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变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583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变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发动机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上的变挡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的发动机变挡机构,由主轴1、副轴2、拔叉轴3、设置在主轴1上的倒挡主动链轮4和进挡主动齿轮5,设置在副轴2上的倒挡从动链轮6'、拨轮7'、进挡从动齿轮8'和输出齿轮9,设置在拨叉轴3上的变挡拨叉10,以及链条11组成。倒挡主动链轮4 与倒挡从动链轮6'通过链条11传动,进挡主动齿轮5和进挡从动齿轮8'啮合传动,拨轮 7'位于倒挡从动链轮6'和进挡从动齿轮8'之间,变挡拨叉10插在拨轮7'上并可带动拨轮7'轴向移动。图2为拨轮7'的左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由图可知,拨轮7'左侧的圆周上均布有三个第一拨爪7a'。图4为拨轮7'的右视图,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由图可知,拨轮7'右侧的圆周上也均布有三个第二拨爪7b'。结合图1,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的圆周上均布有三个第一拨槽6a',与拨轮7'左侧圆周上的三个第一拨爪7a'对应; 而拨轮7'右侧圆周上的三个第二拨爪7b,与进挡从动齿轮8'左侧圆周上均布的三个第二拨槽8a对应'。拨轮的拨爪由模具成型,两侧的工作面有较小顺锥,使用一段时间后,拨爪磨损, 会发生脱挡,尤其是发动机负荷较大时,易出现脱挡和挂挡打滑现象。当拨爪与拨槽工作面之间的间隙设计较小时,会出现发动机进、倒挡困难;当发动机拨爪与拨槽工作面之间的间隙设计较大时,负荷较大的大排量、大扭矩发动机运转,又会出现拨爪与拨槽工作面撞击异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发动机变挡机构进行改进,以解决发动机负荷较大时,拨爪易磨损,出现脱挡、挂挡打滑的现象。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变挡机构,包括主轴(1)、副轴(2)和拔叉轴(3),所述主轴(1)上设置有倒挡主动链轮(4)和进挡主动齿轮(5),所述副轴(2)上设置有倒挡从动链轮(6)、拨轮(7)、进挡从动齿轮(8)和输出齿轮(9),所述拨叉轴(3)上设置有变挡拨叉(10),所述倒挡主动链轮(4)与倒挡从动链轮(6)通过链条(11)传动,所述进挡主动齿轮(5)和进挡从动齿轮(8)啮合传动,所述拨轮(7)位于倒挡从动链轮(6)和进挡从动齿轮(8)之间,所述变挡拨叉(10)插在拨轮(7)上并可带动拨轮(7)轴向移动,关键在于所述拨轮(7)左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倒锥形的第一拨爪(7a),该第一拨爪(7a)与所述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圆周上均布的倒锥形的第一拨槽(6a)形状对应;所述拨轮(7)右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倒锥形的第二拨爪(7b),该第二拨爪(7b)与所述进挡从动齿轮(8)左侧圆周上均布的倒锥形的第二拨槽(8a)形状对应;所述第一拨爪(7a)和第二拨爪(7b)均由内侧面、外侧面、端面和两个工作面构成,所述第一拨爪(7a)、第二拨爪(7b)的其中一个工作面,在靠近端面的一端下沉形成一台阶(7c )。本发明创造性地采用倒锥形的拨爪、拨槽配合工作,有限地避免了发动机负荷较大时,出现脱挡和挂挡打滑现象;在拨爪上设置台阶以减小拨爪端面的宽度,使拨爪进入拨槽更加容易。所述第一拨爪(7a)插入第一拨槽(6a)时,第一拨爪(7a)的工作面与第一拨槽 (6a)工作面之间的间隙L、所述第二拨爪(7b)插入第二拨槽(8a)内时,第二拨爪(7b)的工作面与第二拨槽(8a)工作面之间的间隙L均为2 3mm,所述第一拨爪(7a)、第二拨爪 (7b)、第一拨槽(6a)和第二拨槽(8a)的倒锥角α为3 4°。作为优选,拨爪与拨槽工作面之间的间隙L设置在2 3_,拨爪的倒锥角设置在3 4°,既可以避免间隙过小出现的发动机进、倒挡困难,加工难度高,又可以避免间隙过大而出现撞击噪声。