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3413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压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棒,特别是涉及一种成型速度快,且可提升生产效益的气压棒。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302649号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气压棒1所示,该气压棒1包含一外管11、 一设于该外管11内的内管12、一可于该内管12内进行轴向往复运动的活塞单元13、 一设于该外管11底部的防漏单元14,及一设置于该内管12顶部的控制阀15。
该内管12包括一两端呈开放状的本体121、 一由该本体121底部向上延伸的动作部122、 一由该本体121顶部向下延伸且供该控制阀15承置的容置部123、 一连接该动作部122与该容置部123的连通部124,及二穿设于该本体121内的气流道125。每一气流道125皆具有一与该连通部124连通的第一通孔126,及一与该动作部122连通的第二通孔127。
其中,该内管12是由塑料材料所制成,借以改善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时产生研磨不均或刮痕,导致气体在内管12内容易泄漏而造成压力无法有效集中的缺点,再者,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对于精准度必须加以控制并提升,以达到与外管11密合的要求。
该活塞单元13包括一可于该内管12的动作部122轴向往复运动且穿过该外管11底部的活塞杆131,及一设于该活塞杆131上的活塞132。该活塞132将动作部122区分为一邻近该连通部124的第一空间128,以及一与该第一空间128相间隔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127的第二空间129。
该防漏单元14设于该外管11底部且抵顶于该内管12底部,并包括一靠抵于该外管11内周面且封住该二气流道125的防漏环座141,及一设于该外管11底部且抵顶于该防漏环座141的端块142。该控制阀15包括一位于该连通部124的插销杆151,及一设于该插销杆151上的顶压件152。
当该控制阀15的顶压件152推动该插销杆151后,使该插销杆151受到不同的压力变化后进入该第一空间128,而气体在压力的推挤下,经由该二气流道125来回于该第一空间128和第二空间129内移动以使压力在该第一空间128和第二空间129内达到平衡。
如上所述的设计,而使该内管12存有下列的缺点,急待改善
1、 塑料材料的内管12结构较弱,容易变形和坏损中国台湾公告第M302649号新型专利所示的内管12是由塑料材料所制成,虽然已克服金属材料在加工时容易发生研磨不均或产生刮痕的缺点,但是只适合于压力低的状况,当压力较高时,却容易因为气体在该二气流道125来回流动时,受到瞬间大量气体导入该二气流道125的结果,再加上气流道125是设于内管12内,因内管12局部管壁变薄,导致气流道125承受不均匀的压力,而使邻近该二气流道125的内管12在施压下造成破裂或龟裂,使该内管12产生变形和裂缝,因而导致气体外漏而失去应有的功能。
2、 塑料材料的内管12在冷缩形变时,不易发挥密封功用由于该内管12是塑料材料,虽然在室温下该内管12和防漏单元14可以发挥其防漏功能,但是在低温环境下会因为热胀冷缩的物现现象,而使该内管12和防漏单元14有收縮的情况,导致该防漏单元14的防漏环座141与该内管12底部发生松动,而无法达到有效防漏的密封效果导致气体外漏,而该内管12的气流道125则受内管12管壁的压迫产生形变,导致气流无法顺畅的通过气流道125,进而使气压棒1的功能性下降。
3、 制造过程烦杂由于该内管12的成型方法是先在模具上插设有二个欲形成气流道125的棒体(图未示),经灌模成型后,再将该二棒体抽出,以形成该二气流道125,但是此成型方法会受限于该气流道125的设计形态,而必须进行二次加工、制造过程繁复且成型速度慢,所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且制造简单的气压棒。
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棒,包含一两端呈开放状的外管、 一设于该外
管内的内管单元、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内的活塞单元、 一设于该内管单
元底部的防漏单元,及一设于该内管单元上的控制阀。该内管单元具
有一上管体、 一置设于该上管体下方的下管体,及一连通该上、下管
体的连通部,该上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中空的容置部,该下管体内部形
成有一中空的动作部,且该下管体具有一管壁、多个由该管壁间隔凸
出的突出部、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至少一个
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连通部的第一通孔,及至少
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动作部的第二通孔。
该活塞单元包括一可于该内管单元的下管体的动作部内轴向往复
移动且穿伸过该外管的一端的活塞杆,及一设于该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将该动作部区分出一邻近该连通部的第一空间,及一与该第一空间互相隔离且连通该第二通孔的第二空间。该防漏单元设于该外管内且置于该内管单元下方,用以封闭该第二空间和阻隔与外界相通。该控制阀是穿伸过该外管相反于该活塞杆的一端,且经由该内管单元的容置部而延伸至该连通部中,用以封闭及连通该连通部与该动作部的第-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使该内管单元的管壁厚度一致而提高结构稳定性,同时也避免气流道承受太大不平均压力而发生变形,再者,由于气流道是环布于管体外,因此在制造上可一次成型,不但制模速度快,且可提升生产效益。


