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机座构件和铰链单元,所述主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显示面,所述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反,第一支撑部布置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且能够接触设置面;所述机座构件附接到主体且具有能够与设置面接触的第二支撑部;所述铰链单元具有铰链和弹性构件,所述铰链在用于使主体竖立在设置面上的第一旋转位置和用于将主体平放在设置面上的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可旋转地支撑机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布置在铰链处用于增加从第二旋转位置侧向第一旋转位置侧的旋转力。
【专利说明】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具有机座(stand)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个人计算机显示器包括机座,所述机座用于支撑显示面相对于工作台的上表面以任意角度倾斜。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0.2005-31555记载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布置在显示设备的背面的机座用以使得机身竖立在设置面(put-onsurface)上。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0.2009-47742记载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主体机座,从机座竖立且可枢转地连接到主体机座的臂以及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臂的显示器。
【发明内容】
[0003]需要一种构造成显示面的倾角不易于因无意的外力而改变但易于由用户改变的显示设备。
[0004]合乎需要的是提供能够易于以任何角度调整显示面且稳定地保持倾角的显示设备。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包括有主体、机座构件和铰链单元的电子设备。
[0006]所述主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显示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并且第一支撑部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且能够接触设置面。
[0007]所述机座构件附接到所述主体且具有能够与所述设置面接触的第二支撑部。
[0008]铰链单元具有铰链和弹性构件。所述铰链在用于使所述主体竖立在所述设置面上的第一旋转位置和用于将所述主体平放在所述设置面上的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机座构件。弹性构件布置在铰链处并且向机座构件增加从第二旋转位置侧到第一旋转位置侧的旋转力。
[0009]在该电子设备中,显示面由布置在主体处的第一支撑部和布置在机座构件上的第二支撑部支撑为以预定倾角抵靠设置面。此时,因主体自重产生的从第一旋转位置侧向第二旋转位置侧的旋转力作用在机座构件上。另一方面,因铰链单元的弹性构件产生的从第二旋转位置侧向第一旋转位置侧的旋转力作用在机座构件上。
[0010]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旋转力,显示面的角度能够连续地改变,并且显示面的倾角能够被稳定地保持。由于能够利用主体自重和铰链单元的旋转力,所以能够降低手动调整显示面倾角所需的操作力,从而产生提高的操作性能。
[0011 ] 铰链单元进一步可具有能够设定旋转力的调整机构。在本示例中,调整机构可以设置成与以第一支撑部为中心因主体自重产生的旋转力矩平衡。
[0012]由于机座构件跟随主体的位置改变,所以机座构件的单独角度调整不是必要的。
[0013]调整机构可调节旋转力以便保持所述机座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位置。[0014]主体能够在保持显示面倾角的情况下被转移到其它设置面。
[0015]调整机构可以在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到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预定角范围内解除对所述旋转力的调节。
[0016]由于在主体的第二表面和机座构件之间形成预定空间,所以能够在机座构件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后提高向第一旋转位置侧的枢转操作性。
[0017]弹性构件可具有扭力弹簧。
[0018]由于弹性构件包括扭力弹簧,所以能够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在机座构件上产生与机座构件的旋转操作量成比例的旋转力。
[0019]铰链单元可以布置在第二表面处。
[0020]通过这种方式,铰链单元在显示面处的较为不可见,由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设计性。
[0021 ] 铰链单元可以布置成在高度方向上比所述主体的中心位置距离所述第一支撑部更近。
