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445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泵,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在使具有外齿的内转子以偏心状态与 具有内齿的外转子啮合的构造的油泵中,通过变更偏心位置的关系而实现喷出量调整的油泵。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述所示构成的油泵,在专利文献1中,配置有被驱动旋转的内转子3和与 该内转子3的外齿啮合的外转子4,该外转子4配置在相对于内转子3偏心的位置上。外转 子4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凸轮环5的内周上,利用支撑销10支撑该凸轮环5,并使其沿径向 自由摆动,且沿内径中心方向自由移动,将弹簧7的预紧力作用在凸轮环5上,以使吸入区 域21的油移送积存部11的容积成为最大。通过作用弹簧7的预紧力,在凸轮环5和泵体1之间形成控制压力室20,对该控制 压力室20作用喷出口 17的油压,在喷出口 17的压力变高时,利用该压力使凸轮环5沿径 向摆动移动,利用该摆动移动,以内接齿轮泵的齿高度作为公转直径,使外转子4的旋转中 心位置公转。另外,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外转子4公转,从而使在泵体1的吸入区域21的末 端附近22上,由内转子3的外齿和外转子4的内齿形成的油移送积存部11的容积变化,作 为结果,实现喷出量的调整。另外,作为如上述所示构成的油泵,在专利文献2中,内部转子3和外部转子4以 偏心的位置关系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环形齿轮动作间隙5。外部转子4可自由旋转地支撑 在调整环14的内周上,在该调整环14的外周形成外侧齿列24。在壳体部分1或者冲压环 27的内周上,形成内侧齿列24’,该内侧齿列24’和外侧齿列24以偏心的位置关系配置。在壳体部分1上,可自由摆动地支撑使调整环14动作的摇杆,通过使该摇杆摆动, 而在内侧齿列24’与外侧齿列24啮合的状态下,使外部转子4的旋转轴向内部转子3的相 反侧方向移动90度。通过该移动,可以相对于内部转子3和外部转子4之间的环形齿轮间 隙5使低压端口 8与高压端口 9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从泵的最大喷出量调整至喷出量为 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59046号公报(段落编号〔0012 0028〕,图1 图4)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0-169571号公报(段落编号〔0030 0046〕,图1 图 3)

发明内容
在利用内转子与外转子之间的偏心位置关系的变更而进行喷出量调整的油泵中, 要求具有下述特征,即,即使不变更驱动轴的旋转速度,也可以将喷出量从最大降至几乎为 零。特别地,在汽车所使用的油泵中,还需要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况或油的温度将喷出量调 整为较大,从而期望这种泵的有效应用。
5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的泵中,虽然作用来自弹簧的预紧力,但由于凸 轮环可向内外自由移动,且可沿内径中心方向自由摆动而被支撑,所以考虑到内转子的外 齿与外转子的内齿之间的啮合精度会降低。即,该专利文献1的结构,是在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啮合的状态下,以追 随内转子外周的方式使外转子移动的动作方式,不具有限制外转子轴心的移动的引导类部 件。根据上述原因,考虑到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之间的啮合深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特别地,在这种泵中,向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之间作用较高的压力。因 此,在凸轮环可向内外自由移动地构成的油泵中,可能因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之 间产生的高压力,而导致内转子与外转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的泵中,在支撑外转子(外部转子)的调整环的外周 形成外侧齿列,在支撑调整环的壳体上形成内侧齿列。在维持该外侧齿列与内侧齿列之间 的啮合状态的状态下,使调整环动作。由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使外转子围绕内转子公 转的情况下,可以高精度地维持各自的位置关系。但是,不仅导致大型化,而且,在因形成外 侧齿列和内侧齿列而要求高精度的加工技术这一点上,也存在改善的余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小型化地构成可以通过内转子与外转子之间的偏心位置的变 更而进行喷出量调整的油泵。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内部具有内转子,其具有外齿,围绕驱动旋转轴心 而被驱动;外转子,其具有数量比该内转子的外齿多的内齿,与所述内转子以偏心状态啮 合;以及吸引口和喷出口,其与容积随着所述内转子的驱动旋转而变化的、所述外齿和所述 内齿之间的空间相对,进行流体的吸引 喷出,并且,具有调整环,其可自由相对旋转地从外 部插入所述外转子上,使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围绕所述内转子的旋转中心公转,所述调 整环具有用于输入驱动力的操作部,并且,具有引导单元,其形成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 体上,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时,对所述调整环进行引导。根据该结构,通过对调整环的操作部的操作,而实现下述动作,S卩,引导单元使调 整环的滑动接触部始终与壳体的引导面接触,使外转子的旋转中心围绕内转子的旋转中心 公转。在该结构中,形成于调整环上的滑动接触部始终与引导面接触。因此,与如专利文献 1所示凸轮环可以自由移动的构造的油泵相比较,不会使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之 间的啮合量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只要将该滑动接触部和引导面形成为与调整环的移动所 需的行程对应的尺寸即可,所以可以抑制大型化。其结果,通过外转子相对于内转子的偏心 位置的变更,可以高精度且小型地构成可调整喷出量的油泵。特别地,在该结构中,如上述 所示使调整环以公转的方式移动时的操作部的移动方式并不是1种,而可以采用各种移动 方式。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自由地确定操作部的操作行程及操作方向等,可以提高 设计的自由度。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弓丨导单元具有引导销,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 壳体中的一个上;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上,对所述引 导销进行引导。另外,所述引导单元也可以具有凸起部,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 体的一个上,向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凸出;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 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上,对所述凸起部进行引导。根据该结构,可以在被由引导销和引导槽构成的引导单元引导的状态下,使调整
