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071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机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滑块作动的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今信息发达的时代,电子产品已与日常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演进,具人性化、功能性佳的电子产品亦不断推陈出新。就电脑的发展与应用而言,首先发展出台式电脑(desktopcomputer),然而台式电脑甚为笨重,具有携带不便等缺点。因此之后便发展出携带方便的笔记本电脑(notebookcomputer),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又发展出平板型电脑(tabletpc)。平板型电脑在使用上更具便利性,甚至只需将平板型电脑放在大腿上,利用触控笔便可以对其进行操控,并不需要键盘或鼠标等配备。然而,在家中或会议室时,亦可以将平板型电脑置放在适用于平板型电脑的基座(docking)上,并从基座的后端外接出键盘及鼠标,以利用键盘及鼠标对平板型电脑进行操控。传统的基座或其它具有类似功能的结构,通常是配合与其对应的平板型电脑外观上的造型做设计。详细而言,普遍的作法是在基座上设计出配合平板型电脑外型的凹槽,并直接将平板型电脑直接置于凹槽,以通过凹槽对平板型电脑作左、右、前、后的限位。换言之,具有固定尺寸与形状的凹槽的基座仅适用于具有与其相对应尺寸与外型的平板型电脑。若要配合不同尺寸或外型的平板型电脑,则必须重新设计凹槽。此外,为了使基座对平板型电脑具有夹持力,常会将凹槽设计成与平板型电脑之间具有些微的结构性干涉,以产生夹持效果。然而此作法容易对平板型电脑的表面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可适用于不同尺寸与外型的物件,且可降低造成物件表面损伤的机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夹持机构,用以夹持物件。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及两个第二夹持件。第一滑块具有主动件。第二滑块接触第一滑块,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夹持件。两个第二夹持件分别滑设于第一滑块的相对两端。当物件下压主动件时,第二滑块与两个第二夹持件利用第一滑块带动而靠近物件,以使第一夹持件及两个第二夹持件共同夹持物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滑块还包含两个导槽,分设于主动件的相对两侧,且各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延伸并弯折而滑设于对应的导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两导槽的一端与另一端间具有阶段差,使两个第二夹持件沿导槽的一端向上滑动至另一端而靠近主动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动件包括两个杆件,且两个杆件相互平行。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两个第二夹持件各包括杆件,且两个杆件相互平行。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夹持件包括两个杆件,且两个杆件相互平行。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当物件被第二滑块及两个第二夹持件夹持住时,两个第二夹持件分别承靠物件相对的两侧边,且第二滑块承靠物件的表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夹持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挡止件及释放件。当物件被第二滑块及两个第二夹持件夹持住时,挡止件与第一滑块形成结构性干涉。释放件用以推动挡止件以解除挡止件与第一滑块之间的结构性干涉。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滑块具有第一凸块,用以与挡止件形成结构性干涉。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凸块具有第一导引面,用以承靠挡止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挡止件邻近第一滑块的一端具有第二导引面,用以承靠第一凸块。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挡止件邻近释放件的位置具有第三导引面,用以承靠释放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连接挡止件及固定端,以对挡止件提供朝向第一滑块的弹力。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连接释放件及固定端,当释放件推动挡止件时,使第二弹性件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滑块具有开口,且挡止件穿过开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滑块还包含有第二凸块,且第二凸块具有接触面,第二滑块则具有另一接触面与第二凸块的接触面相互承靠,当物件下压主动件时,第二滑块利用另一接触面相对第一滑块的第二凸块移动,而靠近物件。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连接第一滑块及固定端,当第一滑块被物件下压后,使第三弹性件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夹持机构还包括第四弹性件,连接第二滑块及固定端,当第二滑块经第一滑块带动时,使第四弹性件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夹持机构利用物件下压第一滑块及后续一连串的第二滑块与第二夹持件的作动,而使第二滑块上的第一夹持件及两个第二夹持件靠近物件并共同将其夹持住。此种夹持方式可降低造成物件表面损伤的机率。此外,可利用配置不同规格的第二滑块及第二夹持件,而使夹持机构适于夹持具有不同尺寸与外型的物件。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夹持机构的立体图。图2、图3及图4分别为图1的夹持机构的俯视、主视及侧视图。图5为图1的夹持机构的部分结构侧视图。图6A及图6B为图1的夹持机构的局部作动侧视图。图7至图9分别为图1的夹持机构被外壳覆盖的俯视、主视及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夹持机构的立体图。图2、图3及图4分别为图1的夹持机构的俯视、主视及侧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夹持机构100用以夹持物件50(所示于图2、图3及图4)。物件50例如为平板型电脑。夹持机构100包括第一滑块110、第二滑块120及两个第二夹持件130。