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307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消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消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技术领域在解决物体“静止--运动--静止”的问题,也就是利用惯性和克服惯性的问题。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减震装置,有利用弹簧或液离弹簧或磁力弹簧制成减震器,有利用液压元件或气动元件制成减震器。在众多的减震器中均未解决减震时的反弹,通过几次减震和反弹,逐步缓解后停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减震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减震的过程中不反弹的消震器。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本原理,研究物体机械动状态变化的规律,依照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指质点)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均速直线运动,物体固有的这种运动属性称为惯性。第二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其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力学中质量是一个不变的量,固又可以表示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第三运动定律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例如,汽车由原地静止、发动、行驶、停车。它是依靠变档、刹车等技术,较好的解决了汽车的惯性问题。飞机由地面静止上升到空中飞行,飞行结束后降落到地面。完成飞行是依靠动力,使之升空飞行。降落时,飞机与地面形成最佳角度落地,在跑道上逐渐的减速停下来,完成了飞行过程。牛顿的三个运动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所有物体都是无一例外地严格地遵循运动法则。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外支撑套筒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减震簧,减震簧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若干个复位器,外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
在内支撑套筒的外壁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内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
外支撑套筒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多边形,内支撑套筒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多边形。
复位器复位主体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一端部的外壁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复位器复位主体一端部的中部与外支撑套筒的外壁贯通。
复位器复位主体的一端部设置千斤,千斤的一端部与复位器复位主体的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千斤的另一端部与复位拉管的一端部相联接,千斤的另一端部与设置在内支撑套筒外壁上的定位槽相吻合。
复位拉管的另一端部贯穿复位弹簧和复位器复位主体的另一端部,复位弹簧的一端部与千斤的另一端部相联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部与复位器复位主体另一端部的内壁相联接。
内支撑套筒外壁的定位槽为棘齿形,定位槽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抑制内支撑套筒沿外支撑套筒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滑移。
内支撑套筒外壁的定位槽为棘齿形,定位槽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抑制内支撑套筒沿外支撑套筒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滑移。
使用时,将两端的固定连接件各自与减震体和受力端相连接,当受力端受到撞击,所产生的撞击力推动固定连接件,使内支撑套筒一端部向外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滑移,同时压缩减震簧缓解撞击力,内支撑套筒的定位槽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当撞击力消失,内支撑套筒一端部停止向外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的滑移,复位器的千斤卡入内支撑套筒的定位槽内锁定。需要复位时,提起复位拉管的另一端部,复位拉管的一端部带动千斤另一端部从内支撑套筒的定位槽内脱出,同时减震簧伸展推动内支撑套筒,内支撑套筒沿外支撑套筒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滑移,直至恢复到原状态。
使用时,将两端的固定连接件各自与减震体和受力端相连接,当受力端受到冲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拉动固定连接件,使内支撑套筒另一端部向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滑移,同时伸展减震簧缓解冲击力,定位槽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当冲击力消失,内支撑套筒另一端部停止向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的滑移,复位器的千斤卡入内支撑套筒的定位槽内锁定。需要复位时,提起复位拉管的另一端部,复位拉管的一端部带动千斤另一端部从内支撑套筒的定位槽内脱出,同时减震簧收缩拉动内支撑套筒,内支撑套筒沿外支撑套筒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滑移,直至恢复到原状态。
本实用新型是消震器。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制作简单,连接方式不受限制,使用灵活,操作简便易掌握,减震吸收能量不会产生反弹,减震后能按照需要迅速恢复原状或逐步恢复原状。可以并联联接起来使用,也可以串联联接起来使用,也可以串联联接和并联联接结合起来共同使用。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车辆、船舶、码头、热气球、电梯、飞机、航天等领域。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图1 消震器的剖视示意图图2 消震器的剖视示意图图3 消震器的俯视示意图图4 消震器的俯视示意图图5 消震器的俯视示意图图6 消震器的俯视示意图图7 消震器的剖视示意图图8 消震器的剖视示意
图1外支撑套筒,2内支撑套筒,3复位器,4减震簧,5复位主体,6千斤,7复位弹簧,8定位槽,9复位拉管,10固定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1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复位器(3),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在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8),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如