6环动作。另外,可以在被由凸起部和引导槽构成的引导单元引导的状态下,使调整环动作。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与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内转子的周向以及 径向上的形状对应。根据该结构,可以以与引导槽的形状对应的动作轨迹使调整环动作。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引导单元具有引导销,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 的一个上,以与所述驱动旋转轴心平行的姿态设置;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 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上,在与所述引导销相对的位置上,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而形成,对 所述引导销进行引导。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引导单元具有凸起部,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 及所述壳体的一个上,向与所述驱动旋转轴心垂直的方向凸出;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 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上,在与所述凸起部相对的位置上,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 迹而形成,对所述凸起部进行引导。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引导销被引导槽引导、或者使凸起部被引导槽引导,从而可以 使调整环沿动作轨迹进行动作。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引导槽由自转引导槽部以及公转引导槽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构成,其中,该自转引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与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为同 一转动中心的轨迹,该公转引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围绕所述内转子的旋转 中心公转的轨迹。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引导槽由自转引导槽部以及公转引导槽部中的至少 任一个构成,其中,该自转引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与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 心为同一转动中心的轨迹,该公转引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如下轨迹,即,与 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以所述内转子的轴心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的轨迹相同的转动轨迹。根据该结构,可以利用自转引导槽部使调整环以外转子的旋转中心进行自转。另 外,可以利用公转引导槽部使调整环以内转子的旋转中心进行公转,或者可以沿着使外转 子的旋转中心以内转子的轴心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轨迹,使调整环公转。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自转引导槽部引导时,从所述喷出口喷 出的流体的流体压力与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转子的转速成正比。另外,也可以在所述调 整环被所述公转引导槽部引导时,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流体的流体压力一边减压,一边与 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转子的转速成正比。根据该结构,例如,在调整环被由自转引导槽部和公转引导槽组合而成的引导槽 引导时,一边喷出与驱动旋转的转速成正比的流体压力的流体,一边成为将减压后的流体 喷出的状态。本发明也可以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自转引导槽部引导时,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 转子的偏心方向不变化,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公转引导槽部引导时,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 外转子的偏心方向变化。根据该结构,在外转子被自转引导槽引导而自转的情况下,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 子的内齿之间的啮合位置不变化,流体的喷出量也不变化。另外,在外转子被公转引导槽引 导而公转的情况下,内转子的外齿与外转子的内齿之间的啮合位置变化,流体的喷出量也变化。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操作部由被供给流体的第1操作部和被供给流体的第2操作 部构成,并具有隔断部,其禁止流体在所述第1操作部和所述第2操作部之间的流动。另外,也可以具有控制阀,其对向所述第1操作部的流体供给进行控制。根据该结构,通过选择性地对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中的一个供给流体的方式, 而实现调整环的动作。另外,可以利用控制阀控制相对于第1操作部的流体,从而对调整环 的动作进行控制。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内转子的所述外齿与所述外转子的所述内齿之间的多个所 述空间,均与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喷出口连通。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内转子的所述外齿的形 状以及所述外转子的所述内齿的形状为,可以使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之间的多个所述空间 均与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喷出口连通的形状。根据该结构,通过连通可以将外齿与内齿之间的空间中的流体而向喷出口送出。 另外,由于利用外齿和内齿的形状,将外齿与内齿之间的空间中的流体向喷出口送出,所以 可以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顺畅旋转。本发明也可以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槽,其将所述外齿和所述内齿之间的多个 所述空间、与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喷出口连通。如果是该结构,则由于利用连通槽将外齿与内齿之间的空间中的流体向吸引口或 者喷出口送出,所以可以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顺畅旋转。