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642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运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运动装置(1)具有:轨道体(10);移动体(21);多个滚动体(70),它们在形成于轨道体(10)以及移动体(21)的环状循环通道中滚动行走;一对盖体(50),它们安装于移动体(21)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面;连结器覆盖体(80),其沿着形成于移动体(21)的滚动体滚道面(28)配置,并覆盖对滚动体(70)进行连结保持的滚动体连结器(72),连结器覆盖体(80)具有框形覆盖部件(86),所述框形覆盖部件(86)固定于一对盖体(50)而一体地配置于滚动体滚道面(28)的宽度方向两端。
【专利说明】运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装置。
[0002]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27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72273号以及2013年3月4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041739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0003]线性引导件(直动引导件)具备导引导轨、滑块以及滚动体。在导引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有滚动体的循环路径。通过滚动体在该循环路径内循环,导引导轨和滑块进行相对运动(移动)。
[0004]当将导引导轨从滑块取下(抽出)时收容于循环路径的滚动体要从滑块脱落。如果滚动体从滑块脱落则在组装时或修补时的操作将变得复杂.困难,因此在滑块上设置有防止滚动体脱落的滚动体保持器。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2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在现有技术中,在安装于滑块的两端的端盖上安装多个部件构成的滚动体保持器。但是,由于滚动体保持器的部件件数增多,因此存在需要组装工时等问题。
[00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实现组装的高效化等的运动装置。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本发明所涉及的运动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轨道体;移动体,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体移动;多个滚动体,所述多个滚动体在形成于所述轨道体以及所述移动体的环状循环通道中滚动行走;一对盖体,其安装于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面;连结器覆盖体,其沿着形成于所述移动体的滚动体滚道面配置,并覆盖对所述滚动体进行连结保持的滚动体连结器,所述连结器覆盖体具有框形覆盖部件,该框形覆盖部件固定于所述一对盖体,且一体地配置于所述滚动体滚道面的宽度方向两端。
[0013]本发明所涉及的运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以第一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框形覆盖部件通过扣合方式固定于所述一对盖体。
[0014]本发明所涉及的运动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以第二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框形覆盖部件在沿着所述滚动体滚道面配置的一对覆盖部的两端侧的内周面具有扣合卡合部,所述盖体在与所述轨道体对置的面具有供所述扣合卡合部卡合的扣合被卡合部。
[0015]本发明所涉及的运动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以第三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框形覆盖部件具有对所述一对覆盖部的两端彼此进行连结的一对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使所述扣合卡合部与所述扣合被卡合部卡合时弹性变形。
[0016]本发明所涉及的运动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以第四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框形覆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的内周面具有对所述一对覆盖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
[0017]本发明所涉及的运动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以第四实施方式为基础,其中,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周面对置并限制所述框形覆盖部件的移动的限制面。
[0018]发明效果
[0019]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运动装置的连结器覆盖体的部件数量,因此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闻效化、制品成本的降低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外观立体图。
