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隧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887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隧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隧道,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预制管、拱形钢环梁,预制管内壁沿圆周方向预埋有多个安装孔。钢环梁紧贴于预制管内壁,钢环梁具有朝向隧道轴心的安装边框,安装边框圆周方向均布连接有多个支架。钢环梁包括第一弧形梁、第二弧形梁,第一弧形梁与第二弧形梁用连接板可拆卸连接,第一弧形梁与第二弧形梁分别固定于预制管内壁两侧,预制管底部具有底部平台。第一弧形梁一端、第二弧形梁一端均与所述底部平台固定连接,第一弧形梁另一端、第二弧形梁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且设置在所述预制管顶部。当隧道倾斜时,可调整弧形梁在预制管内壁的位置,以保持支架水平安装,避免支架上的电缆、管道以及附属设施安装不稳定现象。
【专利说明】 一种市政隧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隧道。

【背景技术】
[0002]市政隧道,修建在城市地下,用作敷设各种地下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的隧道。由于在城市中进一步发展工业和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供市政设施用的地下管线越来越多,如供电、自来水、污水、暖气、热水、煤气、通信、供电等。管线系统的发展,需要大量建造市政隧道,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市政设施的地下管线系统的经营水平问题。在布置地下的通道、管线、电缆时,应有严格的次序和系统,以免在进行检修和重建时要开挖街道和广场。
[0003]目前,大直径市政隧道的直径为5?7m,可将隧道分割成上下2层,并在隧道中焊接隧道支架等,而小直径市政隧道的直径为2?4m,其内支架往往不适应于大直径隧道的安装方法,且对于市政隧道,存有如下缺陷:
[0004]一、组成隧道的预制管预制时预制管内侧预留凹槽,将预制管片拼装成环安装于隧道后,钢环梁嵌入预制管的预留凹槽内并锁紧在凹槽内壁。该工法虽然能将钢环梁紧固安装,但隧道施工产生的空间尺寸偏差通过隧道内侧凹槽传递给电缆支架,进而传递到支架横担上,使得支架横担难以水平安装,影响支架面上的管线、电缆等的正常摆设。
[0005]二、隧道内支架系统用于安放电缆、管线等市政管线,市政管线的接头、开关等附属设施体积比管线大很多,需专门的支架位置安放。这就使得相当部分隧道管容花费在管线接头、附属设施上,造成管容严重浪费;此外,上部若干层支架上的管线均需绕行至下部支架上安装附属设施,使得管线在纵向方向相互干扰且影响隧道空间,严重影响隧道的运维检修工作。
[0006]三、支架横担固定于隧道等安装过程采用焊接连接时,在狭小的隧道内产生大量烟雾,施工环境极为恶劣。
[0007]四、支架横担简单固定于隧道内壁,使得电缆、管线、附属设施等挂载到支架上后,传递到隧道内壁的应力较大,严重可导致隧道管片开裂。


【发明内容】

[0008]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便于安装且能使支架水平安装的市政隧道,它能正常摆放支架面上的电缆、管线。
[0009]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市政隧道,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预制管、拱形钢环梁,所述预制管内壁沿圆周方向预埋有多个安装孔,所述钢环梁紧贴于所述预制管内壁,所述钢环梁具有朝向所述隧道轴心的安装边框,所述安装边框圆周方向均布连接有多个支架,所述钢环梁包括第一弧形梁、第二弧形梁,所述第一弧形梁与所述第二弧形梁用连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梁与所述第二弧形梁分别固定于所述预制管内壁两侧,所述预制管底部具有底部平台,所述第一弧形梁一端、第二弧形梁一端均与所述底部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梁另一端、所述第二弧形梁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且设置在所述预制管顶部。
[0010]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1]优选的,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在与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安装边框处,所述第二支架比所述第一支架长。
[0012]优选的,与所述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所述预制管侧壁沿轴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支架段、第二支架段,与所述第二支架对立的预制管侧壁设置所述第一支架。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梁、第二弧形梁均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板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条形孔。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电缆或管线,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电缆或管线以及附属设施,所述附属设施相对于所述电缆或管线更靠近所述隧道轴心。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梁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角钢与第二角钢,所述第二弧形梁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角钢与第四角钢。
[0016]优选的,多个所述安装孔沿着所述预制管内壁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布置有所述安装孔,还包括多个第一压紧板,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压紧板,所述第一压紧板紧贴所述钢环梁,所述第一压紧板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孔。
[0017]优选的,多个所述安装孔沿着所述预制管内壁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布置有所述安装孔,还包括多个第二压紧板,每个所述第二压紧板具有与所述安装边框卡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端部向外翻边紧贴所述钢环梁,且所述第二压紧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孔。