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连通槽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1连通槽,其将所述空间以及 所述外转子与所述调整环之间的凹陷部连通;以及第2连通槽,其将所述凹陷部以及所述 吸引口连通。根据该结构,可以将外齿与内齿之间的空间中的流体,利用第1连通槽向外转子 外部的调整环的凹陷部送出,或将流体向其相反方向送出。另外,可以将凹陷部的流体利用 第2连通槽向吸引口送出。由此,可以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顺畅旋转。本发明也可以是,所述引导单元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时,使所述调整环的滑动接 触部始终在所述壳体的弓I导面上滑动。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操作部被操作的情况下,调整环的滑动接触部持续地与壳体 的引导面滑动接触,所以调整环以反映引导面形状的方式被引导。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滑动接触部,由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上的2个凸起部构成,所 述引导面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分别与所述2个凸起部滑动接触,并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按 压单元,其将所述调整环向所述调整环的中心朝向所述2个凸起部之间的方向按压。如果是该结构,则通过与2个凸起部对应的引导面和按压单元,确定调整环的姿 态。因此,无论调整环的操作量如何,都将调整环维持在期望的位置,从而实现稳定的喷出 量调整。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具有形成在所述调整环的一部分上的臂部, 并且,在该臂部的一侧的空间,且在由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调整环的外壁围成的空间中, 形成流体储存部,在所述臂部的另一侧,设置用于按压该臂部的预紧部件,基于所述流体储 存部的流体压力和所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驱动所述臂部。如果是该结构,则通过调节作用在臂部上的流体压力,可以适当变更臂部的操作 量,从而适当地调节流体的喷出量。在本发明中,其油泵转子构成为,具有所述内转子,其形成n(n为自然数)个外 齿;以及所述外转子,其形成与所述外齿啮合的n+1个内齿,在两个转子啮合而进行旋转
8时,利用在所述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 所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为,对于由数学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的齿顶圆Al的半径RAl和齿槽 圆A2的半径RA2,RAl > RDl > RA2 式(1)RAl > RD2 > RA2 式(2)RDl 彡 RD2式(3)在满足式(1)的半径RDl的圆Dl外侧,将所述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或者在 满足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将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或者进行上述 两种变形,由此,可以不减少齿数而增加油泵的喷出量。


图1是实施例1中将调整环设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和使调整环移动至极限的状 态的油泵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例1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将调整环设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和使调整环 移动至极限的状态的油泵的剖面图。图3是实施例2中将调整环设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和使调整环移动至极限的状 态的油泵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2中自转引导槽部和公转移动槽部的形状、动作方式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2中调整环进行自转和公转时的油的喷出量 喷出压力的曲线 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2中内转子的外齿形状的设定时的变形方式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2中在外齿与内齿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图。图8是实施例3中将调整环设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和使调整环移动至极限的状 态的油泵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3中第2引导部不同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3中第2引导部不同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3中第1 ·第2引导部不同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第1压力降低槽和第2压力降低槽的放大图。图13是实施例4中将调整环设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状态和使调整环移动至极限的 状态的油泵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本结构〕图1示出设置在汽车等具有发动机的车辆上的油泵。该油泵具有驱动轴11,其配 置在壳体1的内部,与驱动旋转轴心X同轴心。还具有内转子12,其与该驱动轴11 一体 旋转;多个内齿13A,其与该内转子12的多个外齿12A啮合;以及外转子13,其可以围绕从 驱动旋转轴心X偏心的从动轴心Y (旋转中心)自由旋转而被支撑。
该油泵在壳体1的壁部IA上具有吸引口 2以及喷出口 3,它们与外齿12A和内齿 13A之间的空间对应地,对作为流体的油进行吸引·喷出。还具有调整环14,其从外面插 在该外转子13上;以及引导单元G,其通过使该调整环14的滑动接触部C与壳体的引导面 S滑动接触,而设定调整环14的姿态。虽然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在壳体1上,在与上述壁部IA相对的位置处,配置与该 壁部IA平行姿态的壁部。内转子12、外转子13、调整环14配置在被壳体1的一对壁部夹 入的位置上。另外,驱动轴11配置为贯穿一对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该油泵用于向汽车等的发动机供给润滑油,或向油压致动器供给动作油。驱动轴 11被来自发动机的输出轴的驱动力旋转驱动。另外,该油泵具有调整油的喷出量的结构,下 面说明其结构。上述内转子12的外齿12A被成型为按照次摆线曲线或者摆线曲线的齿面形状。在 外转子13的内周上,形成有齿数比内转子12的外齿12A的齿数多1个的内齿13A。该外转 子13的内齿13A被成型为下述齿面形状,S卩,在内转子12围绕驱动旋转轴心X旋转,且与 其联动地外转子13围绕从动轴心Y旋转时,内齿13A与该内转子12的外齿12A接触。在该油泵中,内转子12沿箭头A的方向进行驱动旋转。