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缸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9214发布日期:2021-01-12 07:48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双缸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缸充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泵又叫打气机、打气泵、充气机,通过马达的运转来工作,是一种充气工具。充气泵的工作原理:马达运转,抽气时,连通器的阀门被大气的气压冲开,气体进入气筒,而向轮胎中打气时,阀门又被气筒内的气压关闭,气体就进入了轮胎中。充气泵的应用领域很广,涉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皮球、橡皮船等。

传统的充气泵一般都包括缸体、带有进气门与出气门的气门座和缸盖,当活塞向上运动时,进气门关闭,出气门打开,气体通过出气门从出气口排出;当活塞向下运动时,进气门打开气体进入缸体,出气门关闭。传统的充气泵分为单缸和双缸二种,单缸充气泵缺点是气压不足,充气时间长,对于体型大点的车充气比较困难,相比较双缸充气泵具有气压足,充气快、运转平稳等优势。目前的双缸充气泵是采用在电机的两端分别放置两个凸轮、两个气缸组成双缸工作,但是体积大、结构复杂、安装成本高。

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双缸充气泵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体积小、安装成本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安装方便的双缸充气泵。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缸充气泵,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安装在电机的同一端左右两侧,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一凸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的活塞组件分别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并通过凸轮的转动实现活塞在气缸内左右活动。

进一步,所述双缸充气泵还包括一支架,电机安装在支架的外侧下端,凸轮安装在支架的内侧,凸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水平设置在支架的左右位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组件分别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缸体和缸盖,其中缸体的一端为与缸盖对合连接的缩径部,缸盖密封对合在缸体上,缸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支架连接固定的连接部。

再进一步,所述支架为上端开口的矩形框体,支架的左右两端开设有主体是方形、底边带圆弧过渡的安装口,安装口的内壁两侧纵向及底边设有导向凸筋,缸体的连接部为对应的方形结构,连接部的两侧纵向及底边成型有与导向凸筋相配合的导向凹槽,安装口的上端两侧设有连接孔,连接部的上端设有与安装口的上端配合相抵的压板,压板上开设有对应的通孔,缸体通过连接部的导向凹槽与导向凸筋的配合定位,再通过螺丝穿过压板的通孔、拧入连接孔中与支架连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活塞组件是由活塞和连杆组成的连杆活塞,连杆活塞的活塞上套设有活塞环,连杆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伸出缸体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

优选,所述连杆在偏心轴连接处贴合面开有配合的圆弧形凹槽。

进一步,所述缸体的缩径部的外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出气孔,在出气孔处设有出气密封球,缸盖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缸盖的下端面凹设有与出气密封球相配合的气门结构。

再进一步,所述进气口开设在缸盖的上端中部位置,与缸体的出气孔在同一直线上,出气口横向开设在缸盖的侧部,出气口与储气罐相连接。

最后,所述缸盖旋卡式连接在缸体的缩径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二个气缸水平对置在电机的同一端,气缸内的活塞组件与同一凸轮相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二个气缸只需一个凸轮,且安装在电机的同侧,大大缩小了体积,解决了传统双缸充气泵结构复杂、体积大的问题,同时安装方便快捷,还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在凸轮顺时针转动90度后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2在凸轮顺时针转动180度后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2在凸轮顺时针转动270度后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双缸充气泵,包括第一气缸10、第二气缸20、电机5和支架6,其中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20分别安装在电机5的同一端左右两侧,电机5的输出端上设有一凸轮7,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20内的活塞组件3分别与凸轮7的偏心轴71相转动连接、并通过凸轮7的转动实现活塞31在气缸内左右活动。

