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21883发布日期:2023-11-17 14:2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是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1、隧道防排水是指为了保证隧道建筑不致因渗漏水造成病害,危及行车安全,腐蚀洞内设备,降低结构使用寿命而采取的防水及排水措施。是一项涉及地形、气候、工程地层和水文地质、结构方案、施工方法和材料性质等因素的综合性工作;基本要求应以预防为主。

2、隧道排水系统主要由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以及隧道拱墙底部的排水边沟构成。砂化白云岩具有易碎、粒径细的特点,在隧道排水系统排出地下渗水时,泥沙极易随着隧道排水管进入排水系统中,造成排水系统发生堵塞,尤其是排水管的交汇处发生堵塞,使排水系统的排水功能出现问题,且若出现降雨时,导致地下渗水增加,而在砂化白云岩中水流速度快,容易导致排水系统排水速度跟不上,对隧道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泥沙极易随着隧道排水管进入排水系统中,造成各排水管连接处发生堵塞,使排水系统的排水功能出现问题,且若出现降雨时,导致地下渗水增加,而在砂化白云岩中水流速度快,容易导致排水系统排水速度跟不上,对隧道造成影响的不足,提供了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其应用时能够防止排水管连接处发生堵塞,且能够加快排水系统的排水速度,防止地下渗水对隧道造成压力而对隧道造成不良影响。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包括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以及沿隧道纵向设置的排水边沟,所述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两两连通,所述横向排水管的排水口连通排水边沟,所述环向排水管沿岩体方向设置有用于辅助排水的辅助排水管,所述环向排水管与辅助排水管连通;所述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的连接处设置并连通有连接部与排水管检查井,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与排水管检查井连通且所述排水管检查井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储存泥沙的第一蓄沙池,所述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端设置有滤网。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砂化白云岩具有易碎、粒径细的特点,在隧道排水系统排出地下渗水时,泥沙极易随着隧道排水管进入排水系统中,造成排水系统发生堵塞,尤其是排水管的交汇处发生堵塞,使排水系统的排水功能出现问题,且若出现降雨时,导致地下渗水增加,而在砂化白云岩中水流速度快,容易导致排水系统排水速度跟不上,对隧道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向排水管上沿岩体方向设置辅助排水管,通过辅助排水管提前对地下渗水进行排水,加快地下渗水的排出速度,同时减轻环向排水管的排水压力,增加排水速率。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在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部和排水管检查井,该连接部的下端与排水管检查井连通并在排水管检查井的下端设置第一蓄沙池,若泥沙随着环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向横向排水管内排入时,泥沙会在连接部处向下排入第一蓄沙池内,防止排水管的连接处造成堵塞,而水流一部分会存储在第一蓄沙池内,其余部分则会排入横向排水管中并经排水边沟排出,同时,本实用新型在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处设置有滤网,使得泥沙在滤网处过滤,存储在第一蓄沙池内因而无法进入排水边沟,使得排水系统通畅。而由于排水管检查井的存在,存储在第一蓄沙池内的泥沙能够通过排水管检查井定期清理,防止泥沙堆积过多而对排水系统造成影响。若在隧道内发生火灾,且灭火系统发生故障或停水时,第一蓄沙池内存储的水流可作为临时灭火用水使用。

4、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排水管由外部的保护外管、内部的排水盲管和包覆于排水盲管外的无纺布组成,所述保护外管与排水盲管转动连接且所述保护外管设置有若干滤水孔,所述排水盲管与环向排水管通过密封旋转接头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排水管包括设置有若干滤水孔的保护外管、与保护外管转动连接的排水盲管以及包覆在排水盲管外的无纺布组成,且排水盲管与环向排水管通过密封旋转接头转动连接,在辅助排水管进行排水时,水流通过保护外管进行第一步的过滤,在经无纺布的过滤后进入排水盲管,同时,排水盲管在排水时随着水流排出而转动,将泥沙排除在排水盲管外,尽可能的防止泥沙进入排水系统造成堵塞。

5、进一步的,所述环向排水管的出水口端设置有弯折部,所述横向排水管向下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将环向排水管的出水口端和横向排水管向下倾斜设置,并在环向排水管的出水口端设置弯折部,若泥沙进入排水系统中,泥沙会随着水流从弯折部向下排出,防止环向排水管堵塞,若有少量细沙进入横向排水管,细沙则会随着横向排水管向下排出,防止细沙附着在横向排水管上,造成堵塞。

