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

文档序号:8393400阅读:2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属于采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渗透率是储层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参数。目前,获得储层渗透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实验或工程手段直接测得,另一种是基于地球物理方法解释求取。前一种包括 岩屯、实验测量法、电缆地层测试法、钻杆地层测试法等,后一种包括测井解释渗透率和地震 解释渗透率等,由于获取手段不同,加之渗透率本身敏感性,其数值之间相差很大。
[0003] 而校验渗透率是否精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岩屯、实测的对比,但是由于样品 质量、渗透率测量的精度影响,实测数据与地层真实渗透率有一定偏差;二是与生产动态相 结合,除了人为工作制度的改变,储层质量是影响生产的根本原因。
[0004] 渗透率作为储层物性研究的一个关键参数,其解释模型一直较难建立。利用测井 资料进行渗透率解释是目前最常用做法,常规测井软件解释采用经验公式和理论模型来计 算渗透率,由于公式或模型的经验性、人为因素影响、地区差异及缺乏生产动态验证,常导 致最终的解释模型不能广泛应用或与实际结果不符。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该方法基于 岩屯、、实验、测井、测试等资料,采用数学统计法及动静态相互校验法,建立渗透率多元线性 回归测井解释模型,可W正确有效地计算渗透率。
[0006]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 法,具体包括W下步骤:
[0007] (1)粒度解释;采用W下公式进行粒度解释:
[000引Md= -0.:M6GR+18. 775P巧.497丫+0. 002GR2
[0009] -17. 723P2+4. 089P3-0. 095丫2+0. 001丫3
[0010] 其中,M康示粒度,GR表示伽马测井,单位为API;P表示测井密度,单位为g/cm3; 丫表示中子测井,单位为v/v;所述的伽马测井、测井密度和中子测井均为已知的电测井数 值常数;
[0011] 似孔隙度解释对中子密度曲线进行质量控制和附加校正后,采用中子-密度交 会方法得到地层孔隙度;
[0012](3)渗透率解释;采用W下公式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渗透率解释:
[001 引
【主权项】
1. 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已知的测井数据计算测井渗透率,具体 包括以下步骤: (1)粒度解释:采用以下公式进行粒度解释: Md= -0. 346GR+18. 775P+2. 497y+0. 002GR2 -17. 723P2+4, 089P3-〇, 095y2+0. 001y3 其中,Md表示粒度,GR表示伽马测井,单位为API;P表示测井密度,单位为g/cm3;Y表示中子测井,单位为v/v;所述的伽马测井、测井密度和中子测井均为已知的电测井数值 常数; ⑵孔隙度解释:对中子密度曲线进行质量控制和附加校正后,采用中子-密度交会方 法得到地层孔隙度; (3)渗透率解释:采用以下公式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渗透率解释:
其中,K表示渗透率,单位为mD;Md表示步骤(1)计算得到的粒度,单位为? ;cP表示步 骤(2)计算得到的孔隙度,单位为f;P表示测井视电阻率,单位为D?!!!,所述的测井视电 阻率为测井数据中的已知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进行渗透率解 释后,通过以下步骤对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校验: (4-1)粒度对比:根据步骤(1)得到的粒度确定其中值,再根据实际采集到的岩样的 粒度确定岩样粒度中值,对比粒度中值和岩样粒度中值,做其相关性散点图,若散点分布于 45°线的两侧越集中,则粒度中值和岩样粒度中值的相关性越好; (4-2)渗透率模型实测检验:将步骤(3)得到的解释的渗透率与岩心样品实测渗透率 进行对比,做其相关性散点图,若散点分布于45°线的两侧越集中,则解释的渗透率与岩心 样品实测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 (4-3)渗透率模型实测生产特征检验:对于单井,根据地层系数与生产测井的实测产 量剖面的产能测试值进行对比,以检验渗透率解释模型,地层系数即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 渗透率的乘积,用于判定注水井各层位注入量,其中,有效厚度表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可以开采的油层厚度,油层厚度不包含差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以及含水油层;地层系 数与生产测井的实测产量剖面的产能测试值越接近,则渗透率模型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首先进行粒度解释、孔隙度解释以及含水饱和度解释,然后利用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渗透率解释,最后利用粒度对比、渗透率模型实测检验以及渗透率模型实测生产特征检验对渗透率解释模型进行校验。本发明一种测井渗透率解释方法结合了静态实验、测井及动态测试资料,利用数学统计的科学方法,经过基于地质条件的客观分析评价后对解释结果加以校验,模型结果客观真实且便于使用。
【IPC分类】E21B49-00
【公开号】CN104712330
【申请号】CN201510047657
【发明人】潘琳, 李龙龙, 姜平, 关闻, 王建, 袁晓蔷
【申请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