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缓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334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液力缓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力缓速器,包括端盖(1)、壳体(3)、传动轴(12)、转子(2)和定子叶轮(7),所述的定子叶轮(7)上设有环形进油槽(11)和多条进油通道(6),每条进油通道(6)位于两片叶片(13)之间,且进油通道(6)的一端与环形进油槽(11)相通,另一端与工作油腔(4)相通;环形进油槽(11)位于远离叶片(13)的一端,且与壳体(3)上的储油室(10)相通,相应地储油室(10)也为与环形进油槽(11)相配的环形。采用以上结构后,使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使工作液体能更加快速地从进油通道进入工作油腔,大大提高缓速器的工作性能。
【专利说明】液力缓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液力缓速器。
【背景技术】
[0002]缓速器是用于大型车辆(比如卡车、客车等等)的辅助制动装置,它的作用是使质量较大的车辆平稳减速而不消耗制动系统的能量。液力缓速器是缓速器中的一种,它又叫液力减速装置,它通过连接在传动轴上的转子旋转带动液体转动,使液体的动能增加,然后冲击定子上的叶片,造成动能损失并转动为热能,从而来消耗汽车的动能,起到制动作用。现有技术的液力缓速器中,转子转动带动液体转动,液体从转子和定子之间的工作腔通过定子上的进油槽进入另一端的端面进油槽,该端面进油槽与液力缓速器的壳体上的油室相通,从而实现动能转化成热能,同时达到减速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液力缓速器定子叶轮的进出油道存在以下的缺点:由于进油槽是在厚度方向穿过定子叶轮,再通过定子另一端的端面进油槽与壳体的油室相通,这种端面进油槽呈辐射状,换句话说,液体从每个进油槽流入定子叶轮的另一端时,呈辐射状流入壳体的油室,相应地液力缓速器壳体上的油室也要制成与定子叶轮相配合的辐射状,因此,这种形状复杂的定子叶轮及缓速器壳体等零件在进行加工时,非常不方便,生产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液力缓速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力缓速器,包括端盖、壳体、传动轴、转子和具有叶片的定子叶轮,所述的定子叶轮和转子通过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安装在壳体内,转子固定连接在传动轴上,定子叶轮转动连接在传动轴上,转子和叶片一端定子叶轮之间形成工作油腔;所述的定子叶轮上设有环形进油槽和多条进油通道,每条进油通道位于两片叶片之间,且进油通道的一端与环形进油槽相通,另一端与工作油腔相通;环形进油槽位于远离叶片的一端,且与壳体上的储油室相通,相应地储油室也为与环形进油槽相配的环形。
[0005]所述的定子叶轮上的相邻两片叶片之间为凹槽,凹槽底部为倾斜面,其中至少一个凹槽底部的倾斜面上最低端设有定子回油通道,定子回油通道的另一端与壳体上的壳体回油槽相通,所述的壳体回油槽呈环形。
[0006]所述的进油通道为长腰形孔。
[0007]所述的定子回油通道包括两种不同孔径的通道,其中小孔径的定子回油通道的数量为四个且沿圆周方向分散分布,大孔径的定子回油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相互靠近。
[0008]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09]I)由于将定子叶轮端面上的进油槽和壳体上的储油室均制成了环形,避免了辐射状的设计带来的加工困难的问题,使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更加方便,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这种环形的设计,使工作液体能更加快速地从进油通道进入工作油腔,大大提高缓速器的工作性能;
[0010]2)在定子叶轮上的叶片与叶片之间的凹槽底部设成倾斜面,使液体能更加流畅地汇聚在倾斜面的最低部,从而使液体通过定子回油通道流回壳体回油槽内;
[0011]3)定子回油通道的不同孔径设计及分布不同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压力及流量情况下的回油,通过大孔径的回油通道可以实现低速大流量,通过小孔径的回油通道可以实现高速小流量,因此,大大提高整机的工作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力缓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端盖;2、转子;3、壳体;4、工作油腔;5、凹槽;6、进油通道;7、定子叶轮;
8、定子回油通道;9、壳体回油槽;10、储油室;11、环形进油槽;12、传动轴;13、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8]由图1?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液力缓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包括端盖1、壳体3、传动轴12、转子2和具有叶片13的定子叶轮7,所述的定子叶轮7和转子2通过端盖I与壳体3的连接安装在壳体3内,转子2固定连接在传动轴12上,定子叶轮7转动连接在传动轴12上,转子2和具有叶片13 —端的定子叶轮7之间形成工作油腔4。所述的定子叶轮7上设有环形进油槽11和多条进油通道6,每条进油通道6位于两片叶片13之间,且进油通道6的一端与环形进油槽11相通,另一端与工作油腔4相通。环形进油槽11位于远离叶片13的一端,且与壳体3上的储油室10相通,相应地储油室10也为与环形进油槽11相配的环形。
[0019]所述的定子叶轮7上的相邻两片叶片13之间为凹槽5,凹槽5底部为倾斜面,其中至少一个凹槽5底部的倾斜面上最低端设有定子回油通道8,定子回油通道8的另一端与壳体3上的壳体回油槽9相通,所述的壳体回油槽9呈环形。
[0020]所述的进油通道6为长腰形孔。本实用例中,进油通道6的数量为十条,其中七条等距分布位于环形进油槽11的其中一端,另外三条等距分布位于环形进油槽11的另外一端。
[0021]所述的定子回油通道8包括两种不同孔径的通道,其中小孔径的定子回油通道8的数量为四个且沿圆周方向分散分布,大孔径的定子回油通道8的数量为两个且相互靠近。
[0022]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液体从壳体3上的储油室10通过定子叶轮7的进油通道6流入工作油腔4,在转子2的转动下,带动液体旋转流动,从而使液体的动能增加,然后冲击定子叶轮7上的叶片13,最后液体从定子回油通道8流回壳体3上的壳体回油槽9,这样,造成动能损失并转动为热能,从而来消耗汽车的动能,起到制动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力缓速器,包括端盖(I)、壳体(3)、传动轴(12)、转子(2)和具有叶片(13)的定子叶轮(7),所述的定子叶轮(7)和转子(2)通过端盖(I)与壳体(3)的连接安装在壳体(3)内,转子(2)固定连接在传动轴(12)上,定子叶轮(7)转动连接在传动轴(12)上,转子(2)和具有叶片(13) —端的定子叶轮(7)之间形成工作油腔(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叶轮(7)上设有环形进油槽(11)和多条进油通道(6),每条进油通道(6)位于两片叶片(13)之间,且进油通道(6)的一端与环形进油槽(11)相通,另一端与工作油腔(4)相通;环形进油槽(11)位于远离叶片(13)的一端,且与壳体(3)上的储油室(10)相通,相应地储油室(10)也为与环形进油槽(11)相配的环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叶轮(7)上的相邻两片叶片(13)之间为凹槽(5),凹槽(5)底部为倾斜面,其中至少一个凹槽(5)底部的倾斜面上最低端设有定子回油通道(8),定子回油通道(8)的另一端与壳体(3)上的壳体回油槽(9)相通,所述的壳体回油槽(9)呈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通道(6)为长腰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力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回油通道(8)包括两种不同孔径的通道,其中小孔径的定子回油通道(8)的数量为四个且沿圆周方向分散分布,大孔径的定子回油通道(8)的数量为两个且相互靠近。
【文档编号】F16D57/02GK203570881SQ201320825404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3日
【发明者】陈江波, 魏少辉, 连忠福, 李维彪, 徐鹏远 申请人:宁波华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