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077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道的密封装置,尤其是一种热轧带钢生产线防止输出辊道内冷辊甩油的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热轧带钢生产线输出辊道的密封装置是在内冷辊的轴承座设有内侧挡盖,在内侧挡盖和辊体之间设有油封。这种热轧生产线上均存在从输出辊道内冷辊的旋转辊道端面甩油问题,由于输出辊道的内冷辊多位于测宽、测厚和测板型等大型仪表房下,用于内冷辊轴承润滑的干油从高速旋转的辊体端面流出,流出的干油被高速旋转的内冷辊辊体端面甩起,粘在大型仪表房的测量仪表和测量C型架上,严重影响了多功能仪等大型仪表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以有效消除内冷辊辊道甩出的干油对大型仪表的影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在轴承座上固接有内侧挡盖,在内侧挡盖和辊体之间设有油封;所述的内侧挡盖由固接的内挡盖和外挡盖构成; 所述的油封包括有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之间形成集油腔;集油腔的下部连通导油管。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分别位于内挡盖的两侧端的油封槽内。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所述的内端油封位于内挡盖的内侧端油封槽内;外端油封位于外挡盖的油封槽内。本实用新型经过这样的改进后,轴承座内排出的润滑油(干油)被甩入到集油腔, 然后通过集油腔连通的导油管排出,使干油不会从辊体端面流出,从而有效的消除了内冷辊辊道甩出的干油对大型仪表的影响,稳定了正常轧制节奏和保证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保证了大型仪表的正常运行,适用于不同规格带钢的热轧带钢生产线大型仪表房下的输出辊道,具有构造简单、经济适用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如下仪表1、辊体2、外端油封3、集油腔4、导油管5、内端油封6、轴承腔 7、轴承8、内六角螺栓9、外挡盖10、内挡盖11、轴承座12。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输出辊道的内冷辊的轴承座12上设有内侧挡盖,内侧挡盖由构成,外挡盖10和内挡盖11通过内六角螺栓9连接在一起;内挡盖11通过螺栓与轴承座12实现固接。如
图1所示,本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在内侧挡盖和辊体2的轴头之间设有油封。所述的油封包括有外端油封3和内端油封6 ;内挡盖11两侧端设置油封槽,外端油封3和内端油封6分别位于内挡盖11的两侧端的油封槽内,这样在内端油封6和外端油封3之间形成集油腔4,在集油腔4的下部连通有导油管5。本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中的内、外端油封还可以位于下述位置内端油封6位于内挡盖11的内侧端的油封槽内,外端油封3位于外挡盖10的油封槽内;内、外端油封的位置只要能使内、外端油封之间能形成集油腔4即可。本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通过内、外端油封之间形成集油腔4,这样轴承8内的旧润滑油(干油)由轴承腔7进入集油腔4,然后由与集油腔4连通的导油管5排出。这样旧润滑油根本接触不到高速旋转的内冷辊辊体2的端面,有效消除了原来轴承座内的旧润滑油由轴承腔7直接进入辊道的辊体2端面间隙中被高速旋转的辊体甩出至仪表1上的缺陷。
权利要求1.一种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其在轴承座上固接有内侧挡盖,在内侧挡盖和辊体之间设有油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侧挡盖由固接的内挡盖和外挡盖构成;所述的油封包括有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之间形成集油腔;集油腔的下部连通导油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分别位于内挡盖的两侧端油封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端油封位于内挡盖的内侧端油封槽内;外端油封位于外挡盖的油封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挡盖和外挡盖通过内六角螺栓实现固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其在轴承座上固接有内侧挡盖,在内侧挡盖和辊体之间设有油封,所述的内侧挡盖由固接的内挡盖和外挡盖构成;所述的油封包括有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内端油封和外端油封之间形成集油腔;集油腔的下部连通导油管。本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中轴承座内排出的润滑油(干油)被甩入到集油腔,然后通过集油腔连通的导油管排出,使干油不会从辊体端面流出,从而有效的消除了内冷辊辊道甩出的干油对大型仪表的影响,稳定了正常轧制节奏和保证产品质量。本输出辊道防甩油装置保证来了大型仪表的正常运行,适用于不同规格带钢的热轧带钢生产线大型仪表房下的输出辊道,具有构造简单、经济适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F16J15/16GK202037182SQ20112002031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常建东, 张丙奇, 李军, 李爱民, 杨腾, 王会军, 王建军, 王鹏, 郭立君, 马冬凯, 高志刚 申请人: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