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膈膜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78179发布日期:2024-01-23 11:4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膈膜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抽水泵制作,尤其指一种能实现气动双向抽水的膈膜泵。


背景技术:

1、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410109899.0名称为《一种气动膈膜泵》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气动膈膜泵,包括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及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连接一气阀体,还包括一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可控制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与外部气源连通。该发明在保持气源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将控制系统外置,维护方便,材质选择工程塑料大大提高了泵的使用寿命采用工程塑料降低了对有色金属的依赖,同时起到节能效果。然而,该发明的控制组件需要用到换向轴,占用空间大,且配套部件多,制作不方便,同时换向轴相对两个膈膜的连接杆偏心设置,膈膜连接位置需要循环地顶触换向轴,导致膈膜连接处持续的单向受力,连接杆根部容易受力弯折、变形、断裂,影响气动膈膜阀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对该气动膈膜泵作进一步地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换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实现双向抽水、汲水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膈膜泵。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膈膜泵,包括阀体、阀芯、阀芯控制机构,在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阀芯控制机构连接在阀体上,所述阀芯包括位于第一腔体中并将第一腔体分为第一过水腔和第一气腔的第一膈膜、位于第二腔体中并将第二腔体分为第二过水腔和第二气腔的第二膈膜、贯穿阀体并连接第一膈膜和第二膈膜的连接杆,其特征在于:在穿过连接杆的阀体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通气槽、第二通气槽和第三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第二通气槽与阀芯控制机构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三通气槽与阀体外部相连通,在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能连通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或连通第二通气槽与第三通气槽的连通结构,当所述连通结构连通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时,所述第一通气槽与阀芯控制机构的进气腔相连通,当所述连通结构连通第二通气槽和第三通气槽时,原经过第一通气槽进入阀芯控制机构的气体从第三通气槽排出阀体。

3、作为改进,所述连通结构可优选是位于连接杆中部的环形槽。

4、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气槽、第二通气槽和第三通气槽可优选均是环形的内壁槽体。

5、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通气槽、第二通气槽和第三通气槽的两侧可优选均设置有能嵌入密封圈的密封槽。

6、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阀体的中部可优选设置有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中部通孔,两个套环拼合后插接在中部通孔中,所述第一通气槽设置在第一套环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通气槽设置在第二套环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通气槽设置在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拼合后形成的中部内壁上。

7、作为改进,所述阀芯控制机构可优选包括中空的控制壳、活塞、连通盖,所述控制壳的内腔分为进气腔、第一推腔、第二推腔,在进气腔的底部设置有能连通第一气腔的第一通气孔、能连通第二气腔的第二通气孔、连通阀体外部的第三通气孔、能连通第一通气槽的第四通气孔,在第二推腔的底部设置能连通阀体外部的排气孔,所述活塞穿过进气腔,所述连通盖连接在活塞中部上并盖在进气腔底部,所述连通盖连通第一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或连通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在第一推腔的底部设置有第六通气孔,所述第六通气孔与第二通气槽相连通。

8、进一步改进,在阀体的底部可优选设置阀体缺口,在所述阀体缺口上嵌合有耐磨的连通板,所述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第三通气孔设置在连通板上,所述连通盖贴合在连通板上。

9、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塞可优选包括前塞体、后塞体、中部塞杆,所述前塞体的体积大于后塞体的体积,所述连通盖卡接在前塞体和后塞体之间,所述后塞体伸入第二推腔,所述前塞体伸入第一推腔。

10、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的顶部可优选设置有出水管,所述阀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底座,所述阀体包括连接座、第一阀盖、第二阀盖,所述阀芯和阀芯控制机构设置在连接座上,所述第一阀盖与连接座的侧部开口相对合,所述第二阀盖与连接座的另一侧部开口相对合。

