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3285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充气的拉手气筒,它是一种让用户用手操作,并可在推、 拉握把时持续进行充气或抽气动作的拉手气筒。
背景技术
目前手拉气筒(也叫充气泵)种类相当多,其中传统式结构即如同一般人用来对 自行车轮胎进行充气的打气筒。该种打气筒具有一筒状的本体,在本体中组装有一由连接 杆操作的活塞,活塞周侧设有向下凹的橡皮碗,并于连接杆顶端设有供用户握持的握把,在 本体下端延伸出一充气管,另在本体的适当位置设置有活塞。当用户拉起握把时,空气会进 入本体内侧的活塞下方,而当用户将握把下压时,则会由活塞将本体中的空气推入充气管 中,提供一份充气的功效。该种传统式的充气泵系为单向充气泵,亦即其在活塞上、下移动 一个往返行程中,只能够有单一行程提供充气作用,故而其使用效率不佳。市面上曾见到有另一种更进步的充气泵,其可在握把推、拉双向行程中均进行充 气动作,而提高使用效率。该双向充气泵的结构是在一筒状本体内侧轴向设置一内管,在该 内管中设有一单向阀,使得内管中的空气只能由下往上,而不能够由上往下,并于该内管下 端形成有与本体内部空间相导通的气孔。在本体顶端组装有一上盖,在该上盖一侧设有一 出气口,并于上盖底面设有一导气室,该导气室底面设有一与内管上端相连接的导气口及 一与本体内部空间相导通的单向阀口,该单向阀口只容许本体中的空气进入导气室中,而 不容许导气室中的空气进入本体中。另外,在该上盖上方的出气口与上述导气室相导通,而 可让本体中的空气由该出气口被导出。当然,在该出气口位置亦可衔接充气管,而将充气泵 送出的空气转送至适当位置;该上盖中央穿设有一连接管,该连接管下端结合有一外径与 本体内径相配合的活塞,该活塞上设有一可套设在内管上的穿孔,在该活塞内侧设有一导 气室,并在该活塞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可将导气室中的空气导入本体中的单向阀口。另 外,又该导气室与连接管下端相导通,在该连接管的上端设有握把,并于握把一侧形成有一 进气口。以上更进步的充气泵结构可参考专利号为ZL00255072. 5 (公告号为CN2450405Y)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中背景技术及附图6、7提及的气泵结构。前述气泵结构使用时,在握把上拉带动活塞在本体中上移。此时,在活塞上方的空 气会经由上盖的导气室单向阀口进入导气室,并经由出气口被送出。同时,在外界的空气则 经由进气口进入连接管中,再经由活塞内侧的导气室而由活塞下表面的单向阀口进入活塞 下方的本体中。当用户将握把下压时会带动活塞在本体中下移。此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会 经由气孔进入内管,并进入上盖的导气室中,再经由出气口被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则经 由进气口进入连接管中,再经由活塞内侧的导气室而由活塞上表面的单向阀口进入活塞上 方的本体中。藉由上述的反复操作,而可达到双向充气的功效,其较传统式的单向充气泵更 具使用效率。又如一专利号为ZL200620100394. 9(公告号为CN287405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向充气泵》也披露了与前述充气泵结构类似的一种双向充气泵。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发现,上述两种双向充气泵在使用上并不方便,因为其内管 的设置使得活塞上设有一供内管穿过的穿孔,这样,使得活塞在组装时不单要注意其外缘 与本体内壁的气密效果,同时亦必须注意其穿孔与内管间的气密效果,亦即在活塞上会有 两处位置可能发生气密不良的问题,其在质量控制及日后维护保养上均有负面影响。另外,在一般人的使用习惯上,往往不会注意到握把与本体间的相对位置,因为在 传统的单向充气泵使用时,用户可任意的转动握把,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施力方向,但上述双 向充气泵在使用时,其握把与本体间的相对角度是固定的,因为其活塞以穿孔套设在内管 上,故而其活塞无法在本体内侧作转动,而连接管下端与活塞结合呈一体,连接管上端与握 把结合呈一体,使得其握把自然也无法作转动,其与一般用户的使用习惯不同,亦有可能因 为用户未留心而强力转动握把而造成充气泵内部结构毁损。显然,这是该双向充气泵在结 构设计上未尽完善所造成的问题。针对前述现状,有一专利号为ZL00255072. 5(公告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实用 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披露这样一种双向充气泵,具有筒状本体,在本体中设有活塞,在筒 状本体上方设有上盖,上盖中央位置处穿设一作动管,在该作动管的上端结合有一握把,下 端与本体中的活塞相结合,其特征在于,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进气导气室及一出气导气室,在 该进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形成有让空气由进气导气室进入本体中的单向阀口,在 该出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形成有让空气由本体进入出气导气室中的单向阀口 ;在 该握把中央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进、出气口 ;作动管内侧穿设组装有一内管,该内管贯穿作动 管,该内管下端与活塞相结合,上端与握把相结合,该内管的上端与握把处的进气口相通, 而下端与活塞中的进气导气室相通;作动管内侧、内管外侧的空间下端与活塞中的出气导 气室相连通,该空间的上端则与握把处的出气口相连通。