作为优选,均布在所述拨轮(7)左侧圆周上的第一拨爪(7a)共三个,均布在所述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圆周上的第一拨槽(6a)共三个;均布在所述拨轮(7)右侧圆周上的第二拨爪(7b)共三个,均布在所述进挡从动齿轮(8)左侧圆周上的第二拨槽(8a)共六个。 在发动机换挡机构中,进挡次数明显多于倒挡次数,因此,首先要解决进挡困难的问题,本结构中进挡从动齿轮上的拨槽是拨轮拨爪数量的两倍,进入几率相应地增加了一倍,使进挡更为容易。本发明不改变原发动机变挡机构的整体结构,仅对倒挡从动链轮、拨轮、和进挡从动齿轮三个部件进行局部改进,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显著效果(1)解决了发动机进、倒挡困难的问题,尤其对发动机进挡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2)解决了发动机负荷较大时的脱挡、挂挡打滑现象;(3)解决了负荷较大的大排量、大扭矩发动机运转时出现的撞击异响问题。除此之外,还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便于实施等特点。


图1是发动机变挡机构的装配示意图(改进前和改进后相同)。图2是改进前的拨轮7'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改进前的拨轮7'的右视图。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图6是改进后的拨轮7的左视图。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图8是改进后的拨轮7的右视图。图9是图8的D-D剖视图。图10是改进后的倒挡从动链轮6的右视图。图11是改进后的进挡从动齿轮8的左视图。图12是改进后的进挡从动齿轮8的第二拨槽8a与拨轮7的第二拨爪7b的
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的发动机变挡机构,由主轴1、副轴2、拔叉轴3、倒挡主动链轮4、进挡主动齿轮5、从动链轮6、拨轮7、进挡从动齿轮8、输出齿轮9、变挡拨叉10和链条11组成。倒挡主动链轮4和进挡主动齿轮5安装在主轴1上,倒挡从动链轮6、拨轮7、进挡从动齿轮8和输出齿轮9安装在副轴2上,变挡拨叉10安装在拨叉轴3上,倒挡主动链轮4与倒挡从动链轮6通过链条11传动,进挡主动齿轮5和进挡从动齿轮8啮合传动,拨轮7位于倒挡从动链轮6和进挡从动齿轮8之间,变挡拨叉10插在拨轮7上并可带动拨轮7轴向移动。倒挡从动链轮6和进挡从动齿轮8分别装在副轴2的两段轴颈上,两者的内孔分别装有滚针轴承。倒挡从动链轮6的右端由副轴2的轴阶定位,其左端由垫圈、挡圈进行轴向定位。进挡从动齿轮8的右端由输出齿轮9的左端面定位,其左端由垫圈、挡圈进行轴向定位。输出齿轮9与副轴2过盈配合,输出齿轮9的右端由副轴2的环形台阶轴向定位。以上所述与改进前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如下
如图6、7所示,拨轮7左侧的圆周上均布有三个倒锥形的第一拨爪7a。如图10所示, 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的圆周上均布有三个倒锥形的第一拨槽6a。第一拨爪7a与第一拨槽 6a的数量相同、形状对应。第一拨爪的数量不局限于三个,也可以是四个、五个或更多,第一拨槽的数量与第一拨爪的数量相同。如图8、9所示,拨轮7右侧的圆周上均布有三个倒锥形的第二拨爪7b。如图11所示,进挡从动齿轮8左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六个倒锥形的第二拨槽8a。第二拨爪7b与第二拨槽8a的形状对应,第二拨槽8a的数量是第二拨爪7b的两倍。由于均布在进挡从动齿轮8 左侧的第二拨槽8a数量增加了一倍,因此第二拨槽8a及第二拨爪7b的长度变小。第二拨爪的数量不局限于三个,也可以是四个、五个或更多,第二拨槽的数量与第二拨爪的数量相同,最好是第二拨爪数量的两倍。结合图6—9可知,第一拨爪7a和第二拨爪7b均由内侧面、外侧面、端面和两个工作面构成,以拨轮7的轴心线为基准,靠近轴心线的一侧为内侧面,远离轴心线的一侧为外侧面,内侧面和外侧面通过对称设置的两个圆弧形的工作面连接,端面垂直于轴心线。第一拨爪7a和第二拨爪7b的倒锥角α最好为3 4°。第一拨爪7a的其中一个工作面,在靠近端面的一端下沉形成一台阶7c ;第二拨爪7b的其中一个工作面,在靠近端面的一端下沉形成一台阶7c。