因此,在调整环14位于图 1(a)所示的姿态(初始位置)时,吸引口 2与在内转子12的外齿12A和外转子13的内齿 13A之间对油进行减压的负压作用区域相对,喷出口 3与在内转子12的外齿12A和外转子 13的内齿13A之间对油进行压缩的正压作用区域相对。由此,以从吸引口 2吸引油,从喷出 口 3将油送出的方式起作用。外转子13的外周被成型为以从动轴心Y作为中心的圆形,上述调整环14的内表 面被成型为圆形,其内径形成为使得外转子13嵌入。在该调整环14的内周上,可自由旋转 地支撑外转子13。由此,调整环14的内周的中心位置与外转子13的从动轴心Y的位置一致。在该调整环14的外周面上,向远离从动轴心Y的方向凸出的第1臂部C 1以及第 2臂部C2,作为滑动接触部C(也作为凸起部起作用)而形成。另外,与该第1臂部Cl和第 2臂部C2的前端滑动接触的圆滑的第1引导面Si、第2引导面S2,作为引导面S而与壳体 1 一体地形成。在该油泵中,在以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的前端与所对应的第1引导面S 1 和第2引导面S2接触的状态,调整环14从图1(a)所示的姿态向图1(b)所示的姿态移动 的情况下,内转子12的外齿12A与外转子13的内齿13A之间的啮合关系,达到使从动轴心 Y公转90度的位置关系。另外,第1引导面S 1和第2引导面S2的形状设定为包络线,该包络线基于使从 动轴心Y的位置以驱动旋转轴心X为中心公转移动时(沿公转轨迹移动时)的第1臂部C 1的前端位置和第2臂部C2的前端位置而形成。此外,在使调整环14动作时,调整环14伴 有自转运动和曲线上的并进运动,但上述两种运动的组合是任意的。因此,只要从动轴心Y 围绕驱动旋转轴心X公转,就可以适当设定第1臂部C 1的动作量,并且规定调整环14的 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具有板状弹簧4,其将调整环14向朝向各个 第1臂部Cl、第2臂部C2之间的方向按压,以使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与所对应的第1引导面Sl和第2引导面S2滑动接触。该板状弹簧4作为按压单元起作用,即,使作为滑 动接触部C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与所对应的第1引导面Sl和第2引导面S2滑动 接触。由该作为滑动接触部C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与它们对应的第1引导面Sl 和第2引导面S2、以及板状弹簧4,构成本发明的引导单元G。另外,在调整环14的外周面 中隔着板状弹簧4的2个位置处,设置有密封条5,其由柔软且可变形的可挠性材料形成。第1臂部C 1作为本发明的操作部起作用。在该第1臂部Cl的移动方向上的一 侧的空间,且由壳体的内壁、调整环14的外壁围成的空间中,形成流体储存部1P。另外,在 第1臂部Cl的移动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预紧部件而具有压缩螺旋弹簧6。在该油泵中,具有对来自油压泵P的控制油进行控制的电磁阀V。还具有用于控制 该电磁阀V的控制装置16。该控制装置16取得发动机转速、发动机负载、水温等信息,基于 如上述所示取得的信息,控制电磁阀V。通过进行这种控制,利用电磁阀V相对于流体储存部IP进行控制油的供给/排 出,进行油泵的油喷出量调整。其结果,弥补油温低的状况下的压力损失等。此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电磁阀V的控制,可将调整环14自由切换为图 1(a)所示的位置和图1(b)所示的位置这2个位置。但是,例如也可以设定如下控制方式, 即,通过设置用于反馈调整环14的姿态的电位计等传感器,将调整环14的姿态设定为目标 姿态。通过如上述所示构成控制系统,可以无级地调整油的喷出量。而且,在该油泵中,可以以与内转子12以及外转子13的转速成正比的流体压力, 将油从喷出口 3喷出。〔动作方式〕如通过电磁阀V将向流体储存部IP作用的控制油设定为零压力的状态那样,在向 流体储存部IP作用的控制油的压力与压缩螺旋弹簧6相比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压缩螺旋弹 簧6的预紧力和板状弹簧4的预紧力,将调整环14保持在图1(a)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 处,通过如上述所示对驱动轴11进行驱动旋转,而进行从吸引口 2吸引油,从喷出口 3将油 送出的动作。与此相对,如通过电磁阀V向流体储存部IP供给动作油的状态那样,在向流体储 存部IP作用的控制油的压力与压缩螺旋弹簧6的预紧力相比增大的情况下,第1臂部Cl和 第2臂部C2沿着所对应的第1引导面Sl和第2引导面S2而移动,使调整环14向图1 (b) 所示的姿态移动。在该调整环14移动时,使从动轴心Y进行围绕驱动旋转轴心X公转的运动,同时, 使调整环14进行围绕从动轴心Y自转的运动。因此,在该移动时,外转子13也相伴地移动, 在外转子13的内齿13A与内转子12的外齿12A啮合的状态下,使从动轴心Y进行围绕驱 动旋转轴心X公转的运动。如上述所示,正压作用区域和负压作用区域围绕驱动旋转轴心X移动,从负压作 用区域向吸引口 2作用的负压降低,从正压作用区域向喷出口 3作用的正压也降低。其结 果,该油泵的油供给量减少。在使调整环14移动至图1(b)所示的移动端位置的情况下,负压作用区域和正压 作用区域成为跨越吸引口 2和喷出口 3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吸引口 2处几乎不作用负压,
11在喷出口 3处几乎不作用正压,成为没有油供给/排出的状态,作为其结果,可以减少油的
喷出量。如上述所示,在本发明的油泵中,具有引导单元G,其将自转运动和曲线上的并进 运动任意组合,同时使调整环14围绕从动轴心Y公转90度。由此,可以任意设定设置在调 整环14上的第1臂部Cl的行程,同时可以仅使调整环14动作等,从而可以无级地调整油 的喷出量,可以自由地设计油泵。另外,为了使从动轴心Y移动,具有构成滑动接触部C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 C2、以及与它们对应的第1引导面Sl和第2引导面S2。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使调整环14 高精度地移动,适当地维持内转子的外齿12A与外转子13的内齿13A之间的啮合量。特别地,为了进行调整环14的移动而向第1臂部Cl作用压缩螺旋弹簧6的预紧 力,并具有对控制油的压力进行控制的电磁阀V。由此,成为比较简单的结构,同时可以基于 发动机转速及发动机负载,将油的喷出量设为最佳值。特别地,也可以通过电气控制将外转 子13移动至任意的位置。在如上述所示构成的油泵中,可以高精度地调整油的喷出量,进 一步实现没有能量损失的油泵。〔实施例1的其他实施方式〕本发明除了上述的实施例1以外,也可以如下述所示构成(在该其他实施方式中, 对于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实施例1共通的编号、标号)。(a)如图2所示,使引导单元G构成为具有第1引导销21和第2引导销22,它们 以与驱动旋转轴心X平行的姿态,贯穿形成于调整环14上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 ; 以及圆弧状的第1引导槽Tl和第2引导槽T2,其与该第1引导销21以及第2引导销22对 应,形成在壳体1的壁部IA上。该第1引导槽Tl和第2引导槽T2被成型为,在调整环14移动时,使从动轴心Y 进行围绕驱动旋转轴心X公转的运动,同时,使调整环14进行围绕从动轴心Y自转的运动 的形状。此外,在该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向流体储存部IP供给控制油,使调整环14动作的 油泵中,具有密封条等,其抑制控制油从第1引导槽Tl和第2引导槽T2的部位泄漏。由于如上述所示构成,所以如实施方式所示,可以不设置板状弹簧4,使构造更简 单。另外,在该结构中,由于在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的前端与壳体1之间,不需要形 成引导面,所以采用具有油封的程度的结构即可。(b)与其他实施方式(a)的结构相反,通过将第1引导销21以及第2引导销22凸 出设置在壳体1的壁部IA上,在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上,形成用于卡入该第1引导 销21以及第2引导销22的圆弧状的引导孔,从而构成引导单元G。通过将该引导孔的形状成型为,在调整环14移动时,使从动轴心Y进行围绕驱动 旋转轴心X公转的运动,同时,使调整环14进行围绕从动轴心Y自转的运动的形状,从而如 实施方式所示,可以不设置板状弹簧4,使构造更简单。(c)将从由发动机驱动的泵供给的控制油,向流体储存部IP中供给。如上述所示, 通过构成为与发动机的转速联动地,供给压力上升的控制油,可以与发动机的转速对应,控 制从本发明的油泵的油的喷出量。(d)作为使调整环动作的操作部,具有电动机。通过如上述所示具有电动机,可以 根据需要在任意的定时调整油泵的油喷出量。