[0022]因此,可以在机座构件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防止机座构件的第二支撑部凸出到主体周边的外部,从而形成紧凑的电子设备以便于贮存。
[0023]第二表面可以具有从所述主体向外凸出的突出部。在本示例中,突出部具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在所述机座构件旋转到所述第二旋转位置时能够接触所述设置面。
[0024]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电子设备中,当显示面被向下推至设置面时,第三支撑部接触设置面。此时,第三支撑部可以构造成支撑主体,而非第一支撑部。
[0025]机座构件可具有在第二旋转位置处沿着外凸部的周边弯曲的臂。通过这种方式,主体和机座构件被良好地整合,由此提高了设计性,并且能够使得电子设备小型化且薄型化。
[0026]外凸部可以具有向外凸部的中央顶部成渐缩的围绕部。在本示例中,臂面向围绕部并且具有与围绕部相对应的渐缩的内周缘部。
[0027]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第二旋转位置中将机座构件布置成邻近外凸部的围绕部。
[0028]第一支撑部布置在主体的围绕部处,并且围绕部由平坦的或者弯曲的倾斜面形成。
[0029]因此,可以防止在显示面从抵靠设置面的竖立位置移动到抵靠设置面的倾斜位置时显示面的底部浮动在设置面之上。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可视性或者可操作性的变差。
[0030]合乎需要的是提供能够易于以任何角度调整显示面且稳定地保持倾角的显示设备。
[0031]根据下面对于如附图中所示的本公开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结构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前侧观察的透视图;
[0033]图2是从电子设备的后侧观察的透视图;[0034]图3是不出电子设备竖立于设置面的侧视图;
[0035]图4是示出平放在设置面上的电子设备的侧视图;
[0036]图5是示出在电子设备中的机座构件和铰链单元之间的关系的前视图;
[0037]图6是铰链单元的放大前视图;
[0038]图7是铰链单元的侧视图;
[0039]图8是图6的沿着线[A]_[A]方向的截面图;
[0040]图9A、9B、9C每个均是示出当电子设备的位置从竖立位置向平放位置改变时电子设备的动作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41]图10A、10B、10C每个均是示出当电子设备的位置从平放位置向竖立位置改变时电子设备的动作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42]图11A、11B、11C、11D每个均是示出当电子设备以竖立位置被设置在设置面时电子设备的另一动作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0043]图12A、12B、12C每个均是示出当电子设备的位置从竖立位置向平放位置改变时电子设备的另一动作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0044]图13是用于图示一个动作示例的电子设备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文中,将参考【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
[0046][电子设备的整体构造]
[0047]图1至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构造。图1是从前侧观察的透视图,图2是从后侧观察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电子设备竖立于设置面的侧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平放在设置面上的电子设备的侧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由例如具有内置显示器的信息处理设备或者个人计算机构造成,当然不限于此,而可以是普通的显示器、监
视器等等。
[0048]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00包括主体10、机座构件20和铰链单元30。
[0049](主体)
[0050]主体10具有有着显示面D的前表面11和位于其相反侧的后表面12,并且整体具有大致片状的形状。显示面D由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等构成,并且由长方形平坦表面形成,该平坦表面具有沿X轴方向的水平(横向)方向和沿着Y轴方向的竖直(纵向)方向。显示面D具有触摸板,其允许多个用户执行输入操作。
[0051]主体10具有内置的用于构成计算机的硬件部件,诸如CPU (中央处理单元)/MPU(微处理单元)、主存储器、存储器装置和母板。存储器装置的示例包括HDD (硬盘驱动器)和SSD (固态驱动器)。
[0052]主体10的后表面12具有大致浅盘形状。主体10的后表面12具有从主体10向外凸出的外凸部120。外凸部120由布置在后表面12的大致中心处的有立体感的台座形成,该台座具有形成在台座顶部上的平坦顶部121和向平坦顶部121的中心渐缩(taper)的围绕部122。外凸部120可以包括电路板、电池组等等,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主体10的各种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
