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缓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6988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液力缓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力缓速器,用于借助流体生成制动力矩,包括缓速器壳体(3,9)、定子(2)以及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子(4),其中,缓速器壳体(3,9)由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组成,其中,第一壳体部件(3)配属于转子(4),其中,定子(2)这样布置在至少两个缓速器壳体部件(3,9)之间,使得缓速器壳体被分成两个部件区域(12a,12b),其中,处于第一部件区域(12a)内的转子(4)在第一壳体部件(3)与定子(2)之间这样相对于定子定位,使得制动力矩能够借助流体从转子(4)通过定子(2)传递给至少一个转子壳体部件(3,9)。液力缓速器的特征在于,定子(2)、转子(4)和转子壳体(3)形成一个转子组(1)并且只通过所述转子组(1)的构件传递制动力矩。
【专利说明】液力缓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力缓速器的结构,用于借助流体生成制动力矩。
【背景技术】
[0002]这种缓速器通常包括缓速器壳体、定子以及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子,其中,缓速器壳体由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组成。第一壳体部件配属给转子并且通常被称作转子壳体。所述壳体也可以这样成型,使得转子由所述转子壳体包围。定子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至少两个缓速器壳体部件之间,使得缓速器壳体被分成两个部件区域,其中,处于第一部件区域的转子这样定位在第一壳体部件与定子之间,使得制动力矩能够借助流体从转子通过定子传递给至少一个转子壳体部件。
[0003]通常适用的是这样构造液力缓速器,使得扭矩能够通过液力从被驱动的初级叶轮(即转子),传递至固定的二级叶轮(也称为定子)。
[0004]转子和定子在这里形成一个功能单元,所述功能单元具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空间并且所述工作空间可以填充工作介质。通过驱动抗扭地定位在需要制动的轴上(例如变速器输出轴或者与汽车的驱动轮间接连接的轴(万向轴))的转子,使转子内的工作介质向外加速流动并且进入定子,所述工作介质在定子内径向向内减速流动。
[0005]因此,通过成型共用的工作空间使工作介质变成环流。通过这样形成的环流,转矩(在这里也被称作缓速器的制动力矩)从转子传递到定子。在此,转子减速并且尤其是与转子抗扭地连接的轴减速。
[0006]在此,所传递的制动力矩的大小取决于所谓的液力缓速器填充程度。在此,填充程度区分为缓速器完全填满状态(即最大可能的工作介质量在缓速器的工作空间内循环的状态)和缓速器的清空状态(即在液力缓速器的工作空间内没有工作介质或者只有给定的残留工作介质的状态)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填充状态)。
[0007]这种缓速器例如在DElO 2007 029 018A1中公开。所述缓速器包括缓速器壳体、转子壳体、定子以及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子。为了使扭矩或者制动力矩从定子传递到缓速器壳体或者转子壳体,设置夹紧连接,所述夹紧连接将缓速器壳体和转子壳体之间的定子固定在其位置上。
[0008]这种固定方式可以使缓速器的结构变得简单。定子简单地卡夹在缓速器壳体和转子壳体之间。通过夹紧作用必需的夹紧缝,壳体部件在夹紧点受到相对较大的应力,所述应力可能会在壳体部件内产生应力裂纹。尤其是当使用铸造壳体部件并且在夹紧点区域存在铸造缺陷时,这种夹紧连接就造成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改进缓速器的结构,以避免出现【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
[0010]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液力缓速器解决,所述液力缓速器用于借助流体生成制动力矩,包括缓速器壳体、定子以及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子,其中,所述缓速器壳体设计为至少双部件式,其中,第一壳体部件配属于所述转子,其中,所述定子这样布置在至少两个缓速器壳体部件之间,使得缓速器壳体被分成两个部件区域,其中,处于第一部件区域内的转子在第一壳体部件与定子之间这样相对于定子定位,使得制动力矩能够借助流体从转子通过定子传递到至少一个转子壳体部件,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定子、转子和配属于转子的第一壳体部件形成一个转子组并且只通过所述转子组的构件传递制动力矩。
[0011]由此,借助流体生成的制动力矩只通过所述转子组传递给例如后面的变速器。
[0012]转子组形成一个单元,其能够很容易地装入第二壳体部件即缓速器壳体内。其中,缓速器壳体不传递力矩。与【背景技术】相比,缓速器壳体的负荷减轻,因为定子只是通过第一壳体部件即转子壳体连接在缓速器内。对缓速器壳体结构的要求由此得以降低,并且进而降低费用。
[00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借助形状配合连接在定子与第一壳体部件之间进行扭矩传递。
[0014]可以使用销钉连接建立形状配合连接。但作为备选,也可以使用【背景技术】中已知的其它形状配合连接,例如齿部。
