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85721发布日期:2024-02-02 21:1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隧道通风,特别涉及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1、超长隧道由于其隧道送风距离远、施工周期长、施工机械设备人员多、穿越不良地质体等复杂施工环境特点,对施工通风风量、通风技术和通风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目前长隧道多采用长隧短打的施工方式,施工通风多利用辅助通道,现有隧道压入式施工通风三通风管连接结构多为直角连接结构,风管转弯处易发生弯折,风管过台车风管破损及挤压严重,极大造成风压损失,通风效果较差,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隧道压入式施工通风风管转弯处易发生弯折、风压损失大、通风效果较差、能耗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该系统利用多个横洞辅助通风,在现有隧道三通软质风管直角连接结构基础上采用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风压损失,同时可根据掌子面施工情况动态调整风量,通风效果较好,通风成本较低。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包括f型横洞施工工区,所述f型横洞施工工区包括平行设置的隧道右洞和隧道左洞,所述隧道右洞和隧道左洞之间设有横通道,所述横通道的末端设有横洞,所述隧道右洞和隧道左洞分别设有隧道右洞进口和隧道左洞进口,所述隧道右洞进口和隧道左洞进口处分别设有变频轴流风机ⅰ,所述变频轴流风机ⅰ连接有软质风管ⅰ,所述软质风管ⅰ出口朝向掌子面ⅰ方向,所述隧道右洞和隧道左洞分别设有二衬台车风管连接结构,所述横洞内设有横洞施工工区通风模块,所述横洞施工工区通风模块包括横洞出口处设有的变频轴流风机ⅱ,所述变频轴流风机ⅱ连接有软质风管ⅱ,所述软质风管ⅱ分别连接有隧道左洞软质风管、横通道软质风管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所述软质风管ⅱ、横通道软质风管、隧道左洞软质风管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呈f型管路结构,所述软质风管ⅱ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连接处设有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所述横通道软质风管与隧道右洞软质风管连接处设有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所述隧道左洞软质风管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分别朝向掌子面ⅱ。

3、所述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包括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连接处的风门,所述风门依次连接有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ⅱ、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ⅰ和渐变式硬质风管ⅰ,所述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ⅰ连接在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中部,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ⅰ一端与所述软质风管ⅱ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右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渐变式硬质风管ⅱ、风门和横通道软质风管。

4、所述风门包括硬质外壳,所述硬质外壳内设有可调控风门,所述硬质外壳外固定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所述可调控风门可转动连接。

5、所述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ⅱ和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ⅰ之间设有硬质风管之间连接结构,所述硬质风管之间连接结构包括法兰和紧固螺母。

6、所述软质风管ⅱ直径为2.4m,隧道左洞软质风管直径为2m,横通道软质风管直径为2m,隧道右洞软质风管直径为2m。

7、所述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包括转弯硬质弧形风管,所述转弯硬质弧形风管一端与所述横通道软质风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隧道右洞软质风管连接,所述转弯硬质弧形风管与所述横通道软质风管、隧道右洞软质风管连接处分别设有硬质与软质风管固定套环。

8、所述二衬台车风管连接结构包括椭圆截面硬质风管,所述椭圆截面硬质风管两端分别连接有渐变式硬质风管ⅲ,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ⅲ连接有软质风管ⅲ,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ⅲ连接椭圆截面硬质风管一端横截面为风管椭圆截面,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ⅲ连接软质风管ⅲ一端横截面为风管圆形截面,所述椭圆截面硬质风管穿过二衬台车,所述二衬台车沿隧道轮廓面设置,所述软质风管ⅲ一端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或隧道右洞软质风管连接。

9、所述隧道左洞与横洞的交汇处、隧道右洞和横通道交汇处分别设有射流风机。

10、所述软质风管ⅰ、软质风管ⅱ、横通道软质风管、隧道右洞软质风管、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和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均悬挂在隧道轮廓面的拱顶,所述射流风机悬挂在隧道轮廓面的侧边。

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利用多个横洞辅助通风,包括隧道左右洞进口施工工区和和多个横洞施工工区,均采用压入式通风,分工明确,科学高效,极大提高施工通风效率;2、本实用新型通过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在现有隧道三通软质风管直角连接结构基础上采用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风压损失,同时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接口均设置风门,可根据掌子面施工情况动态调整风量;3、本实用新型通过风管转主洞时,在软质风管之间采用弧形硬质风管连接,可有效解决传统隧道风管转弯时无弧度多弯折造成的风压损失问题;4、本实用新型通过二衬台车风管连接结构,通过渐变式风管结构将风管圆形截面变为椭圆形截面,软质风管和硬质风管通过固定套环连接,可有效解决现有隧道风管穿二衬台车时时风管直径突变及多弯折造成的风压损失问题;5、本实用新型通过风管变径结构采用渐变式硬质风管结构与两端软质风管连接,通过固定套环连接,可有效解决现有隧道风管直径突变造成的风压损失问题;6、本实用新型通过隧道右洞与横通道交汇处及隧道左洞与横洞交汇处设置射流风机,射流风机的卷吸和升压作用促进污风扩散,从而改善隧道内部空气环境。

