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5625发布日期:2020-05-06 22:38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的出水口,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它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保证严寒地区的隧道排水系统的排水通畅,防止由于积水结冰对隧道结构和运营安全造成影响,通常在隧道内会设置深埋水沟、深埋保温水沟、防寒泄水洞等排水设施,并在洞外设置保温排水暗管。而由于严寒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若直接将水由洞外保温排水暗管明排出,极易出现由出水口处向隧道内不断冻结的问题,影响隧道结构和运营安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前是在隧道低洞口端设置掩埋式或圆包式保温出水口结构。

其中圆包式保温出水口结构在深埋排水暗管端部采用片石、碎石等分层埋设,隧道内的水经排水暗管流出后通过埋置的片石及碎石之间的孔隙流出。圆包式排水保温出水口结构在地形陡峭的洞口如桥隧相连等条件下,这种出水口实施困难,需接长深埋排水暗管,施工难度极大。

采用掩埋式保温出水口结构,此结构的出水口在东北等寒冷地区,冬季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延流冰等病害,堵塞中心水沟,导致中心水沟排水不畅,围岩裂隙水积聚在衬砌背后,结冰冻胀,导致衬砌破坏。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暗埋式保温出水口结构属于隐蔽性工程,施工质量普遍较差,存在着不填煤渣,碎石土填充堵塞出水口等情况,导致排水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它具有适合寒冷地区使用、排水顺畅、不易堵塞、降低水头损失、防止水流冻结效果好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它包括出水口排水管,其结构如下:隧道洞外路基边坡外设置保温层,保温层的外围设置端墙、后侧墙和前侧墙,出水口排水管伸出端墙外的位置连接出水弯头,出水弯头的上方端墙的外墙外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出水弯头的下方端墙的外墙外设有泄水槽,保温板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外端面连接,保温板的下端与泄水槽连接,保温板设置在出水弯头外侧。

上述的出水口排水管为圆管。

上述的出水口排水管结构如下:位于中间的钢筋砼管,钢筋砼管外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水隔离层、聚氨酯保温层、第二防水隔离层、高密度聚乙烯膜和土工布层,钢筋砼管内壁缠绕加热电缆,加热电缆外设有端部封堵,加热电缆内设置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

上述的泄水槽下端设有砂砾垫层。

上述的泄水槽的出水端与路基边沟连接。

上述的端墙底端设置有端墙底座。

上述的端墙、后侧墙、前侧墙及出水口排水管下方均为粘土保温层。

上述的出水弯头为135度。

上述的泄水槽的坡度为1:5,端墙的倾斜角度为78°。

上述的隧道洞外路基边坡、端墙、后侧墙、前侧墙将粘土保温层的上部围在中间。

上述的端墙、后侧墙、前侧墙和泄水槽是由浆砌片石砌筑而成。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排水口采用端墙式结构,增加与地面高差,该方法增加了水利梯度,便于排水,当产生延溜冰时发现容易,便于清理,降低堵塞风险。

从洞口到出水口端,中心水沟出水口排水管最外侧为粘土保温层,中心水沟出水口排水管采用hdpe管材内衬,降低管道摩阻力,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水头损失,减少堵塞。中心水沟出口外部设置混凝土盖板及立面保温板,排水管出水口设置高密度聚乙烯(hdpe)弯头,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入,从而起到保温防冻作用。

中心水沟出水口排水管在hdpe管材外侧、混凝土管内侧采用设置加热电缆缠绕,做好端部封堵,隔绝空气,在冬季极寒月份,可通过主动加热防止水流冻结。混凝土管外侧设置聚氨酯保温层,保温层内外侧分别设置防水隔离层,避免保温层进水降低保温性能。混凝土管用hdpe膜和土工布包裹严密,并做好端部封堵,隔绝空气。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适合寒冷地区使用、排水顺畅、不易堵塞、降低水头损失、防止水流冻结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出水口排水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隧道洞外路基边坡,2、端墙,3、后侧墙,4、前侧墙,5、钢筋混凝土盖板,6、泄水槽,7、保温板,8、出水弯头,9、保温层,10、出水口排水管,11、砂砾垫层,12、端墙底座,13、钢筋砼管,14、第一防水隔离层,15、聚氨酯保温层,16、第二防水隔离层,17、高密度聚乙烯膜和土工布层,18、加热电缆,19、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它包括出水口排水管,其结构如下:隧道洞外路基边坡1外设置粘土保温层9,粘土保温层9的外围设置由浆砌片石砌筑的端墙2、后侧墙3和前侧墙4,端墙2底端设置有端墙底座12,出水口排水管10伸出端墙外的位置连接出水弯头8,出水弯头8的上方端墙2的外墙外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5,出水弯头8的下方端墙2的外墙外设有浆砌片石砌筑的泄水槽6,泄水槽6下端设有砂砾垫层11,保温板7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盖板5的外端面连接,保温板7的下端与泄水槽6连接,保温板7设置在出水弯头8外侧,泄水槽6的出水端与路基边沟连接。端墙2、后侧墙3、前侧墙4及出水口排水管10下方均为粘土保温层9。隧道洞外路基边坡1、端墙2、后侧墙3、前侧墙4将粘土保温层9的上部围在中间。