[0053]在主体10的后表面上,诸如电源按钮的各种开关、能够电连接到外部设备的多个连接模块等等(未示出)被布置在除外凸部120之外的区域。外部设备的示例包括电子装置,诸如打印机、监视器、投影器、路由、集线器、个人计算机、照像机、摄影机和移动式电话。连接模块的示例包括各种模块的连接端口或者连接插口,诸如VGA (视频图形陈列)、LAN (局域网)、USB (通用串行总线)和HDMI (高分辨率多媒体接口)。
[0054]主体10具有能够与设置面G接触的第一支撑部SI。第一支撑部SI形成在主体10的底部处在围绕部的一条直线上。通过允许第一支撑部SI与设置面G接触以由机座构件20支撑主体10,主体10保持竖立在设置面G上。
[0055]具有第一支撑部SI的主体10的围绕部由平坦或弯曲的倾斜面形成。因此,可以防止在显示面D从抵靠设置面G的竖立位置移动到抵靠设置面G的倾斜位置时显示面D的底部浮动在设置面之上。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抑制显示面D的可视性或者可操作性的变差。
[0056](机座构件)
[0057]机座构件20附接到主体10的后表面12侧。机座构件20用于协助主体10抵靠设置面G的自支撑。
[0058]机座构件20能够连续地旋转使得主体10从如图3所示的以预定角度抵靠设置面G倾斜的竖立位置向如图4所示抵靠设置面G的平放位置改变。
[0059]机座构件20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如图4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处大致平行于显示面D,并且具有沿着外凸部120的周边弯曲的臂。通过这种方式,主体10和机座构件20被良好地整合,据此提高了设计性,并且电子设备100能够被小型化及薄型化。
[0060]根据该实施例,所述机座构件20通过使得总体带状的构件在预定位置处以大致90°的角度弯曲而形成,并且具有平行于显示面D的X轴方向延伸的主臂21和与主臂21的两端相连的一对辅助壁22。每个辅助臂22经由铰链单元30可枢转地附接到主体10的后表面12。
[0061]主臂21作用为能够与设置面G接触的第二支撑部S2。主臂21还作用为由用户的手或手指操作以使得机座构件20旋转的操作部。
[0062]在主体10抵靠设置面G的平放位置中,主体10的外凸部120接触设置面G并且作用为代替第一支撑部SI用于支撑主体10的第三支撑部S3。
[0063]机座构件20的每个臂21、22在第二旋转位置中布置成面向外凸部120的围绕部122。在该实施例中,每个臂21、22具有与外凸部120的围绕部122相对应的渐缩的内周缘部21s、22s。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第二旋转位置中将机座构件20布置成邻近外凸部120的围绕部122,由此进一步提高机座构件20和外凸部120在第二旋转位置中的整合。
[0064](铰链单元)
[0065]铰链单元30连接在主体10和机座构件20之间。在该实施例中,铰链单元30布置在主体10的后表面12侧。通过这种方式,铰链单元30在显示面D侧处的较为不可见,由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00的设计性。
[0066]铰链单元30在用于使主体10竖立在设置面G上的第一旋转位置(图3)和用于将主体10平放在设置面G之上的第二旋转位置(图4)之间相对于主体10可旋转地支撑机座构件20。在该实施例中,显示面D相对于设置面G的最大倾角Θ是75° ,最小倾角是0°。
[0067]在该实施例中,铰链单元30布置成在高度方向上比主体10的中心位置更接近第一支撑部SI侧。因此,可以在机座构件20向第二旋转位置旋转时防止机座构件的第二支撑部S2突出到主体10周边的外部,从而形成紧凑的电子设备100以便于贮存。
[0068]图5是示出机座构件20和铰链单元30之间的关系的前视图。图6是铰链单元30的放大前视图。图7是铰链单元30的侧视图。图8是沿着线[A]-[A]方向的图6的截面图。
[0069]在该实施例中,设有一对铰链单元30,铰链单元30相对于主体10可旋转地支撑机座构件20。每个铰链单元30附接到一对辅助臂22的一个端部。铰链单元30布置成在主体10的外凸部120内彼此面对。因此,可以从外遮蔽铰链单元30,由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00的设计性。
[0070]每个铰链单元30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包括铰链31、弹性构件32和调整机构34。
[0071]铰链31具有托架311和铰链轴312。托架311具有:固定器311,固定器311经由多个螺纹件(未示出)被固定到主体10的后表面12 ;和一对支撑部311b,所述支撑部可旋转地支撑铰链轴312。铰链轴312 —体地被固定到辅助臂22的端部,并且穿过一对支撑部311b中的每一个支撑部。
[0072]弹性构件32由扭力弹簧构成,并且经由套筒33被围绕铰链轴312布置。套筒33布置在一对支撑部311b之间,铰链轴312通过套筒33。弹性构件32的一个端部321被锁定到托架311的支撑部311b,并且另一端部322被锁定到与铰链轴312相固定的环构件35。
[0073]当机座构件20从如图3所示的第一旋转位置侧旋转到如图4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侧时,弹性构件32产生用于使得机座构件20从第二旋转位置侧恢复到第一旋转位置侧的弹力(旋转力)。由于弹性构件32由扭力弹簧构成,所以能够产生与机座构件20的旋转操作量成比例的旋转力。