12
〔实施例2〕如图3所示,实施例2的油泵的结构为,壳体1、驱动轴11、内转子12、外转子13与 上述实施例1的油泵通用。特别地,在本实施例2中,通过可自由旋转地外嵌在外转子13上 的调整环14的动作而调整流体的喷出量的结构不同。此外,对于与实施例1共通的结构, 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编号·标号。在该油泵中,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在被2个壳体1夹入的位置处,配置内转子 12和外转子13。在壳体1的壁部上,形成有吸引口 2、喷出口 3。在壳体1的内部形成加压 空间1Q,其将来自喷出口 3的喷出压力向阻挡部33作用。在调整环14的2个位置上,凸出形成有成为与驱动旋转轴心X平行姿态的引导销 31。在壳体1的壁部上形成引导槽32,其使2个引导销31的凸出端嵌入。由该2个引导销 31和2个引导槽32构成引导单元G。对于引导槽32的功能,在后面记述。在调整环14的外周上,一体地形成向该调整环14的半径方向凸出的阻挡部33和 操作臂34(操作部的一个例子)。对于该阻挡部33,在阻挡部33的调整环14半径方向外 端位置上,形成滑动接触面33S,在该调整环14的面向加压空间IQ的部位上,形成受压面 33R。与滑动接触面33S滑动接触的分隔壁35向壳体1的内部凸出形成,在壳体1内部 的与操作臂34对应的空间中,收容有向操作臂34作用预紧力的压缩螺旋弹簧6。滑动接触 面33S被成型为下述形状,S卩,在以通过引导单元G引导调整环14的方式进行动作时,也维 持与分隔壁35的前端接触的状态。另外,在调整环14的外周部中,在与阻挡部33相反侧的位置上形成卡合凹部36。 在壳体1的与卡合凹部36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支撑凹部37。在该卡合凹部36和支撑凹部 37之间,配置密封片38。通过该密封片38、以及滑动接触面33S与分隔壁35之间的滑动接 触构造,而抑制加压空间IQ的压力降低。2个引导槽32形成为下述形状,即,将使外转子13以从动轴心Y为中心自转的自 转引导槽部32A、和使外转子13以驱动旋转轴心X为中心公转的公转引导槽部32B合成的 形状。说明利用自转引导槽部32A实现的自转的原理。如图4(a)所示,自转引导槽部32A 均形成为以从动轴心Y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在以利用该自转引导槽部32A对引导销31 进行引导的状态,调整环14进行动作的情况下,外转子13的从动轴心Y的位置不会变化。 即,内转子12与外转子13之间的偏心方向(相对的偏心位置关系)不会变化。根据上述原因,在按照自转引导槽部32A使调整环14动作的情况下,内转子12的 外齿12A与外转子13的内齿13A之间的啮合位置不变化,油泵的喷出能力不变化。此外, 对于油泵的喷出能力,可以作为与内转子12的每个单位时间的转速相对应的油喷出量而 进行说明。下面,说明利用公转引导槽部32B实现的公转的原理。如图4(b)所示,公转引导 槽部32B为与从动轴心Y以驱动旋转轴心X为中心公转时的动作轨迹Z、周向及径向的形状 均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以利用该公转引导槽部32B对引导销31进行引导的状态,调整环 14进行动作的情况下,调整环14和外转子13均以驱动旋转轴心X为中心沿动作轨迹Z公 转。即,内转子12与外转子13之间的偏心方向(相对的偏心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13
根据上述原因,在按照公转引导槽部32B使调整环14动作的情况下,内转子12的 外齿12A与外转子13的内齿13A之间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油泵的喷出能力变化。特别地,可以如图5所示设定在使驱动轴11的转速变化时,进行外转子13的自转 和公转的情况下的油的喷出量 喷出压力的变化特性。此外,如图5所示,使自转和公转交 替进行的机构,是与本实施例2的引导槽32的形状不同的机构。如该图所示,在外转子13自转的状况下,油的喷出量 喷出压力与内转子12的转 速成正比而变化。然后,在外转子公转的状况下,无论内转子12的转速变化如何,油的喷出 量·喷出压力不会大幅度变化。特别地,本实施例2的油泵,伴随着加压空间IQ的压力增 大而使调整环14从图3(a)所示的姿态(初始位置)向图3(b)所示的姿态动作。在该动 作时,由于维持分隔壁35的凸出端与滑动接触面33S接触的状态,所以油不会泄漏,加压空 间IQ的压力也不会降低。另外,调整环14的动作方向,为使从喷出口 3送出的油的喷出量 减少的方向。S卩,在以利用自转引导槽部32A进行引导的方式使调整环14动作的情况下,将与 内转子12和外转子13的转速成正比的油从喷出口 3送出。另外,在以利用公转引导槽部 32B进行引导的方式使调整环14动作的情况下,一边将从喷出口 3送出的油压力减压,一边 将与内转子12和外转子13的转速成正比的油从喷出口 3送出。此外,在图5中,虽然以自转和公转切换的方式进行图示,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 在从自转向公转转换时,逐渐地提高公转的比率,并且降低自转的比率,使调整环14的旋 转轨迹成为平滑的曲线。换言之,可以设置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的区域,使调整环14的转 动轨迹的拐点平缓。如上述所示,可以通过变更公转的比率和自转的比率,使调整环14顺 畅地转动。在这种油泵中,会产生下述现象,即,在内转子12的多个外齿12A和外转子13的 多个内齿13A中最深啮合的区域的相反侧,位于吸入口 2和喷出口 3中间的中间区域的腔 室R中会封入油。由于该中间区域成为与吸入口 2和喷出口 3均不连通的位置关系,所以存在下述 问题,即,在该中间区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的定时,驱动轴11的负载增大,驱动系统及油泵 产生脉动,产生异响,以及使燃料经济性恶化。为了消除上述问题,在内转子12的多个外齿12A和外转子13的多个内齿13A之 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具体地说明,内转子12的外齿形状采用下述结构,即,对于按照数学曲线形成的 齿形形状的齿顶圆Al的半径RAl和齿槽圆A2的半径RA2,RAl > RDl > RA2 式(1)RAl > RD2 > RA2 式(2)RDl 彡 RD2式(3)在满足式(1)的半径RDl的圆Dl外侧,将上述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或者在 满足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将上述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图6示出内转子12的齿形变形前后的形状。作为由众所周知的摆线曲线构成的齿 形形状SX,假定与半径RAl的齿顶圆Al相比半径较小的半径RA2的齿槽圆A2。该齿形形 状SX成为下述的齿形形状,S卩,在与齿槽圆A2相比半径较大的半径RD 1的圆Dl的外侧,使齿形形状SX向外径方向变形,在与圆Dl相比半径较小且与齿槽圆A2相比半径较大的半 径RA2的圆D2的内侧,使齿形形状SX向内径方向变形。