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95193发布日期:2024-03-13 20:43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救生舱供氧设备,具体为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1、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多伴随有救生舱的设置,用于塌方等突发事故的逃生和防护,避免人员受伤;现有的救生舱多形似集装箱,其设置有通风装置,以实现较深隧道内的氧气充足;但是随着隧道的铺设所需要的供氧管路较长,若是发生坍塌,则容易导致管道断裂、堵塞,使得内部供氧切断,继而救生舱内氧气缺乏,被困人员容易窒息而亡;其生存条件与时间有限,工人无法使仅有的氧气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生存时间等待救援,因此现设计 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以达到方便救生舱内的投放使用和根据需求调整供氧,实现有效供氧提高生存时间的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包括主体结构以及放氧结构,所述放氧结构通过第一管道与主体结构相连,所述主体结构可安置于放氧结构上,所述主体结构包括承载组件以及供氧组件,其中供氧组件可拆卸安置于承载组件内。

3、优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承载箱、控制面板、温度检测器、湿度检测器、氧含量检测器、两对万向轮、两对锁管、一对第一蓄电池以及一对后盖板;所述承载箱为矩形箱体,且内部固定设置有隔板,所述承载箱前侧壁靠近顶端开设有第一管槽,所述承载箱前侧壁顶端开设有两对分别与上壁以及后侧壁连通的第二管槽,所述承载箱后侧壁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承载箱左侧壁设置有一对第一转接口,所述控制面板固定设置于承载箱前侧壁中部,且与其中一个第一转接口相连,所述温度检测器固定设置于承载箱前侧壁,且位于控制面板上方,所述湿度检测器固定设置于承载箱前侧壁,且位于温度检测器右侧,所述氧含量检测器固定设置于承载箱前侧壁,且位于湿度检测器右侧,两对所述万向轮分别固定设置于承载箱下壁,且靠近四角部位处,两对所述锁管上下两侧均开设有方向相反的l型锁槽,两对所述锁管分别固定嵌装于承载箱右侧壁沿内,且分别位于四角部位处,一对所述第一蓄电池分别固定设置于承载箱内,且位于隔板后侧,所述第一蓄电池分别与安装口相对,且第一蓄电池与另一个第一转接口相对串联,一对所述后盖板分别可拆卸扣装于安装口部位处,且通过第一螺栓固定,所述后盖板后侧壁开设有与第二管槽相对应的第三管槽。

4、优选的,所述供氧组件包括投放架、输送管、三个第一电磁阀、两对流量阀、若干限位单元、若干氧气罐、一对拉手以及两对锁杆;所述投放架为t型结构,且投放架一端能够活动插装于承载箱内并位于隔板前侧,所述投放架一端前侧壁开设有投放槽,所述投放架另一端与承载箱右侧壁相契合,所述输送管固定设置于投放架的投放槽顶端内,且输送管下壁等距设置有四对第一连接口,所述输送管前侧壁等设置有两对第二连接口,且第二连接口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口中部,三个所述第一电磁阀分别等距固定设置于输送管上,且分别位于每两对第一连接口之间,两对所述流量阀分别固定设置于投放架上壁,且其中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二连接口相连,若干所述限位单元分别等距设置于投放槽内后侧壁上,且分别与第一连接口相对应,若干所述限位单元分别位于投放槽内中心线位置上下两侧且互相对称,若干所述氧气罐分别可拆卸嵌装于投放架的投放槽内,且通过限位单元固定,若干所述氧气罐的出气口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一连接口相连接,一对所述拉手分别对称设置于投放架右侧壁,两对所述锁杆均为l型结构,且一端上下两侧壁分别设置有与l型锁槽相对应的锁块,两对所述锁杆靠近另一端分别活动嵌装于投放架右侧壁,且分别位于四角部位处,两对所述锁杆分别活动插装于l型锁槽内,且锁块能够位于l型锁槽内移动。

5、优选的,所述限位单元包括限位架、绑带以及粘扣;所述限位架为弧形结构,且两端中部均开设有绑槽,所述限位架固定设置于投放槽内后侧壁,所述绑带一端固定设置于限位架一端上,且绑带另一端活动贯穿于限位架另一端,所述粘扣固定设置于绑带另一端上,且绑带另一端通过粘扣相对粘贴。

6、优选的,所述放氧结构包括两对放氧单元,其中两对放氧单元分别可拆卸相对拼接,且放氧单元分别通过第一导线相对串联并能够与承载箱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口相连。