图1是一侧视剖面图,说明中国台湾公告第M302649号新型专利的气压棒的组合构造。
图2是一侧视剖面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气压棒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构造。
图3是 -立体分解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内管单元的突出部和气流道,以及该防漏单元。
图4是一俯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内管单元的突出部和气流道的形态。
图5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防漏单元的组装形态。
图6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制阀的插销杆向下位移的形态。
图7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气压棒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的内管单元。
图8是一剖面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形态。
图9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突出部、气流道与副流道设置的形态。
图IO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突出部的截面是呈半圆形。
图11是一局部剖面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突出部的截面是呈底边宽顶边窄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耍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气压棒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两端呈开放状的外管3、 一设于该外管3内的内管单元4、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4内的活塞单元5、 一设于该内管单元4底部的防漏单元6,及一设于该内管单元4上的控制阀7。
搭配参阅图3与图4,该内管单元4具有 -上管体41、 一置设于该上管体41下方的下管体42,及 一连通该上管体41与下管体42的连通部43,该上管体41内部形成有一中空的容置部411,该下管体42内部形成有- 中空的动作部421,且该下管体42具有一管壁422、十二个由该管壁422间隔凸出的突出部423、十二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423之间的气流道424、四个形成于该下管体42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424与连通部43的第一通孔425,及四个形成于该下管体42 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424与动作部421的第二通孔426(图3中只显 示两个)。再者,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通孔425是形成于该下管体42 的邻近该上管体41的一端面上,而所述第二通孔426是形成于该下管 体42的另一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图4是显示全部十二个突出部423、十二个气流道 424,及四个第一通孔425,而所述气流道424和突出部423的数量是 相互配合,所述第一通孔425和第二通孔426的数量也可以不需相互 配合,至于所述气流道424与第一通孔425的搭配数量则不受限制。
参阅图2与图3,该内管单元4还包括一由该上管体41外周面环 状形成且对应于该容置部411的第一凹槽44、 一由该上管体41外周面 环状形成且邻近该下管体42的第二凹槽45、 二分别环设于该第一凹槽 44与该第二凹槽45内的密封环46,及一设于该第二凹槽45内且用以 固定该密封环46的第一垫片47。
在本实施例中,该密封环46的材料是橡胶,其截面设计形状为O 形环,也可以呈X形环或D形环,而该截面设计的形态也可以用其他 形状制作,在本实施例中是以O形密封环46套设于该第一凹槽44中, 及X形密封环46套设于该第二凹槽45中。
参阅图2,该活塞单元5包括一在该内管单元4的动作部421内轴 向移动且穿伸过该外管3的一端的活塞杆51,及一设于该活塞杆51 上的活塞52,该活塞52将该动作部421区分出一邻近该连通部43的 第一空间53,及一与该第一空间53互相隔离且连通该第二通孔426 的第二空间54。
参阅图2、图3与图5,该防漏单元6包括一设于该外管内的油封 61、 一置设于该油封61上的环套件62,及一置设于该油封61下且抵 顶该外管3内周面的油封座63,而该汕封61具有一第二垫片611、 -沿该第二垫片611外周缘设置的外环突段612,及一沿该第二垫片612 内周缘倾斜延伸的内环突段613,该内环突段613界定出一供该活塞杆 51穿设的轴孔614,该第二垫片611是一铁片,通过该第二垫片可以 补强该油封61的强度,达到封住该第二空间54的效果。
该控制阀7包括一穿伸过该外管3相反于该活塞杆51的一端且位于该内管单元4的容置部411的顶压件71、一由该顶压件71延伸至该 连通部43内的插销杆72,及二环设于该插销杆72的挡环721、 722, 该插销杆72是靠抵于该动作部421顶部,用以如图2所示般,是在封 闭状态下关闭该动作部421与该连通部43的连通关系,并通过该插销 杆72上下移动,而开闭所述第一通孔425及该第一空间53的连通关 系,而该二挡环721、 722是分别在封闭状态下,将所述第一通孔425 及该第一空间53封闭。
