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3399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闭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工程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封闭式支架,该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和煤矿巷道支护。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地下开采深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已有大批矿井进入千米以下开采深度。开采深度增加,地质环境趋于复杂,高地应力(自重应力约大于18MPa)、高地温(一般30-40 °C,个别达52 °C,最高达70 °C)、高渗透压(>约7MPa)、以及强开采扰动等“三高一强”引起的突发性工程灾害和重大恶性事故增加、作业环境恶化和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对深部资源开采提出了严峻挑战。长期以来,软岩巷道支护一直是煤矿巷道支护中的一个重点,而不稳定巷道支护则是巷道支护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超千米埋深高应力极不稳定软岩巷道,由于其埋藏深、地压大、支护难,极易造成巷道围岩压力增大,使得巷道严重破坏。传统的混凝土钢管支护结构难以维持巷道的稳定性,必须通过新技术加强混凝土钢管的力学性能,提高混凝土钢管的抗压强度。

【发明内容】

[0003]本使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式支架,主要用于埋藏深、地压大的地下工程的支护,有效增强围岩的稳定性,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0004]—种封闭式支架,是由钢纤维混凝土,u型钢管,高强螺栓,混凝土底板,碎石和反拱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混凝土填充在u型钢管内部,底部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两个反拱梁,然后在其上部覆盖碎石并浇筑混凝土底板,提高了巷道底部的稳定性。
[0005]作为改进,u型钢管采用DN-Φ 200mm X 3.0mm的无缝钢管,钢纤维混凝土作为内部填充物。
[0006]作为改进,混凝土底板采用C25混凝土,厚度为I OOmm。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与传统的u型钢支架施工工艺基本相同,对已经开挖的工作面进行断面尺寸测量确定支架的参数。传统的混凝土钢管由于混凝土和钢管的材料属性的限制,其力学性能有限,仅适用于浅部或者地质条件较好的巷道支护。在混凝土内掺加一定量的钢纤维,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 u型钢支架整体的抗压强度;下部的反拱梁能够抵抗底部岩体的变形,同时封闭式结构不会出现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0008]图1一种封闭式支架示意图;
[0009]图2—种封闭式支架底部连接图;
[0010]附图标记:(I)钢纤维混凝土;(2)u型钢管;(3)高强螺栓;(4)混凝土底板;(5)碎石;(6)反拱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参见图1、图2,说明如下:该结构与普通的u型钢支架施工工艺基本相同,对已经开挖的工作面进行断面尺寸测量确定支架的参数。然后将支架组合安装之后安装在巷道内。
[0012]一种封闭式支架,是由钢纤维混凝土I,u型钢管2,高强螺栓3,混凝土底板4,碎石5和反拱梁6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混凝土填充在u型钢管2内部,底部通过高强螺栓3连接两个反拱梁6,然后在其上部覆盖碎石5并浇筑混凝土底板4,提高了巷道底部的稳定性。下部的反拱梁6和上部的u型钢管2构成了封闭式的支护结构,避免结构出现应力集中。该结构提高了支护体的支护强度。
[0013]作为改进,u型钢管采用DN-Φ 200mm X 3.0mm的无缝钢管,钢纤维混凝土作为内部填充物。
[0014]作为改进,混凝土底板采用C25混凝土,厚度为100mm。
【主权项】
1.一种封闭式支架,是由钢纤维混凝土(I)、U型钢管(2)、高强螺栓(3)、混凝土底板(4)、碎石(5)和反拱梁(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混凝土(I)填充在u型钢管(2)内部,底部通过高强螺栓(3)连接两个反拱梁(5),然后在其上部覆盖碎石(5)并浇筑混凝土底板(4),提尚了巷道底部的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封闭式支架,其特征是:u型钢管(2)采用DN-Φ 200mm X3.0mm的无缝钢管,钢纤维混凝土 (I)作为内部填充物。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封闭式支架,其特征是:混凝土底板(4)采用C25混凝土,厚度为1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封闭式支架。该支护结构主要包括上部u型钢纤维混凝土钢管以及下部的防底鼓结构。其中上部u型钢纤维混凝土钢管主要是将拌合均匀的钢纤维混凝土注入到u型钢管内,提高了钢管抵抗变形的能力。下部的防底鼓结构主要是由反拱梁、碎石和混凝土底板组成,能够有效防止巷道底鼓。两部分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组成了高强的封闭式支护结构。该结构受力合理,便于施工,突破了传统的支护结构存在应力集中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围岩支护体的强度。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适用于地下工程支护。
【IPC分类】E21D11/30, E21D11/18
【公开号】CN205387946
【申请号】CN201620229211
【发明人】王中原, 魏勋贺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6年7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