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管联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0733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声管联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声管联接机构,包括内齿圈和外齿圈。内齿圈设置在上声管或下声管的一端,外齿圈设置在下声管或上声管的一端,上声管和下声管之间的联接通过内齿圈和外齿圈的结合实现;内齿圈外径圆周局部范围内加工出轮齿,轮齿与外部齿轮机构相啮合。利用内齿圈外径上的局部轮齿与外部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实现内齿圈和外齿圈的结合,从而实现声管机构的快速结合和分离。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联接快速便捷,维修和更换零部件方便的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声管联接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声管联接领域,具体说涉及的是一种简便声管联接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上、下声管联接方法都是采用螺纹联接,其主要问题是要在上、下声管的联接处做出两个直径更大的法兰盘,然后再用均布在法兰盘上的螺栓将上下法兰盘联接在一起,才能实现声管的联接。由于螺纹联接的操作都是人工进行,装拆非常费时,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仅给声管的密封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给维修和更换部件带来很大不便,且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给上下声管本体造成损害,非常不利于推广应用。
[0003]中国专利CN201120305736.1公开了一种消声管连接结构,其消声管的一端与金属管锁紧,另一端与防抖动装置锁紧,在金属管与消声管的外部套有胶管和金属套。此结构复杂、浪费材料、加工工序多、增加生产成本,并且容易出现消声管脱落现象。

【发明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声管联接方式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声管联接机构,它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
[0005]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0006]—种声管联接机构,包括内齿圈和外齿圈。内齿圈设置在上声管或下声管的一端,外齿圈设置在下声管或上声管的一端,上声管和下声管之间的联接通过内齿圈和外齿圈的结合实现;所述内齿圈外径圆周局部范围(30度)内加工出轮齿,轮齿与外部齿轮机构相啮
口 ο
[0007]所述内齿圈和外齿圈直接与声管焊接成一体。内齿圈的内齿与外齿圈的外齿具有相同的模数和齿数。
[0008]进一步地,内齿圈的内齿齿槽宽大于外齿圈的外齿齿厚。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外齿圈上的轮齿可以很方便地穿过内齿圈的齿槽,实现上声管和下声管的快速结合和脱离;内齿圈外径上的局部轮齿可以在外部齿轮机构的带动下实现快速转动,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根据需要由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完成,大大节省了上下声管机构的对接时间,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2)声管连接更紧密,使连接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减少声管脱落几率。(3)与其他现有的连接结构相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声管连接的加工,实现了成本低廉,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便捷,维修和更换零部件方便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声管联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I为上声管,2为内齿圈,3为外齿圈,4为下声管。[0012]图2是齿圈结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在图1中,将内齿圈2的内径与上声管I 一端的外径焊接为一体,外齿圈3的内径与下声管4 一端的外径焊接为一体;按照模数和齿数完全相等的原则加工出内齿圈2的内齿和外齿圈3的外齿;加工后内齿圈2的内齿齿槽宽要大于外齿圈3的外齿齿厚,目的是为了使得外齿圈3上的轮齿可以很方便地穿过内齿圈2上的齿槽,实现上声管和下声管的快速结合和脱离。在内齿圈2外径圆周30度角的范围内加工出轮齿,以便与外部齿轮机构(图中未画出)实现哨合传动。
[0014]如图2,当联接声管时,外部齿轮机构(图中未画出)与内齿圈2外径圆周局部范围内的轮齿啮合,在外部齿轮机构的带动下,内齿圈2按事先设定的角度转动,使得外齿圈3的轮齿正好压在内齿圈2轮齿上面的凹槽中,实现内齿圈2和外齿圈3的结合,从而实现上声管I和下声管4的快速联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声管联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齿圈和外齿圈,内齿圈设置在上声管或下声管的一端,外齿圈设置在下声管或上声管的一端,上声管和下声管之间的联接通过内齿圈和外齿圈的结合实现;所述内齿圈外径圆周局部范围内加工出轮齿,轮齿与外部齿轮机构相Ρ?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声管联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和外齿圈直接与声管焊接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声管联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的内齿与外齿圈的外齿具有相同的模数和齿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声管联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外径圆周30度范围内加工出轮齿。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声管联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的内齿齿槽宽大于外齿圈的外齿齿厚。
【文档编号】F16L37/248GK203500722SQ201320472862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陈胜军 申请人:南京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