[0021]图2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正面以及剖面的图。
[0022]图3是滑块20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4是表示端板50的图。
[0024]图5是表不保持器罩80的上下罩86的图。
[0025]图6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一工序)的图。
[0026]图7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二工序)的图。
[0027]图8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三工序)的图。
[0028]图9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四工序)的图。
[0029]图1OA是表示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
[0030]图1OB是表示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
[0031]图1lA是表示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
[0032]图1lB是表示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
[0033]图12是表示上下罩的变形例(上下罩186)的图。
[0034]图13是表示上下罩186的固定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直动引导件I进行说明。
[0036]图1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外观立体图。
[0037]图2是表示直动引导件I的正面以及剖面的图。
[0038]图3是滑块20的分解立体图。
[0039]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轨道导轨10与滑块20重叠的方向称为Z方向。有时也将+Z方向称为上侧,将-Z方向称为下侧。
[0040]将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轨道导轨10延伸的方向(滑块20的长度方向)称为Y方向。有时也将Y方向称为移动方向或厚度方向。
[0041]将与Z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X方向。有时也将X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0042]直动引导件I具备轨道导轨10以及能够沿着轨道导轨1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滑块20等。
[0043]轨道导轨(轨道体)10是在与Y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金属制的部件。在轨道导轨10的外表面中的、朝向X方向的一对外侧面11中,其Z方向上的中央与两端相比凹陷。在该凹陷部位形成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滚动体滚道面15。在一个外侧面11形成有相互以90度的角度交叉(对置)的一对滚动体滚道面15。在轨道导轨10上形成有四个滚动体滚道面15。
[0044]在轨道导轨10上,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在Z方向上贯穿的螺栓安装孔12。轨道导轨10通过穿过螺栓安装孔12的螺栓13而固定于基座部件等(未图示)。
[0045]滑块(移动体)20具备长方体状的块主体21、在滑块20的内部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的一部分的回转管30以及配置于块主体21的Y方向上的两端面21s的平板状的端板50。
[0046]滑块20还具备多个滚子70。在滑块20的内部形成有四个呈无接头的长圆环状或椭圆环状的环状循环通道L。多个滚子70在四个环状循环通道L的内部以能够滚动行走(滚动)的方式被保持。
[0047]环状循环通道L由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直线状部分和将一对直线状部分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半圆弧曲线状部分构成。直线状部分的一方是负载滚动体滚道路LI,另一方是无负载滚动体通道L2。一对半圆弧曲线状部分是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3、L4。
[0048]块主体(移动体)21形成为剖面呈C形或剖面呈-形。在块主体21的底面朝向Y方向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槽部25。在槽部25以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收容有轨道导轨10。
[0049]在槽部25的一对内侧面26上形成有以与轨道导轨10的外侧面11的凹陷部位对置的方式突出的部位。在该突出的部位上形成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滚动体滚道面
28。在一个内侧面26上形成有相互以90度的角度背靠背交叉的一对滚动体滚道面28。在块主体21上形成有四个滚动体滚道面28。
[0050]在内侧面26上配置有间接地防止滚子70脱落的保持器罩80 (中央罩81、上下罩86)。
[0051]轨道导轨10的四个滚动体滚道面15和块主体21的四个滚动体滚道面28分别对置配置。滚动体滚道面15与滚动体滚道面28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在Y方向上延伸的室)成为滚子70滚动行走的负载滚动体滚道路LI。
