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以及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2517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以及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层流体测试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裸眼井和套管井的石油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以及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
背景技术
石油测井过程中,需要获取地层流体参数,包括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时间T2 和扩散系数D,从而可根据该些流体参数评价泥浆侵入特性和地层流体污染程度,以及量化流体的核磁共振特性。其中,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是地层流体测试设备中的关键模块,其可以对经过地层测试设备引入的流体进行极化,进而可对共振的流体进行测量,以获得所需的地层流体参数。申请号为03146509. 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测量井下套管内流体特性的方法和装置,该专利并不涉及分析仪探头中的磁体和天线结构。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两段式结构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包括预极化磁体和测量磁体,预极化磁体采用 Halbach阵列结构,测量磁体采用非Halbach结构。该种分析仪探头在制作时,由于采用阵列结构,使得磁体的磁体结构复杂,制作不便,不利于探头的组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以及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可有效简化探头中磁体结构,提高探头组装的便利性。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包括中心流管,所述中心流管的外壁上套设有磁体,所述磁体的外壁上套设有高导磁外壳;所述磁体包括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极化磁体部分、稳定极化磁体部分和测量磁体部分,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与中心流管之间还设置有射频线圈,所述射频线圈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分立结构的两个线圈;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稳定极化磁体部分和测量磁体部分均由磁环粘结而成,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a,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b,测量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c,且a>c>b。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由5个磁环组成;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由5个磁环组成;所述测量磁体部分由40个磁环组成。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所述中心流管与磁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平衡液体。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所述中心流管与所述射频线圈之间设置有第一铜膜,所述第一铜膜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开设至少有一个开口。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所述磁体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二铜膜。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
4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并联有电容而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顺序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或者,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串联有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二线圈并联有电容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重合设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包括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并联有电容而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顺序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所述射频线圈连接有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控制处理模块、信号产生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所述信号产生电路分别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与所述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探头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连接;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连接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且所述第一电阻通过第三开关接地,所述第二电阻通过第四开关接地;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连接。或者,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串联有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二线圈并联有电容形成并联谐振电路; 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重合设置。所述射频线圈连接有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控制处理模块、信号产生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所述信号产生电路与所述第一线圈连接,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连接。