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和板状物的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564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和板状物的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强建筑用板、包括汽车的门、壳等板等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和板 状物的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用板等谋求大型化和轻量化。S卩,为了轻量化而有减薄厚度的倾向。
然而,由于伴随建筑用板等的板状物的大型化的轻量且薄型化的对策,板状物 刚性降低。为了补偿该刚性的降低,在板状物上用粘结剂或双面粘合带粘贴金属性的加 强构件来进行衬里加强(参考日本特开2008-285993号公报)。
然而,现有的加强方法有下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使用粘结剂时由于粘结剂向加强构件的涂布不均而招致粘结强度的 降低。另外,粘结剂的涂布量过多时从加强构件的贴合面溢出。溢出的粘结剂污染板状 物、周边构件。进一步,有粘结剂的干燥处理时间变长的不便。
利用双面粘合带时,能消除由粘结剂产生的上述问题,但有如下所述的问题。
也就是说,粘合带的粘结剂层与粘附体之间卷入气泡而降低密合度。因此,由 于固定强度的降低,施加外力时板状物扭曲或破损。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双面粘合带可以将加强构件精度良好地密合 于板状物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和板状物的加强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成本发明这样的目的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利用具有肋的加强构件对板状物进行衬里加强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所述方法 包括以下的过程
在作为粘贴构件的双面粘合带或所述加强构件中的任意一个之上预先形成贯通 孔,
先将具有该贯通孔的构件和无贯通孔的构件粘贴之后,在双面粘合带另一面贴 合作为粘附体的加强构件或板状物。
该方法中,例如,在所述双面粘合带上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沿着带长度方 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地形成。
根据该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形成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首先粘贴于板状物或加强 构件中的任意一个粘附体之后,在该双面粘合带的相反侧的粘结剂层上贴合另一粘附 体。这里,在先粘贴双面粘合带的粘附体,可以在自粘附体的一端到另外一端按压辊等 并使其转动的同时粘贴双面粘合带。因此,可以在粘贴方向上排除卷入到粘附体与粘结 剂层的界面中的气泡。3
将粘贴有双面粘合带的粘附体贴合于另一粘附体时,任一粘附体均有刚性因此 不可以弄弯的同时粘贴。因此,在使后贴的粘附体的贴合面相对双面粘合带平行的状态 下按压的同时粘贴。此时,由于形成在双面粘合带上的贯通孔,后贴的粘附体与双面粘 合带的每单位面积的接触面积比无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小。即,通过粘附体的按压,卷 入到该界面的气泡排出界面外的移动距离变短,因此气泡直接排出到包含贯通孔的双面 粘合带的外侧。
因此,抑制了板状物与双面粘合带和加强构件与双面粘合带中的任意一个粘结 界面中的气泡卷入,可以谋求提高两粘附体的固定强度。
而且,该方法中,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可以沿着带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 地形成。
另外,贯通孔可以为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的长孔。
进一步,优选为位于所述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部分的加强构件表面上形成有小 孔。
该方法中,可以使用的多条肋相邻、且肋彼此之间的带粘贴面上形成有贯通孔 的加强构件。
根据该方法,双面粘合带首先粘贴于板状物或形成贯通孔的加强构件中的任意 一个粘附体之后,在该双面粘合带的相反侧的粘结剂层上粘贴另一粘附体。这里,在先 粘贴双面粘合带的粘附体,可以在自粘附体的一端到另外一端按压辊等并使其转动的同 时粘贴双面粘合带。因此,可以在粘贴方向上排除容易卷入到粘附体与粘结剂层的界面 的气泡。
用该辊的双面粘合带的粘贴优选为先在板状物上进行。S卩,通过所述辊除了抑 制板状物与粘结剂层的粘贴界面卷入的气泡的效果以外,还得到以下效果。即,由于形 成贯通孔,加强构件与双面粘合带的每单位面积的接触面积比无贯通孔的加强构件小。 即,卷入到该界面中中的气泡通过加强构件的按压排出界面外的移动距离变短,因此气 泡直接排出到包含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的外侧。
因此,抑制了板状物与双面粘合带和加强构件与双面粘合带中的任意一个粘结 界面中中的气泡卷入,可以谋求提高两粘附体的固定强度。而且,也可以在先将双面粘 合带粘贴于形成有贯通孔的加强构件后,在板状物上粘贴加强构件。
而且,该方法中,加强构件的贯通孔可以为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地形 成。
另外,加强构件的贯通孔可以为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的长孔。