如图12所示,第一拨爪7a插入第一拨槽6a时,第一拨爪7a的工作面与第一拨槽 6a的工作面之间的间隙为L。同样,第二拨爪7b插入第二拨槽8a时,第二拨爪7b的工作面与第二拨槽8a工作面之间的间隙也为L (未示出);L优选范围为2 3mm。其工作原理与改进前相同进挡时,向右拨动拨叉轴3上的变挡拨叉10,变挡拨叉 10推动拨轮7向右运动,拨轮7的第二拨爪7b进入进挡从动齿轮8的第二拨槽8a内,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主轴1上的进挡主动齿轮5,传递给进挡从动齿轮8,发动机前行。倒挡时, 向左拨动拨叉轴3上的变挡拨叉10,变挡拨叉10推动拨轮7向左运动,拨轮7的第一拨爪 7a进入倒挡从动链轮6的第一拨槽6a内,发动机的动力由主轴1上的倒挡主动链轮4,通过链条11传递给倒挡从动链轮6,发动机倒退。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变挡机构,包括主轴(1 )、副轴(2)和拔叉轴(3),所述主轴(1)上设置有倒挡主动链轮(4)和进挡主动齿轮(5),所述副轴(2)上设置有倒挡从动链轮(6)、拨轮(7)、 进挡从动齿轮(8)和输出齿轮(9),所述拨叉轴(3)上设置有变挡拨叉(10),所述倒挡主动链轮(4)与倒挡从动链轮(6)通过链条(11)传动,所述进挡主动齿轮(5)和进挡从动齿轮 (8 )啮合传动,所述拨轮(7 )位于倒挡从动链轮(6 )和进挡从动齿轮(8 )之间,所述变挡拨叉 (10)插在拨轮(7)上并可带动拨轮(7)轴向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拨轮(7)左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倒锥形的第一拨爪(7a),该第一拨爪(7a)与所述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圆周上均布的倒锥形的第一拨槽(6a)形状对应;所述拨轮(7)右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倒锥形的第二拨爪 (7b),该第二拨爪(7b)与所述进挡从动齿轮(8)左侧圆周上均布的倒锥形的第二拨槽(8a) 形状对应;所述第一拨爪(7a)和第二拨爪(7b)均由内侧面、外侧面、端面和两个工作面构成,所述第一拨爪(7a)、第二拨爪(7b)的其中一个工作面,在靠近端面的一端下沉形成一台阶(7c)。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爪(7a)插入第一拨槽(6a)时,第一拨爪(7a)的工作面与第一拨槽(6a)工作面之间的间隙L、所述第二拨爪 (7b)插入第二拨槽(8a)内时,第二拨爪(7b)的工作面与第二拨槽(8a)工作面之间的间隙 L均为2 3mm,所述第一拨爪(7a)、第二拨爪(7b)、第一拨槽(6a)和第二拨槽(8a)的倒锥角α为3 4°。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均布在所述拨轮(7)左侧圆周上的第一拨爪(7a)共三个,均布在所述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圆周上的第一拨槽(6a)共三个;均布在所述拨轮(7)右侧圆周上的第二拨爪(7b)共三个,均布在所述进挡从动齿轮(8) 左侧圆周上的第二拨槽(8a)共六个。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变挡机构,包括主轴(1)、副轴(2)和拔叉轴(3),所述副轴(2)上设置有倒挡从动链轮(6)、拨轮(7)和进挡从动齿轮(8),所述拨轮(7)左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倒锥形的第一拨爪(7a),与所述倒挡从动链轮(6)右侧圆周上均布的倒锥形的第一拨槽(6a)形状对应;所述拨轮(7)右侧的圆周上均布有倒锥形的第二拨爪(7b),与所述进挡从动齿轮(8)左侧圆周上均布的倒锥形的第二拨槽(8a)对应;所述第一拨爪(7a)、第二拨爪(7b)的其中一个工作面,在靠近端面的一端下沉形成一台阶(7c)。本发明创造性地采用倒锥形的拨爪、拨槽配合工作,有限地避免了发动机负荷较大时,出现脱挡和挂挡打滑现象,进一步对发动机拨爪与拨槽工作面之间的间隙进行了恰当的设计,避免了进挡困难和撞击异响的问题。
文档编号F16H63/32GK102155536SQ20111009484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5日
发明者田亚平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