的靠近引水孔洞的渗透层为细渗透材料颗粒,各渗透层之间为直接密合接触。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所述复数层中间渗透导管的最外层直接与引水孔洞壁的土壤接触。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点为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经渗透材料颗粒与引水孔洞壁的土壤接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由于是利用渗透材料作为与土壤密接的介质,使土壤中含有非自由水的泥土无法因水的流动而聚集阻塞渗透材料颗粒之渗透毛细孔,让渗透材料颗粒之渗透毛细孔永远保持吸水渗透能力而不阻塞,产生毛细透水效果,所以没有出现阻塞以及透水效率递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是先于挡土墙或坡地钻凿有引水孔洞深入到土层中,该引水孔洞必须由水平朝上钻入或向上翘起钻入,以利深层土壤中的水渗入渗透导管中流出。挡土墙或坡地钻好引水孔洞后放入一支比引水孔洞小很多的渗透导管,该渗透导管可为一根直管,也可为透水材料制成的条状的可渗透的导水条,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间使用渗透材料颗粒作为介质,必须塞满渗透材料颗粒与土壤密合,不致于因土壤中含有非自由水的泥土因水的流动而聚集阻塞渗透材料颗粒的渗透毛细孔,这样渗透材料颗粒才能利用毛细现象吸附泥土中的水分,经渗透材颗粒而流入渗透导管内,再顺着渗透导管流出,这样土壤就不会含有大量水分而软化甚至液化,导致挡土墙或坡地崩塌,造成土(泥)石流。为简化施工,可不放入一支比引水孔洞小很多的渗透导管,直接于引水孔洞塞满渗透材料颗粒与土壤密合,以使渗透材料颗粒能利用毛细现象吸附泥土中的水分, 渗透流出,土壤同样不会含有大量水分而软化甚至液化,导致挡土墙或坡地崩塌,造成土石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渗透导管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装入孔洞前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使用于坡地时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深层引水结构装入孔洞前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有复数层中间渗透导管复数层渗透层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有复数层渗透层时无中间渗透导管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使用于挡土墙时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断面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有复数层渗透层时的结构外套管为渗透导管之断面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有复数层渗透层时无中间渗透导管时之结构断面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引水孔洞填满渗透材料颗粒作为介质的断面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层引水结构引水孔洞内置渗透导管作为外套管,管内填满渗透材料颗粒的断面示意图。图中1为渗透导管,2为渗透材料颗粒,3为细渗透材料颗粒,4为中间渗透导管, 5为外套管,6为引水孔洞,7为透水孔,8为细网,9为挡土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的实施例,如图11所示,包括引水孔洞 6,其特征是在挡土墙后面的泥土或坡地的泥土上凿一引水孔洞6,引水孔洞6中填满有渗透材料颗粒2并压实,即为简化施工,在引水孔洞6中可不放入一支比引水孔洞小很多的渗透导管1,直接于引水孔洞塞满渗透材料颗粒2与土壤密合,以使渗透材料颗粒能利用毛细现象吸附泥土中的水分,渗透流出,土壤同样不会含有大量水分而软化甚至液化,导致挡土墙或坡地崩塌,造成土(泥)石流。如图12所示,在引水孔洞内置渗透导管1作为外套管,管内填满渗透材料颗粒2,若以塑料管为渗透导管1,因塑料管的管壁不能透水,所以如图12所示的塑料管的管壁四周钻透水孔,塑料管的管壁外包裹细网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渗透导管,并使该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6的洞壁的土壤密合。本实用新型的挡士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的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渗透导管1 可为实心的可渗透的导水条,亦可为塑料管,若以塑料管为渗透导管1,因塑料管的管壁不能透水,所以如图1所示的塑料管的管壁四周钻透水孔7,外包裹细网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渗透导管,使渗透材料颗粒2 (如砂粒、陶粒或其它渗透材料颗粒)不致进入渗透导管内,能产生透水效果后又不致阻碍水的流出。然后在图1的渗透导管1外套一个与图3所示的挡土墙9或坡地所钻的引水孔洞6大小几乎一致的外套管5 (见图2所示,以能放入引水孔洞 6为原则),再在渗透导管1与外套管5间填满压实渗透材料颗粒2 (如砂粒、陶粒等),此时的图2结构的管放入引水孔洞6之后把外套管5抽出,并压实渗透材料颗粒2,使渗透材料颗粒2 (如砂粒、陶瓷颗粒等)能与土壤密合产生毛细现象之透水效果,此时的渗透材料颗粒层构成渗透层,形成图3和图8的结构,该毛细透水现象在自然界原本就存在,例如凿井,必须要凿至砂层,砂层愈厚,水量愈大,就是砂有吸附透水功能,能让四面八方的水吸附渗透过来。