出水弯头8最佳为135度。

如图3所示,上述出水口排水管10为圆管,其结构如下:位于中间的钢筋砼管13,钢筋砼管13外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水隔离层14、聚氨酯保温层15、第二防水隔离层16、高密度聚乙烯膜和土工布层17,钢筋砼管13内壁缠绕加热电缆18,加热电缆18的环向间距最佳为10cm,加热电缆18外设有端部封堵,加热电缆18内设置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19。

泄水槽的坡度为1:5,端墙2的倾斜角度为78°。

从洞口到出水口端,中心水沟出水口排水管最外侧为粘土保温层,中心水沟出水口排水管采用hdpe管材内衬,管道摩阻力低,可有效降低水头损失,减少堵塞;在hdpe管材外侧、混凝土管内侧采用设置加热电缆缠绕,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通过主动加热防止水流冻结;混凝土管外侧设置聚氨酯保温层,保温层内外侧分别设置防水隔离层,避免保温层进水降低保温性能;中心水沟出口外部设置混凝土盖板及立面保温板,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入,从而起到保温防冻作用。



技术特征:

1.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它包括出水口排水管(10),其特征在于结构如下:隧道洞外路基边坡(1)外设置保温层(9),保温层(9)的外围设置端墙(2)、后侧墙(3)和前侧墙(4),出水口排水管(10)伸出端墙外的位置连接出水弯头(8),出水弯头(8)的上方端墙(2)的外墙外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5),出水弯头(8)的下方端墙(2)的外墙外设有泄水槽(6),保温板(7)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盖板(5)的外端面连接,保温板(7)的下端与泄水槽(6)连接,保温板(7)设置在出水弯头(8)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口排水管(10)为圆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口排水管(10)结构如下:位于中间的钢筋砼管(13),钢筋砼管(13)外周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水隔离层(14)、聚氨酯保温层(15)、第二防水隔离层(16)、高密度聚乙烯膜和土工布层(17),钢筋砼管(13)内壁缠绕加热电缆(18),加热电缆(18)外设有端部封堵,加热电缆(18)内设置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水槽(6)下端设有砂砾垫层(1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水槽(6)的出水端与路基边沟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墙(2)底端设置有端墙底座(12);所述的端墙(2)、后侧墙(3)、前侧墙(4)及出水口排水管(10)下方均为粘土保温层(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弯头(8)为13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水槽(6)的坡度为1:5,端墙(2)的倾斜角度为7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隧道洞外路基边坡(1)、端墙(2)、后侧墙(3)、前侧墙(4)将粘土保温层(9)的上部围在中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墙(2)、后侧墙(3)、前侧墙(4)和泄水槽(6)是由浆砌片石砌筑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的出水口,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它属于建筑技术领域。隧道端墙式保温中心水沟出水口,隧道洞外路基边坡外设置保温层,保温层的外围设置端墙、后侧墙和前侧墙,出水口排水管伸出端墙外的位置连接出水弯头,出水弯头的上方端墙的外墙外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出水弯头的下方端墙的外墙外设有泄水槽,保温板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外端面连接,保温板的下端与泄水槽连接,保温板设置在出水弯头外侧。本实用新型具有适合寒冷地区使用、排水顺畅、不易堵塞、降低水头损失、防止水流冻结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宇翔;林永鹏;尹正风;万明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3
技术公布日:2020.05.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