该充气泵可让用户在操作时不会有握把角度的限制,同时在握把推拉之间均可进 行充气作用,且不易因为不慎转动握把而造成充气泵内部结构毁损。无论以上哪种双向充气泵,由于其在握把上拉过程中也有吸气充气过程,因此穿 设在上盖上的作动管与上盖之间要求有较好的气密性,当下压握把进行充气时,由于下压 过程,人自身的重力也起到下压握把的作用,故下压充气过程比较轻松,而当上拉握把进行 充气时,由于人自身的重力不能起到拉动握把的作用,而且活塞上部空间的压强较大,故仅 靠双手的拉力持续拉动握把进行充气就会很费力,尤其是当被充气物体充气的比较足后, 活塞上部空间的压强就会非常大,这时,如果再继续向上拉动握把就会非常费力,就有背被 拉断的感觉,也就是说现有各种结构的双向充气的拉手气筒在上拉握把进行充气的过程相 当费力,关于这个问题有关客户也多次提及,望能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充气过程 比较省力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向充气的手 拉气筒,包括有筒状的本体,本体内设有活塞,该活塞将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气室和下 气室,所述本体的上部设有上盖,上盖中央穿设有一联动管,在该联动管的上端连接有一握把,握把的下端与本体内的活塞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活塞和上盖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上设置 有在上气室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的气压卸掉的泄压阀结构。前述泄压阀结构优先设置在活塞上,上述活塞上开有连通上气室和下气室的阀 孔,所述泄压阀结构设置在该阀孔内,该泄压阀结构在上气室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能将上 气室的气体排向下气室。该方案在活塞上增设有在上气室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的气体排向下气 室的泄压阀结构,上拉握把后,上气室的压力逐渐增大,拉动握把需要的力也呈逐渐上升趋 势,当上气室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泄压阀的设定开启压力)后,上气室内的空气便从该泄 压阀结构排出到下气室内,上气室的气压下降,同时下气室的气压上升,使得手拉动握把省 力。上述的泄压阀结构包括阀座、阀杆,其中,阀座固定在活塞的下底面上,阀座上开 有与所述活塞上的阀孔相通的阀口,所述阀杆活动穿设在阀座的底部上并能相对阀座上下 滑移,阀杆的下端连接有能将阀座上的阀口封堵住的阀片,该阀片位于阀座的下方,阀杆的 上端固定有一定位片,该定位片位于阀座的上方,所述阀杆上还套设有弹簧,该弹簧支撑在 阀座的底部和定位片之间以使阀片保持向上封堵住阀座上的阀口的趋势。该限压阀结构简单,通过调节弹簧的压缩程度,可设定泄压阀的开启压力,S卩如果 弹簧的压缩程度大,则泄压阀的开启压力大,反之,则开启压力小;而开启压力的大小与上 拉握把时充气的效率以及省力程度有关,如果开启压力大,虽然充气上拉握把时的充气的 效率高,但由于其需较大气压,泄压阀才开启泄压,达到省力的目的,故省力效果会差,反 之,充气的效率会降低,而省力效果明显,当然泄压阀的开启压力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 定。实际上,泄压阀的结构并不局限上述结构,如采用弹簧顶持钢球的泄压阀结构,或 采用现有其它各种泄压阀结构。为提高泄压阀在正常状态下的密封效果,上述阀片上部设置有橡胶层。由于橡胶 层是柔性的,橡胶层受挤压后能与阀座的阀口边沿紧密贴合,防止漏气。上述阀座包括一环形的基体,这样基体的内部空间便形成所述阀口位置,基体的 内壁成型有交叉设置的连接筋而形成阀座的底部,所述阀杆活动穿设在连接筋的交叉连接 处,设置连接筋又为阀杆提供有效安装位置,同时又不会封闭住阀口,所述基体的外壁成型 有两安装部,有螺钉穿过该安装部与所述活塞的底面固定,设置安装部便于将阀座固定在 活塞底部。当然泄压阀结构也可以设置在上盖上,上述上盖上开有连通上气室和外界的通 孔,所述泄压阀结构设置在该通孔内,该泄压阀结构在上气室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能将上 气室的气体排向外界。只是将泄压阀设置在上盖上存在杂质易进入本体内的缺陷。该方案是在上盖上设置有在上气室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的气体排向外 界的泄压阀结构,上拉握把后,上气室的压力逐渐增大,拉动握把需要的力也呈逐渐上升趋 势,当上气室的压力达到一定值后,上气室内的空气便从该泄压阀结构排出到外界,上气室 的气压下降,拉动握把就会省力。