另外,为了达成本发明这样的目的,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
利用具有肋的加强构件对板状物进行衬里加强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所述结构 包括以下的组件
通过形成有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将所述板状构件与加强构件相贴合。
而且,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可以沿着带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地形成。
另外,双面粘合带可以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
而且,加强构件优选为在所述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的部分形成有小孔。
进一步,为了本发明这样的目的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
利用具有肋的加强构件对板状物进行衬里加强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所述结构 包括以下的组件
所述加强构件的多条肋相邻,且肋彼此之间的带粘贴面上形成有贯通孔,该加 强构件和所述板状物用双面粘合带相贴合。
而且,加强构件的贯通孔可以在该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地形 成。
另外,可以沿着该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


为了说明发明,图示目前优选的几个实施例,但请理解发明并不限定于如图所 示的结构和方法。
图1所示为实施例1的建筑用板的加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1的建筑用板的加强结构的局部纵剖面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1的双面粘合带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1的建筑用板的加强方法的说明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1的建筑用板的加强方法的说明图。
图6所示为实施例1的建筑用板的加强方法的说明图。
图7所示为实施例1的建筑用板的加强方法的说明图。
图8所示为实施例2的建筑用板的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9所示为实施例2的建筑用板的加强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所示为变形例的加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所示为变形例的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所示为变形例的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所示为变形例的加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所示为变形例的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所示为变形例的加强结构的局部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用加强构件加强作为板状物的建筑用板的方法及其结构进 行说明。然而,该方法及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在建筑用板以外,也可以适用 于汽车的门、壳、太阳能电池板等有轻薄化要求的板状构件。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用加强构件衬里加强建筑用板的结构的背侧立体图。
该加强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双面粘合带2将加强构件3粘贴固定于建筑用板1的 背侧。
作为建筑用板1,例如可列举出陶瓷板、多孔板等轻量化且大型化的板。
双面粘合带2如图2及图3所示在基材4两面上形成粘结剂层5、6,在粘结剂层 6表面粘贴分隔件S。另外,该双面粘合带2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矩形的贯通5孔7。
作为构成所述粘结剂层5、6的粘结剂(压敏性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 用公知的粘结剂,例如可列举出丙烯酸系粘结剂、橡胶系粘结剂、乙烯基烷基醚系粘结 剂、硅酮系粘结剂、聚酯系粘结剂、聚酰胺系粘结剂、聚氨酯系粘结剂、氟系粘结剂、 环氧系粘结剂等。上述中从强粘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丙烯酸系粘结剂和/或橡胶系粘 结剂,进一步优选为丙烯酸系粘结剂。
作为所述橡胶系粘结剂,可列举出以天然橡胶、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 共聚物6IS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6BS嵌段共聚物)、苯 乙烯-乙烯· 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6EBS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 丁二烯、聚异戊二烯、聚异丁烯、丁基橡胶、氯丁橡胶、硅酮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 胶、乙烯-丙烯三元聚合物等的橡胶成分为基础聚合物的橡胶系粘结剂等。