本发明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以及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磁体由三部分组成,且三部分均由磁环粘结而成,三分部磁体结构一致,可便于磁体的制作和装配,提高探头制作的便利性;同时,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对线圈结构进行改进,可有效提高地层流体参数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发明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具有零漏磁,可适用于套管井和裸眼井的流体参数测量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磁体结构及磁力线分布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测量磁体部分的横截面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射频线圈套设在中心流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铜膜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进行流体参数测量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射频线圈套设在中心流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进行流体参数测量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磁体结构及磁力线分布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测量磁体部分的横截面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射频线圈套设在中心流管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 4所示,本实施例探头包括中心流管1,该中心流管1的外壁上套设有磁体2,磁体2的外壁上套设有高导磁外壳3 ;磁体2包括过极化磁体部分21、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和测量磁体部分23,该过极化磁体部分21、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和测量磁体部分23沿中心流管1 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测量磁体部分23与中心流管1之间还设置有射频线圈4,射频线圈4 套设在中心流管1上;过极化磁体部分21、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和测量磁体部分23均由磁环粘结而成,过极化磁体部分21磁环的厚度为a,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磁环的厚度为b, 测量磁体部分23磁环的厚度为c,且a > c > b,这样,形成的过极化磁体部分21的磁场强度最大,稳定磁体部分22形成的磁场强度最小。本实施例中,过极化磁体部分21、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和测量磁体部分23均由若干小磁环粘结而成,其中,过极化磁体部分21可将流体中的氢核磁化矢量达到大于目的磁化矢量,即过极化;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可使氢核磁化矢量稳定或衰减至目的磁化矢量, 即稳定极化;而测量磁体部分23用来对极化后的流体进行测量。本实施例中,当流体流经中心流管1时,首先经过极化磁体部分21,在该部分较强静磁场作用下,可将流体的氢核磁化矢量达到M(大于目的极化矢量Mtl);然后,流体通过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后,磁化矢量会逐渐衰减为M0,达到目的极化矢量;最后,流体进入测量磁体部分23,从而可在该测量磁体部分23进行测量,以获得流体参数,其具体测试过程将在后面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达到对流体进行流动测量,达到预设目的极化矢量, 根据需要可将过极化磁体部分21、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和测量磁体部分23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以及长度。
6
本实施例中,各磁体部分均由磁环粘结制作而成,且不同磁体部分的磁环厚度,也即磁环的内径不同,从而使得各磁体部分可达到所需的磁场强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各磁环采用钐-钴材料制作而成,可以是整体结构,也可以时由两块或四块粘结而成;其中, 过极化磁体部分21由5个磁环组成,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由5个磁环组成,测量磁体部分 23由40个磁环组成,从而可将流经的流体极化到所需的极化矢量,以满足流体测量需要。 本实施例中,三段磁体部分可形成总长度为1300mm-1400mm长的探头。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三段磁体部分,首先使流体过极化,而后磁化矢量再衰减进行稳定极化,可有效缩短整个磁体的长度;此外,各磁体部分通过采用磁环粘结而成,磁体结构一致,可有效简化磁体制造和装配难度,提高探头制作的便利性。实际应用中,为克服磁环之间的排斥力,磁环之间可采用高温胶粘结,且磁环与高导磁外壳3之间也通过粘结连接,以确保磁体极性的一致。本实施例中,磁体外部设置的高导磁外壳3为高磁导率材料制作而成,可以是软磁铁或高导磁铁。本实施例中为采用电工纯铁材料制成,厚度为5mm-10mm,作为屏蔽罩以屏蔽各部分磁体磁场向外辐射,同时提供一个闭合的磁路增强在目的区域(即磁体中心区域)磁场的强度和均勻度。由于空气或玻璃钢外壳的磁阻比铁磁材料的磁阻大得多,磁场的磁感应线的绝大部分将沿着铁磁材料壁内通过,而进入仪器外部空气的磁通量极少,外部场强很小。如图2所示,磁环为一体结构,其中的箭头表示从N极指向S极,在磁体中心区域形成均勻磁场。本实施例中,为克服石油井下压力,平衡压力,中心流管1与磁体2之间具有间隙, 且该间隙内可设置有平衡液体。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测量磁体部分2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中心流管 1为流体提供通路,该中心流管1为采用聚醚醚酮树脂(Poly-Ether-Ether-Ketone,PEEK) 材料制成,该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耐高温且膨胀系数小特性,可有效提高中心流管1的性能,本实施例中,中心流管1的内径为2mm-2. 2mm,以便各部分磁体可在该中心流管1内形成均勻、稳定的静磁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也可由其他材料制作得到中心流管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铜膜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中心流管1与射频线圈结构4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铜膜5,该第一铜膜5沿中心流管1的轴向方向开设至少有一个开口 51,屏蔽电场和非轴向磁场进入中心流管1,其中,开口 51的尺寸为 lmm-2mm的轴向开槽。此外,磁体2的内表面还可设置有第二铜膜6,该第二铜膜6覆盖整个磁体2,可以屏蔽瞬态场进入磁体,其中,第一铜膜5和第二铜膜6均需接地。实际应用中, 可根据线圈的射频场频率将铜膜设置成合适的厚度,本实施例中,射频场频率为5. 6MHz,第一铜模5和第二铜膜6的厚度0. 12mm-0. 2mm。本实施例中,高导磁外壳3的外壁上还可套设有玻璃钢外壳,且厚度可设置为 4mm-5mm,以保护整个探头,防止探头磨损,由于玻璃钢外壳表面的磁场强度为地层环境磁场,从而外部设备可不会受探头磁体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射频线圈4为采用两个分立的螺旋管线圈结构组成,可以实现测量流动流体的纵向弛豫时间T1,同时可在流体停滞时实现对横向弛豫时间T2或扩散系数D测量。具体地,如图4所示,射频线圈4包括套设在中心流管1上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
