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0140发布日期:2020-05-08 12:52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的底座,尤其涉及石油钻井丛式井作业过程中用于液压钻机滑移的底座。



背景技术:

常规采用钻井绞车和大绳型式的钻机,井架通过位于底座最上层的四个支点支撑于底座正上方。井架四个支点形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转盘中心位于这个四边形型心位置。常规钻机的底座在竖直方向一般有两个立面。

液压钻机的井架为液压缸型式,其井架通过一个或两个支点连接于底座正上方,转盘中心位于井架正前方。由于液压钻机井架的特殊型式,受结构强度限制,其底座就无法采用常规钻机的两立面底座型式。尤其是在石油钻井丛式井作业时,需要钻机沿滑轨滑移,覆盖不同井槽,对结构强度要求更高,就更无法采用常规钻机的底座型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液压钻机作业过程中的结构强度要求的底座,而且,该底座还能够满足石油钻井丛式井作业过程中液压钻机滑移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竖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上下平行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以及第三结构立面上的第一结构平面和第二结构平面,以及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结构平面和第二结构平面之间的第三结构平面;所述第三结构平面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之间。

优选地,在所述底座的下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对应配合的滑轨结构,所述滑轨结构包括间隔平行分布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的下部支脚分别对应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以及第三滑轨上,在所述底座和滑轨结构之间设置液压驱动机构,所述液压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沿所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以及第三滑轨滑动。

优选地,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和第一滑轨、所述第三结构立面和第三滑轨之间的两个液压缸。

优选地,液压钻机井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平面的顶部中央位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平面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结构立面和第二结构立面之间设置防喷器吊梁,且所述防喷器吊梁的一侧伸出所述底座的外侧;防喷器位于所述第二结构平面的上方,所述防喷器通过悬吊悬挂在所述防喷器吊梁上,并能够沿所述防喷器吊梁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竖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根立柱,连接在所述立柱之间的加强杆,形成桁架结构立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平面、第二结构平面和第三结构平面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由工字钢形成的支撑结构,水平覆盖于所述支撑结构顶部的钢板。

优选地,所述防喷器吊梁为工字钢结构的吊梁。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包括竖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第二、第三结构立面,上下平行设置在第一、第二、第三结构立面上的第一结构平面和第二结构平面,以及分布于第一结构平面和第二结构平面之间并固定在第二、第三结构立面之间的第三结构平面,整个底座整体布局合理,能够液压钻机作业过程中的结构强度要求的底座,为液压钻机井架提供支撑。

2、本实用新型在底座的下方设置与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对应配合的滑轨结构,在底座和滑轨结构之间设置液压驱动机构,能够满足液压钻机在进行丛式井作业时的移动需求,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立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1,该底座1包括竖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上下平行并固定连接在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以及第三结构立面13上的第一结构平面14和第二结构平面15,以及平行分布于第一结构平面14和第二结构平面15之间的第三结构平面16,且第三结构平面16固定连接在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在底座1的下方形成有与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对应配合的滑轨结构(图中未示出),滑轨结构包括间隔平行分布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的下部支脚分别对应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以及第三滑轨上,在底座1和滑轨结构之间设置液压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液压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沿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以及第三滑轨滑动,实现底座1的滑移运动,进而实现液压钻机在石油钻井丛式井作业过程中的滑移,提高作业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液压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结构立面11和第一滑轨、第三结构立面13和第三滑轨之间的两个液压缸(图中未示出),利用液压缸的伸缩运动推动底座1沿滑轨结构作滑移运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3所示,液压钻机井架2固定设置在第一结构平面14的顶部中央位置,在第一结构平面1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结构立面11和第二结构立面12之间设置防喷器吊梁3,且防喷器吊梁3的一侧伸出底座1的外侧;防喷器4位于第二结构平面15的上方,防喷器4通过悬吊(图中未示出)悬挂在防喷器吊梁3上,并能够沿防喷器吊梁3滑动;使用时,防喷器4沿防喷器吊梁3运动至底座1的外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防喷器吊梁3为工字钢结构的吊梁。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竖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立柱101,连接在立柱101之间的加强杆102,形成桁架结构立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立柱101的个数为2~4根。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结构平面14、第二结构平面15和第三结构平面16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由工字钢形成的支撑结构,水平覆盖于支撑结构顶部的钢板。

本实用新型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或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技术特征:

1.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竖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上下平行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以及第三结构立面(13)上的第一结构平面(14)和第二结构平面(15),以及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结构平面(14)和第二结构平面(15)之间的第三结构平面(16);所述第三结构平面(16)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1)的下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对应配合的滑轨结构,所述滑轨结构包括间隔平行分布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的下部支脚分别对应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以及第三滑轨上,在所述底座(1)和滑轨结构之间设置液压驱动机构,所述液压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沿所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以及第三滑轨滑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和第一滑轨、所述第三结构立面(13)和第三滑轨之间的两个液压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液压钻机井架(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平面(14)的顶部中央位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平面(14)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和第二结构立面(12)之间设置防喷器吊梁(3),且所述防喷器吊梁(3)的一侧伸出所述底座(1)的外侧;防喷器(4)位于所述第二结构平面(15)的上方,所述防喷器(4)通过悬吊悬挂在所述防喷器吊梁(3)上,并能够沿所述防喷器吊梁(3)滑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立面(11)、第二结构立面(12)和第三结构立面(1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竖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根立柱(101),连接在所述立柱(101)之间的加强杆(102),形成桁架结构立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平面(14)、第二结构平面(15)和第三结构平面(16)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由工字钢形成的支撑结构,水平覆盖于所述支撑结构顶部的钢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喷器吊梁(3)为工字钢结构的吊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油钻井用液压钻机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竖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三结构立面,上下平行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结构立面、第二结构立面以及第三结构立面上的第一结构平面和第二结构平面,以及平行分布于所述第一结构平面和第二结构平面之间的第三结构平面;所述第三结构平面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结构立面和第二结构立面之间。

技术研发人员:周超;杨向前;郑清华;张甫;郭华;刘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6
技术公布日:2020.05.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