[0074]调整机构34用于将上述弹性构件32产生的旋转力设定成适当的大小。调整机构34布置在通过托架311的铰链轴312的端部侧,并且具有多个垫圈341、螺母构件342和固定器环343。
[0075]多个垫圈341布置在螺母构件342和固定器环343之间,并且由金属或树脂弹性垫圈构成。螺母构件342被旋拧到铰链轴312的端部。固定器环343围绕铰链轴312布置,并且一体地固定到托架311的支撑部311b以支撑铰链轴312的端部侧。通过这种方式,依据螺母构件342的紧固力,铰链轴312的旋转摩擦力相对于托架311被改变。螺母构件342的紧固力越大,则机座构件20的由于弹性构件32的弹力而造成的旋转力越受限。
[0076]此外,在铰链单元30中,诸如油脂之类的适当量的润滑剂被涂布在托架311和铰链轴312之间,并且垫圈36被围绕铰链轴312置放于适当位置处。
[0077]图9A是电子设备100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主体10抵靠设置面G以预定角度(Θ I)倾斜和竖立。
[0078]在该状态下,机座构件20处于抵靠主体10的第一旋转位置,并且第二支撑部S2接触设置面G,据此主体10保持竖立位置。此时,利用第一支撑部SI作为支轴向后表面12侧向下推主体10的旋转力矩Ml作用在铰链单元30上。结果,将机座构件20保持于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力F从铰链单元30作用在机座构件20上。
[0079]根据该实施例,在调整机构34中,由于弹性构件32而产生的旋转力F被设定成与利用第一支撑部SI作为中心、由主体10自重产生的旋转力矩Ml平衡。换句话说,当主体10抵靠设置面G侧以预定角度倾斜和竖立时,旋转力F被调整从而在主体10因其自重下落至设置面的方向上的力能够被消除,并且能够保持主体10的竖立位置。
[0080]旋转力矩Ml依据角度Θ I的大小而变化。角度Θ I越小,则旋转力矩Ml越大。换句话说,角度Θ I越小,则机座构件20相对于主体10的旋转量越大,并且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越大。结果,主体10能够将其位置保持于任意的倾角Θ1。旋转力F依据主体10自重、倾角Θ I的大小等等来设定。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0的重量是约5kg,并且倾角Θ1的最大值(Θ )是约75°。
[0081]图9B和9C示出主单元10被向下推向设置面G侧。此时,旋转力矩M2 (M2>M1)作用在铰链单元30上,旋转力矩M2中用户H施加到主单元10的下推操作力被添加到因主体10的自重而产生的旋转力矩。通过这种方式,旋转力F相对减小,且主体10的位置保持力松驰。通过主体10的下推操作,机座构件20在图9B和9C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
[0082]例如,如图9B所示,当在任意倾角Θ 2 ( Θ 2〈 Θ I)处用户H的下推操作撤消时,主体10通过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将位置保持在倾角Θ 2处。如图9C所示,当主体10被平放在设置面G上时,作用在机座构件20上的旋转力F达到最大值,并且机座构件20通过主体10的自重保持第二旋转位置。
[0083]图1OA至IOC示出了主体10的位置从平放位置改变至竖立位置的典型动作例子。当用户H以第一支撑部SI为支轴使主体10升起时,主体10的自重不作用在铰链单元30上,而是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作用在机座构件20上。通过这种方式,机座构件20在第二支撑部S2接触设置面G的情况下随同主体10的升起而从第二旋转位置向第一旋转位置旋转。
[0084]在本示例中,旋转力F作用在主体10上使得主体10竖立。用户H得到旋转力F的协助,这使得用于抬升主体10的操作力减小。当用户H撤消对主单元10的抬升操作时,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将主体10的倾斜位置保持于该点上。
[0085]根据本实施例,显示面D的角度能够连续地改变,并且显示面D的该倾角能够被稳定地保持。由此,可以防止显示面D的倾角因不慎的外力而容易地变化,并且易于由用户改变显示面D的倾角。
[0086]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能够利用主体10的自重和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所以能够降低用于手动调整显示面的倾角的操作力。当主单元10较重时,能够有利地提高操作性能。另外,由于机座构件20的角度随同对主体10的下推操作或抬升操作而自动地改变,所以机座构件20的角度调整不是必要的,据此提高了可操作性。
[0087]图1lA至IlC以及图12A至12C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另一个动作例子的示意性侧视图。
[0088]在该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4通过铰链单元30调节旋转力以便能够保持机座构件20相对于主体10的相对位置。具体地,与上述实施例相比,铰链单元30构造为使得螺母构件342被进一步紧固以减少作用于机座构件20的旋转力。
[0089]在本示例中,机座构件20并不通过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相对于主要部件20旋转。当主体10布置在设置面G上时,主体10经由第一支撑部SI布置在设置面G上,并且机座构件20从第二旋转位置旋转至期望的角度,如图1lA至IlD所示。
