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50836发布日期:2023-12-14 01:30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提高,乘客对于车辆内部噪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车辆空气悬架系统中,当车辆内部空气悬架运行时,会导致储气罐和空压机在吸气与排气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吸气轰鸣与排气流噪声。现有的空气悬架过滤器对空压机产生的空气流动的噪音的消声效果有限,空气流动的噪音传到车内会影响乘客的驾驶和乘坐体验,无法满足乘客对于车辆的nvh特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器、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

2、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外壳内部连通的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消音腔和第二消音腔,所述第一流通管伸入所述第一消音腔内并通过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消音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消音腔连通,所述第二消音腔内设置有滤芯,所述第二流通管与所述第二消音腔连通,且所述第二流通管位于所述滤芯远离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一侧。

3、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中空柱体,所述第一流通管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部并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侧部具有开口;

4、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柱段和第二柱段,所述第一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柱段,所述第一柱段通过所述开口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柱段靠近所述第一柱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开口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柱段的外壁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消音腔。

5、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一柱段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流通管的至少部分管体伸入所述第一柱段内,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一柱段同心设置,且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为所述连通通道。

6、可选地,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外壁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外壁中的另一者抵接。

7、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均为中空柱体,所述第三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柱段远离所述第一柱段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三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壳体的一端抵接,所述第四壳体另一端的部分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流通管连通的连通口。

8、可选地,所述第二柱段、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为直径相同的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柱段、所述第二柱段、所述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共同围合形成呈扩张设置的所述第二消音腔。

9、可选地,所述第二柱段靠近所述第三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三壳体靠近所述第四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伸入所述第二消音腔内,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柱段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柱段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块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11、所述第二柱段靠近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三壳体靠近所述第二柱段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块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2、所述第四壳体靠近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壳体靠近所述第四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凸块插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13、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空气滤清器。

14、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空气悬架系统。

15、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6、本公开提供的空气滤清器,在外壳的两端设置有与外壳内部连通的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消音腔和第二消音腔,第一流通管伸入第一消音腔内并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一消音腔连通,第二消音腔内设置有滤芯,用于对流经第二消音腔的空气进行有效过滤,第二流通管与第二消音腔连通,且第二流通管位于滤芯远离第一流通管的一侧,经过过滤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流通管排出,使得第一流通管内空气流动产生的声波能够通过连通通道进入第一消音腔内,从而设计出特定频率的赫尔姆兹消音器,消除第一流通管中空气流动的轰鸣声,第一流通管的出口与第二消音腔连通,第一流通管内的空气能够流入第二消音腔内,由于第一流通管内的空气经过第二消音腔流入第二流通管的过程中,空气流动过程中经过了第二消音腔与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之间交界处声阻抗的变化,能够降低第二消音腔内的空气流动的噪声,从而通过空气滤清器对空气流动的噪音件有效降噪,使得第一消音腔和第二消音腔能够分别降低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的噪音,以避免空气流动的噪音传到车内影响乘客的驾驶和乘坐体验,从而满足乘客对于车辆的nvh特性的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外壳内部连通的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消音腔和第二消音腔,所述第一流通管伸入所述第一消音腔内并通过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消音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消音腔连通,所述第二消音腔内设置有滤芯,所述第二流通管与所述第二消音腔连通,且所述第二流通管位于所述滤芯远离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为中空柱体,所述第一流通管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部并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侧部具有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一柱段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流通管的至少部分管体伸入所述第一柱段内,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一柱段同心设置,且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为所述连通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外壁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与所述第一柱段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流通管的外壁中的另一者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均为中空柱体,所述第三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柱段远离所述第一柱段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三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壳体的一端抵接,所述第四壳体另一端的部分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流通管连通的连通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段、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为直径相同的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一柱段、所述第二柱段、所述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共同围合形成呈扩张设置的所述第二消音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段靠近所述第三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三壳体靠近所述第四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伸入所述第二消音腔内,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柱段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柱段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块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9.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滤清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器、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外壳两端设置有与外壳内部连通的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外壳内部形成有第一消音腔和第二消音腔,第一流通管伸入第一消音腔内并通过连通通道与第一消音腔连通,第一流通管出口与第二消音腔连通,第二消音腔内设有滤芯,第二流通管与第二消音腔连通,第二流通管位于滤芯远离第一流通管的一侧。第一流通管内空气流动产生的声波通过连通通道进入第一消音腔内,以设计出特定频率的赫尔姆兹消音器,消除第一流通管内空气流动轰鸣声,空气流动时经过第二消音腔与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之间交界处声阻抗的变化,能降低第二消音腔内的空气流动的噪声,满足车辆的NVH特性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万骞,李光武,吴孟兵,舒俊,青坷,杨孝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