742,第一线圈41的长度大于第二线圈42的长度,且第二线圈42位于测量磁体部分23上, 远离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套设在中心流管1上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沿中心流管1的轴向方向顺序设置,即第一线圈41的尾部,与第二线圈42的端部相对,二者没有重合;同时, 为提高信号测量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一线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可分别并联有电容以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本实施例中,两个分立的射频线圈可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以在测量磁体部分23 处对流体进行测量,获得流体参数。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41可作为发射线圈,第二线圈42即可作为发射线圈,又可作为接收线圈,从而可在该两个线圈的配合下实现对流体参数的测量,可有效去除流体流动的影响,提高流体参数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流体参数测量时,磁体部分形成的区域静磁场方向Btl垂直于中心流管的轴线,线圈形成的磁场B1平行于中心流管的轴线,以满足核磁共振测量所需的共振条件=Btl场垂直于B1场。本实施例分析仪探头的玻璃钢外壳外磁场强度为零,可用于裸眼井或套管井测量,通过三段磁体,可实现对流体进行过极化、衰减极化,从而得到所需极化矢量的流体,并在测量磁体部分实现对流体参数的测量。实际应用中,为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流体参数或不同环境的地层参数测量,可设置合适尺寸的探头。为便于对本发明技术方案有更好的了解,下面对本实施例分析仪探头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进行流体参数测量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探头可应用于在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作为分析仪中的探头,对流体进行核磁共振特性测量;而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的测量电路可为线圈提供射频信号,并可对线圈接收信号处理,以获得流体参数,具体地,如图6所示。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测量电路具体包括控制处理模块81、信号产生电路82、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电路831和第二功率放大电路 832)、信号隔离电路85、信号放大电路86和信号采集电路87 ;信号产生电路分别通过开关 kl和开关k2控制与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探头上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连接;信号采集电路87与第二线圈42连接;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分别连接有电阻Rl和电阻R2, 且电阻Rl通过开关k3接地,电阻R2通过开关k4接地。本实施例中,控制处理模块81将射频电压加载在第一线圈41或第二线圈42,形成射频磁场,实现对流体参数的测量。图6 中,与第一线圈41并联的电容可与第一线圈41组成并联谐振电路,与第二线圈42并联的电容与第二线圈42也组成并联谐振电路。具体地,如图6所示,信号产生电路82与第一线圈41之间可连接有第一功率放大电路831、第一二极管电路841,以对信号产生电路81产生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隔断从线圈传过来的信号;此外,第一线圈41并联有电容组成并联谐振结构;同样地,信号产生电路82与第二线圈42之间连接有第二功率放大电路832、第二二极管电路842,且第二线圈 42还通过信号采集电路87连接到控制处理模块81,第二线圈42与信号采集电路87之间还连接有信号隔离电路85和信号放大电路86。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对探头内的流体参数进行测量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测量参数T1时,采用饱和恢复脉冲序列。将第一线圈41作为发射线圈,第二线圈 42作为接收线圈。发射时,控制处理模块81,这里为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信号产生电路82 产生需要的特定一定的频率信号,这里为5. 5MHz-5. 7MHz的脉冲信号,同时,控制开关Kl闭合,开关K2断开,脉冲信号就会通过第一功率放大电路831放大为高压脉冲,使第一二极管电路841导通,射频脉冲加载到第一线圈41,产生射频场,在此期间开关K3保持断开状态, 开关K4保持闭合状态;能量泄放时,将开关K3和开关K4闭合,进行放电;接收信号时,开关K3保持闭合,开关K4保持打开,线圈42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并通过信号隔离电路85进入信号放大电路86,信号采集电路87将调理后的信号数字化后,送入控制处理模块81,根据该采集到的数字信号即可得到所需的流体参数1\。测量参数T2和D时,可将探头内的流体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了降低功耗,将第二线圈42即作发射线圈同时又作为接收线圈。发射时,控制处理模块81控制产生需要的一定频率信号,开关K2闭合,开关Kl断开,开关K3闭合。通过第二功率放大电路832产生的高压脉冲,可使第二二极管电路842导通,施加在第二线圈42,产生射频场,作用在测量磁体部分,在此期间开关K4保持断开;能量泄放时,开关K4闭合,进行放电;接收信号时, 开关K4打开,信号通过隔离电路85进入信号放大电路86,信号采集电路87可将调理后的信号数字化,送入控制处理模块81,根据该采集到的数字信号即可得到所需的流体参数T2 或D。本实施例中,控制处理模块81可利用相敏检波算法从采集的数字信息中提取有用信号(即得到信号的幅值和相位角),以达到回波串提取的目的,然后可将这些信息传输至地面,由地面系统利用多指数函数去拟合得到流体的1\、T2或D分布,其具体计算过程与传统流体参数计算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设置的分立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可作为I\、T2或0测量时的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从而可实现对流体参数的测量。参数测量时,第二线圈42即可作为发射线圈,又可作为接收线圈,从而可有效降低测量时的能量消耗,测量准确、可靠。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中射频线圈套设在中心流管上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图1-图6所示技术方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射频线圈4 采用的两个分立的螺旋管线圈分别为第三线圈43和第四线圈44,第三线圈43与第四线圈 44重合设置,并套设在中心流管1上,即线第三圈43与第四线圈44部分重合,且第四线圈 44位于测量磁体部分23上,远离稳定极化磁体部分22的一端;同时,第三线圈串联有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第四线圈并联有电容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本实施例中,在对流体参数进行测量时,可将第三线圈43作为发射线圈,将第四线圈44作为接收线圈,实现对流体参数的测量。下面给将对本实施例在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进行流体参数测量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图6中所示的电路不同的是,信号产生电路与第三线圈43连接,信号采集电路与第四线圈44连接; 第三线圈43作为发射线圈,与电容Cl串联组成串联谐振电路,第四线圈44作为接收线圈, 与电容C2并联组成并联谐振电路。具体地,如图8所示,仅将第三线圈43作为发射线圈,将第四线圈44作为接收线圈,其中,信号产生电路与第三线圈43之间连接有功率放大电路,以及串联有电容Cl,第三线圈43的一端与电容Cl连接,另一端接地;信号采集电路与第四线圈44之间连接有信号放大电路和信号隔离电路,且第四线圈44的一端与信号隔离电路连接,另一端接地,且并联有电容C2。