[0052]在块主体21上形成有在Y方向上贯穿的四个贯穿孔22。贯穿孔22隔着槽部25在X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对称地各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X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贯穿孔22隔着槽部25的内侧面26的突出的部位对称地设置于Z方向上的两侧。
[0053]在四个贯穿孔22分别插入有回转管30。在块主体21的Z方向上的两端面21s上开口有四个贯穿孔22。
[0054]在块主体21的Z方向上的两端面21s上形成有用于对回转管30进行固定的定位孔23。在块主体21上设置有四个定位孔23。
[0055]在各个端面21s上,定位孔23隔着槽部25在X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对称地各设置有一个。定位孔23在与槽部25的内侧面26的突出部位对应的端面部分各设置有一个。
[0056]各个定位孔23相对于分别设置于X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贯穿孔22而配置于Z方向上的中央。两个贯穿孔22隔着定位孔23对称地设置于Z方向上的两侧。
[0057]在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上分别形成有四个在固定端板50时使用的螺纹孔24。
[0058]回转管30是形成在滑块20的内部所形成的环状循环通道L(LA)的一部分的树脂成形部件。
[0059]回转管30由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 (LA)中的无负载滚动体通道L2的长条圆筒形的管部31、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LA)中的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3的返回部32构成。返回部32一体地配置于管部31的一端。
[0060]在管部31的内部以直线状形成有剖面呈矩形的第一滚子行走孔35a。第一滚子行走孔35a成为无负载滚动体通道L2。
[0061]在返回部32的内部仿形于返回部32的形状以圆弧形形成有剖面呈矩形的第二滚子行走孔(未图示)。第二滚子行走孔成为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3。
[0062]管部31的第一滚子行走孔35a与返回部32的第二滚子行走孔连通,成为一体而形成J字形的滚子行走孔(未图示)。
[0063]返回部32的外表面形成与形成有第一滚子行走孔35a等的环状循环通道L(LA)不同的其他环状循环通道L(LB)的一部分。
[0064]在返回部32的外表面形成有成为其他环状循环通道L(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4的内周面的剖面呈槽形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滚子行走内周面37在返回部32的外表面处形成为具有与第二滚子行走孔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半圆弧形。
[0065]滚子行走内周面37以在宽度方向上越过(跨越)第二滚子行走孔的方式配置。第二滚子行走孔(环状循环通道LA)和滚子行走内周面37 (环状循环通道LB)以正交的方式配置。
[0066]返回部32的外表面中的供管部31连结一侧的内向面32s形成为平坦。在内向面32s上形成有圆柱状的定位凸起33。定位凸起33嵌合于形成在块主体21的端面21s上的定位孔23。
[0067]图4是表不端板50的图。图4 (a)是俯视图,图4 (b)是主视图,图4 (C)是右视图,图4(d)是后视图,图4(e)是A-A剖视图,图4(f)是局部放大图(被卡合部63的放大图)。在图4(b)的主视图中,上下方向对应于Z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X方向,前后(厚度)方向对应于Y方向。
[0068]端板50是固定于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的平板状的树脂成形部件。端板50与块主体21同样地形成为剖面呈C形或剖面呈-形。在端板50的底面上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槽部52。在槽部52以隔开微小间隔的方式收容有轨道导轨10。
[0069]在槽部52的一对内侧面53上形成有以与轨道导轨10的外侧面11的凹陷部位对置的方式突出的部位。该突出部位是与形成于块主体21的槽部25的内侧面26的突出部位相同的形状。在内侧面53上与块主体21的四个滚动体滚道面28对应地形成有沿着Y方向的平坦的四个平面54。
[0070]在端板50与块主体21之间配置有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在端板50的背面50t上形成有收容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返回收容部55。
[0071]返回收容部55具有从四个平面54的各个平面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收容槽56、57。收容槽56、57在隔着槽部52的两侧的返回收容部55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一个。
[0072]在图4(d)的后视图中,在隔着槽部52的右侧的返回收容部55R中,收容槽56R以从槽部52的开口侧朝向底部侧具有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容槽57R以从槽部52的底部侧朝向开口侧具有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容槽56R与收容槽57R正交配置。