按照与如上述所示变形的齿形形状对应的摆线曲线,设定内转子12的齿形形状, 然后,根据该内转子12的齿形形状,形成比内转子12的外齿12A的齿数多1个的齿数的内 齿13A。该外转子13的内齿13A的齿面形状设定为,在外转子13以从动轴心Y为中心旋 转,与其联动,内转子12以驱动旋转轴心X为中心旋转时,内齿13A与该内转子12的齿部 12A接触。通过如上述所示设定内转子12和外转子13的齿形形状,从而如图7所示,即使内 转子12的多个外齿12A和外转子13的多个内齿13A处于在中间区域油被封入腔室R的位 置关系,也在外齿12A和内齿13A之间形成间隙W,利用该间隙W将油向吸引口 2或者喷出 口 3送出,从而消除驱动系统及油泵产生脉动,产生异响,以及使燃料经济性恶化的问题。如上述所示,由于引导槽32以将自转区域和公转区域合成的状态形成,所以伴随 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大,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增大。另外,在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增大的情 况下,伴随着向阻挡部33的受压面33R作用的压力的增大,使调整环14进行动作,直至该 压力与压缩螺旋弹簧6的预紧力达到平衡的位置为止。在该动作时,由于调整环14的姿态由引导单元G确定,所以外转子13 —边自转一 边公转,因此,油泵的喷出性能降低。另外,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大,内转子12的转速增 大,但由于油泵的喷出性能降低,所以油的喷出量不与发动机转速的增大成正比,而抑制油 的喷出量。如上述所示,在实施例2中,由于具有2个引导销31和与其相对应的2个引导槽 32,所以采用使外转子13自转的动作方式、使外转子13公转的动作方式、以及将它们组合 的动作方式中任一种动作方式。由此,通过引导槽32的形状设定,即使发动机的转速增大, 也可以将油的喷出量及喷出压力设定为期望的值。其结果,可以抑制喷出过量的油的问题, 以及使喷出压力过剩地上升,使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恶化的问题。〔实施例2的其他实施方式〕(a)在本实施例2中,由引导销31和引导槽32构成引导单元G,但例如也可以由 下述部分构成,S卩凸起部,其从调整环14的外周向与驱动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凸出;以及 引导槽,其在壳体1中,形成在与凸起部相对的位置上。具体地说,成为与〔实施例1的其他 实施方式〕所示的油泵相同的结构,但在2个引导槽的形状相同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不同。(b)另外,作为引导单元G,也可以在壳体1上形成凸起部,而在调整环14上形成 与该凸起部接触的引导槽。即使是该其他实施方式,也具有2个引导槽的形状相同的特征。〔实施例3〕如图8所示,实施例3的油泵的结构为,壳体1、驱动轴11、内转子12、外转子13与 上述实施例1的油泵通用。特别地,在本实施例3中,使调整环14动作的结构与实施例2 相同,但引导单元G的结构不同。此外,对于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共通的结构,标注与它 们相同的编号 标号。S卩,引导单元G由第1引导部Gl和第2引导部G2构成。第1引导部Gl由下述部 分构成,即第1引导面Ul,其形成在阻挡部33的凹陷部33V上;以及引导销41,其以与驱 动旋转轴心X平行的姿态而在壳体上凸出设置。第2引导部G2由下述部分构成,即凸起
15部42,其在调整环14的外周上,向与驱动旋转轴心X垂直的方向凸出设置;以及第2引导 面U2(引导槽的一个例子),其以与该凸起部42接触的方式,沿调整环14的动作轨迹而在 壳体1上形成。该第2引导部G2也可以如图9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2引导面U2,其形成 在凸出部43上,该凸出部43形成在调整环14的外周上;以及凸起部42,其以与该第2引 导面U2接触的方式,在壳体1上凸出设置。而且,该第2引导部G2也可以如图10所示,由 下述部分构成,即第2引导面U2,其形成在凸出部43上,该凸出部43形成在调整环14的 外周上;以及滑动接触销44,其以与该第2引导面U2接触的方式,以与驱动旋转轴心X平 行的姿态而在壳体1上凸出设置。如上述所示,第2引导部G2并不限于附图所示的结构,可以与部件的磨损及壳体 1的形状对应地选择各种结构。特别地,在作为第2引导部G2而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第2引导面U2的 曲率变小,可以使凸起部42与较大的区域接触,即使作为壳体1不使用硬质的材料,也可以 减少第2引导面U2的磨损。与此相同地,在作为第2引导部G2而采用图10所示的结构的 情况下,作为滑动接触销44也可以使用耐磨损性高的材料,可以减少凸出部43和滑动接触 销44的磨损。另外,说明作为第1引导部Gl以及第2引导部G2而采用图11所示的结构的情况。 在调整环14上形成具有第1引导面Ul以及第2引导面U2的第1引导部Gl以及第2引导 部G2,该第1引导面Ul以及第2引导面U2呈现与调整环14的转动轨迹大致相同的形状。 另外,第1引导部Gl包围引导销41,第2引导部G2包围滑动接触销44。通过采用这种结 构,从而即使向调整环14作用油压脉动等,也可以保持引导销41及滑动接触销44与调整 环14之间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滑动接触销44与第2引导部G2分离。在本实施例3中,具有下述结构,S卩,通过将形成于内转子12和外转子13之间的 腔室R(齿间空间)中的油排出,从而释放被封入该腔室R中的油的压力,降低旋转阻力。在这种油泵中,会产生下述现象,S卩,在内转子12的多个外齿12A和外转子13的 多个内齿13A中最深啮合的区域的相反侧,位于吸入口 2和喷出口 3中间的中间区域的腔 室R中会封入油。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在中间区域达到下述状态,即,内转子12的多个外齿12A 中相邻的一对齿顶、与外转子13的多个内齿13A中相邻的一对齿顶接触,在由它们围成的 区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由于该中间区域成为与吸入口 2和喷出口 均不连通的位置关系,所以存在下述 问题,即,在该中间区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的定时,驱动轴11的负载增大,驱动系统及油泵 产生脉动,产生异响,以及使燃料经济性恶化。为了消除上述问题,在2个壳体1的至少一个的壁部上,形成第1压力降低槽 45 (连通槽的一个例子),其将腔室R的油向阻挡部33的凹陷部33V释放。而且,在2个壳 体1的至少一个的壁部上,形成第2压力降低槽46 (连通槽的一个例子),其可以将该凹陷 部33V的压力向吸引口 2释放。根据上述结构,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大,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增大。另外,在加 压空间IQ的油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伴随着向阻挡部33的受压面33R作用的压力的增大,使调整环14进行动作,直至该压力与压缩螺旋弹簧6的预紧力达到平衡的位置为止。通过如上述所示使调整环14以被引导单元G引导的方式动作,从而即使发动机的 转速增大,也可以将油的喷出量及喷出压力维持在期望的值,可以抑制喷出过量的油的问 题,以及使喷出压力过剩地上升,使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恶化的问题。在油泵进行动作时,驱动轴11旋转,使内转子12旋转的情况下,如上述所示,在中 间区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但由于可以使该油经由第1压力降低槽45向凹陷部33V中流动, 所以可以缓和腔室R中的压力上升。