本实施例中,对流体参数1\、T2或D进行测量时,可通过信号产生电路产生设定的脉冲信号,施加到第三线圈43,产生所需的射频场;通过信号采集电路接收第四线圈44感应到的信号,并由控制处理电路进行处理后,即可得到相应的流体参数。如图8所示,探头的调谐电路中,第三线圈43与电容Cl这种串联谐振结构,具有阻抗低的特点,同时采用非线性功率放大电路,可有效提高发射效率;而第四线圈44与电容C2并联,形成并联谐振结构,具有阻抗高的特点,可有效提高信噪比,进而提高测量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包括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该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具体可为采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具体结构可参见上述各探头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在赘述。本实施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中,与探头中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连接有信号处理模块,其具体结构可参见上述图6或图8所示,对流体信号的测量可参见上述相应文字的说明,在此不在赘述。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流管,所述中心流管的外壁上套设有磁体,所述磁体的外壁上套设有高导磁外壳;所述磁体包括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极化磁体部分、稳定极化磁体部分和测量磁体部分,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与中心流管之间还设置有射频线圈,所述射频线圈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分立结构的两个线圈;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稳定极化磁体部分和测量磁体部分均由磁环粘结而成,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a,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b,测量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c,且a > c > b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由5个磁环组成;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由5个磁环组成;所述测量磁体部分由40个磁环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流管与磁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平衡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流管与所述射频线圈之间设置有第一铜膜,所述第一铜膜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开设至少有一个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第二铜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并联有电容而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顺序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串联有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 所述第二线圈并联有电容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重合设置。
8.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并联有电容而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顺序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所述射频线圈连接有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控制处理模块、信号产生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 所述信号产生电路分别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与所述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探头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连接;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连接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且所述第一电阻通过第三开关接地,所述第二电阻通过第四开关接地;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串联有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二线圈并联有电容形成并联谐振电路;所述第一线圈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度,且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上,远离所述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的一端; 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重合设置。 所述射频线圈连接有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控制处理模块、信号产生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 所述信号产生电路与所述第一线圈连接,所述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 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探头以及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该分析探头包括包括中心流管,所述中心流管的外壁上套设有磁体,所述磁体的外壁上套设有高导磁外壳;所述磁体包括沿所述中心流管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极化磁体部分、稳定极化磁体部分和测量磁体部分,所述测量磁体部分与中心流管之间还设置有射频线圈,所述射频线圈套设在所述中心流管上,所述射频线圈包括分立结构的两个线圈;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稳定极化磁体部分和测量磁体部分均由磁环粘结而成,所述过极化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a,稳定极化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b,测量磁体部分磁环的厚度为c,且a>c>b。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磁体制作简单,便于安装。
文档编号E21B49/08GK102444400SQ201110362358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于慧俊, 吴保松, 李新, 肖立志, 胡海涛 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