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48197发布日期:2024-04-18 20:22阅读: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紧固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


背景技术:

1、对于一般的对接结构来说,螺栓通过被连接件的通孔后与螺母配合,操作人员在螺栓头侧固定螺栓,在螺母侧通过拧紧螺母实现连接。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对接需要,操作人员只能在单侧进行操作。对于该类单向操作的对接结构,通常在内侧安装托板螺母,操作人员在外侧安装螺栓实现连接。由于被连接件的安装孔、螺栓和托板螺母三者之间的装配误差,螺栓轴线通常与托板螺母轴线不重合,在无法调整托板螺母轴线的情况下,需要在螺栓根部上设置合理的导向结构。

2、此外,根据螺栓的承载方向,分为轴向连接和径向连接两种,传统的轴向连接螺栓其光杆直径与螺纹中径相近,而对于起径向连接作用的螺栓来说,需要将光杆直径进行增加,以满足不同承载场景的需求。同时,某些场景中操作安装空间极小,在螺栓上集成不同的扳拧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安装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包括螺栓头、螺杆、螺纹和尖顶主体,

3、沿轴向方向,所述螺栓头、螺杆、螺纹和尖顶主体依次连接;

4、所述螺栓头为外六角,所述螺栓头上还设有内六角;

5、所述螺杆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的直径。

6、进一步的,所述螺杆根据被连接件承载方向的不同,加工成抗拉型螺杆或抗剪型螺杆。

7、进一步的,所述螺杆应用于承轴向载荷的场景,所述螺杆的直径对螺纹的中径取整。

8、进一步的,所述螺杆应用于承径向载荷的场景,设计不同直径(ds)的光杆,

9、由外载剪力q引起的剪切应力τ为:

10、

11、螺栓的螺纹中径为d,由于预紧力引起的拉应力σ为:

12、

13、其中k为预紧力系数,预紧力取螺栓抗拉载荷ps的0.3~0.8倍,根据第四强度理论,最大折合抗拉强度σ4应小于抗拉载荷:

14、

15、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剪切极限载荷为抗拉极限载荷的0.5倍,取k最大为0.8,可得:

16、

17、对于径向承载需求的螺栓来说,螺杆直径取螺纹中径的1.2倍。

18、进一步的,所述螺纹采用滚制或搓丝成型。

19、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加工为m螺纹或mj螺纹。

20、进一步的,所述尖顶主体为圆锥结构,圆锥直径与螺纹中径d相同,与螺纹收尾圆滑过渡,圆锥高度为h,圆锥角为α,头部采用尖顶圆头11过渡,尖顶圆头半径为sr。

21、进一步的,所述尖顶主体的体积v计算方法如下:

22、

23、其中:

24、

25、游动托板螺母的轴向最大错动量为δh,径向最大错动量为δ,为满足游动托板螺母本体承载要求,需满足:

26、

27、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具有自动导向功能,通过变径实现不同承载场景的需求,在单向操作情况下,满足轻质化、高可靠连接要求;由于螺栓头部包括外六角和内六角两种扳拧结构,可适应不同的安装操作空间需求,且扳拧结构镦制成型,能够有效提升扳拧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栓头、螺杆、螺纹和尖顶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根据被连接件承载方向的不同,加工成抗拉型螺杆或抗剪型螺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应用于承轴向载荷的场景,所述螺杆的直径对螺纹的中径取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应用于承径向载荷的场景,对于不同直径(ds)的光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采用滚制或搓丝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加工为m螺纹或mj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尖顶主体为圆锥结构,圆锥直径与螺纹中径d相同,与螺纹收尾圆滑过渡,圆锥高度为h,圆锥角为α,头部采用尖顶圆头11过渡,尖顶圆头半径为sr。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尖顶主体的体积v计算方法如下: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包括螺栓头、螺杆、螺纹和尖顶主体,沿轴向方向,所述螺栓头、螺杆、螺纹和尖顶主体依次连接;所述螺栓头为外六角,所述螺栓头上还设有内六角或100°沉头;所述螺杆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的直径。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变径尖顶导向螺栓,具有自动导向功能,通过变径实现不同承载场景的需求,在单向操作情况下,满足轻质化、高可靠连接要求;由于螺栓头部包括外六角和内六角两种扳拧结构,可适应不同的安装操作空间需求,且扳拧结构镦制成型,能够有效提升扳拧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何巍,石玉红,王帅,蒋先旺,冯韶伟,王婕,卢红立,刘佳运,闫路,徐倩,姜周,吴会强,李操,宋漪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