参阅图2与图6,当该气压棒2从图2中所示的封闭状态,以该顶 压件71对该插销杆72施予气压后,该插销杆72便下降至该第一空间 53内(如图6所示),使该连通部43与该动作部421相连通,而形成该 第一通孔425与该第一空间53有连通的关系,且呈现所述第一通孔 425、气流道424,及第二通孔426形成连通状态,因此,当气体进入 该第一空间53时,推动该活塞52并带动该活塞杆51向该第二空间54 下降,并使气体均压地穿过所述的第二通孔426,进入所有的气流道 424内,并流向该第一通孔425回到该连通部43和该动作部421的第 一空间53中,使该活塞杆51能均匀的向下移动,而当顶压件71对该 插销杆72未进行施压时,该插销杆72即回归原位,并通过该二挡环 721、 722分别将通道425及第一空间53关闭。
过程中,为了防止活塞杆51向下降至该第二空间54底部时,该 活塞杆51受到过大的撞击,所以以该环套件62环设于该活塞杆51周 围,并在该油封61下方设置油封座63,借以使该活塞杆51上升下降 时,避免过度挤压油封61,再者,利用如图2上方所示的0形密封环 46环设于靠近该容置部411的第一凹槽44中,及如图2下方所示的X 形密封环46环设于靠近该连通部43的第二凹槽45中,如此可进一歩 防止气体从该内管单元4和外管3间泄漏。而在该X形密封环46下设 置第-'垫片47的功用则是为了使该密封环46固定于该第二凹槽45内, 避免在装配时滑落。
如上所述的设计具有下列的优点
1.内管单元4是以疏导式设计,取代密闭式设计,结构强度佳参 阅图1,相比于图1所示的技术,气体是在内管12的密闭式气流道125 流动,再加上气流道125设于内管12中会使内管12管壁变薄,而使该气流道125在每次动作时都必须承受极大的气压,导致整体结构下
降,使气流道125产生裂缝和坏损。反观,本实用新型是采用疏导式 的方法,利用多个由内管单元4的管壁422间隔凸出的突出部423和 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423之间的气流道424,使该管壁422 厚度一致,如此提高该内管单元4的结构稳定性,再者,当气体导入 该内管单元4和外管3之间的气流道424,使气体均匀且分散地流入所 述气流道424内,而使该内管单元4外周面受压平均,借以抵消该动 作部421内的气压,如此可避免气流道424承受太大的气体压力,而 导致该内管单元4爆裂。
2. 有抗低温收縮的优点如图3所示,该内管单元4是采用两段式 设计,又由于所述气流道424是采用疏导式的设计,使气体可流动地 穿梭于该内管单元4与外管3之间,因此不需要强制密封所述气流道 424端部,使气体能由该内管单元4与该环套件62间疏通,避免如现 有的气压棒1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下,该内管12因尺寸收縮,而与该防 漏环座141形成缝隙,导致无法密封且降低整体功能。
3. 制造过程简单由于所述气流道424是环绕于该内管单元4的外 周面上,所以在模具的制造上只需在模具内壁对应地有凹凸形状,再 进行一次成型的制造方法,如此可避免制造所述气流道424上的麻烦, 进而加快该内管单元4的生产速度,并节省制造成本。
参阅图7、图8,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棒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上 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其中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内管单元4 的下管体42的所述突出部423与气流道424是沿该下管体42的轴线 呈螺旋状排列。
通过所述气流道424呈螺旋状的设计,使气体能顺着气流道424 的螺旋形状,而更流畅的上下移动,如此避免压力直接对所述气流道 424的冲击,而造成内管单元4管壁422破裂坏损。
参阅图9,搭配图2,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棒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大 致上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其中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下管体 42还包括多个与所述突出部423和气流道424呈90°,并垂直形成于 该内管单元4的下管体42的管壁422外周面的副流道427。
而通过所述副流道427的设计,可避免当大量气体直接冲入所述气流道424时,有过大气压产生,而导致该内管单元4的所述气流道 424必须承受过大的气压。所述副流道427的设计,是让气体通过所述 气流道424时,能将少部分的气体导入各个副流道427中,以减轻过 大气压对所述气流道424的冲击,而具有缓冲的作用。
参阅图10并搭配图2,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棒2的第四较佳实施例, 大致上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其中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内管 单元4的下管体42的突出部423是环设于该内管单元4的下管体42 外周面,并抵靠于该外管3的内周面上。
由于该内管单元4是以疏导的方式,使气体在该动作部421内与 所述气流道424内循环,因此通过该半圆形的设计,可使气体流过所 述气流道424吋,不会使气体流动时受到呈直角状的所述突出部423 周缘所干涉,而使该突出部423在长久使用下而损坏,也就是有更进 一步地让气体顺畅地在气流道424内流动的意思。
参阅图11并搭配图2,本实用新型的气压棒2的第五较佳实施例, 大致上是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其中不相同的地方在于该内管 单元4的下管体42突出部423的截面是呈底边宽且顶边窄的形态,并 环设于该内管单元4的下管体42外周面。