[0018]优选的,所述底部平台由混泥土制成,且所述底部平台内设有沟道。
[0019]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原理、效果等进行说明:
[0020]1、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隧道在预制管内预埋安装孔以取代现有技术焊接或钻孔方式,更方便于施工人员在隧道内安装拱形梁,同时拱形梁紧贴于预制管,增强了隧道的承载能力,钢环梁通过两根弧形梁用连接板连接而成,两根弧形梁分别位于预制管内壁两侧,且每根弧形梁顶部之间具有间隙,连接板两端分别设有条形孔,当隧道倾斜时,可调整两根弧形梁在预制管内壁的位置,以保持支架水平安装,避免支架上的电缆、管道以及附属设施安装不稳定现象。
[0021]2、同时每个弧形梁均由两块角钢拼接而成,能便于材料运输、安装等。
[0022]3、在拱形梁上平均分布用于放置电缆、管道、附属设施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长度根据需要设置,合理利用空间,能大大节约管材。
[0023]4、预制管内轴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架段、第二支架段,根据走线需要可延长第一支架,避免支架设置过多导致空置浪费现象,且第二支架不在预制管同一处对立设置,以增大预制管的中部活动空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市政隧道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市政隧道的结构示意图二 ;
[0026]图3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一;
[0027]图4示意出了钢环梁通过固定板固定在预制管片上的局部示意图;
[0028]图5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二 ;
[0029]图6是图5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7示意出了相邻钢环梁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图7在B-B处的剖视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0、预制管,11、安装孔,12、第一固定件,13、第一压紧板,14、15、16、17、垫片,18、
第二压紧板,21、第一弧形梁,211、第一角钢,212、第二角钢,22、第二弧形梁,221、第三角钢,222、第四角钢,30、第一支架,31、第二支架,41、沟道,42、底部平台,43、盖板,50、连接板,51、条形孔,52、第二固定件,60、电缆或管线,70、附属设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市政隧道,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预制管10、拱形钢环梁,所述预制管10内壁沿圆周方向预埋有多个安装孔11,所述钢环梁紧贴于所述预制管10内壁,所述钢环梁具有朝向所述隧道轴心的安装边框,所述安装边框圆周方向均布连接有多个支架,请再参阅图7、8,所述钢环梁包括第一弧形梁21、第二弧形梁22,所述第一弧形梁21与所述第二弧形梁22用连接板5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梁21、第二弧形梁22均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板50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条形孔51。所述第一弧形梁21与所述第二弧形梁22分别固定于所述预制管10内壁两侧,所述预制管10底部具有由混凝土制成的底部平台42,所述底部平台42内设有沟道41,所述第一弧形梁21 —端、第二弧形梁22 —端均与所述底部平台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梁21另一端、所述第二弧形梁22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且均设置在所述预制管10顶部。
[0036]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隧道在预制管10内预埋安装孔11以取代现有技术焊接或钻孔方式,更方便于施工人员在隧道内安装拱形梁,同时拱形梁紧贴于预制管10,增强了隧道的承载能力,当隧道倾斜时,可调整两根弧形梁在预制管10内壁的位置,以保持支架水平安装,避免支架上的电缆、管道以及附属设施70安装不稳定现象,同时每个弧形梁均由两块角钢拼接而成,能便于材料运输、安装等。
[0037]请再配合参阅图2,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1,所述第二支架31安装在与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安装边框处,所述第二支架31比所述第一支架30长。在拱形梁上平均分布用于放置电缆或管线60、附属设施70的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1,合理利用空间,大大节约了管材。
[0038]其中,所述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所述预制管10侧壁沿轴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架30段、第二支架31段,且所述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所述预制管10侧壁设置所述第二支架31时,与所述第二支架31对立的预制管10侧壁设置所述第一支架30。所述第一支架30上设有电缆或管线,所述第二支架31上设有电缆或管线以及附属设施70,所述附属设施70相对于所述电缆或管线60更靠近所述隧道轴心。预制管10内轴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架段、第二支架段,根据走线需要可延长第一支架30,避免支架设置过多或者过长导致支架空置浪费管材现象,且第二支架31不在预制管10同一处对立设置,以增大预制管10的中部活动空间。
[003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梁2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角钢211与第二角钢212,所述第二弧形梁22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角钢221与第四角钢222。即钢环梁由第一角钢211、第二角钢212、第三角钢221、第四角钢222拼接组成,材料便于运输以及组装。
