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76414发布日期:2024-01-23 11:46阅读:18来源:国知局
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综合管廊,尤其涉及一种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1、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其建设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其地下位置以及管廊内多样的管线,可能导致缺氧和有害气体的产生。为了确保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行和人员检修,需要设计适当的通风系统(综合管廊通风系统是一种用于维持管廊内空气质量和温度的系统,它通过引入新鲜空气并排除污浊空气,实现管廊内的空气循环和通风。该系统通常由风机、空气处理设备、风道网络和控制系统等组成,以确保管廊内空气流通、清洁和舒适)。目前,市政综合管廊通常采用机械进、排风的方式,但这增加了运行和维护成本。

2、目前常采用的通风方式是进风和排风相结合,通过排风机将污浊空气排出到防火分区端头竖井,并从另一端的进风竖井补充室外新鲜空气。传统的综合管廊通风系统中的通风夹层十分复杂,每个风机都需要借助混凝土墙体和常闭防火门作为风道,相互独立分隔,给设计、施工和投资带来了麻烦,并且后期运维不方便,不利于人员逃生。因此,需要探索更合理、便捷的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目前综合管廊通风系统一般采用每个防火分区一排一进的形式,该设计包括机械进风口和机械排风口,并具有以下特点:每个防火分区内均设有机械进风口和机械排风口。机械进风口位于防火分区的一端,机械排风口位于另一端。在通风口内还增加了防烟防火阀门,可以阻止火灾通过通风口向室外或其他防火分区蔓延。通风口分为地上风亭和地下通风道两个部分。该设计的缺点在于:

4、(1)通风夹层十分复杂,给设计、施工和投资带来了麻烦,并且后期运维不方便,不利于人员逃生。

5、(2)每个防火分区都使用一进一排,需要两组风机,造成浪费。

6、(3)在对地下空间较为紧张的区域进行施工时,占用空间大的通风夹层设施难以实施。

7、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不设置通风夹层且减少每个防火分区风机数量,不仅能够满足综合管廊通风、排烟需要,管廊内发生火灾时,还可以防止火灾沿通风口向室外或综合管廊其他防火分区蔓延,不设通风夹层可以最大化减少地下空间的占用,实现了降低建造成本的要求。

2、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组件,各所述通风组件分别设置于综合管廊各防火分区的一端,相邻防火分区的两个所述通风组件之间构成通风区间,该两个所述通风组件分别构成进风组和排风组;且相邻两个通风区间共用一个进风组和/或排风组;

3、各所述通风组件分别包括能连通一防火分区和地面的风管,所述风管包括水平风道部和垂直风道部,所述水平风道部的底端能通过第一防火阀连通或封隔所在的防火分区,所述水平风道部的侧壁顶抵于综合管廊的防火墙上,且能通过第二防火阀连通或封隔相邻的防火分区,所述第一防火阀和所述第二防火阀的通风方向呈能调整的设置;所述垂直风道部内设置能吸入或排出空气的风机。

4、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火阀和所述第二防火阀为对开多叶调节阀,所述对开多叶调节阀为可控方向的单向阀;所述对开多叶调节阀的叶片方向呈能调整的设置。

5、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火阀和所述第二防火阀通过控制部信号控制。

6、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火阀和所述第二防火阀通过手动控制。

7、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为可逆转轴流风机。

8、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的换气次数大于等于6次/小时。

9、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耐高温250℃。

10、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平风道部采用预制镀锌钢板风管。

11、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垂直风道部的出地面部分设置为风亭,所述垂直风道部的顶端设置立式防雨百叶。

12、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设定顺序设置的3个通风组件为第一通风组件、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三通风组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所述第三通风组件为进风组,所述第二通风组件为排风组,所述第一通风组件进入的空气经其第一防火阀、防火分区、所述第二通风组件的第二防火阀、所述第二通风组件的风管排出;所述第三通风组件进入的空气经其第一防火阀、防火分区、所述第二通风组件的第一防火阀、所述第二通风组件的风管排出。

13、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设定相邻的2个通风组件为第四通风组件和第五通风组件,所述第四通风组件为进风组,所述第五通风组件为排风组,所述第四通风组件进入的空气经其第一防火阀、防火分区、所述第五通风组件的第二防火阀、所述第五通风组件的风管排出。

14、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设定相邻的2个通风组件为第六通风组件和第七通风组件,所述第六通风组件为进风组,所述第七通风组件为排风组,所述第六通风组件进入的空气经其第二防火阀、防火分区、所述第七通风组件的第一防火阀、所述第七通风组件的风管排出。

15、由上所述,本发明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不仅能够满足综合管廊通风、排烟需要,综合管廊内发生火灾时,还可以防止火灾沿通风口向室外或综合管廊其他防火分区蔓延,不设通风夹层可以最大化减少地下空间的占用,空间利用更加合理,且能够降低施工时对其他市政管线和现状设施产生的影响,减少工程造价;缩小占用空间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17、综合管廊的每个防火分区的一端布置通风组件,与相邻防火分区的通风组件共同组成一个通风区间,同时相邻两个通风区间共用一个进/排风组。相比传统通风系统形式减少了一半的风机,并且通过控制第一防火阀、第二防火阀的通风方向可以实现相邻通风区间的交替排风,避免风机频繁启动关停,可以有效减少投资及耗电量;

18、各风机的通风方式能够调整,各通风组件能够较为容易的改变通风形式来适应情况的变化;不设通风夹层的通风系统更适用于埋深较浅、无法设置二夹层的集约化小管廊。



技术特征:

1.一种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通风组件,各所述通风组件分别设置于综合管廊各防火分区的一端,相邻防火分区的两个所述通风组件之间构成通风区间,该两个所述通风组件分别构成进风组和排风组;且相邻两个通风区间共用一个进风组和/或排风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为一种集约型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组件,各通风组件设置于各防火分区的一端,相邻防火分区的两个通风组件之间构成通风区间,该两个通风组件分别构成进风组和排风组;相邻两个通风区间共用一个进风组和/或排风组;各通风组件分别包括风管,风管包括水平风道部和垂直风道部,水平风道部通过第一防火阀连通或封隔所在的防火分区,水平风道部的侧壁通过第二防火阀连通或封隔相邻的防火分区;垂直风道部内设置风机。本发明不设置通风夹层且减少每个防火分区风机数量,不仅能够满足综合管廊通风、排烟需要,还可以防止火灾沿通风口向室外或综合管廊其他防火分区蔓延,最大化减少地下空间的占用,实现了降低建造成本的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庄璐,贾元祯,李蕾,吕孟天予,尹瑞,马镜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