[0073]在图4(d)的后视图中,在隔着槽部52的左侧的返回收容部55L中,收容槽56L以从槽部52的底部侧朝向开口侧具有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容槽57L以从槽部52的开口侧朝向底部侧具有45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收容槽56L与收容槽57L正交配置。
[0074]收容槽56 (56R、56L)以能够收容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主要部位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收容槽56收容环状循环通道LA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3)。另外,收容槽57(57R、57L)以能够收容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壁部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收容槽57收容环状循环通道LB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4)。
[0075]在收容槽57的底面上形成有成为环状循环通道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4的外周面的滚子行走外周面58。滚子行走外周面58形成为具有比滚子行走内周面37大的曲率半径的半圆弧形。
[0076]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和返回收容部55的滚子行走外周面58成为一组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4。
[0077]在端板50上从正面50s朝向背面50t形成有四个阶梯贯穿孔51。螺栓(未图示)穿过该四个阶梯贯穿孔51,并与块主体21的端面21s的螺纹孔24结合。由此,端板50密接固定于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
[0078]在图4(b)的主视图中,槽部52的一对内侧面53的突出部位形成为边缘部在厚度方向上下沉一级的阶梯形状。该阶梯形状的部位是安装保持器罩80的上下罩86的罩安装部60。
[0079]在罩安装部60的正面50s侧形成有沿着内侧面53的突出形状的、弯折的半圆形状(以45度的角度弯曲两次而成的形状)的安装面61。
[0080]在罩安装部60的上下方向(Z方向)上分别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X方向)的凸凹形的被卡合部63。被卡合部63是供保持器罩80的上下罩86卡合的部位。
[0081]被卡合部63由与内侧面53的平面54正交且朝向端板50的宽度方向外侧(夕卜侧面侧)的第一被抵接面64、在比第一被抵接面64靠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第一被抵接面64平行的第二被抵接面65构成。在第一被抵接面64与第二被抵接面65之间,设置有直行到两者且平行的面。
[0082]在形成于槽部52的开口侧的被卡合部63F中,第一被抵接面64F和第二被抵接面65F相对于端板50的宽度方向外侧以及下侧呈45度的角度。
[0083]在形成于槽部52的纵深侧的被卡合部63B中,第一被抵接面64B和第二被抵接面65B相对于端板50的宽度方向外侧以及上侧呈45度的角度。
[0084]第一被抵接面64F和第一被抵接面64B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一致的位置,并且相互以90度的角度背靠背地交叉。同样地,第二被抵接面65F和第二被抵接面65B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一致的位置,并且相互以90度的角度背靠背地交叉。
[0085]滚子(滚动体)70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圆柱形部件。多个滚子70介于轨道导轨10与滑块20 (块主体21)之间,顺畅地实施相对于轨道导轨10的滑块20的移动。
[0086]多个滚子70基本无间隙地配置于环状循环通道L的内部,并在环状循环通道L中循环。滑块20经由多个滚子70与轨道导轨10连结。通过多个滚子70的滚动行走以及循环,滑块20相对于轨道导轨10而往复移动。
[0087]各个滚子70通过带状的保持器72而被等间隔地保持。在保持器72上沿着长度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矩形开口。通过将滚子70收容于该矩形开口,从而多个滚子70保持于保持器72。虽然保持器72本身是有接头形,但在环状循环通道L中配置成使两端接近的无接头状。多个滚子70与保持器72 —起在环状循环通道L中循环。
[0088]图5是表不保持器罩80的上下罩86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主视图,图5(c)是侧视图,图5(d)是B-B剖视图(两端),图5(e)是C-C剖视图(中央)。在图5(b)的主视图中,上下方向对应于Z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X方向,前后方向对应于Y方向。
[0089]保持器罩(连结器覆盖体)80防止被保持器72保持的滚子70的脱落。具体而言,保持器罩80通过对保持器72的端部进行保持(覆盖),从而间接地防止滚子80脱落。
[0090]保持器罩80由配置于块主体21的槽部25的内侧面26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央罩81、隔着中央罩81配置于上下方向两侧的上下罩86构成。而且,滚子70在中央罩81和上下罩86之间露出。
[0091]中央罩81是具有与块主体21相同的长度且剖面呈三角形的棒状的树脂成形部件。中央罩81配置于形成在块主体21的槽部25的内侧面26的突出部位的顶点部分。中央罩81配置于形成在各个内侧面26的两个滚动体滚道面28的中间。
