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混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692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混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类,特别涉及一种防混阀。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防混阀由于结构过于简单,在清洗时,不能分别对不同的介质流道进行清洗,然而,由于防混阀一般输送的介质不同,有时需要不同的清洗液进行清洗,这样就使得防混阀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混阀,能对不同的介质流道进行单独清洗,使用方便,从而使得其应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混阀,包括有阀体、主阀杆、副阀杆,阀体内设有阀腔,阀体上设有第一介质流道、第二介质流道,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位于第二介质流道上方,所述的副阀杆套设在主阀杆外,主阀杆一端依次穿过第一介质流道、第二介质流道,副阀杆一端延伸至第一介质流道内,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之间设有连接通道,所述的阀体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与阀腔导通的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第三进气口,所述的阀腔内设有上活塞、下活塞,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位于上活塞上方,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位于上活塞、下活塞之间,所述的第三进气口位于下活塞下方,所述的主阀杆与上活塞联动配合,所述的副阀杆与下活塞联动配合,所述的阀腔内还设有用于将主阀杆向下复位的压缩弹簧A以及用于将副阀杆向下复位、将主阀杆向上复位的压缩弹簧B,所述的主阀杆上设有排液通道,在副阀杆与第一介质流道底部以及主阀杆与连接通道内壁之间均密封时实现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截断;所述的上活塞向上运动带动主阀杆向上运动, 从而推动副阀杆向上运动实现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导通;所述的上活塞向下运动带动主阀杆向下运动且副阀杆与第一介质流道底部之间密封实现排液通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导通;所述的下活塞向上运动带动副阀杆向上运动且主阀杆与连接通道内壁之间密封实现排液通道与第一介质流道的导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未向阀腔内冲入压缩空气时,所述的副阀杆与第一介质流道底部以及主阀杆与连接通道内壁之间均密封,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处于截断状态,此时,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可以分别输送不同的介质;当由第二进气口向阀腔内冲入压缩空气时,所述的压缩空气推动上活塞向上运动,带动主阀杆向上运动,从而推动副阀杆向上运动,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处于导通状态,此时,介质可以从其中一介质流道进入另一介质流道,可以实现介质不同路的输送;当由第一进气口向阀腔内冲入压缩空气时,所述的压缩空气推动上活塞向下运动,进而带动主阀杆向下运动,副阀杆与第一介质流道底部密封,此时,可以对第二介质流道进行单独清洗,清洗后的废液由排液通道排出;当由第三进气口向阀腔内冲入压缩空气时,所述的压缩空气推动下活塞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副阀杆向上运动,主阀杆与连接通道内壁之间密封,此时,可以对第一介质流道进行单独清洗,清洗后的废液由排液通道排出,这种结构的防混阀,能对不同的介质流道进行单独清洗,使用方便,从而使得其应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的上活塞包括有主活塞、副活塞,所述的主活塞下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副活塞设置在凹槽内,所述的主活塞上设有透气孔,所述的压缩弹簧A—端与阀腔上内壁抵触,另一端与主活塞上端面抵触,所述的阀腔内设有用于限制主活塞向下运动位移的上限位件。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在由第一进气口向阀腔内充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从主活塞上的透气孔进入推动副活塞向下运动,从而带动主阀杆向下运动;在由第二进气口向阀腔内充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推动主活塞、副活塞向上运动,压缩弹簧A压缩,主阀杆向上运动;上限位件用来限制压缩弹簧A推动主活塞向下复位的运动位移,用来定位主活塞,这种结构的上活塞设置,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的副阀杆侧壁上位于下活塞上端面位置向外延伸有环形凸缘,所述的下活塞向上运动经环形凸缘带动副阀杆向上运动,所述的压缩弹簧B 一端与副活塞抵触,另一端与环形凸缘抵触,所述的压缩弹簧A的弹性系数大于压缩弹簧B 的弹性系数。