如同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一般,使气体能在所述气流道424顺畅的 流动,在此是提供另一种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上,利用多个由该内管单元4的管 壁422间隔凸出的突出部423和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423之 间的气流道424,使该内管单元4管壁422的厚度一致,提高该内管单 元4的结构稳定性,并利用所述气流道424使气体能够在该内管单元4 外周面上进行疏通,避免所述气流道424承受太大压力而发生变形, 也可避免冷縮时,所述气流道424变形后无法发挥疏通气压的功能, 再者,由于所述气流道424是环布于该内管单元4的下管体42外,而 非在管体41内,因此在制造成形时,制模快速且可提升生产效益,所 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气压棒,包含一根两端呈开放状的外管、一个设于该外管内的内管单元、一个可于该内管单元内轴向往复移动的活塞单元、一个设于外管内且置于该内管单元下方的防漏单元,及一个控制阀,该内管单元包括一个上管体、一个置设于该上管体下方的下管体,及一个连通该上、下管体的连通部,该上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个中空的容置部,该下管体内部形成有一个中空的动作部,该活塞单元包括一根于该下管体的动作部内轴向往复移动且穿伸过该外管的一端的活塞杆,及一个设于该活塞杆上的活塞,该活塞将该动作部区分出一个邻近该连通部的第一空间,及一个与该第一空间互相隔离且连通该第二通孔的第二空间,该防漏单元是设于该外管内且置于该内管单元下方,用以封闭该第二空间并与外界阻隔,该控制阀是穿伸过该外管相反于该活塞杆的一端且经由该内管单元的容置部而延伸至该连通部中,用以封闭及连通该连通部与该动作部的第一空间,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具有一管壁、多个由该管壁间隔凸出的突出部、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至少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连通部的第一通孔,及至少一个形成于该下管体且对应连通所述气流道与动作部的第二通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防漏单元包括一 个设于该外管内的油封、 一个置设于该油封上且封住该第二空间的环 套件,及一个置设于该油封下且顶抵该外管内周面的油封座,而该油 封具有一个第二垫片、 一个沿该第二垫片外周缘设置的外环突段,及 一个沿该第二垫片内周缘倾斜延伸的内环突段,该内环突段界定出一 个供该活塞杆穿设的轴孔。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该第一 通孔是形成于该下管体的邻近该上管体的一端面上,而该第二通孔是 形成于该下管体的远离该上管体的另一端面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阀包括一穿 伸过该外管相反于该活塞杆的一端且位于该内管单元的容置部的顶压 件、 一由该顶压件延伸至该连通部内的插销杆,及二环设于该插销杆 的挡环,该插销杆是靠抵于该动作部顶部,用以启闭该动作部与该连 通部的连通关系,该二挡环是分别用以启闭所述第一通孔和该第一空 间的连通关系。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突出部 与气流道皆对应于该动作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突出部 与气流道皆对应于该连通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所述气 流道是沿该下管体的轴线呈螺旋状排列。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还包括多 个与所述突出部和气流道呈一角度形成于该下管体的管壁外周面的副 流道。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内管单元的所述副流道与对应气流道形成的角度是90度。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内管单元还包括一个由该上管体外周面环状形成且对应于该容置部的第一凹槽、一 个由该上管体外周面环状形成且邻近该下管体的第二凹槽、二个分别 环设于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内的密封环,及一个设于该第一凹槽 内且用以固定该密封环的第一垫片。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突出 部的截面呈四边形。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突出 部的截面呈半圆形状。
13、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压棒,其特征在于该下管体的突出 部的截面呈底边宽顶边窄的形态。
专利摘要一种气压棒,包含一外管,及一穿设于该外管内的内管单元,该内管单元包括多个贴合于该外管内周面的突出部,及多个分别介于每两相邻突出部之间的气流道,通过此设计,能加强该内管单元的结构稳定性,并利用所述气流道使气体能于该内管单元外周面上进行疏通,避免所述气流道承受太大压力而发生变形,也可避免冷缩时,所述内管单元变形后而无法发挥紧密的功能,再者,由于所述气流道是环布于该内管单元管体外,因此管体在制造上可一次成型,不但制模速度快,且可提升生产效益。
文档编号F15B15/14GK201391500SQ200920002738
公开日2010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0日
发明者施博耀, 施昶荣 申请人:施博耀;施昶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