具体结构为:支架6为上端开口的矩形框体,电机5安装在支架6的外侧下端中间位置,凸轮7安装在支架7的内侧,凸轮7与电机5的输出轴51相连接,支架6的左右两端开设有安装口61,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20分别水平设置在支架6的左右安装口61的位置,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20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圆筒状的缸体1和缸盖2,其中缸体1的一端为与缸盖2对合连接的缩径部11,缸盖2密封对合在缸体1上,缸体1的另一端设有与支架6的安装口61配合连接的连接部12,安装口61是主体为方形、底边带有圆弧过渡的安装口,安装口61的内壁两侧纵向及底边设有导向凸筋62,缸体1的连接部12为对应的方形结构,连接部12的两侧纵向及底边成型有与导向凸筋62相配合的导向凹槽121,安装口61的上端两侧设有连接孔63,连接部12的上端设有与安装口61的上端配合相抵的压板122,压板122上开设有对应的通孔123,缸体1通过连接部12的导向凹槽121与导向凸筋62的配合定位,再通过螺丝穿过压板122的通孔123、拧入连接孔63中与支架6连接固定。活塞组件3是由活塞31和连杆32组成的连杆活塞,连杆活塞的活塞31上套设有活塞环30,连杆32的一端与活塞31固定连接,连杆32的另一端伸出缸体1与凸轮7的偏心轴71相转动连接。缸体1的缩径部11的外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出气孔,在出气孔处设有出气密封球4,缸盖2设有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缸盖2的下端面凹设有与出气密封球4相配合的气门结构。进气口21开设在缸盖2的上端中部位置,与缸体1的出气孔在同一直线上,出气口22横向开设在缸盖2的侧部,出气口22与储气罐相连接。缸盖2旋卡式连接在缸体1的缩径部11上。

工作原理是指这样的:开启电机5,电机5转动时,带有凸轮7转动,通过凸轮7的转动带动连杆32上下移动,当凸轮7的偏心轴71位于左侧时,如图2所示,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的的活塞31向左运动,第一气缸10出气,第二气缸20进气;当凸轮7的偏心轴71位于右侧时,如图4所示,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的的活塞31向右运动,第一气缸10进气,第二气缸20出气。

本实施例解决了传统双缸充气泵结构复杂、体积大的问题,大大缩小了体积,同时安装方便快捷,还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双缸充气泵,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安装在电机的同一端左右两侧,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一凸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的活塞组件分别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并通过凸轮的转动实现活塞在气缸内左右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缸充气泵还包括一支架,电机安装在支架的外侧下端,凸轮安装在支架的内侧,凸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水平设置在支架的左右位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组件分别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缸体和缸盖,其中缸体的一端为与缸盖对合连接的缩径部,缸盖密封对合在缸体上,缸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支架连接固定的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上端开口的矩形框体,支架的左右两端开设有主体是方形、底边带圆弧过渡的安装口,安装口的内壁两侧纵向及底边设有导向凸筋,缸体的连接部为对应的方形结构,连接部的两侧纵向及底边成型有与导向凸筋相配合的导向凹槽,安装口的上端两侧设有连接孔,连接部的上端设有与安装口的上端配合相抵的压板,压板上开设有对应的通孔,缸体通过连接部的导向凹槽与导向凸筋的配合定位,再通过螺丝穿过压板的通孔、拧入连接孔中与支架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是由活塞和连杆组成的连杆活塞,连杆活塞的活塞上套设有活塞环,连杆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伸出缸体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在偏心轴连接处贴合面开有配合的圆弧形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缩径部的外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出气孔,在出气孔处设有出气密封球,缸盖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缸盖的下端面凹设有与出气密封球相配合的气门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开设在缸盖的上端中部位置,与缸体的出气孔在同一直线上,出气口横向开设在缸盖的侧部,出气口与储气罐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缸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旋卡式连接在缸体的缩径部上。


技术总结
一种双缸充气泵,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安装在电机的同一端左右两侧,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一凸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的活塞组件分别与凸轮的偏心轴相转动连接、并通过凸轮的转动实现活塞在气缸内左右活动。将二个气缸水平对置在电机的同一端,气缸内的活塞组件与同一凸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二个气缸只需一个凸轮,且安装在电机的同侧,大大的缩小了体积,解决了传统双缸充气泵结构复杂、体积大的问题,同时安装方便快捷,还降低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沈华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华燕
技术研发日:2020.04.21
技术公布日:2021.0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