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急救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8874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矿难急救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矿难急救包技术领域[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灾难急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矿井发生事故后,矿山救护队不可能立即到达事故地点。实践证明,矿工如能在事故初期及时采取措施,正确开展急救互救,可以减少事故危害程度,减少人员的伤亡。[0003]所谓“急救”就是矿井发生意外灾变事故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区域的每个工作人员避灾和保护自己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急救和互救的成效如何,决定于急救和互救方法的正确性,为了确保急救和互救的成交,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0004]现有的急救器是入井人员在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发时,防止有害气体中毒或缺氧窒息的一种随身携带的呼吸保护器具。然而在矿井发生事故后,常常会发生被困人员受伤情况,救援工作需要很长时间,被困人员急需急救医疗物品,然而,井上救援人员无法快速向井下被困人员输送急救医疗物品。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难急救包,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矿井发生事故后,井上救援人员无法快速向井下被困人员输送急救医疗物品的问题。[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矿难急救包,包括防静电箱1,在防静电箱I内设置有急救包2和救生圈3。[000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矿难急救包还具有如下特点:在防静电箱I上有反光条4。[0008]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是:在矿难发生后,被困矿工可以打开急救包,通过防静电袋表面的反光条向矿友和救援人员发出信号。用急救包的药物和医疗物品对受伤人员进行包扎及医疗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井下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急救包内设置有救生圈,在有水淹的地段,人员可以通过救生圈转移到安全段。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0011]图中符号说明:防静电箱1、急救包2、救生圈3、反光条4。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0013]如图1和2所示,矿难急救包,包括防静电箱1,在防静电箱I内设置有急救包2和救生圈3。在防静电箱I上有反光条4。[0014]所述防静电箱是由防静电板制成,防静电板只是表面防静电,是通过镀膜(Coating)技术,在有机玻璃(PMMA),PVC, PC等板材的表面形成一层防静电的硬膜。[0015]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矿难急救包,其特征在于,包括防静电箱(I),在防静电箱(I)内设置有急救包(2)和救生圈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矿难急救包,其特征在于,在防静电箱(I)上有反光条(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难急救包,涉及矿井灾难急救装置。包括防静电箱(1),在防静电箱(1)内设置有急救包(2)和救生圈(3)。在防静电箱(1)上有反光条(4)。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矿井发生事故后,井上救援人员无法快速向井下被困人员输送急救医疗物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是在矿难发生后,被困矿工可以打开急救包,通过防静电袋表面的反光条向矿友和救援人员发出信号。用急救包的药物和医疗物品对受伤人员进行包扎及医疗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井下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急救包内设置有救生圈,在有水淹的地段,人员可以通过救生圈转移到安全段。
文档编号E21F11/00GK202970774SQ20132000411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6日
发明者吴华 申请人:吴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