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27381发布日期:2023-08-14 21:00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头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钻头轴承密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钻头。


背景技术:

1、牙轮钻头的寿命主要与轴承寿命有关,轴承密封是轴承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轴承内润滑脂的泄露,同时抵挡钻头体外的泥浆侵入轴承,从而保证钻头的使用寿命。

2、目前,牙轮钻头的密封主要有金属密封和橡胶密封。其中,橡胶密封中,一般采用的是轴承o型橡胶密封,因牙轮承载后的偏心旋转,要求o型橡胶圈有较大的挤压变形量,而大的挤压变形量又导致其滑动摩擦热的增加,且随着轴承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轴承间隙变大,o型橡胶圈的密封可靠性大大下降。基于o型橡胶圈的使用过程中因挤压变形量较大易磨损的问题,将o型橡胶圈改进后形成了扁形橡胶圈,提升了密封的稳定性,但扁形橡胶圈使用过程中,高压侧泥浆中携带的砂砾等物质的侵蚀,导致橡胶圈在使用后泥浆侧靠近旋转轴的部位的橡胶依然容易出现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钻头,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橡胶圈因滑动摩擦热的增加和泥浆砂砾的侵蚀,橡胶容易出现磨损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钻头,其包括:牙轮、密封槽、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密封槽开设于牙轮内部,所述密封槽两侧分别为轴承泥浆侧和轴承润滑脂侧;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于密封槽内部,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轴承润滑脂侧,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轴承泥浆侧,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自润滑通道。

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槽包括:泥浆内侧面、润滑脂内侧面和槽底面,所述泥浆内侧面一侧为轴承泥浆侧;所述润滑脂内侧面一侧为轴承润滑脂侧;所述槽底面位于泥浆内侧面与润滑脂内侧面之间。

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底面与牙掌轴颈表面平行。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内周面、第一外侧面和第一内侧面,所述内周面与牙掌轴颈表面抵接;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润滑脂内侧面相对;所述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自润滑通道。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圈包括:外周面、第二外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外周面与槽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外侧面与泥浆内侧面相对;所述第二内侧面和第一内侧面之间形成自润滑通道。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回转截面均呈三角形。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侧面与第一内侧面的交叉线到内周面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二外侧面与第二内侧面的交叉线到外周面的距离为h2,满足:1.00≤h2/h1≤1.13。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侧面与第一内侧面形成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外侧面与第二内侧面形成的夹角设为β,满足:0.5≤α/β≤1.5。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底面到牙掌轴颈的距离为h,满足:0.8≤h/h1≤0.9。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硬度大于等于85邵a。

12、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钻头,通过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匹配使用,可利用外界压力变化自动调节挤压变形量,实现可靠密封,第二密封圈密封轴承泥浆侧,泥浆的压力通过第二密封圈传递给第一密封圈从而实现第一密封圈挤压变形量的动态变化;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与轴承密封部位的受力也随着挤压变形量自动调节,缓解了密封部位的橡胶持续不断的滑动摩擦热,此外,第二密封圈辅助第一密封圈起到了抵挡外界泥沙的作用,防止了第一密封圈挤压变形过程中泥沙的侵入;同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自润滑通道,可利用轴承内部压力实现自润滑,可持续不断的保证密封圈密封区域的良好润滑,提高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由此可提高轴承密封寿命和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钻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20)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7)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头,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钻头,其包括:牙轮、密封槽、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密封槽开设于牙轮内部,密封槽两侧分别为轴承泥浆侧和轴承润滑脂侧;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于密封槽内部,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轴承润滑脂侧,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轴承泥浆侧,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自润滑通道。本发明中,通过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匹配使用,可利用外界压力变化自动调节挤压变形量,实现可靠密封;同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自润滑通道,可利用轴承内部压力实现自润滑,可持续不断的保证密封圈密封区域的良好润滑,提高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由此可提高轴承密封寿命和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玲,全兵,欧阳江林,杨东泽,张香红,徐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