作为所述丙烯酸系粘结剂可列举出含有以丙烯酸系聚合物[特别是以(甲基)丙 烯酸酯作为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主成分)的粘结剂。作为构成 该丙烯酸系聚合物的主要单体成分,可以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有直链或者 支链状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列举出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 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 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 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 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 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三 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酯、 (甲基)丙烯酸十七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酯、(甲基) 丙烯酸二十烷基等的(甲基)丙烯酸CV2tl烷基酯。其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C2_14烷基 酯,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丙烯酸C2,烷基酯。而且,作为所述“(甲基)丙烯酸酯” 表示“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其它也一样。
另外,作为所述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举 出(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的具有脂 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的具有芳香族烃基的(甲基)丙烯 酸酯等。
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单独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而且,(甲基)丙烯酸 酯可以作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主成分使用,因此(甲基)丙烯酸酯(特别是(甲基) 丙烯酸烷基酯)的比例例如优选为相对用于制备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计60重 量%以上,更优选为80重量%以上。
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中,可以使用含有极性基的单体、多官能性单体等各种共 聚性单体作为单体成分。通过使用共聚性单体作为单体成分,例如可以提高对粘附体的 粘结力、提高粘结剂的凝集力。共聚性单体可以单独或者2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所述含极性基的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 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的含羧基的单体或者其酸酐(马来酸酐等);(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丁基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 基等含羟基单体;丙烯酸酰胺、甲基丙烯酸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酸酰胺、 N-羟甲基(甲基)丙烯酸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酸酰胺、N-丁氧基甲基 (甲基)丙烯酸酰胺等含酰胺基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 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的含缩水甘油基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单 体;N-乙烯基-2-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酰基吗啉、以及N-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 吡哌酮、N-乙烯基嘧啶、N-乙烯基哌嗪、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N-乙烯 基噁唑等含杂环乙烯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 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系单体;乙烯基磺酸钠等含磺酸基单体;丙烯酸2-羟基 乙基磷酸酯等含磷酸基单体;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等含亚胺基单体; 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酯基单体等。作为含极性基的单体优选为丙烯 酸等含羧基单体或者其酸酐。
作为含极性基单体的使用量为相对用于形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计 30重量%以下(例如1 30重量%),优选为3 20重量%。含极性基单体的使用量超 过30重量%时,例如可能过于提高丙烯酸系粘结剂的凝集力而降低粘结剂层的粘着性。 另外,含极性基单体的使用量过少时(例如小于1重量%时),有时不能获得这些单体的 共聚的效果。