[0040]请再参阅图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孔11沿着所述预制管10内壁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布置有所述安装孔11,还包括多个第一压紧板13,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压紧板13,所述第一压紧板13紧贴所述钢环梁,所述第一压紧板13通过第一固定件12固定于所述安装孔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孔11可以为螺栓孔,第一固定件12可采用螺栓,在安装孔11与第一压紧板13之间可设置有垫片14,同时可选择在第一固定件12与所述第一压紧板13间设置垫片15,以增强角钢的固定效果。
[0041]请再参阅图5、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孔11沿着所述预制管10内壁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布置有所述安装孔11,还包括多个第二压紧板18,每个所述第二压紧板18具有与所述安装边框卡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端部向外翻边紧贴所述钢环梁(图6中没有示意出钢环梁),所述第二压紧板18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12固定于所述安装孔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安装孔11与第二压紧板18之间可设置有垫片17,并可选择在第一固定件12与所述第二压紧板18间设置垫片16,以增强角钢的固定效果。
[0042]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43]1、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隧道在预制管10内预埋安装孔11以取代现有技术焊接或钻孔方式,更方便于施工人员在隧道内安装拱形梁,同时拱形梁紧贴于预制管10,增强了隧道的承载能力,并在拱形梁上平均分布用于放置电缆、管道、附属设施70的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31,合理利用空间,且大大节约了管材。
[0044]2、预制管10内轴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架30段、第二支架31段,根据走线需要可延长第一支架30,避免支架设置过多导致空置浪费现象,且第二支架31不在预制管10同一处对立设置,以增大预制管10的中部活动空间。
[0045]3、钢环梁通过两根弧形梁用连接板50连接而成,两根弧形梁分别位于预制管10内壁两侧,且每根弧形梁顶部之间具有间隙,连接板50两端分别设有条形孔51,当隧道倾斜时,可调整两根弧形梁在预制管10内壁的位置,以保持支架水平安装,避免支架上的电缆、管道以及附属设施70安装不稳定现象,同时每个弧形梁均由两块角钢拼接而成,能便于材料运输、安装等。
[004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预制管、拱形钢环梁,所述预制管内壁沿圆周方向预埋有多个安装孔,所述钢环梁紧贴于所述预制管内壁,所述钢环梁具有朝向所述隧道轴心的安装边框,所述安装边框圆周方向均布连接有多个支架,所述钢环梁包括第一弧形梁、第二弧形梁,所述第一弧形梁与所述第二弧形梁用连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梁与所述第二弧形梁分别固定于所述预制管内壁两侧,所述预制管底部具有底部平台,所述第一弧形梁一端、第二弧形梁一端均与所述底部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梁另一端、所述第二弧形梁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且设置在所述预制管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在与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安装边框处,所述第二支架比所述第一支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隧道腰部位置对应的所述预制管侧壁沿轴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支架段、第二支架段,与所述第二支架对立的预制管侧壁设置所述第一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梁、第二弧形梁均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板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条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隧道接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电缆或管线,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电缆或管线以及附属设施,所述附属设施相对于所述电缆或管线更靠近所述隧道轴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梁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角钢与第二角钢,所述第二弧形梁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三角钢与第四角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孔沿着所述预制管内壁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布置有所述安装孔,还包括多个第一压紧板,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压紧板,所述第一压紧板紧贴所述钢环梁,所述第一压紧板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孔沿着所述预制管内壁圆周方向均布设置,所述钢环梁的两侧均布置有所述安装孔,还包括多个第二压紧板,每个所述第二压紧板具有与所述安装边框卡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端部向外翻边紧贴所述钢环梁,且所述第二压紧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平台由混泥土制成,且所述底部平台内设有沟道。
【文档编号】E21D9/14GK204113299SQ201420425494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张彬, 苏伟, 刘智勇, 颜天佑, 刘思南, 周维, 李春, 洪选华, 邓志宁, 陈沛民, 黎伟, 李小峰 申请人:广州电力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