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70098发布日期:2022-12-07 07:09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领域,具体为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


背景技术:

2.减震器作为车辆运行过程中重要的部件,能够降低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频率,使得车辆的运行更加的平稳,使用减震器的车辆可以让驾驶人员的驾驶感觉更好,可以长时间的驾驶车辆。
3.现有的减震器采用一根弹簧配合阻尼杆、活塞块和阻尼油来进行减震吸能。
4.减震器弹簧在常态时一般处于半压缩的状态,但若弹簧骤然受到的力大于弹簧所能承受的力时,弹簧会处于极限压缩的状态,会使的反弹时的运动速度较快,导致难以吸收震动的力,减震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以解决现有的减震器减震效果不够理想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包括底筒,所述底筒内部滑动连接有前叉管,且前叉管内部滑动连接有一端延伸出前叉管尾端的阻尼杆,所述阻尼杆延伸出前叉管的一端与底筒内部的尾端连接,所述阻尼杆的头端连接有与前叉管内壁配合的活塞环,所述活塞环的头端连接有第二减震弹簧,且第二减震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与前叉管滑动连接的隔圈,所述隔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活塞环的尾端连接有缓冲簧。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环往复运动挤压阻尼油可产生阻尼吸收震动的力,第一减震弹簧与第二减震弹簧配合可过滤前叉管受到的震动,缓冲簧可抵消一部分的震动。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筒内部尾端设置有与阻尼杆配合的杆座,且底筒内部尾端位于杆座中间螺纹连接有与阻尼杆配合的内六角螺钉。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杆座可对阻尼杆进行导向,通过内六角螺钉连接阻尼杆,可便于阻尼杆的拆装。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尼杆与底筒之间设置有垫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可使阻尼杆与底筒之间更加密封。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筒内部头端设置有与前叉管配合的油封,且底筒内部头端设置有与油封配合的卡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封可防止底筒漏油,卡簧可固定油封。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筒的头端设置有防尘盖。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盖可防止灰尘进入底筒。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叉管的头端可拆卸连接有闷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闷头可密封前叉管的头端。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筒的尾端设置有连接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孔可便于装置与其他部件连接。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叉管壁滑动连接隔圈,在隔圈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减震弹簧与第二减震弹簧,通过不同强度的第一减震弹簧与第二减震弹簧可使得弹簧的回弹速度更加平稳,便于活塞配合阻尼油吸收震动的力,减震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5.图中:1、底筒;2、杆座;3、前叉管;4、阻尼杆;5、第一减震弹簧;6、第二减震弹簧;7、隔圈;8、活塞环;9、油封;10、卡簧;11、防尘盖;12、垫片;13、内六角螺钉;14、闷头;15、o型圈;16、连接孔;17、缓冲簧。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28.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如图1-3所示,包括底筒1,底筒1内部滑动连接有前叉管3,且前叉管3内部滑动连接有一端延伸出前叉管3尾端的阻尼杆4,阻尼杆4延伸出前叉管3的一端与底筒1内部的尾端连接,前叉管3内部滑动连接有隔圈7,且隔圈7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5与第二减震弹簧6,第一减震弹簧5与第二减震弹簧6配合可过滤前叉管3受到的震动,降低传递到底筒1上的力,阻尼杆4的头端连接有与前叉管3内壁配合的活塞环8,活塞环8可由第一减震弹簧5与第二减震弹簧6带动往复运动挤压阻尼油吸收震动的力,活塞环8的尾端连接有缓冲簧17,可在第一减震弹簧5与第二减震弹簧6压缩时被拉伸,抵消一部分的震动。
29.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筒1内部尾端设置有与阻尼杆4配合的杆座2,且底筒1内部尾端位于杆座2中间螺纹连接有与阻尼杆4配合的内六角螺钉13,通过内六角螺钉13连接阻尼杆4,可便于阻尼杆4的拆装,杆座2可对阻尼杆4进行导向,便于阻尼杆4在安装时对准内六角螺钉13。
3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阻尼杆4与底筒1之间设置有垫片12,防止阻尼杆4与底筒1的连接处漏油。
31.其中,垫片12的材质为铜,铜材质的垫片12可在安装阻尼杆4时被阻尼杆4挤压更加贴合阻尼杆4与底筒1,密封性更好。
32.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筒1内部头端设置有与前叉管3配合的油封9,且底筒1内部头端设置有与油封9配合的卡簧10。
33.为了防止卡簧10刮伤前叉管3,卡簧10采用超光卡簧。
34.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底筒1的头端设置有防尘盖11,防止灰尘进入底筒1使得前叉管3与底筒1的摩擦增大,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
35.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前叉管3的头端可拆卸连接有闷头14,可密封前叉管3,且可限制第一减震弹簧5的端头位置。
36.为了进一步提高闷头14与前叉管3的密封性,闷头14与前叉管3之间套设有o型圈15。
37.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底筒1的尾端设置有连接孔16,便于装置的安装。
3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包括底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内部滑动连接有前叉管(3),且前叉管(3)内部滑动连接有阻尼杆(4),所述阻尼杆(4)的一端与底筒(1)内部的尾端连接,所述阻尼杆(4)的头端连接有与前叉管(3)内壁配合的活塞环(8),所述活塞环(8)的头端连接有第二减震弹簧(6),且第二减震弹簧(6)的另一端连接有与前叉管(3)滑动连接的隔圈(7),所述隔圈(7)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5),所述活塞环(8)的尾端连接有缓冲簧(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内部尾端设置有与阻尼杆(4)配合的杆座(2),且底筒(1)内部尾端位于杆座(2)中间螺纹连接有与阻尼杆(4)配合的内六角螺钉(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杆(4)与底筒(1)之间设置有垫片(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内部头端设置有与前叉管(3)配合的油封(9),且底筒(1)内部头端设置有与油封(9)配合的卡簧(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的头端设置有防尘盖(1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管(3)的头端可拆卸连接有闷头(14),且闷头(14)与前叉管(3)之间套设有o型圈(1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筒(1)的尾端设置有连接孔(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下双簧的前减震器,涉及减震器领域,包括底筒,所述底筒内部滑动连接有前叉管,且前叉管内部滑动连接有一端延伸出前叉管尾端的阻尼杆,所述阻尼杆延伸出前叉管的一端与底筒内部的尾端连接,所述阻尼杆的头端连接有与前叉管内壁配合的活塞环,所述活塞环的头端连接有第二减震弹簧,且第二减震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与前叉管滑动连接的隔圈,所述隔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叉管壁滑动连接隔圈,在隔圈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减震弹簧与第二减震弹簧,通过不同强度的第一减震弹簧与第二减震弹簧可使得弹簧的回弹速度更加平稳,便于活塞配合阻尼油吸收震动的力,减震效果更好。减震效果更好。减震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龙 朱利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振龙减震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7
技术公布日:2022/1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