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19371发布日期:2018-11-20 22:16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矿山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井下采场出矿效率与采矿的爆破效果、出矿设备、路面状况、运输距离、作业时间等有关,在爆破效果、出矿设备一定的情况下,与路面状况、运输距离、作业时间有关。

传统的下向式分段崩落采矿法,在采场内布置脉外联络巷道8、脉外溜矿井6和脉外人材井11,按照分段高度自上而下回采。在矿体边界以外布置脉外联络巷道,在脉外联络巷道上每间隔50m布置一条脉外溜矿井。出矿设备在回采巷道采矿爆堆处铲取矿石,经回采巷道、脉外联络巷道运至脉外溜矿井。在爆堆遇到大块矿石时,停止出矿作业,对大块矿石利用爆破方式进行二次破碎。

上述传统采场出矿方式的存在缺点是运输距离长、路面状况差、大块二次破碎、每次二次破碎后的安全通风减少了作业时间,对采场出矿效率、安全生产造成直接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

为了满足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方法:

a:设置措施出矿设施:在采场内设有若干回采巷道,所述回采巷道与中深孔爆破处连通,所述回采巷道的中间位置设置措施联络巷道,所述措施联络巷道将每个回采巷道联通,在措施联络巷道的两端部设置措施溜矿井,所述措施溜矿井与中段运输巷道联通,所述措施溜矿井的下端安装有振动放矿机;

b:设置大块矿石存放硐室:所述回采巷道的两侧设置有大块矿石存放硐室,所述大块矿石存放硐室位于中深孔爆破处和措施联络巷道之间;

c:设置矿渣路面:在每条回采巷道的底板上铺设矿渣路面。

优选的,a中所述采场的宽度≥50m,所述两个回采巷道之间的间距为10m,所述同一采场内布置有5条回采巷道。

优选的,所述回采巷道的断面为拱形,所述回采巷道断面的面积为8.54m2

优选的,a中所述的措施溜矿井的尺寸(长×宽)为2×3m,所述措施溜矿井的底部安装有振动放矿机9。

优选的,b中所述的大块矿石存放硐室的尺寸(长×宽×高)为4×2×4m。

优选的,c中所述的矿渣路面以水泥、石膏、矿渣和水为材料,通过1:0.75:3.5:0.6的重量配合比例混合,机械搅拌2-3分钟后铺设,凝固后形成矿渣路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缩短运输距离:在采场内部、矿体中间位置设置措施联络道、措施溜矿井进行运矿、卸矿作业方式与采场外部设置脉外联络道、溜矿井进行运矿、卸矿作业方式相比较,运输距离缩短了60﹪-70﹪,一次运输、卸矿的时间缩短了60﹪-70﹪,出矿效率大幅度提高。

(2)增加作业时间:在出矿过程中遇到大块矿石时,将大块矿石铲运至大块矿石存放硐室,进行集中二次破碎,与传统的遇到大块矿石时停止出矿,在爆堆上进行破碎方式相比较,增加了作业时间,出矿效率随之增加。

(3)提高运输设备的行走速度:利用水泥、石膏、矿渣等作为材料,铺设矿渣路面,与传统在巷道底板上直接出矿相比较,矿渣路面平整、强度高,而普通巷道底板凹凸不平,还有大量的泥水,在矿渣路面进行运输、卸矿,改善了运输条件,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同时也提高了运输速度。

(4)本发明通过设置措施联络巷道、措施溜矿井,设置大块矿石存放硐室、设置矿渣路面,缩短了运输距离,增加了作业时间,提高了运输设备的行走速度,出矿效率显著提高;与传统出矿方式相比,出矿效率由45-50吨∕台班提高到120-130吨∕台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中:1.回采巷道,2.措施联络巷道,3.措施溜矿井,4.大块矿石存放硐室,5.中深孔,6.脉外溜矿井,7.出矿设备,8.脉外联络巷道,9.振动放矿机,10.矿渣路面,11.脉外人材井,12.矿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工作原理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方法:

a:设置措施出矿设施:在采场正常布置的脉外联络巷道8、脉外溜矿井6和脉外人材井11的基础上,采场内设有若干回采巷道1,回采巷道1与中深孔5爆破处连通,回采巷道1的中间位置设置措施联络巷道2,措施联络巷道2将每个回采巷道1联通,在措施联络巷道2的两端部设置措施溜矿井3,所述措施溜矿井3与中段运输巷道联通,所述措施溜矿井3的下端安装有振动放矿机9;

b:设置大块矿石存放硐室:回采巷道1的两侧设置有大块矿石存放硐室4,大块矿石存放硐室4位于中深孔5爆破处和措施联络巷道2之间;

c:设置矿渣路面:在每条回采巷道1的底板上铺设矿渣路面10,矿渣路面10的材料为水泥、石膏、矿渣和水,水泥:石膏:矿渣:水重量配合比例为1:0.75:3.5:0.6。

a中采场的宽度≥50m,两个回采巷道1之间的间距为10m,同一采场内布置有5条回采巷道1;回采巷道1的断面为拱形,回采巷道1断面的面积为8.54m2;a中的措施溜矿井3的尺寸为2×3m,措施溜矿井3的底部安装有振动放矿机9,当出矿设备7从中深孔5爆破处将矿石采出后,通过措施溜矿井3末端的振动放矿机9将矿石运送给中段运输巷道的矿车12上运输出去,其振动放矿机9的作用是能够让矿石在措施溜矿井3中溜矿时更顺畅;b中的大块矿石存放硐室4的尺寸为4×2×4m;c中的矿渣路面10以水泥、石膏、矿渣和水为材料,通过1:0.75:3.5:0.6的重量配合比例混合,机械搅拌2-3分钟后铺设,凝固后形成矿渣路面10。

采场的回采巷道1回采中深孔5爆破的落矿后,出矿设备7通过回采巷道1和措施联络巷道2,将采场内矿石粒径≤350mm的矿石铲装运输至措施溜矿井3中,矿石再通过措施溜矿井3底部安设的振动放矿机9放入中段运输巷道的矿车12中运出地表;将铲装出矿过程中出现的粒径>350mm的大块矿石存放至大块矿石存放硐室4中,集中进行二次破碎,破碎后再运输,很大程度的增加了作业时间,与传统出矿方式相比,出矿效率由45-50吨∕台班提高到120-130吨∕台班。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井下采场出矿效率的方法,在采场正常布置的脉外联络巷道、脉外溜矿井和脉外人材井的基础上,采场内设有若干回采巷道,所述回采巷道与中深孔爆破处连通,所述回采巷道的中间位置设置措施联络巷道,措施联络巷道将每个回采巷道联通,在措施联络巷道的两端部设置措施溜矿井,所述措施溜矿井与中段运输巷道联通,所述措施溜矿井的下端安装有振动放矿机;本发明通过设置措施联络巷道、措施溜矿井,设置大块矿石存放硐室、设置矿渣路面,缩短了运输距离,增加了作业时间,提高了运输设备的行走速度,出矿效率显著提高;与传统出矿方式相比,出矿效率由45‑50吨∕台班提高到120‑130吨∕台班。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忠;王建军;蔡立丰;张国勇;谢昊;牟业龙;王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北矿冶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8.05.31
技术公布日:2018.11.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