作为所述多官能性单体,例如可列举出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 (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 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 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 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基 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等。
作为多官能性单体的使用量为相对用于形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计2 重量%以下(例如0.01 2重量%),优选为0.02 1重量%。多官能性单体的使用量 为相对用于形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计超过2重量%时,例如可能过于提高 丙烯酸系粘结剂的凝集力而降低粘结剂层的粘着性。另外,多官能性单体的使用量过少 时(例如小于0.01重量%时),有时不能获得这些单体的共聚的效果。
另外,作为含极性基单体、多官能性单体以外的共聚性单体,例如可列举出醋 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 烯、丁二烯、异戊二烯、异丁烯等烯烃或者二烯类;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基醚类;氯乙 烯等。
所述基础聚合物(丙烯酸系粘结剂时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 优选为相对粘结剂层的总重量计8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5 95重量%。
所述粘结剂内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适当的添加剂。例如根据基础聚合物的种类可 以包含交联剂(例如聚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硅酮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烷基醚化三 聚氰胺系交联剂等)、增粘剂(例如由松香衍生物树脂、聚萜烯树脂、石油树脂、油溶性 酚醛树脂等形成的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或者液态的物质)、聚合调节剂(月桂基硫醇、硫代二醇酸等)、增塑剂、填充剂、防老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等)、 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等适当的添加剂。另外,粘结剂为含下述的气泡和/或空心微 球体的粘结剂时,作为添加剂优选为包含氟系表面活性剂。这些添加剂的添加量没有特 别限定,例如优选为相对用于形成基础聚合物的的总单体(例如用于形成丙烯酸系聚合 物的总单体成分)100重量份计为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
所述粘结剂中,作为所述基础聚合物的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制备时,可以利用使 用热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光引发剂)等聚合引发剂的借助热、活化能射线的固化 反应。其中从聚合的短时化、含气泡时气泡安定性等的观点出发,可以优选利用使用光 聚合引发剂的活化能射线的固化反应(光聚合)。所述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或者组合2种 以上使用。
作为所述热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偶氮系聚合引发剂(例如2,2'-偶氮 双异丁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2,2'-偶氮双O-甲基丙酸)二甲酯、4, 4'-偶氮双-4-氰基戊酸、偶氮双异戊腈、2,2'-偶氮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 2,2'-偶氮双[2-(5-甲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O-甲 基丙脒)二硫酸盐、2,2'-偶氮双(N,N' - 二亚甲基异丁基脒)二盐酸盐等]、过氧 化物系聚合引发剂(例如、过氧化二苯甲酰、过马来酸叔丁酯等)、氧化还原系聚合引发 剂等。作为热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现有的能够作为热聚合引发剂 利用的范围即可。
作为所述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苯偶姻醚系光聚合引发 剂、苯乙酮系光聚合引发剂、α-羟基酮系光聚合引发剂、芳香族磺酰氯系光聚合引发 剂、光活化肟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酰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 甲酮系光聚合引发剂、缩酮系光聚合引发剂、噻吨酮系光聚合引发剂等。