第一滑块110具有主动件112。第二滑块120与第一滑块110接触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夹持件122。两个第二夹持件130分别滑设于第一滑块110的相对两侧。当物件50下压主动件112时,各第二夹持件130及第二滑块120利用第一滑块110的带动而靠近物件50,以使物件50被第一夹持件122及两个第二夹持件130共同夹持住。换言之,当使用者欲以夹持机构100来夹持物件50时,可将物件50沿方向D1下压主动件112,而使第一滑块110带动第二滑块120沿方向D2移动,且使第一滑块110带动两个第二夹持件130分别沿方向D3及方向D4移动。此时,两个第二夹持件130及第一夹持件122会往物件50靠近并共同夹持住物件50。由于使用者以物件50下压主动件112就可使物件50被夹持机构100夹持住,故在操作上十分便利。上述夹持方式并非利用与物件50外型相似的凹槽与物件50产生结构性干涉而将其夹持,故可降低造成物件50表面损伤的机率。此外,可利用配置不同规格的第二滑块120及第二夹持件130,而使夹持机构100适于夹持具有不同尺寸与外型的物件。值得注意的是,请参考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夹持件130被设置为沿相反方向(方向D3及方向D4)移动,以夹持物件50的相对的两侧边52。请参考图2及图4,第二滑块120被设置为沿方向D2移动,以承靠物件50的表面54。更详细而言,请参考图1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110具有分设于主动件112的相对两侧的两个导槽114,且各第二夹持件130的一端延伸并弯折而滑设于对应的导槽114。请参考图3,各导槽114的一端与另一端间具有阶段差S,而使各导槽114的延伸方向E具有倾角A,因此对应的第二夹持件130可沿导槽114的一端向上滑动至另一端而靠近主动件112。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各第二夹持件130限制为无法沿方向D1上下移动(即在方向D1的自由度为零),故当第一滑块110沿方向D1被下压时,第二夹持件130会沿着延伸方向E滑动而靠近物件50。此外,请参考图1至图4,主动件112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一杆件112a,用以承靠物件50。第一夹持件122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二杆件122a,用以承靠物件50。两个第二夹持件130相互平行,且各包括一个第三杆件134。当物件50被第一夹持件122及两个第二夹持件130夹持住时,两个第三杆件134分别承靠物件50相对的两侧边52,且两个第二杆件122a承靠物件50的表面54。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0还包括限位组件140。限位组件140包括挡止件142及释放件144。当物件50被第一夹持件122及两个第二夹持件130夹持住时,挡止件142会与第一滑块110形成结构性干涉,以维持夹持机构100与物件50之间的夹持状态。释放件144用以推动挡止件142以解除挡止件142与第一滑块110之间的结构性干涉。请参考图1、图2及图4,第一滑块110具有第一凸块116,用以与挡止件142形成结构性干涉。请参考图4,第一凸块116具有第一导引面116a,用以承靠挡止件142。挡止件142邻近第一滑块110的一端具有第二导引面142a,用以承靠第一凸块116。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14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146及至少一6个第二弹性件148(所示为两个)。第一弹性件146连接挡止件142及固定端(未图示),以提供挡止件142朝向第一滑块110的弹力。其中,固定端虽未图示,但固定端可为夹持机构100之外壳60(请参阅图7至图9),亦可于外壳内壁设置一凸柱,使第一弹性件146—端套设于其上等,且固定方式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第二弹性件148连接释放件144及固定端(未图示),当释放件144推动挡止件142时,使第二弹性件148产生形变并储存弹性势能,以提供释放件144反向的回复力。其中,第二滑块120具有开口124,且挡止件142穿过开口124。此外,夹持机构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弹性件150(例如三个)及至少一个第四弹性件160(例如两个)。第三弹性件150连接第一滑块110及固定端(未图示),当第一滑块110被物件50下压后,使第三弹性件150产生形变并储存弹性势能,以提供第一滑块110反向的回复力。第四弹性件160连接第二滑块120及固定端(未图示),当第二滑块120经第一滑块110带动时,使第四弹性件160产生形变并储存弹性势能,以提供第二滑块120反向的回复力。图5为图1的夹持机构的部分结构侧视图。请参考图5,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滑块110具有第二凸块118。第二凸块118具有第一接触面118a,而第二滑块120具有与第二凸块118的第一接触面118a相互承靠的一第二接触面126,当第一滑块110沿方向D1被下压时,将带动第二滑块120沿方向D2移动。以下更详细说明限位组件140的作动方式。图6A及图6B为图1的夹持机构的局部作动侧视图。请参考图6A及图6B,当第一滑块110尚未被下压时,第一凸块116是位于挡止件142的上方(如图6A所示)。当物件50(所示于图2至图4)沿方向D1下压第一滑块110时,第一凸块116的第一导引面116a与挡止件142的第二导引面142a会产生相对滑动,而抵抗第一弹性件146的弹力将挡止件142往方向D5推动(此时第一弹性件146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当第一凸块116下降至低于挡止件142时,挡止件142会因第一弹性件146所施加的弹力朝方向D2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146的弹性势能被释放)而与第一凸块116形成结构性干涉(如图6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弹性件146会对挡止件142施加方向D2的弹力,且第三弹性件150会对第一滑块110施加与方向D1反向的弹力,故可维持上述结构性干涉,以维持夹持机构100与物件50之间的夹持状态。请参考图1及图6A,当使用者欲使物件50(所示于图2至图4)从夹持机构100松开时,可抵抗第二弹性件148(所示于图1)的弹力而下压释放件144(此时第二弹性件148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使其推动挡止件142的第三导引面142b,以使挡止件142抵抗第一弹性件146的弹力而沿方向D5移动(此时第一弹性件146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挡止件142沿方向D5移动至脱离第一凸块116后,第一滑块110会因第三弹性件150对其施加的弹力而沿与方向D1反向的方向上弹(此时第三弹性件150的弹性势能被释放),进而带动夹持机构100的各组件作动。