7、优选的,所述放氧单元包括顶盖、底板、显示屏、一对控制按钮、防护盖、第二电磁阀、吸氧管、第二蓄电池以及控制板;所述顶盖为矩形结构,且下壁中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顶盖上壁前后两端以及左右两端均对称设置有一对相同的转接槽,所述顶盖相邻右侧壁以及前侧壁均设置有第二转接口,所述顶盖上壁中部开设有防护槽,且防护槽内后侧壁中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底板可拆卸扣装于顶盖下壁,且底板下壁靠近两端均设置有挂孔,所述底板前侧壁右端内嵌装有通气管,且通气管另一端贯穿底板上壁,所述底板前侧壁左端开设有与通气管相对应的输送腔,所述显示屏固定设置于防护槽内下壁,且靠近后端,一对所述控制按钮分别固定设置于防护槽内下壁,且位于显示屏左侧,所述防护盖一端活动插装于滑动槽内,且防护盖嵌装于防护槽内,所述第二电磁阀固定设置于顶盖底部内上壁,且其中一端通过第三管道与通气管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磁阀另一端设置有三通管,且三通管其中两端分别嵌装于防护槽内下壁内,所述吸氧管其中一端分别可拆卸安置于三通管另外一端上,且吸氧管两端能够相对翻转,所述第二蓄电池固定设置于安装槽内上壁,所述第二蓄电池分别与显示屏、控制按钮以及第二转接口相连,所述控制板固定设置于安装槽内上壁,且位于第二电磁阀前侧。

8、优选的,所述放氧单元分别对称且交替对接,即其中一对放氧单元中通气管相邻对称,另一对放氧单元中的输送腔相邻对称。

9、优选的,所述通气管另一端能够通过第四管道与流量阀另一端相连,且第四管道能够贯穿于输送腔以及承载箱的第一管槽,并第四管道能够嵌装于第二管槽以及第四管槽内。

10、优选的,所述顶盖相对拼接后,相对转接槽内均能够通过第三螺栓安装转接垫相连,且顶盖能够悬挂于墙壁上。

11、优选的,所述承载箱内下壁设置有若干导辊,且位于投放架下方。

1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13、1、本发明通过主体结构的万向轮便于移动设备,且方便投放和更换氧气罐。

14、2、本发明通过将放氧结构铺设于救生舱内地面,使每个放氧单元位于救生舱内四角部位最安全的部位,进而在事故发生时,使人员分散在四角部位进行防护和能够有效吸氧生存等待救援。

15、3、本发明通过主体结构与放氧结构配合,可以直接设定氧气含量对整体救生舱进行供氧,也可根据人员数量,改变每个放氧单元的所供氧的氧气罐数量和氧气流量,提高整体的生存时间。



技术特征:

1.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1)以及放氧结构(2),所述放氧结构(2)通过第一管道与主体结构(1)相连,所述主体结构(1)可安置于放氧结构(2)上,所述主体结构(1)包括承载组件(11)以及供氧组件(12),其中供氧组件(12)可拆卸安置于承载组件(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组件(12)包括投放架(121)、输送管(122)、三个第一电磁阀(123)、两对流量阀(124)、若干限位单元(125)、若干氧气罐(126)、一对拉手(127)以及两对锁杆(12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125)包括限位架(1251)、绑带(1252)以及粘扣(125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氧结构(2)包括两对放氧单元,其中两对放氧单元分别可拆卸相对拼接,且放氧单元分别通过第一导线相对串联并能够与承载箱(111)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氧单元包括顶盖(21)、底板(22)、显示屏(23)、一对控制按钮(24)、防护盖(25)、第二电磁阀(26)、吸氧管(27)、第二蓄电池(28)以及控制板(2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氧单元分别对称且交替对接,即其中一对放氧单元中通气管相邻对称,另一对放氧单元中的输送腔相邻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另一端能够通过第四管道与流量阀(124)另一端相连,且第四管道能够贯穿于输送腔以及承载箱(111)的第一管槽,并第四管道能够嵌装于第二管槽以及第四管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1)相对拼接后,相对转接槽内均能够通过第三螺栓安装转接垫(4)相连,且顶盖(21)能够悬挂于墙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箱(111)内下壁设置有若干导辊(3),且位于投放架(121)下方。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救生舱供氧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救生舱氧气供给自动化控制装置,包括主体结构以及放氧结构,所述放氧结构通过第一管道与主体结构相连,所述主体结构可安置于放氧结构上,本发明涉及救生舱供氧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主体结构的万向轮便于移动设备,且方便投放和更换氧气罐;通过将放氧结构铺设于救生舱内地面,使每个放氧单元位于救生舱内四角部位最安全的部位,进而在事故发生时,使人员分散在四角部位进行防护和能够有效吸氧生存等待救援;通过主体结构与放氧结构配合,可以直接设定氧气含量对整体救生舱进行供氧,也可根据人员数量,改变每个放氧单元的所供氧的氧气罐数量和氧气流量,提高整体的生存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谢荧,刘延宏,许学良,刘项,谢翠斌,何浩铭,周鹏程,项忠庆,王荣明,付紫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华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