上述的泄压阀结构包括阀座、阀杆,其中,阀座固定在上盖的上表面上,阀座上开 有与所述上盖上的通孔相通的阀口,所述阀杆活动穿设在阀座的底部上并能相对阀座上下滑移,阀杆的上端连接有能将阀座上的阀口封堵住的阀片,该阀片位于阀座的上方,阀杆的 下端固定有一定位片,该定位片位于阀座的下方,所述阀杆上还套设有弹簧,该弹簧支撑在 阀座的底部和定位片之间以使阀片保持向下封堵住上盖上的通孔的趋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与现有的双向 充气泵相比结构基本不变,在活塞和上盖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上设置在上气室达到一定的气 压值后将上气室的气压卸掉的泄压阀结构,上拉握把后,上气室的压力逐渐增大,拉动握把 需要的力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当上气室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泄压阀的设定开启压力)后,上 气室内的空气便从该泄压阀结构排出,上气室的气压下降,使得手拉动握把省力。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泄压阀关闭状态);[0027]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泄压阀打开泄压状态)[0029]图5为图4的B处放大图;[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中活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正面);[0031]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中活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背面);[0032]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中泄压阀安装在活塞上的立体分解图;[00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个实施例上拉握把充气过程的结构原理图;[00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下压握把充气过程的结构原理图;[00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泄压阀关闭状态);[0036]图12为图11的C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 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包括有筒状的本体1,本体内设有活塞2,该活塞2将本 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气室11和下气室12,本体1的上部设有上盖3,上盖3中央穿设 有一联动管4,在该联动管4的上端连接有一握把5,握把5的下端与本体内的活塞2连接, 活塞2上开有连通上气室11和下气室12的阀孔21,该阀孔21内设置有在上气室11达到 一定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11的气体排向下气室12的泄压阀结构。泄压阀结构包括阀座6、阀杆7,其中,阀座6固定在活塞2的下底面上,阀座6上 开有与活塞上的阀孔21相通的阀口 61,阀杆7活动穿设在阀座6的底部上并能相对阀座6 上下滑移,阀杆7的下端连接有能将阀座上的阀口 61封堵住的阀片8,该阀片8位于阀座6 的下方,阀片8上部设置有橡胶层81 ;阀杆7的上端固定有一定位片9,定位片9为卡簧,该 定位片9位于阀座6的上方,阀杆7上还套设有弹簧10,该弹簧10支撑在阀座6的底部和 定位片9之间以使阀片8保持向上封堵住阀座上的阀口 61的趋势。阀座6包括一环形的基体62,基体62的内壁成型有交叉设置的连接筋63而形成 阀座6的底部,阀杆7活动穿设在连接筋63的交叉连接处,基体62的外壁成型有两安装部
664,有螺钉穿过该安装部64与活塞2的底面固定。如图2 5所示,上拉握把5后,上气室11的压力逐渐增大,拉动握把5需要的力 也呈逐渐加大趋势,当上气室11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泄压阀的设定开启压力)后,上气室 11内的气压克服弹簧10的弹力,顶开阀片8,阀座上的阀口 61被打开,故将上气室11内的 气体经由阀口 61排出到下气室12内,上气室11的气压下降,同时下气室12的气压上升, 使得手拉动握把省力。在本实施例提及的手拉气筒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与专利号为ZL00255072. 5(公告 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披露的双向充气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基本相同。如图9、10所示,握把5中央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进、出气口 51、52,在进出气口 51、