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这种形式的副阀杆与下活塞联动,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在环形凸缘与副活塞之间的压缩弹簧B来分别将副阀杆向下复位、将主阀杆向上复位,使得副阀杆、主阀杆的复位更加稳定;压缩弹簧A的弹性系数大于压缩弹簧B的弹性系数,这样使得下活塞向上运动时,上活塞不会被推动,从而只能使得副阀杆向上运动。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阀腔内位于下活塞与上活塞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下活塞向上运动位移的下限位件,所述的主阀杆侧壁上位于上活塞上向外延伸有用于限制上活塞向上运动的限位凸台。采用上述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下限位件可以使得副阀杆在向上运动一定位移后,不会再继续运动;所述的限位凸台可以使得主阀杆在向上运动一定位移后,不会再继续运动,这样使得主阀杆、副阀杆的运动更加精确。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主阀杆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连杆、中连杆以及下连杆,所述的上连杆与中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中连杆与下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排液通道设置在下连杆上。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将所述的主阀杆分体设置,可以减小阀杆的径向跳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右视图;图5为图4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所示,一种防混阀,包括有阀体1、主阀杆2、副阀杆3,阀体1内设
4有阀腔11,阀体1上设有第一介质流道12、第二介质流道13,所述的第一介质流12道位于第二介质流道13上方,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12与第二介质流道13垂直设置,所述的副阀杆3套设在主阀杆2外,所述的主阀杆2与副阀杆3同轴设置,主阀杆2 —端依次穿过第一介质流道12、第二介质流道13,另一端延伸至阀体1外,副阀杆3 —端延伸至第一介质流道 12内,另一端位于阀腔11内,第一介质流道12与第二介质流道13之间设有连接通道14, 所述的阀体1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与阀腔11导通的第一进气口 15、第二进气口 16以及第三进气口 17,所述的阀腔内设有上活塞4、下活塞5,所述的第一进气口 15位于上活塞4上方,所述的第二进气口 16位于上活塞4、下活塞5之间,所述的第三进气口 17位于下活塞5 下方,所述的主阀杆2与上活塞4联动配合,所述的副阀杆3与下活塞5联动配合,所述的阀腔11内还设有用于将主阀杆2向下复位的压缩弹簧A6以及用于将副阀杆3向下复位、 将主阀杆2向上复位的压缩弹簧B7,所述的主阀杆2上设有排液通道21。其中,所述的上活塞4包括有主活塞41、副活塞42,所述的主活塞41下端面上设有凹槽411,所述的副活塞42设置在凹槽411内,所述的主活塞41上设有透气孔412,所述的压缩弹簧A6 —端与阀腔11上内壁抵触,另一端与主活塞41上端面抵触,所述的阀腔11 内设有用于限制主活塞41向下运动位移的上圆环8。所述的副阀杆3侧壁上位于下活塞5上端面位置向外延伸有环形凸缘31,所述的下活塞5向上运动经环形凸缘31带动副阀杆3向上运动,所述的压缩弹簧B7 —端与副活塞42抵触,另一端与环形凸缘31抵触,所述的压缩弹簧A6的弹性系数大于压缩弹簧B7的弹性系数。所述的阀腔11内位于下活塞5与上活塞4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下活塞5向上运动位移的下圆环9,所述的主阀杆2侧壁上位于上活塞4上向外延伸有用于限制上活塞4向上运动的限位凸台22。所述的上圆环8、下圆环9均卡设在阀腔11内。所述的主阀杆2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连杆23、中连杆M以及下连杆25, 所述的上连杆23与中连杆M固定连接,所述的中连杆M与下连杆25固定连接,所述的排液通道21设置在下连杆25上。所述的副阀杆3与第一介质流道12底部以及主阀杆2与连接通道14内壁之间均密封时,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12与第二介质流道13处于截断状态,其中,主阀杆2的下连杆25上向外延伸的凸缘251,主阀杆2依靠凸缘251与连接通道14之间的密封圈来形成密封;在由第二进气口 16向阀腔11内冲入压缩空气时,所述的上活塞4向上运动带动主阀杆2向上运动,下连杆25上的凸缘251与副阀杆3抵触后推动副阀杆3向上运动实现第一介质流道12与第二介质流道13的导通;在由第一进气口 15向阀腔11内冲入压缩空气时, 压缩空气由主活塞41的透气孔412进入推动副活塞42向下运动,从而带动主阀杆2向下运动,副阀杆3与第一介质流道12底部之间经密封圈密封,此时排液通道21与第二介质流道13的导通,可以对第二介质流道13进行单独清洗,第一介质流道12仍然可以进行介质输送;在由第三进气口 17向阀腔11内冲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推动下活塞5向上运动, 从而带动副阀杆3向上运动,下连杆25的凸缘251与连接通道14之间经密封圈密封,此时排液通道21与第一介质流道12的导通,可以对第一介质流12道进行单独清洗,第二介质流道13仍然可以进行介质输送。