图1、图2、图3、图7、图8所示。
实施例2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2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如图4、图7、图8所示。
实施例3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4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如图5、图7、图8所示。
实施例4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1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截面为圆形,内支撑套筒(2)的截面为圆形,如
图1、图2、图3所示。
实施例5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截面为椭圆形,内支撑套筒(2)的截面为椭圆形,如
图1、图2、图4所示。
实施例6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4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截面为矩形,内支撑套筒(2)的截面为矩形,如
图1、图2、图5所示。
实施例7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6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截面为多边形,内支撑套筒(2)的截面为多边形,如
图1、图2、图6所示。
实施例8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2个复位器(3),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在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8),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一端部的外壁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复位器(3)复位主体一端部的中部与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贯通。
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设置千斤(6),千斤(6)的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拉管(9)的一端部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设置在内支撑套筒(2)外壁上的定位槽(8)相吻合。
复位拉管(9)的另一端部贯穿复位弹簧(7)和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另一端部,复位弹簧(7)的一端部与千斤(6)的另一端部相联接,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另一端部的内壁相联接,如
图1、图2所示。
实施例9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4个复位器(3),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在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8),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一端部的外壁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复位器(3)复位主体一端部的中部与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贯通。
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设置千斤(6),千斤(6)的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拉管(9)的一端部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设置在内支撑套筒(2)外壁上的定位槽(8)相吻合。
复位拉管(9)的另一端部贯穿复位弹簧(7)和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另一端部,复位弹簧(7)的一端部与千斤(6)的另一端部相联接,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另一端部的内壁相联接,如图7、图8所示。
实施例10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
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复位器(3),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在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8),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一端部的外壁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复位器(3)复位主体一端部的中部与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贯通。
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设置千斤(6),千斤(6)的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拉管(9)的一端部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设置在内支撑套筒(2)外壁上的定位槽(8)相吻合。
复位拉管(9)的另一端部贯穿复位弹簧(7)和复位器(3)复位主体的另一端部,复位弹簧(7)的一端部与千斤(6)的另一端部相联接,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另一端部的内壁相联接。
内支撑套筒(2)外壁的定位槽(8)为棘齿形,定位槽(8)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2)的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抑制内支撑套筒(2)沿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滑移,如
图1、图2所示。
实施例11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
内支撑套筒(2)外壁的定位槽(8)为棘齿形,定位槽(8)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抑制内支撑套筒(2)沿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滑移,如图7、图8所示。
使用状态说明1使用时,将两端的固定连接件(10)各自与减震体和受力端相连接,当受力端受到撞击,所产生的撞击力推动固定连接件(10),使内支撑套筒(2)一端部向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滑移,同时压缩减震簧(4)缓解撞击力,内支撑套筒的定位槽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的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当撞击力消失,内支撑套筒(2)一端部停止向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的滑移,复位器(3)的千斤(6)卡入内支撑套筒(2)的定位槽(8)内锁定。需要复位时,提起复位拉管(9)的另一端部,复位拉管(9)的一端部带动千斤(6)另一端部从内支撑套筒(2)的定位槽(8)内脱出,同时减震簧(4)伸展推动内支撑套筒(2),内支撑套筒(2)沿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滑移,直至恢复到原状态,如