在深层引水时,则砂层愈厚,愈不会使泥土渗入到渗透导管1而降低透水量。又例如将砂与土壤混合后能提高土壤的渗水率,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今天是将该理念运用于土壤深层引水之技术,以克服深层引水之困难,以确保挡土墙或坡地受雨水侵入后而不会轻易滑动崩塌。本实用新型为提高效果,如图4所示也可将上述的外套管5与渗透导管1之间增加中间渗透导管4,每个中间渗透导管构成一层,复数个中间渗透导管构成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层,当然外套管5与渗透导管1之间须要有足够空间,中间渗透导管4如为塑料管, 同样在管壁钻透水孔7,外包细网8,若是如透水陶瓷管或其它可直接透水的渗透导管,就不用再钻孔包裹细网。在渗透导管1与中间渗透导管4间填满压实渗透材料颗粒2 (如砂粒、陶瓷颗粒等),外套管5与中间渗透导管4间填满压实细渗透材料颗粒3 (如砂粒、陶瓷颗粒等),再将外套管5抽出,抽出后之结构如图5所示,该细渗透材料颗粒3较渗透材料颗粒2为细,这时的渗透材料颗粒2也可为细石,这样可以使毛细现象的透水更顺畅,此时的细渗透材料颗粒3的颗粒层和渗透材料颗粒2的颗粒层为渗透层。如果不要多此中间渗透导管4的隔层,但仍要让靠近最内层渗透导管1的渗透材料颗粒2较粗的话,则靠近引水孔洞6之洞壁的渗透材料颗粒3较细,如图6和图10所示,使较细的细渗透材料颗粒3作为渗透层(如细砂粒)与土壤密接,水由细渗透材料颗粒3渗透层渗透后,经由较粗渗透材料颗粒2的渗透层(或粗砂或细石亦可二者混合)渗透进入渗透导管1会比较快,且泥土也不会通过细渗透材料颗粒3渗透层(如细砂粒)进入粗渗透材料颗粒2渗透层,使透水率降低,以达到较好的渗透效果。本实用新型装置完成有外套管5的引水导管结构如图2和图4所示就可以安装进入泥土中的引水孔洞6,然后,将外套管5与中间渗透导管4抽出,中间渗透导管4也可在放入引水孔洞6之前抽出,抽出时并将渗透材料颗粒(如砂粒等)压实构成渗透层,维持有效且长久的透水效果,若外套管5使用可透水的中间渗透导管,便不需要抽出,同样有引水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渗透导管1与外套管5之间可视需要增加复数个中间渗透导管以区隔粗细不同的渗透材料颗粒,以达到最佳的透水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包括引水孔洞(6),其特征是在挡土墙后面的泥土或坡地的泥土上凿一引水孔洞(6),所述引水孔洞(6)中填满有渗透材料颗粒(2)并压实且与土壤密接。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引水孔洞(6)中置一渗透导管(1),渗透导管(1)与引水孔洞(6)间的间隙填满压实有渗透材料颗粒O)。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渗透材料颗粒( 采用砂粒或细石的渗透材料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渗透材料颗粒( 采用透水陶瓷的渗透材料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渗透导管(1) 由塑料管和细网构成,所述的塑料管是采用其管壁钻有透水孔的塑料管,管壁钻有透水孔的塑料管外包有细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渗透导管(1) 采用透水陶瓷制造成的渗透导管或由透水材料制成实心的条状的可渗透的导水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渗透导管(1) 与引水孔洞(6)之间隙,装置有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G),渗透导管⑴与中间渗透导管 (4)之间隔着渗透材料颗粒,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的层与层之间隔着渗透材料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6)之间隙,装置有复数层的渗透层,所述的靠近渗透导管的渗透层为渗透材料颗粒O),所述的靠近引水孔洞(6)的渗透层为细渗透材料颗粒(3),各渗透层之间为直接密合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复数层中间渗透导管的最外层直接与引水孔洞(6)壁的土壤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其特征是复数层的中间渗透导管经渗透材料颗粒与引水孔洞(6)壁的土壤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挡土墙或坡地深层引水结构,包括引水孔洞,其结构特点为在挡土墙后面的泥土或坡地的泥土上凿一引水孔洞,所述引水孔洞中填满有渗透材料颗粒并压实。引水孔洞中还可置一以上渗透导管,渗透导管与引水孔洞间的间隙填满压实有渗透材料颗粒。外层渗透导管亦可与洞璧土壤密接。中心渗透导管可为空心,亦可为条状之渗透导水条,由于是利用渗透材料作为与土壤密接的介质产生毛细透水效果,没有阻塞以及透水效率递减的问题,可使土壤中之含水量降低而不致泥土软化滑动或液化流动,压垮挡土墙或使坡地崩塌成为土(泥)石流。
文档编号E02D3/10GK202064344SQ20102064224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6日
发明者黄垤树 申请人:黄垤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