权利要求1.一种防混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阀体、主阀杆、副阀杆,阀体内设有阀腔,阀体上设有第一介质流道、第二介质流道,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位于第二介质流道上方,所述的副阀杆套设在主阀杆外,主阀杆一端依次穿过第一介质流道、第二介质流道,副阀杆一端延伸至第一介质流道内,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之间设有连接通道,所述的阀体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与阀腔导通的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第三进气口,所述的阀腔内设有上活塞、下活塞,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位于上活塞上方,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位于上活塞、下活塞之间,所述的第三进气口位于下活塞下方,所述的主阀杆与上活塞联动配合,所述的副阀杆与下活塞联动配合,所述的阀腔内还设有用于将主阀杆向下复位的压缩弹簧A以及用于将副阀杆向下复位、将主阀杆向上复位的压缩弹簧B,所述的主阀杆上设有排液通道,在副阀杆与第一介质流道底部以及主阀杆与连接通道内壁之间均密封时实现所述的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截断;所述的上活塞向上运动带动主阀杆向上运动,从而推动副阀杆向上运动实现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导通;所述的上活塞向下运动带动主阀杆向下运动且副阀杆与第一介质流道底部之间密封实现排液通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导通;所述的下活塞向上运动带动副阀杆向上运动且主阀杆与连接通道内壁之间密封实现排液通道与第一介质流道的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活塞包括有主活塞、副活塞, 所述的主活塞下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副活塞设置在凹槽内,所述的主活塞上设有透气孔,所述的压缩弹簧A—端与阀腔上内壁抵触,另一端与主活塞上端面抵触,所述的阀腔内设有用于限制主活塞向下运动位移的上限位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阀杆侧壁上位于下活塞上端面位置向外延伸有环形凸缘,所述的下活塞向上运动经环形凸缘带动副阀杆向上运动,所述的压缩弹簧B—端与副活塞抵触,另一端与环形凸缘抵触,所述的压缩弹簧A的弹性系数大于压缩弹簧B的弹性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防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腔内位于下活塞与上活塞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下活塞向上运动位移的下限位件,所述的主阀杆侧壁上位于上活塞上向外延伸有用于限制上活塞向上运动的限位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防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阀杆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连杆、中连杆以及下连杆,所述的上连杆与中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中连杆与下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排液通道设置在下连杆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混阀,包括有阀体、主阀杆、副阀杆、第一介质流道、第二介质流道、上活塞、下活塞,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之间设有连接通道,所述的阀体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与阀腔导通的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第三进气口,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位于上活塞上方,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位于上活塞、下活塞之间,所述的第三进气口位于下活塞下方,所述的主阀杆与上活塞联动配合,所述的副阀杆与下活塞联动配合,所述的阀腔内还设有压缩弹簧A以及压缩弹簧B,所述的主阀杆上设有排液通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混阀,能对不同的介质流道进行单独清洗,使用方便,从而使得其应用范围广。
文档编号F16K11/00GK202188162SQ20112033196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6日
发明者唐龙 申请人:温州奥米流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