另外,在伴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大而使调整环14动作的情况下,阻挡部33的凹陷 部33V经由第2压力降低槽46与吸入口 2连通。因此,中间区域的腔室R中的油,经由第1 压力降低槽45向凹陷部33V流动,进而从凹陷部33V向吸引口 2流动,从而抑制腔室R的 压力上升。其结果,抑制驱动系统及油泵产生脉动或产生异响,抑制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恶 化。〔实施例4〕如图13所示,实施例4的油泵的结构为,壳体1、驱动轴11、内转子12、外转子13 与上述实施例1的油泵通用。特别地,在本实施例4中,引导单元G与实施例2相同地,具 有2个引导销31和与其相对应的2个引导槽32。但是,使调整环14动作的结构与实施例 2、实施例3不同。此外,对于与实施例1共通的结构,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编号·标号。引导销31、引导槽32、密封片38的配置与实施例2中的配置不同,但具有相同的 功能。另外,在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加压空间1Q,向其作用来自喷出口 3的喷出压力。在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高压侧的第1压力室51,直接作用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 以及低压侧的第2压力室52,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经由电磁阀V(控制阀的一个例子)作 用于该第2压力室52。在调整环14的外周上,以相邻的位置关系形成被作用第1压力室 51的油压力的第1受压臂53(第1操作部·隔断部的一个例子)、和被作用第2压力室52 的油压力的第2受压臂54(第2操作部的一个例子)。第2受压臂54,与第1受压臂53相 比受压面积较大,在与油压力作用的方向相反侧,配置压缩螺旋弹簧6。在该油泵中,形成有将加压空间IQ的油经由滤油器55向电磁阀V供给,并将来自 该电磁阀V的油经由油路56向第2压力室52供给的油路。油路56在2个壳体1的至少 一个上形成为槽状。在图中,一并示出形成于壳体1上的油路56和示意地表示的油路56。在该油泵中,在调整环14动作时,使第1受压臂53的凸出端与第1压力室51的内 周面滑动接触。从而即使调整环14动作,而不会使向该第1受压臂53供给的油泄漏。另 外,根据上述结构,第1受压臂53作为禁止油在第1压力室51与第2压力室52之间流动 的隔断部起作用。第2受压臂54的凸出端也与第2压力室5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从而即使调整环 14动作,而不会使向该第2压力室52供给的油泄漏。控制电磁阀V的控制装置16,由ECU等构成,基于发动机的转速、发动机负载、发动 机的冷却水的水温等信息,对电磁阀V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的具体例,设定有低压控制模式 和高压控制模式。在高压控制模式中,将电磁阀V设定为,阻止来自加压空间IQ的油流出,且将第2 压力室52向大气开放的位置。由此,可以将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作用在第1受压臂53上,使调整环14动作。在低压控制模式中,将电磁阀V设定为,将来自加压空间IQ的油经由油路56而作 用在第2受压臂54上的位置。由此,通过利用该方式将加压空间IQ的油压力作用在第2 受压臂54上,从而可以利用与高压控制模式下使调整环14动作的压力相比较低的压力,使 调整环14动作。如上述所示,通过利用控制装置16设定为低压控制模式,而实现下述动作,S卩,即 使在发动机转速较低的情况下,也减少来自油泵的油的喷出量,或仅在发动机的转速较高 的情况下,减少来自油泵的油的喷出量。由此,基于条件,抑制喷出过量的油的问题,以及使 喷出压力过剩地上升,使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恶化的问题。〔与全部实施方式关联的其他实施方式〕(a)作为上述实施例1 实施例3的操作部,也可以具有实施例4中记载的作为第 1操作部的第1受压臂53和作为第2操作部的第2受压臂54。在具有这种操作部的情况 下,如实施例4所示,作为隔断部而具有第1受压臂53这一点有效。(b)也可以使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4的油泵具有下述结构,即,通过设 定实施例2所记载的内转子12的外齿12A和外转子13的内齿13A的齿形,而可以在外齿 12A和内齿13A之间形成间隙W,在该间隙W中实现油的流动。通过如上述所示构成,在多 个外齿12A和多个内齿13A中最深啮合区域的相反侧,将位于吸入口 2和喷出口 3中间的 中间区域的腔室R中的油向吸引口 2或者喷出口 3送出,实现油泵的顺畅的动作。(c)也可以使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的油泵,具有实施例3中记载的作为连 通槽的第1压力降低槽45和第2压力降低槽46。通过如上述所示构成,在多个外齿12A和 多个内齿13A中最深啮合区域的相反侧,将位于吸入口 2和喷出口 3中间的中间区域的腔 室R中的油向吸引口 2或者喷出口 3送出,实现油泵的顺畅的动作。工业实用性本发明也可以用于由电动机驱动的油泵。
18
权利要求
一种油泵,其在壳体的内部具有内转子,其具有外齿,围绕驱动旋转轴心而被驱动;外转子,其具有数量比该内转子的外齿多的内齿,与所述内转子以偏心状态啮合;以及吸引口和喷出口,其与容积随着所述内转子的驱动旋转而变化的所述外齿和所述内齿之间的空间相对,进行流体的吸引·喷出,并且,具有调整环,其可自由相对旋转地从外部插入所述外转子上,使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围绕所述内转子的旋转中心公转,所述调整环具有用于输入驱动力的操作部,并且,具有引导单元,其形成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上,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时,对所述调整环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单元具有引导销,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一个上;以及引 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上,对所述引导销进行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单元具有凸起部,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一个上,向所述调 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凸出;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 另一个上,对所述凸起部进行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与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内转子的周向以及径向上的形状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单元具有引导销,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一个上,以与所述驱动旋转轴心平行 的姿态设置;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上,在与所述引导销相对的位 置上,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而形成,对所述引导销进行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单元具有凸起部,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一个上,向与所述驱动旋转轴心垂直 