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线尾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5238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控制线尾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控制线尾套结构,尤指一种线尾套结合稳定性高的控制线尾套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自行车控制线的线尾套,如图7、图8所示,其主要以一线尾套30及一塞体40所构成,该线尾套30内设有一圆锥孔31,该圆锥孔31内缘设有沿圆锥斜度的螺纹,且于圆锥孔31开口处并配合设有一具中央孔41的塞体40 ;以上结构组合后,当脚踏车前后轮煞车控制线或变速控制线与煞车或变速用控制件锁接后,经适当裁剪后即可穿过塞体40的中央孔41而插入线尾套30的圆锥孔31内,由于圆锥孔31内的螺纹沿圆锥孔斜度制作,因此适当旋动线尾套30即可将线尾套30紧密锁固于控制线尾端上,而且不同线径的控制线均可利用线尾套所设圆锥孔愈深入孔内孔径愈小的特性,适当地深入圆锥孔内加以锁固。然而上述结构具有其缺点线尾套30配合套于控制线尾时,主要是利用控制线尾越深入圆锥孔31内而形成一硬塞迫紧状态,造成该控制线尾仅能以末端与圆锥孔31抵靠接触,令该控制线迫紧固定的面积有限,不具备结构结合的强度而缺乏稳定性,进而使该线尾套30容易受到外力接触而使控制线尾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塞套本体及迫紧件相互螺锁组合,进而有效迫紧控制线,以增强该线尾套结合稳定性的控制线尾套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制线尾套结构,其包含一塞套本体,该塞套本体设有一具外螺纹的螺合部,该螺合部上半段渐缩形成圆头状的迫合端,并由螺合部顶端往内至塞套本体底部设有一套孔,又该螺合部由顶端套孔往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迫紧件,该迫紧件穿设有一具内螺纹段的套合孔,配合迫紧件螺设于塞套本体的螺合部,且该套合部又贯穿上壁设有一渐缩呈锥状的迫紧段。进一步地,其中,该塞套本体及迫紧件外表面形成连续的凹弧状。进一步地,其中,该迫紧件的迫紧段内径小于塞套本体的螺合部呈锥状迫紧段的外径。本实用新型的塞套本体及迫紧件分别穿套于控制线,通过两者间对应的螺合部及套合孔螺锁结合,且该螺合部由套孔往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通过剖槽形成的弹性位移量,使螺合部向内夹合位于套孔内的控制线,增添了该线尾套结构组成的结合强度,进而防止了线尾套由控制线尾脱离的事情发生。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线尾套结构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及组装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及固结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分解图;图8为现有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塞套本体--10, 螺合部---11;迫合端---111, 剖槽----112;套孔----12,凹弧状---13;迫紧件---20, 套合孔---21;迫紧段---22,凹弧状---23;线尾套---30,圆锥孔---31;塞体----40,中央孔---4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首先,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控制线尾套结构,其包含一塞套本体10以及一迫紧件20,一塞套本体10设有一具外螺纹的螺合部11,该螺合部11上半段渐缩形成圆头状的迫合端111,并由螺合部11顶端往内至塞套本体10底部设有一套孔12,又该螺合部11由顶端套孔12往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112,使该螺合部具一迫紧弹性,一迫紧件20穿设有一具内螺纹段的套合孔21,该套合部21贯穿上壁设有一渐缩呈锥状的迫紧段22,且该迫紧件20的迫紧段22内径略小于塞套本体10的螺合部11呈锥状迫紧段22的外径,又该塞套本体10及迫紧件20外表面形成连续的凹弧状13、23,通过上述结构,构成一种控制线尾套结构。其结构的组成及实际使用的状态,如图3、图4所示,该结构使用时,先将迫紧件20以套合孔21朝外配合穿套于控制线,再将塞套本体10以套孔12配合套设于线尾段,可将迫紧件20以套合孔21配合螺设于塞套本体10的螺合部11,并利用迫紧段22向内压迫螺合部11的迫合端111,由于螺合部11由套孔12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112,使该迫紧段22与迫合端111形成压迫状态时,该螺合部11即通过剖槽112而具有一向内挤压的位移量,进而将控制线夹合固定,通过将塞套本体10配合迫紧件20固定于控制线的线尾处,完成该线尾套的设置。再者,该塞套本体10与迫紧件20构成的线尾套可配合设置自行车的变速控制线或是煞车控制线如图5、图6所示。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益本实用新型的塞套本体10及迫紧件20分别穿套于控制线,通过两者间对应的螺合部11及套合孔21螺锁结合,且该螺合部11由套孔12往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112,通过剖槽112形成的弹性位移量,使螺合部11向内夹合位于套孔12内的控制线,增添了该线尾套结构组成的结合强度,进而防止线尾套由控制线尾脱离的事情发生,并具有实用性。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控制线尾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塞套本体,该塞套本体设有一具外螺纹的螺合部,该螺合部上半段渐缩形成圆头状的迫合端,并由螺合部顶端往内至塞套本体底部设有一套孔,又该螺合部由顶端套孔往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一迫紧件,该迫紧件穿设有一具内螺纹段的套合孔,配合迫紧件螺设于塞套本体的螺合部,且该套合部又贯穿上壁设有一渐缩呈锥状的迫紧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尾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塞套本体及迫紧件外表面形成连续的凹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尾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迫紧件的迫紧段内径小于塞套本体的螺合部呈锥状迫紧段的外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线尾套结构,其包含一塞套本体以及一迫紧件,该塞套本体及迫紧件分别穿套于控制线,通过两者间对应的螺合部及套合孔螺锁结合,且该螺合部由套孔往两侧开设有相通的剖槽,通过剖槽形成的弹性位移量,使螺合部向内夹合位于套孔内的控制线,增添了该线尾套结构组成的结合强度,进而防止了线尾套由控制线尾脱离的事情发生。
文档编号F16C1/26GK202867521SQ20122043687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0日
发明者林士钦 申请人:伟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