图1、图2所示。
使用状态说明2使用时,将两端的固定连接件(10)各自与减震体和受力端相连接,当受力端受到冲击,所产生的冲击力拉动固定连接件(10),使内支撑套筒(2)另一端部向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滑移,同时伸展减震簧(4)缓解冲击力,定位槽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的另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当冲击力消失,内支撑套筒(2)另一端部停止向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的滑移,复位器(3)的千斤(6)卡入内支撑套筒(2)的定位槽(8)内锁定。需要复位时,提起复位拉管(9)的另一端部,复位拉管(9)的一端部带动千斤(6)另一端部从内支撑套筒(2)的定位槽(8)内脱出,同时减震簧(4)收缩拉动内支撑套筒(2),内支撑套筒(2)沿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滑移,直至恢复到原状态,如图7、图8所示。
使用状态说明3在电梯间的底部地面相对平行安装若干个消震器,可防止电梯出现断绳或脱钩造成的意外事故。
使用状态说明4在码头岸边安装上消震器,船体的船帮上也安装上消震器。轮船在靠岸时,可保护船体和码头不会受到损伤。
使用状态说明5在航空母舰上串联安装两组消震器,可使降落的军用飞机快速停下来,减短跑道的长度。
使用状态说明6汽车由原地静止、发动、行驶、停车。它是依靠变档、刹车等技术,较好的解决了汽车的惯性问题。在汽车和赛车上安装消震器可减轻相互碰撞、追尾造成的损失,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对乘员的伤害。
使用状态说明7飞机由地面静止上升到空中飞行,飞行结束后降落到地面。完成飞行是依靠动力,使之升空飞行。降落时,飞机与地面形成最佳角度落地,在跑道上逐渐的减速停下来,完成了飞行过程。飞机的降落架上安装消震器,在飞机着陆时可以平稳地的着陆,使乘客在着陆时刻感到比较舒适。
使用状态说明8
载人热气球的载人吊篮下部安装安装消震器,在着陆时吊篮能异常安稳的落地,可保障吊篮里的乘客安全的着陆。
使用状态说明9探索太空的宇宙飞船,有待发阶段,上升阶段,返回阶段组成,也就是说经过“静止--运动--静止”三个阶段。飞船升空识随时间变化线性速度的运动,飞船返回则是随时间变化非线性的变化过程。飞船距地面10千米高度时,开伞;距地面10米高度时,舱内指示灯提醒宇航员即将着陆;距地面1米时,高度仪发信号指挥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上抬的力,飞船便以3米/秒的速度着陆。此时飞船由降落伞控制飘落下降,气流的变化不稳定,飞船下落速度没有保障。飞船距地面距离易出误差,地上物可能给飞船上测距仪器造成假象,比如树木、房屋,这样飞船落地时会有可能大于3米/秒的速度着陆,突然间变为零速度,由于惯性飞船上的设施和宇航员会遇到较大的震动。宇宙飞船返回舱的底部对称安装两组消震器,可使返回舱非常可靠、安全的着陆。
权利要求1.一种消震器,其特征在于外支撑套筒(1)呈中空桶状,外支撑套筒(1)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呈中空桶状,内支撑套筒(2)的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由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内壁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与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相吻合;外支撑套筒(1)的筒壁内和内支撑套筒(2)筒壁内相对平行设置若干个减震簧(4),减震簧(4)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内壁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减震簧(4)的另一端部与内支撑套筒(2)内壁另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沿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若干个复位器(3),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在内支撑套筒(2)的外壁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8),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支撑套筒(1)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多边形,内支撑套筒(2)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多边形;复位器(3)复位主体(5)的一端部与外支撑套筒(1)一端部的外壁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复位器(3)复位主体(5)一端部的中部与外支撑套筒(1)的外壁贯通;复位器(3)复位主体(5)的一端部设置千斤(6),千斤(6)的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5)的一端部相对平行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拉管(9)的一端部相联接,千斤(6)的另一端部与设置在内支撑套筒(2)外壁上的定位槽(8)相吻合;复位拉管(9)的另一端部贯穿复位弹簧(7)和复位器(3)复位主体(5)的另一端部,复位弹簧(7)的一端部与千斤(6)的另一端部相联接,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部与复位器(3)复位主体(5)另一端部的内壁相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支撑套筒(2)外壁的定位槽(8)为棘齿形,定位槽(8)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2)的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抑制内支撑套筒(2)沿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1)的一端部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支撑套筒(2)外壁的定位槽(8)为棘齿形,定位槽(8)的棘齿向内支撑套筒(2)的另一端部沿内支撑套筒(2)外壁相对平行等距固定排列设置,抑制内支撑套筒(2)沿外支撑套筒(1)的内壁向外支撑套筒(1)的另一端部滑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消震器。外支撑套筒和内支撑套筒呈中空桶状,中空部为盲孔,内支撑套筒由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相对平行插入滑移,外支撑套筒和内支撑套筒的筒壁内设置若干个减震簧,外支撑套筒的一端部相对平行等距固定设置若干个复位器,另一端部相对平行固定设置固定连接件,内支撑套筒的外壁相对平行等距设置定位槽,复位器的千斤与定位槽相吻合。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制作简单,连接方式不受限制,使用灵活,操作简便易掌握,减震吸收能量不会产生反弹,减震后能按照需要迅速恢复原状或逐步恢复原状。可以并联和串联使用,也可以串联联接和并联联接共同使用。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车辆、船舶、码头、热气球、电梯、飞机、航天等领域。
文档编号F16F7/104GK2711460SQ20042002822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9日
发明者张新民 申请人:张新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