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523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路安装配件,特别是用于润滑系统管路连接的变径三通。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冶金、矿山、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大型机械设备中普遍开始采用集中润滑。CN201916683U公开了一种干油润滑离线快速加油装置,其对集中干油润滑系统多有描述,在此引用作为参考。图1为现有润滑系统中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集中润滑设备中,通常沿着大型机械设备中需要润滑的区域部署至少一根大直径的供油管道1,然后再利用三通接头3从该供油管道I连接出小直径的供油支管2至各供油点,对大型机械设备的各润滑点进行供油。由于大型机械设备中需要进行润滑的部件很多,因此供油点也就很多,也就是说,在供油管道I上需要部署多个三通接头3来连接各个供油支管2。此外,还需要利用三通接头3将压力传感器等测量设备连接到供油管道I上,以便对供油管道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三通接头3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于与供油管道I连接的第一通管31,另一部分是用于与供油支管2连接的第二通管32,在现有润滑系统中的三通接头3中,第二通管32与第一通管31通过螺纹连接,也即是说,第一通管31在管壁设置有带内螺纹的通孔,第二通管32设置有外螺纹,将第二通管32的外螺纹拧入第一通管31的带有内螺纹的通孔,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二通管32与第一通管31的连接,从而实现三通。现有润滑系统中的三通接头3,由于采用螺纹连接,则必须要求第一通管31的管壁保持一定的厚度才能保障第二通管32的外螺纹拧入第一通管31的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时的螺纹连接长度以及连接的强度,现有的标准管件一般壁厚都比较薄,例如,现有的Φ38的管件,内径为Φ 30,也就是说该管件的壁厚只有4_,而要满足第一通管31与第二通管通过螺纹装配的强度要求,则螺纹连接长度至少要8mm以上,因此,现有润滑系统中的三通接头3,不能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标准管材来制造第一通管31,需要用机加工的方式使用棒材进行加工,因此就会使得材料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工艺也比较复杂,现有润滑系统中的三通接头3除了第一通管31管壁较厚,造成第一通管31的内径小于供油管道I的内径,在装配时,第二通管32还往往会伸入第一通管31的管内,占用第一通管31内部的润滑油流道。这样就容易造成第一通管31内的通油流道过小,润滑油流通不顺畅,影响润滑系统的供油效率,而且第二通管32与第一通管31之间的螺纹连接也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泄露的情况。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该设备可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用于在润滑系统中从大直径的供油管道连接出小直径的供油支管至各供油点,其包括一个与供油管道连接的第一通管,一个与供油支管连接的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壁设置有一个中空通孔,所述第二通管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处。优选地,所述第一通管与所述第二通管均为市售标准管材加工而成。优选地,所述中空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管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管外径。优选地,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供油管道的台阶形孔洞。优选地,所述台阶形孔洞的长度大于15mm。优选地,所述第二通管远离所述第一通管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用于在润滑系统中从大直径的供油管道连接出小直径的供油支管至各供油点,其包括一个与供油管道连接的第一通管,一个与供油支管连接的第二通管,其可以方便的套接在供油管道上,供油支管也可以方便的通过螺纹与所述变径三通拆卸装备,所述变径三通大大降低了对第一通管壁厚的要求,第一通管与第二通管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也就使得可以以市售标准管材来加工生产所述变径三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材料成本、简化了生产工艺,还有效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的隐患,而且能够保障第一通管的内径与供油管道的内径匹配,使得润滑油流通顺畅,提升润滑系统的供油效率。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1为现有润滑系统中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A-A方向装配关系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图1为现有润滑系统中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A-A方向装配关系剖视示意图。参见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4,其用于在润滑系统中从大直径的供油管道I连接出小直径的供油支管2至各供油点,其包括一个与供油管道I连接的第一通管41,一个与供油支管2连接的第二通管42,所述第一通管41的管壁设置有一个中空通孔411,所述第二通管42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411处。因为对所述第一通管41没有需要保障螺纹连接的要求,不需要在所述第一通管41的管壁加工内螺纹,这样就有效降低了对所述第一通管41连接处的壁厚的要求,所述第一通管41也就可以选择市售的标准管件制造,一方面就可以使所述第一通管41具有较大的通油内径,与供油管道I的内径匹配,使得润滑油流通顺畅,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润滑系统的供油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就能够大大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艺,此外焊接连接方式比现有的螺纹连接方式能更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的隐患。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4,也可以用于将压力传感器等测量设备连接到供油管道I上,以便对供油管道的运行数据进行米集。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管41与所述第二通管42均为市售标准管材加工而成。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通孔411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管4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管42外径。这样,就可以使得所述第二通管42很容易和所述中空通孔411对应并焊接在所述第一通管41上。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管41的两端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供油管道I的台阶形孔洞412。所述台阶形孔洞412可以是光滑孔洞,这样就能够将所述供油管道I插入到所述台阶形孔洞412后再将所述供油管道I与所述第一通管41焊接,也就能够保障焊接接头部位获得较好的结构强度,保障所述供油管道I与所述第一通管41的连接强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台阶形孔洞的长度L大于15mm。这样能够保障所述第一通管41与所述供油管道I的连接强度,并且降低所述第一通管41与所述供油管道I连接处发生泄漏的风险。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管42远离所述第一通管41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这样可以便于所述第二通管42与供油支管2的装配和拆卸,也就便于在对润滑系统管理进行检修时将所述供油支管2从所述变径三通4上拆卸和装配。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用于在润滑系统中从供油管道连接出供油支管至各供油点,其包括一个与供油管道连接的第一通管,一个与供油支管连接的第二通管,其可以方便的套接在供油管道上,供油支管也可以方便的通过螺纹与所述变径三通拆卸装备,所述变径三通大大降低了对第一通管壁厚的要求,第一通管与第二通管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也就使得可以以市售标准管材来加工生产所述变径三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材料成本、简化了生产工艺,还有效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的隐患,而且能够保障第一通管的内径与供油管道的内径匹配,使得润滑油流通顺畅,提升润滑系统的供油效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用于在润滑系统中从大直径的供油管道连接出小直径的供油支管至各供油点,其包括一个与供油管道连接的第一通管,一个与供油支管连接的第二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壁设置有一个中空通孔,所述第二通管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与所述第二通管均由市售标准管材加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管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管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供油管道的台阶形孔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形孔洞的长度大于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管远离所述第一通管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其用于在润滑系统中从供油管道连接出供油支管至各供油点,其包括一个与供油管道连接的第一通管,一个与供油支管连接的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壁设置有一个中空通孔,所述第二通管焊接在所述中空通孔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润滑系统的变径三通,大大降低了生产材料成本、简化了生产工艺,还有效避免了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的隐患。
文档编号F16N21/00GK203052163SQ20132003930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杨俊德, 职子立, 张卫华 申请人:长沙中大冶金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