52上设有可供浪管接头容易连接的外螺纹。在活塞2外围组装有气密垫圈14,并在活塞2内部设置有一进气导气室22及一出 气导气室23,在该进气导气室22的上、下方活塞2表面形成有让空气由进气导气室22进入 本体1中的单向阀口 221、222,在出气导气室23的上、下方活塞2表面形成有让空气由本体 1进入出气导气室23中的单向阀口 231、232。另外,在联动管4内侧穿设组装有一内管13,该内管13贯穿联动管4,并以其下端 与活塞2相结合,上端与握把5相结合。内管13的上部开口仅与握把5的进气口 51连通, 而内管13的下部开口仅与活塞2的进气导气室22相通。同时,活塞2中的出气导气室23 与联动管4内周面和内管13外周面之间的空间相连通,而该空间的上端则与握把5处的出 气口 52相连通,而能够让出气导气室23中的空气能够经由联动管4内周面和内管13外周 面之间的空间握把5的出气口 52处送出。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活塞2是由握把5经由联动管4操作而在本体1内作上、下位 移,外界空气则可由进气口 51经内管13进入活塞2中的进气导气室22中,然后通过单向 阀口 221或222进入本体1内,而本体1内部的空气则可由活塞2上的单向阀口 231或232 进入出气导气室23中,再经过联动管4内周面和内管13外周面之间的空间由出气口 52送
出o活塞2上移的工作过程在活塞2上方的上气室11内的空气会经由单向阀口 231 进入出气导气室23中,并经过联动管4内周面和内管13外周面之间的空间由出气口 52送 出;同时,外界的空气由进气口 51经内管13进入活塞2中的进气导气室22,然后通过单向 阀口 222进入活塞2下方的下气室12中;活塞2下移的工作过程在活塞2下方的下气室12内的空气会经由单向阀口 232 进入出气导气室23中,并经由联动管4内周面和内管13外周面之间的空间由出气口 52送 出;同时,外界的空气由进气口 51经内管13进入活塞2中的进气导气室22,然后通过单向 阀口 221进入活塞2上方的上气室11中。无论是用户将握把5上拉或下压,均可将本体1中的空气经活塞2的出气导气室 23后由出气口 52送出,并让外界的空气由进气口 51进入活塞2的进气导气室22中,再进 入本体1的上气室11或下气室12中,其在双向操作中均可进行充气动作,使在使用上极具 效率,同时其握把5可让用户自由的相对本体1作转动,而不会发生操作不当造成毁损的状 况。[0051]在本实施例提及的手拉气筒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与专利号为ZL00255072. 5(公告 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披露的双向充气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基本相同。当然,本实施例提及的手拉气筒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也可与专利号为 ZL00255072. 5(公告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的背景技术中披 露的双向充气泵结构;还可以是专利号为ZL200620100394. 9(公告号为CN2874057Y)的中 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向充气泵》披露的充气泵结构。本实施例的关键点在于,其在活塞2上设置有在上气室11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将 上气室11的气体排向下气室12的泄压阀结构。而与手拉气筒的其它结构部分关系不大。如图11、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其不在活塞2上设置泄压阀结构,而是 在上盖3上开有连通上气室11和外界的通孔31,该通孔31内设置有在上气室11达到一定 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11的气体排向外界的泄压阀结构。泄压阀结构包括阀座6、阀杆7,其中,阀座6固定在上盖3的上表面上,阀座6上 开有与所述上盖上的通孔31相通的阀口 61,阀杆7活动穿设在阀座6的底部上并能相对阀 座6上下滑移,阀杆7的上端连接有能将阀座上的阀口 61封堵住的阀片8,阀片8上部设置 有橡胶层81,该阀片8位于阀座6的上方,阀杆7的下端固定有一定位片9,定位片9为卡 簧,该定位片9位于阀座6的下方,阀杆7上还套设有弹簧10,该弹簧10支撑在阀座6的底 部和定位片9之间以使阀片8保持向下封堵住上盖上的通孔31的趋势。阀座6包括一环形的基体62,基体62的内壁成型有交叉设置的连接筋63而形成 阀座6的底部,阀杆7活动穿设在连接筋63的交叉连接处,基体62的外壁成型有两安装部 64,有螺钉穿过该安装部64与上盖3的上端面固定。上拉握把5后,上气室11的压力逐渐增大,拉动握把5需要的力也呈逐渐上升趋 势,当上气室11的压力达到一定值后,上气室11内的气压克服弹簧10的弹力,顶开阀片8, 阀座上的阀口 61被打开,故将上气室11内的气体经由阀口 61排出到外界,上气室11的气 压下降,使得手拉动握把5省力。当然,本实施例提及的手拉气筒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也可与专利号为 ZL00255072. 5(公告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向充气泵》的背景技术中披 露的双向充气泵结构;还可以是专利号为ZL200620100394. 9(公告号为CN2874057Y)的中 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向充气泵》披露的充气泵结构。