11、进一步改进,所述连通结构可优选是两个环形的连通槽,其中一个连通槽位于连接杆上并靠近连接杆的端部,另一个连通槽也位于连接杆上并靠近连接杆的另一个端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两个膈膜的换气操作通过设置在连接杆上的连通结构与阀体上的多个通气槽结构相互配合实现,实现两个膈膜循环且交替地充气和放气,只要持续通入气源就能持续汲水,实现双向汲水,工作效率高;换气结构直接通过连接杆和阀体内壁通气槽实现,结构十分简单,省略了现有技术中的换向轴,结构更紧凑,制作也更方便;同时,由于省略了换向轴,膈膜连接处无需顶触换向轴,降低了连接杆根部处压力,延长了连接杆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膈膜泵,包括阀体(1)、阀芯、阀芯控制机构,在所述阀体(1)上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阀芯控制机构连接在阀体(1)上,所述阀芯包括位于第一腔体中并将第一腔体分为第一过水腔(11)和第一气腔(12)的第一膈膜(21)、位于第二腔体中并将第二腔体分为第二过水腔(13)和第二气腔(14)的第二膈膜(22)、贯穿阀体(1)并连接第一膈膜(21)和第二膈膜(22)的连接杆(2),其特征在于:在穿过连接杆(2)的阀体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通气槽(101)、第二通气槽(102)和第三通气槽(103),所述第一通气槽(101)、第二通气槽(102)与阀芯控制机构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三通气槽(103)与阀体外部相连通,在所述连接杆(2)上设置有能连通第一通气槽(101)和第二通气槽(102)或连通第二通气槽(102)与第三通气槽(103)的连通结构,当所述连通结构连通第一通气槽(101)和第二通气槽(102)时,所述第一通气槽(101)与阀芯控制机构的进气腔相连通,当所述连通结构连通第二通气槽(102)和第三通气槽(103)时,原经过第一通气槽(101)进入阀芯控制机构的气体从第三通气槽(103)排出阀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结构是位于连接杆中部的环形槽(2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槽(101)、第二通气槽(102)和第三通气槽(103)均是环形的内壁槽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通气槽(101)、第二通气槽(102)和第三通气槽(103)的两侧均设置有能嵌入密封圈(10)的密封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1)的中部设置有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中部通孔,两个套环(3)拼合后插接在中部通孔中,所述第一通气槽(101)设置在第一套环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通气槽(103)设置在第二套环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通气槽(102)设置在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拼合后形成的中部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控制机构包括中空的控制壳(4)、活塞、连通盖(45),所述控制壳(4)的内腔分为进气腔(46)、第一推腔(461)、第二推腔(462),在进气腔(46)的底部设置有能连通第一气腔(12)的第一通气孔(401)、能连通第二气腔(15)的第二通气孔(402)、连通阀体外部的第三通气孔(403)、能连通第一通气槽(101)的第四通气孔(404),在第二推腔(462)的底部设置能连通阀体外部的排气孔(407),所述活塞穿过进气腔(46),所述连通盖(45)连接在活塞中部上并盖在进气腔底部,所述连通盖(45)连通第一通气孔(401)和第三通气孔(403)或连通第二通气孔(402)和第三通气孔(403),在第一推腔(461)的底部设置有第六通气孔(406),所述第六通气孔(406)与第二通气槽(102)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在阀体(1)的底部设置阀体缺口,在所述阀体缺口上嵌合有耐磨的连通板(41),所述第一通气孔(401)、第二通气孔(402)、第三通气孔(403)设置在连通板(41)上,所述连通盖(45)贴合在连通板(41)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包括前塞体(42)、后塞体(43)、中部塞杆(44),所述前塞体(42)的体积大于后塞体(43)的体积,所述连通盖(45)卡接在前塞体(42)和后塞体(43)之间,所述后塞体(43)伸入第二推腔(462),所述前塞体(42)伸入第一推腔(46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阀体(1)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底座(6),所述阀体(1)包括连接座、第一阀盖(1001)、第二阀盖(1002),所述阀芯和阀芯控制机构设置在连接座上,所述第一阀盖(1001)与连接座的侧部开口相对合,所述第二阀盖(1002)与连接座的另一侧部开口相对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膈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结构是两个环形的连通槽(202),其中一个连通槽(202)位于连接杆(2)上并靠近连接杆(2)的端部,另一个连通槽(202)也位于连接杆(2)上并靠近连接杆(2)的另一个端部。


技术总结
一种膈膜泵,包括阀体、阀芯、阀芯控制机构,在阀体上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阀芯控制机构连接在阀体上,阀芯包括第一膈膜、第二膈膜、连接杆,在穿过连接杆的阀体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通气槽、第二通气槽和第三通气槽,第一通气槽、第二通气槽与阀芯控制机构的内腔相连通,第三通气槽与阀体外部相连通,在连接杆上设置有连通结构,当连通结构连通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时,第一通气槽与阀芯控制机构的进气腔相连通,当连通结构连通第二通气槽和第三通气槽时,原经过第一通气槽进入阀芯控制机构的气体从第三通气槽排出阀体,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省略了现有技术中的换向轴,结构更紧凑,制作也更方便,使用寿命更长。

技术研发人员:褚小丰,褚宁阳,褚俊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宇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