6、进一步的,所述排水边沟的上端沿隧道纵向设置有若干排水孔。本实用新型在排水边沟上设置若干排水孔,使得隧道路面上的水流能够从排水孔内流入排水边沟,防止隧道路面积水,对行车造成影响。

7、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检查井的上端设置有排水管检查井井盖。

8、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排水管与排水边沟的连通处设置有边沟检查井和边沟检查井井盖,所述排水边沟与所述边沟检查井连通且所述边沟检查井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蓄沙池。本实用新型在横向排水管的连通处设置边沟检查井和边沟检查井井盖,并设置第二蓄沙池,若有少量泥沙进入横向排水管,则泥沙可存储在第二蓄沙池内,同时,随路面水流流下的泥沙杂质等也存储在第二蓄沙池内,防止排水边沟堵塞,边沟检查井和边沟检查井井盖能够方便维护和检修。

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向排水管上沿岩体方向设置辅助排水管,通过辅助排水管提前对地下渗水进行排水,加快地下渗水的排出速度,同时减轻环形排水管的排水压力,增加排水速率;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部、排水管检查井和第一蓄沙池,使得泥沙在进入排水系统时能够在连接部处进入第一蓄沙池存储,在检修时能够通过排水管检查井清理第一蓄沙池内的泥沙,防止排水系统堵塞,同时蓄沙池内存储的积水可作为应急救火使用,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排水管包括设置有若干滤水孔的保护外管、与保护外管转动连接的排水盲管以及包覆在排水盲管外的无纺布组成,且排水盲管与环向排水管通过密封旋转接头转动连接,在辅助排水管进行排水时,水流通过保护外管进行第一步的过滤,在经无纺布的过滤后进入排水盲管,同时,排水盲管在排水时随着水流排出而转动,将泥沙排除在排水盲管外,尽可能的防止泥沙进入排水系统造成堵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技术特征:

1.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包括环向排水管(1)、纵向排水管(2)、横向排水管(3)以及沿隧道纵向设置的排水边沟(4),所述环向排水管(1)、纵向排水管(2)和横向排水管(3)两两连通,所述横向排水管(3)的排水口连通排水边沟(4),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排水管(1)沿岩体方向设置有用于辅助排水的辅助排水管(5),所述环向排水管(1)与辅助排水管(5)连通;所述环向排水管(1)、纵向排水管(2)和横向排水管(3)的连接处设置并连通有连接部(6)和排水管检查井(7),所述连接部(6)的下端与排水管检查井(7)连通且所述排水管检查井(7)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储存泥沙的第一蓄沙池(8),所述横向排水管(3)的进水口端设置有滤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排水管(5)由外部的保护外管(502)、内部的排水盲管(501)和包覆于排水盲管(501)外的无纺布(503)组成,所述保护外管(502)与排水盲管(501)转动连接且所述保护外管(502)设置有若干滤水孔,所述排水盲管(501)与环向排水管(1)通过密封旋转接头(504)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排水管(1)的出水口端设置有弯折部(9),所述横向排水管(3)向下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边沟(4)的上端沿隧道纵向设置有若干排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检查井(7)的上端设置有排水管检查井井盖(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排水管(3)与排水边沟(4)的连通处设置有边沟检查井(10)和边沟检查井井盖(11),所述排水边沟(4)与所述边沟检查井(10)连通且所述边沟检查井(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蓄沙池(1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砂化白云岩隧道综合排水系统,包括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以及沿隧道纵向设置的排水边沟,所述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两两连通,所述横向排水管的排水口连通排水边沟,所述环向排水管沿岩体方向设置有用于辅助排水的辅助排水管,所述环向排水管与辅助排水管连通;所述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的连接处设置并连通有连接部与排水管检查井,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与排水管检查井连通且所述排水管检查井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储存泥沙的第一蓄沙池,所述横向排水管的进水口端设置有滤网。本技术在应用时能够防止排水系统堵塞并加快排水速度,防止地下渗水对隧道造成压力而对隧道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齐永立,张战凯,蒋仁国,蓝明辉,邓中伟,邓友权,武建林,黄晨,沈怀秋,董文峰,何虹良,陈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