具体地作为苯偶姻醚系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 醚、苯偶姻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 乙烷-1-酮、茴香酰甲醚等。作为苯乙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2,2-二乙氧基 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4-苯氧基二氯代苯乙 酮、4_(叔丁基)二氯代苯乙酮等。作为α-羟基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2-甲 基-2-羟基苯丙酮、1-[4-(2_羟基乙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等。作为芳香族磺酰 氯系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2-萘磺酰氯等。作为光活性肟系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 举出1-苯基-1,1-丙烷二酮-2-(0-乙氧基羰基)-肟等。
另外,苯偶姻系光聚合引发剂中例如包含苯偶姻等。苯偶酰系光聚合引发剂中 例如包含苯偶酰等。二苯甲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中例如包含二苯甲酮、苯甲酰安息香酸、 3,3' - 二甲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聚乙烯基二苯甲酮、α-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等。缩 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中例如包含苯偶酰二甲基缩酮等。噻吨酮系光聚合引发剂中例如包含 噻吨酮、2-氯代噻吨酮、2-甲基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异丙基噻吨酮、2,4-二 异丙基噻吨酮、十二烷基噻吨酮等。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从相对用于形成粘结剂中 的基础聚合物的总单体成分(例如用于形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总单体成分)100重量份计 为0.01 5重量份(优选为0.05 3重量份)的范围选择。8
光聚合引发剂的活化时,照射活化能射线。作为这样的活化能射线例如可列举 出α射线、β射线、Υ射线、中子射线、电子射线等的电离性放射线、紫外线等,特别 优选为紫外线。另外,活化能射线的照射能量、其照射时间等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使 光聚合引发剂活化、使单体成分的产生反应即可。
本发明的粘合片的粘结剂层优选为通过含气泡和/或空心微球体的粘结剂形成 的粘结剂层。通过含气泡或者空心微球体中的至少一种,提高对曲面、高低差、凹凸面 的追踪性、提高粘结性能,因而优选。而且,以下有时将含气泡和/或空心微球体的粘 结剂(粘结剂层)总称为“含气泡粘结剂(粘结剂层)”
作为所述含气泡粘结剂层中可能混合的气泡量可以在无损粘结特性的范围内适 当选择,但相对含气泡粘结剂层的总体积计通常为5 50体积% (优选为10 40体 积%、进一步优选为12 30体积% )。气泡量小于5体积%时,难以获得应力缓和性, 有时高低差吸收性、粘结性劣化。另外超过50体积%时形成贯通粘结剂层的气泡,有时 粘结性劣化、含气泡粘结剂层变得过软。
含气泡粘结剂层中混合的气泡期望基本上为独立气泡类型的气泡,但也可以为 独立气泡类型的气泡和连续气泡类型混杂的气泡。
另外,作为这样的气泡通常具有球状的形状,但也可以为具有椭圆形状的 球状。所述气泡中,作为其平均气泡径(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从1 1000 μ m(优选为10 500 μ m、进一步优选为30 300 μ m)的范围选择。
而且,作为气泡内包含的气体成分(形成气泡的气体成分;有时称“气泡形成 气体”)没有特别限定,除了氮气、二氧化碳、氩气等的惰性气体以外,还可以使用空气 等的各种气体成分。作为气泡形成气体重要的是使用的气体在气泡形成气体混合后进行 聚合反应等反应时不能妨碍该反应。作为气泡形成气体,从不妨碍反应、成本的观点出 发优选为氮气。
通过使用空心微球体作为所述含气泡粘结剂层的组成成分之一,例如可以提高 高低差吸收性、剪切粘结力,另外可以提高加工性。空心微球体可以单独或者组合2种 以上使用。
作为所述空心微球体,可以为空心的无机系微球体,也可以为空心的有机系微 球体。具体而言,作为空心微球体中的空心的无机系微球体,例如可列举出空心玻璃球 等的玻璃制的空心球;空心铝球等的金属化合物制的空心球;空心陶瓷球等的磁器制空 心球等。另外,作为空心的有机系微球体例如可列举出空心丙烯酸酯类球、空心的氯化 亚乙烯基球等的树脂制的空心球等。
作为空心微球体的粒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以从1 500 μ m(优选为5 200 μ m、进一步优选为10 100 μ m)的范围选择。
作为空心微球体的比重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以从0.1 0.8g/cm3(优选为 0.12 0.5g/cm3)的范围选择。空心微球体的比重比O.lg/cm3更小时,在含气泡粘结剂 组合物中配合空心微球体而混合时,浮力变大而难以均一地分散,另一方面,大于0.8g/ cm3时,比较昂贵,成本增加。
作为空心微球体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从相对含气泡粘结剂层的总 体积计为5 50容积% (体积% )、优选为10 50容积%、进一步优选为15 40容9积%的范围选择。空心微球体的使用量小于5容积%的使用量时,添加空心微球体的效 果有时变小,另一方面超过50容积%的使用量时,有时粘结力降低。
