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减震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36004发布日期:2023-09-13 22:1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汽车减震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套管,具体为一种汽车减震套管,属于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1、汽车减震套管为减震器的一种,其通过液压缓冲的方式吸收汽车颠簸所产生的势能,从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平稳性,其通过与减震弹簧共同作用于车辆悬挂位置。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得液压油能够在套管内转移,通常在套管侧壁上开设油腔,这就导致了套管侧壁厚度单薄,结构强度不够,容易产生裂纹,导致液压油泄露,这也是减震器需要更换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套管中活塞杆的复位一般通过外部弹簧完成,当弹簧弹性降低时,车身高度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下降时弹簧缓冲能力较差,导致车身姿态出现异常。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汽车减震套管,结构简单合理,提高减震器耐用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提升减震器吸能缓冲能力。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汽车减震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和活塞杆;所述套管本体和活塞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上吊环和下吊环,所述的套管本体内设置有限位导杆;所述的限位导杆与套管本体、活塞杆同轴设置;所述活塞杆的中心相对限位导杆设置有滑动腔;所述的限位导杆滑动连接于滑动腔内;所述活塞杆相对下吊环的另一端设置有活塞;所述的活塞与套管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的限位导杆内开设有第二油腔;所述的第二油腔设置有流通阀。

4、优选的,所述的流通阀设置在限位导杆底部;所述套管本体内侧相对流通阀设置有承接槽;所述的承接槽两侧设置有溢流槽。

5、优选的,所述的流通阀位于承接槽内;所述套管本体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与第二油腔连通;所述的流通阀通过流通阀限位座设置在通孔上。

6、优选的,所述的活塞套设在限位导杆外侧;所述的活塞通过压紧螺母连接于限位导杆端部;所述的活塞与压紧螺母之间还设置有支承座圈和金属垫片。

7、优选的,所述的活塞内侧与限位导杆之间滑动式机械密封;还包括设置在滑动腔内的复位组件;所述的复位组件与限位导杆相接。

8、优选的,所述的复位组件为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滑动腔顶部,另一端连接于限位导杆的顶部。

9、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套管本体内设置有限位导杆,并在限位导杆内开设第二油腔,通过第二油腔和第一油腔的连通来转移液压油,而无需在套管本体侧壁上开设油腔,使得套管本体侧壁避免中空,提高厚度,进而提升其强度;同时,通过在限位导杆顶部与活塞杆滑动腔的内侧之间设置复位弹簧,无论是活塞杆下压或回弹时,都能够起到辅助作用,为外部减震弹簧分担载荷,同时还能够防止活塞杆相对套管之间发生窜动、脱落。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减震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和活塞杆;所述套管本体和活塞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上吊环和下吊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本体内设置有限位导杆;所述的限位导杆与套管本体、活塞杆同轴设置;所述活塞杆的中心相对限位导杆设置有滑动腔;所述的限位导杆滑动连接于滑动腔内;所述活塞杆相对下吊环的另一端设置有活塞;所述的活塞与套管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的限位导杆内开设有第二油腔;所述的第二油腔设置有流通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通阀设置在限位导杆底部;所述套管本体内侧相对流通阀设置有承接槽;所述的承接槽两侧设置有溢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通阀位于承接槽内;所述套管本体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与第二油腔连通;所述的流通阀通过流通阀限位座设置在通孔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套设在限位导杆外侧;所述的活塞通过压紧螺母连接于限位导杆端部;所述的活塞与压紧螺母之间还设置有支承座圈和金属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内侧与限位导杆之间滑动式机械密封;还包括设置在滑动腔内的复位组件;所述的复位组件与限位导杆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组件为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滑动腔顶部,另一端连接于限位导杆的顶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汽车减震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和活塞杆;所述套管本体和活塞杆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上吊环和下吊环,所述的套管本体内设置有限位导杆;所述的限位导杆与套管本体、活塞杆同轴设置;所述活塞杆的中心相对限位导杆设置有滑动腔;所述的限位导杆滑动连接于滑动腔内;所述活塞杆相对下吊环的另一端设置有活塞;所述的活塞与套管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的限位导杆内开设有第二油腔;所述的第二油腔设置有流通阀。通过在套管本体内设置有限位导杆,并在限位导杆内开设第二油腔,通过第二油腔和第一油腔的连通来转移液压油,而无需在套管本体侧壁上开设油腔,使得套管本体侧壁避免中空,提高厚度,进而提升其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梁昕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凯胜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