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性的预埋楼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3518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能性的预埋楼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多能性的预埋楼梯。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良化,以及人口密集度提高和地底水的过度使用等,导致地面层沉降现象越来越多,很多的建筑物地面会有些微的沉降,而且有时高度差会比较大,会导致常规的楼梯变得过高而不易攀爬,而且也不方便进行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易于实际使用的多 能性的预埋楼梯。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多能性的预埋楼梯,包括主体建筑部和预埋部,其中预埋部与主体建筑部的底端相接。其中预埋部埋在地面以下。主体建筑部底端与预埋部相接的部位设有主体阶梯。主体阶梯为预埋楼梯刚建成时候正常使用的阶梯。预埋部根据地面标高和预计下沉标高来设计,包括自上而下呈阶梯状依次设置的第一预埋阶梯、第二预埋阶梯、第三预埋阶梯和第四预埋阶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改造了现有的常规楼梯结构,增加了预留部,开始使用时将预留部埋在地下,当出现沉降现象时,预留部会自然外露,补充高度差,进而避免了出现楼梯不易攀爬的情况。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I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能性的预埋楼梯,包括主体建筑部I和预埋部7,其中预埋部7与主体建筑部I的底端相接。其中预埋部7 —开始埋在地面以下。主体建筑部I底端与预埋部7相接的部位设有主体阶梯2。主体阶梯2为预埋楼梯刚建成时候正常使用的阶梯。预埋部7根据地面标高和预计下沉标高来设计,具体包括自上而下呈阶梯状依次设置的第一预埋阶梯3、第二预埋阶梯4、第三预埋阶梯5和第四预埋阶梯6。具体的,第一预埋阶梯3的上表面高度与预埋楼梯刚建成时的现状地面标高相同。第二预埋阶梯4的上表面高度与预估的第一次下沉的地面标高相同。第三预埋阶梯5的上表面高度与预估的第二次下沉的地面标高相同。第四预埋阶梯6的上表面高度与预估的第三次下沉的地面标高相同。第四预埋阶梯6的底面高度与预估的第四次下沉的地面标高相同。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环境的需求,可以改变预埋部7的阶梯数量和各个阶梯的 高度,以满足多种需求。
权利要求1.多能性的预埋楼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建筑部(I)和预埋部(7),其中预埋部(7)与主体建筑部(I)的底端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能性的预埋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建筑部(I)的底端与预埋部(7)相接的部位设有主体阶梯(2)。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能性的预埋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埋部(7)包括自上而下呈阶梯状依次设置的第一预埋阶梯(3)、第二预埋阶梯(4)、第三预埋阶梯(5)和第四预埋阶梯(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多能性的预埋楼梯,包括主体建筑部和预埋部,其中预埋部与主体建筑部的底端相接。主体建筑部底端与预埋部相接的部位设有主体阶梯。预埋部包括自上而下呈阶梯状依次设置的第一预埋阶梯、第二预埋阶梯、第三预埋阶梯和第四预埋阶梯。本实用新型改造了现有的常规楼梯结构,增加了预留部,开始使用时将预留部埋在地下,当出现沉降现象时,预留部会自然外露,补充高度差,进而避免了出现楼梯不易攀爬的情况。
文档编号E02D29/05GK202519899SQ201220027749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9日
发明者刘娟, 陈宁旭, 马文旭 申请人: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