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隧道的直接建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111524发布日期:2024-02-22 21:10阅读:14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属隧道。


背景技术:

1、众所周知,目前海底隧道的建造方法,一般都是地表完成分节建造,再逐节下沉到海底,然后对接成型;然而在一些深度不大的海域,一般30米深度以下,海底隧道是可以直接在海底建造的;本发明旨在创立一种能在海底直接建造隧道的方法,以实现多快好省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这种建造法大致如图1所示:所有砌筑作业都是在工作腔6内进行的,工作腔6是变直径的一条圆筒或者椭圆形筒,依据隧道筒体3的外轮廓而定,其右端是半圆形凸起,左端包裹住完成砌筑的隧道筒体3,其整体自重要大于所受浮力;工作腔6下部带有滚轮9,可以在碾平的基础2上面行走,滚轮高度是可以微调的;工作腔6通过上部开口和竖筒12及海上作业平台11连通,用以上下物料,并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2、台风类恶劣天气对海水的影响深度是有限的,当遭遇这类恶劣天气时,停止作业并拆除竖筒12;拆除方法是:用盖板螺栓15安装开口盖板14和竖筒底盖板13,然后由潜水员卸开开口连接螺栓16,将竖筒12吊起运走;恢复的方法是:潜水员用开口连接螺栓16安装竖筒12,拆除竖筒底盖板13并吊起,通过泄水阀门17放掉积水,再拆除并吊起开口盖板14,即可恢复工作。

3、工作腔6支撑海水压力是靠埋设在隧道壁板4中的钢柱5和与之对应衔接的液压支柱18来完成的,液压支柱18安装在工作腔右端半圆形凸起的周边,钢柱两端分别加工成螺栓和螺母的形状来实现对接;这种支撑形式的截面图b——b如图2所示:钢柱5的排列分内外两层,这两层的排列方式不一定按图示的形式,可以交错排列;每层钢柱5的根数和直径要由计算来确定,原则是:每层钢柱5的总支撑力大于该深度时海水相对于隧道筒体3截面的总压力;工作腔前行的方式是:单层钢柱对应的液压支柱升压并推动工作腔移动到相应位置,另一层钢柱接长,再由接长的钢柱对应的液压支柱升压,推动工作腔前移,原来的一层钢柱接长,如此反复;图中未画出其他钢筋;注意:工作腔移动之前,要将隧道筒体的外壁打磨光滑,以减少海水渗漏。

4、工作腔6在液压支柱18的作用下前移一定距离后,即可绑扎钢筋、支模、进行隧道壁板4的浇筑作业;隧道壁板4的混凝土应是速凝式的,凝固后拆除模板,打磨混凝土外壁,为工作腔6前移作准备;设计中,隧道筒体3的自重应大于其所受的浮力;工作腔6前移适当距离后,即可对完成砌筑的隧道筒体3进行填埋,填埋初期要用震荡法以确保隧道筒体3的下部充填密实。

5、工作腔6与隧道筒体3之间的密封是由两道密封圈8来完成的,其中靠内的密封圈为常用,靠外的密封圈只在更换内层密封圈时使用;密封圈a如图3所示:密封圈本体21被包围在外壳体20和内壳体22之间,用连接螺栓25和底座23固定在工作腔内壁26上;内壳体是多节式的,接头处是内外凹凸卡口对接,并涂有密封胶,不再画出;密封圈本体21带有进压孔24,进液压或者气压,加压后使密封圈本体密贴在隧道筒体3的外壁上,少量渗漏的海水集中排放到工作腔6底部的集水槽10 中,待时统一向外排放。

6、密封圈8两侧还有两道弹性封闭环7;弹性封闭环7 大致如图2所示,两侧是镶板,中间是弹簧和活动压板,活动压板被弹簧压贴在隧道筒体的外壁上,不再详细画出;弹性封闭环7 的排列形式可以不按照图2所示的式样 。



技术特征:

1.一种海底隧道的直接建造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是:


技术总结
这种建造法的砌筑作业是在工作腔内进行的,工作腔是变直径的一条圆筒或者椭圆形筒,其右端是半圆形凸起,左端包裹住完成砌筑的隧道筒体;工作腔与隧道筒体之间的密封是由两道密封圈来完成的;工作腔支撑海水压力是靠埋设在隧道壁板中的钢柱和与之对应衔接的液压支柱来完成的;工作腔前行的方式是:单层钢柱对应的液压支柱升压并推动工作腔移动,另一层钢柱接长,再由接长的钢柱对应的液压支柱升压,推动工作腔前移,原来的一层钢柱接长,如此反复;这套系统是自地表开始砌筑,并逐渐向海中延伸的。

技术研发人员:刘照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安元矿业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