12、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f型横洞施工工区(7),所述f型横洞施工工区(7)包括平行设置的隧道右洞(1)和隧道左洞(2),所述隧道右洞(1)和隧道左洞(2)之间设有横通道(6),所述横通道(6)的末端设有横洞(5),所述隧道右洞(1)和隧道左洞(2)分别设有隧道右洞进口(4)和隧道左洞进口(3),所述隧道右洞进口(4)和隧道左洞进口(3)处分别设有变频轴流风机ⅰ(8),所述变频轴流风机ⅰ(8)连接有软质风管ⅰ(9),所述软质风管ⅰ(9)出口朝向掌子面ⅰ(10)方向,所述隧道右洞(1)和隧道左洞(2)分别设有二衬台车风管连接结构(13),所述横洞(5)内设有横洞施工工区通风模块(12),所述横洞施工工区通风模块(12)包括横洞(5)出口处设有的变频轴流风机ⅱ(11),所述变频轴流风机ⅱ(11)连接有软质风管ⅱ(121),所述软质风管ⅱ(121)分别连接有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横通道软质风管(126)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所述软质风管ⅱ(121)、横通道软质风管(126)、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呈f型管路结构,所述软质风管ⅱ(121)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连接处设有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124),所述横通道软质风管(126)与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连接处设有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125),所述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分别朝向掌子面ⅱ(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124)包括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连接处的风门(1241),所述风门(1241)依次连接有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ⅱ(1243)、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ⅰ(1242)和渐变式硬质风管ⅰ(1244),所述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ⅰ(1242)连接在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ⅰ(1244)中部,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ⅰ(1244)一端与所述软质风管ⅱ(121)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右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1245)、渐变式硬质风管ⅱ(1246)、风门(1241)和横通道软质风管(1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1241)包括硬质外壳(12411),所述硬质外壳(12411)内设有可调控风门(12412),所述硬质外壳(12411)外固定设有电机(12413),所述电机(12413)的输出端连接有从动轮(12414),所述从动轮(12414)与所述可调控风门(12412)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ⅱ(1243)和左侧转弯弧形硬质风管ⅰ(1242)之间设有硬质风管之间连接结构(1247),所述硬质风管之间连接结构(1247)包括法兰和紧固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风管ⅱ(121)直径为2.4m,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直径为2m,横通道软质风管(126)直径为2m,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直径为2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125)包括转弯硬质弧形风管(1251),所述转弯硬质弧形风管(1251)一端与所述横通道软质风管(126)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连接,所述转弯硬质弧形风管(1251)与所述横通道软质风管(126)、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连接处分别设有硬质与软质风管固定套环(12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衬台车风管连接结构(13)包括椭圆截面硬质风管(133),所述椭圆截面硬质风管(133)两端分别连接有渐变式硬质风管ⅲ(132),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ⅲ(132)连接有软质风管ⅲ(131),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ⅲ(132)连接椭圆截面硬质风管(133)一端横截面为风管椭圆截面(134),所述渐变式硬质风管ⅲ(132)连接软质风管ⅲ(131)一端横截面为风管圆形截面(135),所述椭圆截面硬质风管(133)穿过二衬台车(136),所述二衬台车(136)沿隧道轮廓面(137)设置,所述软质风管ⅲ(131)一端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122)或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左洞(2)与横洞(5)的交汇处、隧道右洞(1)和横通道(6)交汇处分别设有射流风机(1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风管ⅰ(9)、软质风管ⅱ(121)、横通道软质风管(126)、隧道右洞软质风管(123)、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124)和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125)均悬挂在隧道轮廓面(137)的拱顶,所述射流风机(15)悬挂在隧道轮廓面(137)的侧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隧道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控低风阻风管连接结构及F型压入式通风系统。该系统包括平行设置的隧道右洞和隧道左洞、隧道右洞和隧道左洞之间的横通道和横洞,横洞内设有横洞施工工区通风模块,该模块包括变频轴流风机Ⅱ、呈F型管路结构的软质风管Ⅱ、隧道左洞软质风管、横通道软质风管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软质风管Ⅱ与隧道左洞软质风管连接处设有三通硬质风管连接结构,横通道软质风管与隧道右洞软质风管连接处设有转弯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隧道左洞软质风管和隧道右洞软质风管分别朝向掌子面Ⅱ。本技术利用多个横洞辅助通风,采用弧形硬质风管连接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风压损失,通风效果较好,通风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来显杰,王帅帅,郭亚斌,高轩,王星,黄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7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