[0092]中央罩8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回转管30A、30B卡合而被夹持。由此,中央罩81被保持于内侧面26的突出部位的顶点部分。
[0093]在中央罩81的三个面中的朝向内侧面26的两个面上形成有槽82。在该槽82的内部以非接触状态收容有保持在滚动体滚道面28上滚动行走的滚子70的保持器7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位(参照图2)。
[0094]上下罩(框形覆盖部件)86是具有与滑块20相同的长度且细长的矩形框状的树脂成形部件。
[0095]上下罩86将平行配置的一对棒形的罩部90、对罩部90的两端彼此进行连结的一对连结部87连结成矩形而形成。
[0096]连结部87形成为与形成于端板50的正面50s的罩安装部60对应的形状。连结部87形成为仿形于安装面61的弯折的半圆形状(以45度的角度弯曲两次而成的形状)。一对连结部87是分别安装于一对端板50的罩安装部60的部位。
[0097]连结部87形成为剖面呈矩形。连结部87的外表面中的内向面88以与罩安装部60的安装面61抵接或隔开微小的间隙而对置的方式配置。
[0098]罩部(覆盖部)90形成为具有与滑块20基本相同的长度的直线棒形。罩部90中的除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以外的部位形成为剖面呈大致正方形(参照图5(d))。
[0099]在罩部90的除两端侧以外的部位的外表面中的朝向连结部87的内向面91上,形成有朝向连结部87突出的檐部92。在被该内向面91和檐部92围成的空间内,以非接触状态收容有保持在滚动体滚道面28上滚动行走的滚子70的保持器7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位(参照图2)。
[0100]罩部90中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部位也形成为剖面呈大致正方形(参照图5(e))。在罩部90的两端侧的外表面中的朝向连结部87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凸凹形的卡合部93。卡合部93是与端板50的罩安装部60 (被卡合部63)卡合的部位。
[0101]卡合部93由第一抵接面94和第二抵接面95构成。第一抵接面94朝向连结部87突出,并且与朝向连结部87的方向(分别以45度的角度与Z方向以及X方向交叉的方向)正交。第二抵接面95与第一抵接面94相比下沉一级,并且与第一抵接面94平行。在第一抵接面94与第二抵接面95之间,设置有直行到两者且平行的面。
[0102]第一抵接面94彼此配置于在上下罩86的宽度方向上一致的位置,并且相互以90度的角度背靠背地交叉。同样地,第二抵接面95彼此配置于在上下罩86的宽度方向上一致的位置,并且相互以90度的角度背靠背地交叉。
[0103]接下来,对滑块20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0104]图6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一工序)图。
[0105]图7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二工序)图。
[0106]图8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三工序)图。
[0107]图9是表示滑块20的组装工序(第四工序)图。
[0108]在第一工序中,如图6所示,将回转管30(30A、30B)的管部31插入在块主体21的一个端面21s上开口的四个贯穿孔22中的两个(左右方向上各一个)贯穿孔。
[0109]通过将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定位凸起33嵌入块主体21的端面21s的定位孔23从而进行定位固定。分别使保持器罩80的中央罩81的一端与安装于块主体21的两个回转管30连接。
[0110]在第二工序中,如图7所示,将回转管30(30B、30A)的管部31插入在块主体21的另一个端面21s上开口的四个贯穿孔22中的未安装有回转管30的剩余的两个贯穿孔。以从Y方向观察时各自的返回部32A、32B正交的方式配置回转管30A和回转管30B。
[0111]与第一工序同样地,通过将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定位凸起33嵌入块主体21的端面21s的定位孔23从而进行定位固定。由此,在第二工序中插入块主体21的回转管30与在第二工序中插入块主体21的回转管30相互连接。分别使中央罩81的另一端与在第二工序中插入块主体21的回转管30连接。
[0112]通过相互连接的一对回转管30A、30B形成两个环状循环通道L。通过回转管30A的滚子行走孔(未图示)和回转管30B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等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LA)。通过回转管30A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和回转管30B的滚子行走孔(未图示)等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 (LB)。
[0113]两个环状循环通道L (LA、LB)成为在从Y方向观察时正交的交叉回转型。
[0114]在第三工序中,如图8所示,将端板50安装于块主体21的两端面21s。此时,将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收容于形成在端板50的返回收容部55。将回转管30A的返回部32收容于返回收容部55L。将回转管30B的返回部32收容于返回收容部55R。
[0115]由此,在收容槽56 (56R、56L)中收容有回转管30的返回部32的主要部位。也就是说,在收容槽56中收容有环状循环通道L(LA)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3)。