[0015]此外有利的是,转子组的定子与转子壳体相互螺栓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单元。通过摩擦配合连接,在定子或者转子壳体上不会产生弯曲应力。为了保证在公差范围内,只须加工接触表面。
[0016]定子可以在圆周上具有至少一个凸缘,在所述凸缘区域内实现销钉连接以及螺栓连接。但是,作为备选,定子也可以在圆周上具有至少三个部分凸缘,在所述部分凸缘区域内各有一个销钉连接和螺栓连接。
[0017]优选在定子与第一壳体部件之间设置密封件。
[0018]优选地,转子组与第二壳体部件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实现,换句话说,转子壳体直接与另一个缓速器壳体部件连接。因为在转子组内相互作用的所有构件彼此相对地定位,转子组能够很容易地安装到缓速器壳体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其它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产生于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
[0020]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一个不带轴的缓速器的转子组;
[0022]图2示出转子组的简图;
[0023]图3a和3b示出连接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显示的是不带缓速器轴5的缓速器转子组1,转子4固定在所述轴上面。在立体图中可以清楚地识别出,定子2与第一壳体部件即转子壳体3连接在一起。在定子的圆周上设置三个凸缘8用于建立所述连接。在此,凸缘8优选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但是根据安装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与上述不同并且选择不对称的分布。[0025]在图2中又以剖面图显示转子组1,同样不包括第二壳体部件9。在该图中也可以看见转子4和轴5。
[0026]在图3a和3b的剖视图中可以看见其它细节。在图3a中详细地显示了销钉连接并且在图3b中详细地显示了螺栓连接。定子2借助销钉连接相对于转子壳体3径向定位并且缓速器的制动力矩通过所述销钉连接从定子2经过转子壳体3直接传递给相连的变速器。定子2和转子壳体3借助螺栓连接轴向相互固定,或者换句话说,在接触面11上,在定子2和转子壳体3之间形成摩擦配合连接。
[0027]此外,在图3中还显示出相连的第二壳体部件9。如图所示,在定子2与第二壳体部件9之间没有连接。第二壳体部件9在凸缘8的区域具有凹处,凸缘可以沉入所述凹处内,而没有设置连接功能。转子组I与第二壳体部件9之间的连接只通过转子壳体3与第二壳体部件9之间的至少一个螺栓连接实现。通过这种形式的构件连接,第二壳体部件9可以完全与定子2脱耦并且只通过转子组I传递制动力矩。
[0028]在密封槽10内设置密封件用于使构件彼此密封。
[0029]附图标记清单
[0030]I转子组
[0031]2 定子
[0032]3第一壳体部件,转子壳体
[0033]4 转子
[0034]5 轴
[0035]6 销钉
[0036]7 螺栓
[0037]8 凸缘
[0038]9第二壳体部件
[0039]10密封件
[0040]11接触面
[0041]12a, 12b 部件区域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力缓速器,用于借助流体生成制动力矩,包括缓速器壳体(3,9)、定子(2)以及可转动地支承的转子(4),其中,所述缓速器壳体(3,9)设计为至少双部件式,其中,第一壳体部件(3)配属于所述转子(4),其中,所述定子(2)这样布置在至少两个缓速器壳体部件(3,9)之间,使得缓速器壳体被分成两个部件区域(12a,12b),其中,处于第一部件区域(12a)内的转子(4)在第一壳体部件(3)与定子(2)之间这样相对于定子定位,使得制动力矩能够借助流体从转子(4)通过定子(2)传递到至少一个转子壳体部件(3,9), 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2)、转子(4)和配属于转子的第一壳体部件(3)形成一个转子组(I)并且只通过所述转子组(I)的构件传递制动力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借助形状配合连接在定子(2)与第一壳体部件(3)之间进行制动力矩的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配合连接是销钉连接(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I)通过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2)在圆周上具有至少一个凸缘(8)并且在所述凸缘(8)的区域内进行销钉连接(6)以及螺栓连接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2)在圆周上具有至少三个部分凸缘(8),所述部分凸缘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圆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定子(2)与第一壳体部件(3)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I)与第二壳体部件(9)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在所述两个壳体部件(3,9)之间实现。
【文档编号】F16D57/04GK203570882SQ201320454062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8日
【发明者】A·马丁, D·劳克曼 申请人: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