权利要求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包括有筒状的本体(1),本体内设有活塞(2),该活塞(2)将本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气室(11)和下气室(12),所述本体(1)的上部设有上盖(3),上盖(3)中央穿设有一联动管(4),在该联动管(4)的上端连接有一握把(5),握把(5)的下端与本体内的活塞(2)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活塞(2)和上盖(3)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上设置有在上气室(11)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11)的气压卸掉的泄压阀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上开有连 通上气室(11)和下气室(12)的阀孔(21),所述泄压阀结构设置在该阀孔(21)内,该泄压 阀结构在上气室(11)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能将上气室(11)的气体排向下气室(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压阀结构包括 阀座(6)、阀杆(7),其中,阀座(6)固定在活塞⑵的下底面上,阀座(6)上开有与所述活 塞⑵上的阀孔(21)相通的阀口(61),所述阀杆(7)活动穿设在阀座(6)的底部上并能相 对阀座(6)上下滑移,阀杆(7)的下端连接有能将阀座上的阀口(61)封堵住的阀片(8),该 阀片(8)位于阀座(6)的下方,阀杆(7)的上端固定有一定位片(9),该定位片(9)位于阀 座(6)的上方,所述阀杆(7)上还套设有弹簧(10),该弹簧(10)支撑在阀座(6)的底部和 定位片(9)之间以使阀片(8)保持向上封堵住阀座上的阀口(61)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8)上部设置 有橡胶层(8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6)包括一环 形的基体(62),基体(62)的内壁成型有交叉设置的连接筋(63)而形成阀座(6)的底部,所 述阀杆(7)活动穿设在连接筋(63)的交叉连接处,所述基体(62)的外壁成型有两安装部 (64),有螺钉穿过该安装部(64)与所述活塞(2)的底面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上开有连 通上气室(11)和外界的通孔(31),所述泄压阀结构设置在该通孔(31)内,该泄压阀结构在 上气室(11)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能将上气室(11)的气体排向外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压阀结构包括 阀座(6)、阀杆(7),其中,阀座(6)固定在上盖(3)的上表面上,阀座(6)上开有与所述上 盖上的通孔(31)相通的阀口(61),所述阀杆(7)活动穿设在阀座(6)的底部上并能相对阀 座(6)上下滑移,阀杆(7)的上端连接有能将阀座上的阀口(61)封堵住的阀片(8),该阀 片⑶位于阀座(6)的上方,阀杆(7)的下端固定有一定位片(9),该定位片(9)位于阀座 (6)的下方,所述阀杆(7)上还套设有弹簧(10),该弹簧(10)支撑在阀座(6)的底部和定 位片(9)之间以使阀片(8)保持向下封堵住上盖上的通孔(31)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8)上部设置 有橡胶层(8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6)包括一环 形的基体(62),基体(62)的内壁成型有交叉设置的连接筋(63)而形成阀座(6)的底部,所 述阀杆(7)活动穿设在连接筋(63)的交叉连接处,所述基体(62)的外壁成型有两安装部 (64),有螺钉穿过该安装部(64)与所述上盖(3)的上端面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包括有筒状的本体(1),本体内设有活塞(2),该活塞将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气室(11)和下气室(12),本体的上方设有上盖(3),上盖中央穿设有一联动管(4),在该联动管的上端连接有一握把(5),握把的下端与本体内的活塞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活塞(2)和上盖(3)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上设置有在上气室(11)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后将上气室(11)的气压卸掉的泄压阀结构。上拉握把后,上气室的压力逐渐增大,拉动握把需要的力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当上气室的压力达到泄压阀的设定开启压力后,上气室内的空气便从该泄压阀结构排出,上气室的气压下降,使得手拉动握把省力。
文档编号F04B33/00GK201606210SQ201020111370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5日
发明者艾玛诺·维多利奥·梅迪契 申请人:宁波布拉沃冲气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