[0116]在收容槽57(57R、57L)中收容有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的壁部。返回部32的滚子行走内周面37和返回收容部55的滚子行走外周面58成为一组而形成环状循环通道L(LB)的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4。也就是说,在收容槽57中收容有环状循环通道L(LB)的一部分(滚动体方向转换路L4)。
[0117]将端板50固定于块主体21的端面21s。将未图示的螺栓插入端板50的四个阶梯贯穿孔51,并与块主体21的端面21s的螺纹孔24结合。由此,四个回转管30和两个中央罩81固定于块主体21。
[0118]在将端板50固定于块主体21的端面21s时,将多个滚子70和保持滚子70的保持器72分别插入四个环状循环通道L。使用与端板50相同形状的夹具,将多个滚子70和保持器72收容于四个环状循环通道L的各个环状循环通道。
[0119]最初,在块主体21的一个端面21s上配置与端板50相同形状的夹具。将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插入在不与该夹具接触的另一个端面21s上露出的环状循环通道L。将端板固定于另一个端面21s。
[0120]最后,从一个端面21s取下夹具并固定端板50。
[0121]通过这种方法,将多个滚子70和保持滚子70的保持器72分别收容并保持于四个环状循环通道L的各个环状循环通道。
[0122]在第四工序中,如图9所示,分别将保持器罩80的上下罩86安装于块主体21的槽部25的一对内侧面26。将上下罩86的两个连结部87分别安装于一对端板50的罩安装部60。在该安装方式中使用了扣合固定方式(snap-fit)。在不使用螺栓等结合部件、粘合剂等的情况下,将上下罩86安装于端板50。
[0123]如此,滑块20的组装工序完成。
[0124]接下来,对上下罩86相对于端板50的安装方式、即扣合固定方式进行说明。
[0125]图1OA是表示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且表示按压上下罩86 (连结部87)的状态。图1OB是表示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是表示卡合部93的动作的图。
[0126]图1lA是表不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表不安装上下罩86之前。图1lB是表不上下罩86的扣合固定方式的图,表不安装上下罩86之后。
[0127]在将上下罩86安装于端板50时,从图1lA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OA所示,朝向端板50的罩安装部60按压上下罩86的连结部87。以弯折的半圆形状的连结部87的内周侧面向端板50的内侧面53的方式按压。
[0128]如此一来,一对罩部90的卡合部93同时与端板50的内侧面53的平面54抵接。当朝向端板50继续按压上下罩86时,上下罩86的连结部87以将弯折的部位(两个位置)作为支点向上下方向展开(旋转)的方式开始进行弹性变形。
[0129]由此,如图1OB所示,两个卡合部93分别在平面54上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最终越过平面54到达被卡合部63。第二被抵接面95越过平面54以及第一被抵接面64与第二被抵接面65的阶梯到达第二被抵接面65。同时,第一被抵接面94越过平面54到达第一被抵接面64。
[0130]如此,上下罩86的一对卡合部93同时与端板50的一个内侧面53的两个被卡合部63B、63F啮合。卡合部93的第一被抵接面64与被卡合部63的第一抵接面94密接(抵接)。卡合部93的第二被抵接面65与被卡合部63的第二抵接面95密接(抵接)。特别是,第二被抵接面65与第二抵接面95的密接力有助于上下罩86的保持。
[0131]当卡合部93越过平面54时,连结部87的弹性变形恢复,因此卡合部93与被卡合部63基本密接。卡合部93和被卡合部63是朝向平面54侧底切的形状,因此只要不对上下罩86施加外力,则卡合部93不会再次返回至平面54侦U。
[0132]如图1IB所示,在卡合部93越过平面54的同时,将上下罩86的连结部87收容于端板50的罩安装部60。两个上下罩86以分别架设于固定在块主体21的一对端板50的方式安装。
[0133]罩安装部60的安装面61和连结部87的内向面88并不完全密接,而以具有微小间隙的程度对置。因此,上下罩86能够相对于端板50以及块主体21在Y方向上略微移动。这是为了即使块主体21发生热膨胀在Y方向上延伸也不会在上下罩86上施加有应力。
[0134]如此,上下罩86通过扣合固定方式而安装于端板50。
[0135]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直动引导件I,能够减少滑块20的保持器罩80 (上下罩86)的部件数量。由此,能够实现保持器罩80 (上下罩86)组装工时的高效化、制品成本的降低等。
[0136]上下罩86通过扣合固定方式而安装于端板50,因此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高效化。对于上下罩86而言,由于从端板50的取下也变得容易,因此还提高了维护时的作业性。
[0137]沿着滑块20的长度方向形成扣合固定方式(被卡合部63、卡合部93),因此具有不受块主体21的热膨胀、热收缩的影响的效果。
[0138]连结一对罩部90的连结部87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一对罩部90同时地通过扣合固定方式安装端板50。
[0139]罩安装部60的安装面61和连结部87的内向面88并不完全密接,而是以具有微小间隙的程度对置,因此具有在块主体21发生热膨胀时,在上下罩86上不会施加有应力而对滚子70、保持器72的滚动行走造成负面影响的效果。
[0140]图12是表示上下罩的变形例(上下罩186)的图。图12(a)是俯视图,图12(b)是主视图,图12 (c)是侧视图,图12 (d)是D-D首I]视图(两端),图12 (e)是E-E首I]视图(中央)。在图12(b)的主视图中,上下方向对应于Z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X方向,前后方向对应于Y方向。