[0090]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当机座构件20旋转时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作用在机座构件20上,所以能够减小机座构件20的旋转操作力并且能够改进机座构件20的可操作性。[0091]在该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4可以构造成在从机座构件20的第二旋转位置到第一旋转位置的预定角范围中取消对旋转力F’的调节。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在主体10的后表面12和机座构件20之间形成预定空间S。用户的手或手指容易进入该空间,并且能够提高机座构件20的可操作性。
[0092]上述操作另外用以增大主体10的倾角。相反,当主体10的倾角减小时,如上述实施例中那样(图12A和12B),主体10可以被下推至设置面G。再次,机座构件20可以旋转至期望角度位置,并且通过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而保持在期望的旋转位置。
[0093]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铰链单元30的旋转力F’被调整,所以能够保持机座构件20相对于主体10的相对位置。如图12C所示,在保持显示面D的倾角的情况下,主体10能够转移至另一设置面。因此,对于显示面D的倾角的新设置是不必要的。
[0094]虽然已经说明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但应理解,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变化和修改。
[0095]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被记载为具有内置显示器的信息处理设备,但本技术不限于此,而是能够应用于单个监视器或者具有显示面的其它电子设备诸如电视机。
[0096]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主体10描述为包括位于后表面12上的外凸部120,但依据规格要求,外凸部120可以略去。另外,后表面12可不仅具有弯曲表面,而且具有平坦表面。
[0097]在上述实施例中,机座构件20由单个构件构成,但也可以由多个构件构成。另外,机座构件20可以不仅具有弯曲表面,而且具有其它的几何表面,诸如T形和L形表面。
[0098]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具有相同构造的铰链单元30布置在机座构件20的相应的辅助臂22处,作为替代,根据本技术的铰链单元可应用于臂中的任一个,而现有的铰链部可应用于另一臂。
[0099]本公开可以具有以下构造。
[0100](I)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101]主体,所述主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显示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并且第一支撑部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且能够接触设置面;
[0102]机座构件,所述机座构件附接到所述主体且具有能够与所述设置面接触的第二支撑部;和
[0103]铰链单元,所述铰链单元具有铰链和弹性构件,所述铰链在用于使所述主体竖立在所述设置面上的第一旋转位置和用于将所述主体平放在所述设置面上的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机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布置在所述铰链处用于增加从第二旋转位置侧向第一旋转位置侧的旋转力。
[0104](2)根据上述⑴的电子设备,其中
[0105]所述铰链单元进一步具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设定所述旋转力,并且
[0106]所述调整机构设置成与以所述第一支撑部为中心由所述主体的自重产生的旋转力矩平衡。
[0107](3)根据上述(2)的电子设备,其中
[0108]所述调整机构调节所述旋转力以便保持所述机座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位置。
[0109](4)根据上述(3)的电子设备,其中
[0110]所述调整机构在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到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预定角范围内解除对所述旋转力的调节。
[0111](5 )根据上述(I)至(4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12]所述弹性构件具有扭力弹簧。
[0113]( 6 )根据上述(I)至(5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14]所述铰链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二表面处。
[0115]( 7 )根据上述(I)至(6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16]所述铰链单元布置成在高度方向上比所述主体的中心位置距离所述第一支撑部更近。