此外,被使用者下压的释放件144在被放开之后,会利用第二弹性件148的弹力上弹(此时第二弹性件148的弹性势能被释放)而回复至原始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夹持机构100后续的松开物件50的详细作动方式为与前述夹持机构100夹持物件50的作动方式相似的反向过程,故于此不再赘述。图7至图9分别为图1的夹持机构被外壳覆盖的俯视、主视及侧视图。请参考图7至图9,可以外壳60覆盖夹持机构100,而使部分第一杆件112a、部分第二杆件122a、部分第三杆件134及部分释放件144露出于外壳60。当物件50(所示于图2至图4)被夹持机构100夹持住时,是同时承靠于外壳60的承靠部62,以稳固地被固定住。此外,使用者可按压被外壳60暴露出的部分释放件144以让物件50被松开。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夹持机构利用物件下压第一滑块及后续一连串的滑块与第二夹持件的作动,而使第二滑块上的第一夹持件及两个第二夹持件靠近物件并共同将其夹持住。此种夹持方式可降低造成物件表面损伤的机率,且可利用配置不同规格的第二滑块及第二夹持件,而使夹持机构适于夹持具有不同尺寸与外型的物件。此外,可利用限位组件的挡止件及释放件的作动而维持或解除夹持机构与物件之间的夹持状态,以提升夹持机构的功能性及操作性。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描述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申请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内容为准。权利要求一种夹持机构,用以夹持物件,其特征是,上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滑块,具有主动件;第二滑块,接触上述第一滑块,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夹持件;以及两个第二夹持件,分别滑设于上述第一滑块的两端,当上述物件下压上述主动件时,上述第二滑块与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利用上述第一滑块带动而靠近上述物件,以使上述第一夹持件及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共同夹持上述物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滑块还包含两个导槽,分设于上述主动件的相对两侧,且上述各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延伸并弯折而滑设于对应的上述导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两个导槽的一端与另一端间具有阶段差,使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沿上述导槽的上述一端向上滑动至上述另一端而靠近上述主动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主动件包括两个杆件,且上述两个杆件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各包括杆件,且上述两个杆件相互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夹持件包括两个杆件,且上述两个杆件相互平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当上述物件被上述第二滑块及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夹持住时,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分别承靠上述物件相对的两个侧边,且上述第二滑块承靠上述物件的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上述限位组件包括挡止件,当上述物件被上述第二滑块及上述两个第二夹持件夹持住时,上述挡止件与上述第一滑块形成结构性干涉;以及释放件,用以推动上述挡止件以解除上述挡止件与上述第一滑块之间的结构性干涉。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滑块具有第一凸块,用以与上述挡止件形成结构性干涉。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凸块具有第一导引面,用以承靠上述挡止件。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挡止件邻近上述第一滑块的一端具有第二导引面,用以承靠上述第一凸块。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挡止件邻近上述释放件的位置具有第三导引面,用以承靠上述释放件。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连接上述挡止件及固定端,以对上述挡止件提供朝向上述第一滑块的弹力。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连接上述释放件及固定端,当上述释放件推动上述挡止件时,使上述第二弹性件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二滑块具有开口,且上述挡止件穿过上述开口。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滑块还包含有第二凸块,且上述第二凸块具有接触面,上述第二滑块具有另一接触面与上述第二凸块的上述接触面相互承靠,当上述物件下压上述主动件时,上述第二滑块利用上述另一接触面相对上述第一滑块的上述第二凸块移动,而靠近上述物件。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连接上述第一滑块及固定端,当上述第一滑块被上述物件下压后,使上述第三弹性件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是,上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四弹性件,连接上述第二滑块及固定端,当上述第二滑块经上述第一滑块带动时,使上述第四弹性件产生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全文摘要一种夹持机构,用以夹持物件。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及两个第二夹持件。第一滑块具有主动件。第二滑块接触第一滑块,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夹持件。两个第二夹持件分别滑设于第一滑块的相对两端。当物件下压主动件时,第二滑块与两个第二夹持件利用第一滑块带动而靠近物件,以使第一夹持件及两个第二夹持件共同夹持物件。文档编号F16M11/04GK101929595SQ20091015090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申请日期2009年6月25日优先权日2009年6月25日发明者李柏纬,蔡佳明,陶奕蓁,马绍棠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