[0141]图13是表示上下罩186的固定状态的图(参照图4(d)、图12(c))。
[0142]在上下罩186中,对与上下罩86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0143]当将块主体21的Y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较大时,需要与之相应地将保持器罩80的Y方向上的长度也设定得较大。上下罩(框形覆盖部件)186的罩部90的Y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较大。因此,罩部90的中央部分容易在X方向等振动,存在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从负载滚动体滚道路LI脱落的危险性。
[0144]因此,在上下罩186中,通过在固定于端板50时在罩部90上施加有Y方向上的张力,从而使罩部90的中央部分不易振动。
[0145]如图12(a)所示,在上下罩186的连结部87的内向面88上形成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张力施加部)189。以在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突起部189彼此的距离比一对端板50的安装面61彼此的距离略短的方式设定突起部189的突出量。由此,在将上下罩186固定于端板50时,在罩部90上施加有Y方向上的张力。
[0146]突起部189形成于连结部87的内向面88的接近罩部90的区域。由此,如图13所示,以罩部90的中央部分朝向接近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的方向(Z方向)弯曲的方式施加张力。以一对罩部90彼此的中央部分接近的方式被施加有弯曲张力。通过将突起部189形成于连结部87的内向面88的两端侧,从而连结部87的中央部分朝向内向面88侧倾斜。
[0147]如此,通过使用上下罩186,进一步降低了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从负载滚动体滚道路LI脱落的危险性。
[014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个构成部件的诸形状、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0149]滚动体并不限定于滚子也可以是滚珠。
[0150]并不限定于保持器罩80 (中央罩81、上下罩86)与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非接触的情况,也可以接触。也可以是在滑块20停止时保持器罩80与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非接触,而在滑块20移动时保持器罩80与滚子70以及保持器72接触。
[0151]回转管30并不限定于交叉回转型。回转管30也可以不具备管部31。只要是返回引导件等有助于滚动体的方向转换的部件即可。
[0152]符号说明
[0153]I...直动引导件(运动装置),10…轨道导轨(轨道体),20…滑块,21...块主体(移动体),28…滚动体滚道面,50…端板(盖体),61…安装面(限制面),63…被卡合部(扣合被卡合部),70…滚子(滚动体),72…保持器(滚动体连结器),80…保持器罩(连结器覆盖体),81…中央罩,86...上下罩(框形覆盖部件),87…连结部,88…内向面,90…罩部(覆盖部),91…内向面,93...卡合部(扣合卡合部),186…上下罩(框形覆盖部件),189…突起部(张力施加部),L...环状循环通道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轨道体; 移动体,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体移动; 多个滚动体,所述多个滚动体在形成于所述轨道体以及所述移动体的环状循环通道中滚动行走; 一对盖体,其安装于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面; 连结器覆盖体,其沿着形成于所述移动体的滚动体滚道面配置,并覆盖对所述滚动体进行连结保持的滚动体连结器, 所述连结器覆盖体具有框形覆盖部件,该框形覆盖部件固定于所述一对盖体,且一体地配置于所述滚动体滚道面的宽度方向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框形覆盖部件通过扣合方式固定于所述一对盖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框形覆盖部件在沿着所述滚动体滚道面配置的一对覆盖部的两端侧的内周面具有扣合卡合部, 所述盖体在与所述轨道体对置的面具有供所述扣合卡合部卡合的扣合被卡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框形覆盖部件具有对所述一对覆盖部的两端彼此进行连结的一对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在使所述扣合卡合部与所述扣合被卡合部卡合时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框形覆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的内周面具有对所述一对覆盖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装置,其中, 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连结部的内周面对置并限制所述框形覆盖部件的移动的限制面。
【文档编号】F16C29/06GK104204568SQ201380016315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7日
【发明者】堀江拓也, 和田光真, 宫岛绫子, 佐藤学, 吉田明正, 堀川真理惠 申请人:Th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