用于形成本发明中使用的粘结剂层(包含含气泡粘结剂层)的粘结剂组合物可以 通过将形成所述粘结剂的基础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酯等)、聚合引发 剂、各种添加剂等用公知的手法混合而制备。另外,根据粘度调整等的需要可以使单体 成分一部分聚合。作为制备方法的具体例子(光聚合时)例如可列举出下述的步骤。ω 混合用于形成基础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酯、其它共聚单体)和光聚合 引发剂而制备单体混合物;Gi)对该单体混合物进行光聚合(例如紫外线聚合),制备仅 一部分的单体成分聚合的组合物(浆液)。接着Gii)获得的浆液中根据需要配合空心微 球体、氟系表面活性剂、其它添加剂。进一步,使粘结剂含气泡时,Gv)通过在Gii)获 得的配合物中导入混合气泡,可以获得含气泡粘结剂组合物。而且,含气泡粘结剂组合 物的制备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在制备所述浆液时在单体混合物中预先配合氟 系表面活性剂、空心微球体等的制备方法。
含有气泡时,从使气泡在粘结剂层中稳定地混合存在的观点出发,例如优选如 所述的制备方法那样将气泡作为粘结剂组合物中最后的成分配合而混合。另外,从使气 泡稳定混合的观点出发,优选提高混合气泡前的配合物(例如所述Gii)获得的配合物)的 粘度。作为混合气泡前的配合物的粘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5 50Pa ·8(ΒΗ粘度 计,转子:Νο.5转子,旋转数lOrpm,测定温度30°C ),更优选为10 40 · S。粘 度为小于5Pa · s,粘度过低有时混合的气泡马上合为一体而逸到体系外,超过50 · s 时,粘度过高则有时难以通过粘结剂层的涂覆形成。而且,所述粘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 调整,例如配合丙烯酸酯系橡胶、增粘性添加剂等的各种聚合物成分的方法、将用于形 成基础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一部分聚合的方法等。
在含气泡粘结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中,作为混合气泡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 以利用公知的气泡混合方法。例如,作为装置的例子可列举出中央部分具有贯通孔的圆 盘上具备定子与转子的装置,所述定子具有多个细齿,所述转子在与所述具有齿的定子 相对,在圆盘上具有与定子同样的细齿。在该装置的定子上的齿与转子上的齿之间导 入混合气泡的混合物,转子高速旋转的同时,通过贯通孔导入用于形成气泡的气体成分 (气泡形成气体),因此可以得到气泡形成气体细分散混合的含气泡粘结剂组合物。
而且,为了抑制或防止气泡的合为一体,从气泡的混合开始到粘结剂层的形成 为止一系列的工序优选为连续的进行。也就是说,优选为如前所述的混合气泡、制备含 气泡粘结剂组合物后,接着,使用该粘结剂组合物形成含气泡粘结剂层。
作为所述粘结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50 5000 μ m、更优选为 200 2000 μ m、进一步优选为300 1200 μ m。厚度小于50 μ m时,有时缓冲性降低、 粘合片对高低差的粘结性降低,大于5000 μ m时,难以获得均一厚度的粘结剂层或者粘 合片。而且,粘结剂层可以具有单层、多层中的任意一种形态。
作为所述分隔件S可以利用惯用的剥离纸等。例如在通过剥离处理剂使分隔件 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剥离处理层的物质之外,还可以使用由氟系聚合物(例如由聚四 氟乙烯、聚氯代三氟乙烯、聚氟化乙烯、聚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氯 代氟化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等)形成的低粘结性基材、无极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等)形成的低粘结性基材等。
作为分隔件S例如可以优选使用分隔件用基材的至少一面形成有剥离处理层的 分隔件。作为这样的分隔件用基材,在聚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等)、烯烃 系树脂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等)、聚氯乙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聚酰胺薄膜 (尼龙薄膜)、人造纤维薄膜等塑料系基材薄膜(合成树脂薄膜)、纸类(高质纸、日本 纸、牛皮纸、玻璃纸、合成纸、表面涂层纸等)之外,以及将这些通过层压、共挤出等 进行多层化的物质O 3层的复合体)等。作为构成剥离处理层的剥离处理剂没有特别 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硅酮系剥离处理剂、氟系剥离处理剂、长链烷基系剥离处理剂等。 剥离处理剂可以单独或者2种以上组合使用。
加强构件3具有夹住粘贴面8而竖立设置在宽度方向两端的两条肋9。
下面针对具有所述结构的建筑用板1的加强方法,参考图4到图7的同时进行说 明。
如图4所示,在双面粘合带2表面一侧的分隔件S上按压粘贴辊10并使其转动, 所述双面粘合带2自图中未示的卷绕而成的成卷辊依次放出供给。S卩,从保持于载置台 15上的建筑用板1的背面的一端向另一端粘贴双面粘合带2。
双面粘合带2的粘贴完成时,如图5所示剥离分隔件S。在剥离分隔件S露出的 粘结剂层6上,如图6所示,通过加压机构16使加强构件3的粘贴面8与粘结剂层6保 持平行而相对配置。此后,保持粘结剂层6与加强构件3的平行状态,且升降至少其中 任意一方而使建筑用板1与加强构件3相对靠近。结果为如图7所示,加强构件3通过 双面粘合带2粘贴于建筑用板1。
如上所述完成了通过加强构件3对板状物即建筑用板1的衬里加强。
根据所述加强方法,由于首先从板状物即建筑用板1的一端到另一端在双面粘 合带2上按压粘贴辊10并使其转动,因此将界面内易卷入的气泡自粘贴辊10的前进方向 挤出去。