的方向凸出;以及引导槽,其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以及所述壳体中的另一个上,在与所述凸起部相对的位 置上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而形成,对所述凸起部进行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槽由自转引导槽部以及公转引导槽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构成,其中,该自转引 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与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为同一转动中心的轨迹,该 公转引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围绕所述内转子的旋转中心公转的轨迹。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槽由自转引导槽部以及公转引导槽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构成,其中,该自转引 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与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为同一转动中心的轨迹,该 公转引导槽部使所述调整环的动作轨迹具有如下轨迹,即,与所述外转子的旋转中心以所 述内转子的轴心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的轨迹相同的转动轨迹。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油泵,其中,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自转引导槽部引导时,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流体的流体压力与所 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转子的转速成正比,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公转引导槽部引导时,从所 述喷出口喷出的流体的流体压力一边减压,一边与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转子的转速成正 比。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油泵,其中,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自转引导槽部引导时,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转子的偏心方向不 变化,在所述调整环被所述公转引导槽部引导时,所述内转子以及所述外转子的偏心方向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操作部,由被供给流体的第1操作部和被供给流体的第2操作部构成,并具有隔断 部,其禁止流体在所述第1操作部和所述第2操作部之间的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泵,其中,具有控制阀,其对向所述第1操作部的流体供给进行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内转子的所述外齿与所述外转子的所述内齿之间的多个所述空间,均与所述吸引 口或者所述喷出口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内转子的所述外齿的形状以及所述外转子的所述内齿的形状为,可以使所述外齿 与所述内齿之间的多个所述空间均与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喷出口连通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泵,其中,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槽,其将所述外齿和所述内齿之间的多个所述空间、与所述 吸引口或者所述喷出口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连通槽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第1连通槽,其将所述空间以及所述外转子与所述调 整环之间的凹陷部连通;以及第2连通槽,其将所述凹陷部以及所述吸引口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导单元,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时,使所述调整环的滑动接触部始终在所述壳体 的引导面上滑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滑动接触部,由设置在所述调整环上的2个凸起部构成,所述引导面设置在所述 壳体上,分别与所述2个凸起部滑动接触,并且,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按压单元,其将所述调整环向所述调整环的中心朝向所述2个凸起 部之间的方向按压。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具有形成在所述调整环的一部分上的臂部,并且,在该臂部的一侧 的空间,且在由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调整环的外壁围成的空间中,形成流体储存部,在所 述臂部的另一侧,设置用于按压该臂部的预紧部件,基于所述流体储存部的流体压力和所 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驱动所述臂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中, 其油泵转子构成为,具有所述内转子,其形成η个外齿,其中η为自然数;以及 所述外转子,其形成与所述外齿啮合的η+1个内齿,在两个转子啮合而进行旋转时,利用在所述两个转子的齿面间形成的腔室的容积变化 吸入、排出流体,从而输送流体,所述内转子的外齿形状为,对于由数学曲线形成的齿形形状的齿顶圆Al的半径RAl和 齿槽圆Α2的半径RA2,RAl > RDl > RA2 式(1) RAl > RD2 > RA2 式(2) RDl 彡 RD2式(3)在满足式(1)的半径RDl的圆Dl外侧,将所述齿形形状向外径方向变形,或者在满足 式(2)和式(3)的半径RD2的圆D2内侧,将所述齿形形状向内径方向变形。
全文摘要
在驱动旋转轴心X上配置与驱动轴(11)一体旋转的内转子(12),具有外转子(13)和调整环(14),该外转子(13)具有与内转子(12)的外齿(12A)啮合的内齿(13A),可以围绕从驱动旋转轴心(X)偏心的从动轴心(Y)自由旋转,该调整环(14)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外转子(13)。构成引导单元(G),其利用设置在调整环(14)上的第1、第2臂部(C1、C2)和与它们滑动接触的第1、第2引导面(S 1),一边使从动轴心(Y)围绕驱动旋转轴心(X)公转,一边使调整环(14)围绕从动轴心(Y)自转。
文档编号F04C14/00GK101978167SQ20098011018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日
发明者小野寿, 沼波晃志, 滨崎正春, 西田裕基, 风冈伸二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