[0117]( 8 )根据上述(I)至(7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18]所述第二表面具有从所述主体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并且
[0119]所述凸出部具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在所述机座构件旋转到所述第二旋转位置能够接触所述设置面。
[0120](9)根据上述⑶的电子设备,其中
[0121 ]所述机座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二旋转位置处沿着所述凸出部的周边弯曲的臂。
[0122](10)根据上述(9)的电子设备,其中
[0123]所述外凸部具有向所述外凸部的中央顶部渐缩的围绕部,并且
[0124]所述臂面向所述围绕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围绕部相对应的渐缩的内周缘部。
[0125]( 11)根据上述(I)至(10 )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26]所述第一支撑部布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围绕部处,并且
[0127]所述围绕部由平坦或弯曲的倾斜面形成。
[0128]本公开包含与2012年8月29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188809中的公开相关的主题,该申请的整个内容通过引用合并入本文。
[01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显示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并且第一支撑部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且能够接触设置面; 机座构件,所述机座构件附接到所述主体且具有能够与所述设置面接触的第二支撑部;和 铰链单元,所述铰链单元具有铰链和弹性构件,所述铰链在用于使所述主体竖立在所述设置面上的第一旋转位置和用于将所述主体平放在所述设置面上的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机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布置在所述铰链处用于增加从第二旋转位置侧向第一旋转位置侧的旋转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铰链单元进一步具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设定所述旋转力,并且 所述调整机构设置成与以所述第一支撑部为中心由所述主体的自重产生的旋转力矩平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调整机构调节所述旋转力以便保持所述机座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相对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在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到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预定角范围内解除对所述旋转力的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具有扭力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铰链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二表面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铰链单元布置成在高度方向上比所述主体的中心位置距离所述第一支撑部更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表面具有从所述主体向外凸出的外凸部,并且 所述外凸部具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在所述机座构件旋转到所述第二旋转位置时能够接触所述设置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机座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二旋转位置处沿着所述外凸部的周边弯曲的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外凸部具有向所述外凸部的中央顶部渐缩的围绕部,并且 所述臂面向所述围绕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围绕部相对应的渐缩的内周缘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部布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围绕部处,并且 所述围绕部由平坦或弯曲的倾斜面形成。
【文档编号】F16M11/10GK103672322SQ201310368344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9日
【发明者】仓知秀明, 广吉高一, 上原光博 申请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