另外,粘贴在建筑用板1上的双面粘合带2隔开规定间隔沿着长度方向有规则地 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7,因此粘结剂层6与加强构件3的每单位面积的接触面积与未形成 贯通孔7的双面粘合带相比小。即,加强构件3与粘结剂层6的粘结界面上卷入的气泡 排出到外部的距离变短。因此,卷入到该粘结界面中的气泡通过加强构件3的按压直接 排出到加强构件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和贯通孔7中。
也就是说,双面粘合带2的两侧的粘结界面中未发生气泡的卷入,因此提高了 建筑用板1与加强构件3的密合强度。因此,通过粘结强度的降低可以防止加强构件3 的脱落。
另外,排出到形成在双面粘合带2上的贯通孔7中的气泡是微量的,因此通过建 筑用板1与加强构件3封闭的贯通孔7的形状不会膨胀变形。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中的双面粘合带与加强构件的结构不同。S卩,对利 用未形成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并通过形成有贯通孔的加强构件对建筑用板1进行衬里加 强的结构进行说明。因此,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保留同样标记的符号,针对不同的 结构进行详述。
该加强结构如图8及图9所示,在建筑用板1的背侧通过双面粘合带&将加强 构件3a粘贴固定。
双面粘合带&为在基材4的双面形成粘结剂层5、6,在粘结剂层6表面粘贴分 隔件的带状物。
加强构件3a具有夹住粘贴面8a而竖立设置在宽度方向两端的两条肋9,且沿着 两肋9间的粘贴面8a的长度方向形成矩形的贯通孔11。
该加强结构与实施例1的加强方法同样的步骤实现。
也就是说,首先如图4所示通过粘贴辊10将双面粘合带&粘贴于建筑用板1的 背面后,剥离分隔件S。此后,在露出的粘结剂层6上将加强构件3a的粘贴面8a平行地 相对配置,在维持该姿势下将加强构件3a按压粘贴于粘结剂层6上。
如上所述完成实施例2的加强结构。
根据该加强方法,首先从板状物的建筑用板1的一端到另一端在双面粘合带& 上按压粘贴辊10并使其转动,因此将易卷入到界面中的气泡自粘贴辊10的前进方向挤出去。
另外,粘贴在建筑用板1上的加强构件3a隔开规定间隔沿着长度方向有规则地 形成矩形的贯通孔11。因此,粘结剂层与加强构件3a的每单位面积的接触面积与未形成 贯通孔11的加强构件3相比小。S卩,卷入到加强构件3a与粘结剂层的粘结界面中的气 泡排出到外部的距离变短。卷入到该粘结界面中的气泡通过加强构件3a的按压直接排出 到加强构件3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和贯通孔11中。
也就是说,双面粘合带&的两侧的粘结界面中未发生气泡的卷入,因此提高了 建筑用板1与加强构件3a的密合强度。因此,可以防止加强构件3a的脱落。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为如下所述变形实施。
(1)所述实施例1中形成在双面粘合带2上的贯通孔7不限于矩形,如图10所 示,可以为沿着带长度方向的长孔7b。该长孔7b的长度,根据赋予建筑用板1的强度等 适当地设定变更。因此,有时形成长度方向的多个长孔7b。
(2)所述实施例2中形成在加强构件3a上的贯通孔11不限于矩形,如图11所 示,可以为沿着加强构件北的长度方向的长孔lib。。该长孔lib的长度,根据赋予建 筑用板1的强度等适当地设定变更。因此,有时形成长度方向的多个长孔lib。
另外,所述实施例2可以在加强构件3a上首先粘贴双面粘合带&后,然后在建 筑用板1上贴合该加强构件3a。
(3)所述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可以为横跨多块建筑用板1以加强构件3进 行衬里加强的结构。该实施例中,虽然图中未示,但与实施例1同样在双面粘合带2上 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矩形的贯通孔7。而且,其它实施例中也一样,可以横跨多块建 筑用板1以加强构件3进行衬里加强。
(4)实施例1、2中记载的双面粘合带2上形成有贯通孔7、7a的加强结构中,如 图13所示,可以粘贴加强构件3,该加强结构3在与该贯通孔7、7a相对的贴合面上形成 数毫米左右的微小的贯通孔12。这时建筑用板1为耐火板、双面粘合带2为耐热用时, 贯通孔7、7a内的空气即使被加热,也可以通过该贯通孔12防止贯通孔7、7a内的空气 的膨胀。因此,可以抑制对粘结界面无用的剥离力作用。12
(5)在所述各实施例的加强方法中,可以将建筑用板1收纳于箱中,除去其内部 气体的同时粘贴双面粘合带2。同样可以将带有双面粘合带2的建筑用板1收纳于箱中来 粘贴加强构件3。
该方法中,在建筑用板1上粘贴双面粘合带2时,利用收纳建筑用板1的箱。在 带双面粘合带2的建筑用板1上粘贴加强构件3时,利用具有收纳加强构件3的长度和宽 度、同时与建筑用板1可以密合的箱用的盖体。
根据该方法,可以从建筑用板1与双面粘合带2和加强构件3与双面粘合带2的 两粘结界面精度良好地除去气泡。
(6)将形成有贯通孔7、7b的双面粘合带2粘贴于粘附体1、3的所述各实施例 中,在使双面粘合带2粘贴于建筑用板1后贴合加强构件3,但也可以按下述的方法对建 筑用板1进行加强。
S卩,用粘贴辊10将双面粘合带2粘贴于加强构件3后,使该加强构件3贴合于 建筑用板1。根据该方法构成的加强结构也起到所述各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7)所述实施例2中,将一条双面粘合带2粘贴于粘附体1、3中的任意一者之 后,贴合于另外的粘附体1、3,但可以利用两条双面粘合带。
例如,将未形成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用粘贴辊10分别粘贴于建筑用板1和形 成有贯通孔11的加强构件3上,分别自双面粘合带&剥离分隔件S。此后,将两粘附 体1、3上粘贴好的双面粘合带&的露出的两粘结剂层5、6平行地相对配置,如图14所 示,贴合两粘贴材层5、6。
通过利用该加强方法贴合加强构件3而成的加强结构,在向粘附体1和3粘贴双 面粘合带&的过程中,通过粘贴辊10的按压转动,可以抑制向粘结界面的气泡卷入,因 此固定密度高。
另外,双面粘结剂层互相粘贴的过程中难以排除气泡,但通过粘结剂互相的粘 结,可以增强固定强度。
(8)所述各实施例中,利用与加强构件3同样宽度的一条的双面粘合带2贴合建 筑用板1和加强构件3,但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构成。
也就是说,利用比加强构件3的宽度窄、且未形成贯通孔的多个的双面粘合带 2a,可以贴合建筑用板1和加强构件3。例如如图15所示,使两条双面粘合带&的各自 的侧边与加强构件3的侧边对齐粘贴,同时两粘合带^的内侧的侧边彼此不接触而设置 间隔13地构成。根据该结构间隔13具有与贯通孔7、7b同样的功能。
(9)所述各实施例的双面粘合带2和加强构件3中,由于为矩形或长孔,粘附体 即建筑用板1或加强构件3与双面粘合带2的接触宽度变得大致均一。因此,气泡的排 除距离均勻,因而优选。然而,贯通孔不限定于矩形。例如可以根据圆形、椭圆形等加 强构件3的形状等适当地变更。
(10)所述各实施例的加强方法中,载置台15和加压机构16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加 热器,可以加热双面粘合带2的同时粘贴。
根据该加强方法,可以在软化粘结剂层5、6的同时粘贴于粘附体1、3,因此可 以提高气泡的排出效率。
※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思想或本质下实施其它具体实施例,因此,作为发明13所示的范围,不是以上的说明,应该参考权利要求t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具有肋的加强构件对板状物进行衬里加强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所述方 法包括以下的过程在双面粘合带或所述加强构件中的任意一个之上预先形成贯通孔, 先将具有该贯通孔的构件和无贯通孔的构件粘贴之后,在双面粘合带另一面贴合作 为粘附体的加强构件或板状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在所述双面粘合带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这些贯通孔沿着带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 连续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在所述双面粘合带上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为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的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在加强构件的位于所述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部分的加强构件表面上形成有小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所述加强构件的多条肋相邻,且肋彼此之间的带粘贴面上形成有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所述加强构件的贯通孔为多个,这些贯通孔沿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贯通孔为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的长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其中,双面粘合带向所述加强构件和板状物的粘贴是收纳于箱内并减压状态下进行的。
9.一种利用具有肋的加强构件对板状物进行衬里加强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所述结 构包括以下的组件通过形成有贯通孔的双面粘合带将所述板状构件与加强构件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为多个,这些贯通孔沿着带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续地 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其中, 在所述双面粘合带上沿着带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在所述双面粘合带的贯通孔的部分形成有小孔。
13.一种利用具有肋的加强构件对板状物进行衬里加强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其中, 所述结构包含以下的组件所述加强构件的多条肋相邻,且肋彼此之间的带粘贴面上形成有贯通孔,该加强构 件和所述板状物用双面粘合带相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加强构件上的贯通孔为多个,这些贯通孔在该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 隔连续地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板状物的加强结构,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沿着该加强构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板状物的加强方法和板状物的加强结构。从粘贴在双面粘合带表面的分隔件上,按压粘贴辊并使其转动,同时将该双面粘合带粘贴于建筑用板上,其中,该双面粘合带从沿着带长度方向有规则地形成有矩形贯通孔。此后,剥离分隔件,维持与双面粘合带平行相对的姿势的同时按压加强构件而使其粘贴于双面粘合带的粘结剂。
文档编号F16B11/00GK102022404SQ201010259109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8日
发明者宫本三郎, 山本雅之, 长谷幸敏 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